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宝顶山大佛湾石刻,无论是从龛刻数量(共编31号)上讲,还是从总体布局与雕凿技巧上讲,都堪称大足石刻的精华部分。但是,对于这一石刻精华的研究,目前还停留在起步阶段,甚至许多龛窟的定名,也还大可推敲。“华严三圣”即是一例。 “华严三圣”石龛,位于宝顶山大佛湾广大宝楼阁之右,编号第5。三尊佛像面向西北,身着“U”字领袈娑,赤足立于双莲台上。每一像(含  相似文献   

2.
“圆觉经变”窟,位于大足县城东北15公里处宝顶山大佛湾摩岩造像的南岩西段,刻于南宋,是宝顶山摩岩造像中最大的一窟,也是大足石刻中最大的一窟。对于该窟刻石,古今学者研究甚众,但限于条件,至今无一如实全面著录该窟的著述面世。为使更多的人全面了解和深入研究该窟刻石,现将我们的调查研究书于其后,请方家教正。  相似文献   

3.
大足宝顶大佛湾“牧牛图”调查报告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大足石刻研究所重庆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研究室牧牛图,亦称“牧牛证觉道场”、“牧牛道场”或“放牛坪”。其称虽异,实则为一。它嵌刻于四川大足县城东北15公里处的宝顶山大佛湾。大佛湾,位于宝顶山十三处石刻造像的...  相似文献   

4.
大足石刻博物馆中心展厅陈列着一件毗卢遮那佛头像,原为大足宝顶山大佛湾14号窟内毗卢遮那佛的造像头部,原龛窟呈现的是《华严经》中描述的毗卢遮那佛七处九会的庄严场景,是我国宋代高超雕刻技艺的缩影。  相似文献   

5.
“释迦舍利宝塔禁中应现之图”碑(简称“宝塔图”),嵌于宝顶山石窟小佛湾主尊窟“毗卢庵”背外壁佛龛中(参见《文物》本期《大足宝顶山小佛湾祖师法身经目塔勘查报告》图二)。小佛湾,是宝顶山石窟造像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自称“六代祖师传密印”的南宋僧人赵智凤,承持四川晚唐,前、后蜀  相似文献   

6.
大足石篆山石窟第2号龛摩崖造像,历来被认为是宋刻春秋战国时代建筑大师鲁班像,此龛被称作"鲁班龛"。"鲁班龛"一说,最早见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李型典《游石篆山记》:(此龛像)"左手携尺,右手执剪,旁一弟子肩挑法物,中一碑,刻‘匠师宗坊’四字者,有鲁班龛"。1955年陈习删《大足石刻志略》  相似文献   

7.
杨纳名 《丝绸之路》2005,(12):18-21
重庆大足县以“大丰大足”而得名.是驰名中外的“石刻之乡”、“五金之乡”,全国首批甲级开放县,国家确定的长江三峡旅游县的起点.人景观非常丰富。县境内石刻造像星罗棋布,其中全国重点物保护单位就达六处之多.大足石刻是大足县境内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总称。  相似文献   

8.
大足石篆山石刻"佛会之塔"第二级刻有"僧人启门"图,北山第176号"弥勒下生经变"窟中存有对称的"妇女启门"图。两处启门图与弥勒信仰有不可分之关系,体现出启门图在佛教造像中的独特含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杂技艺术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而在它成为一种表演艺术之前,作为群众娱乐活动的原始杂技,已在民间流传了万千年。值得庆幸的是,在研究中国杂技的历史时,我们可以从史籍、文学作品、出土文物中得到丰富的材料,以了解历代艺人是如何以艰辛卓绝的精神,创造了这份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在此,我之所以要写这篇文章,主要是让人们认识到,当代的中国杂技,正是历史的中国杂技民族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响堂山石窟是我国石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代表北齐的时代风格。它上承魏风,下启隋唐,是石窟造像逐步汉化的一个重要过渡阶段。其间,虽然时间短暂,佛教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但此时开凿的响堂山石窟,却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塔形窟(龛)”就是绝好的例证。“塔形窟龛”是响堂山北齐窟龛的主要形式,它将佛教石窟、印度古塔及中国传统的木构建筑形式融为一体,这在我国石窟中实为少见。绝无仅有,是研究北朝建筑,中国古塔的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11.
“天元甲子”纪年,见于大足石刻妙高山和福安桥石窟的三则造像题记。如妙高山的“三教窟”题记是:“东普攻镌文仲璋……天元甲子记”(图一)。此外舒成岩第3号窟的题记是:“天元起运初春上元……伏麟镌龛”。这“天元甲子”究竟是历史上何代帝王的年号,过去一直未得其解,今考析如下:  相似文献   

12.
苏州虎丘塔的加固工程,已近完成阶段。在施工中曾发现很多文物,其中一件叫做"檀龛宝相"的文物,值得特别加以介绍。"檀龛宝相"是一种用圆柱形檀木精雕的小佛龛。它的制作,一般用一尺左右的圆住形檀木,照  相似文献   

13.
柳本尊是唐末五代初剑南西川一个著名的宗教人物。安岳石羊场毗卢洞和大足宝顶大佛湾各有一窟雕刻其生平从事宗教活动的十幅行化图。大足宝顶小佛湾还有一通翻刻的《唐柳居士传》碑。笔者根据安岳、大足的柳氏“十炼图”题刻和其传碑,试探唐末五代四川是否存在中国佛教密宗的传承关系,以及柳氏教派的宗教性质。安岳毗卢洞的“柳本尊十炼图”,(图一、二、三)宽14.10米,高5.65米,分上中下及顶壁四层。主像为毗卢佛(柳本尊的法身像?),在岩壁上下层的正中,结跏趺坐在高1.50米的莲台上,坐身高2.90米,莲台由两个半身力士托住。毗卢佛左右的上中层岩壁面各刻五幅图,上三下二,左边的题刻编号为双数,右边为单数,合为“十炼”。顶壁上开有五个直径0.8米的小圆龛,内刻小坐佛像,从西至东,依次是阿弥陀佛、宝  相似文献   

14.
每个人看大佛,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在画家眼里,它是石雕的画;在诗人眼里,它是凝固的诗;在艺术家眼里,它是一座艺术殿堂;在哲人眼里,它是思考生命意义的书……  相似文献   

15.
1984年《四川文物》第2期吴觉非先生在其《试谈四川的道教石刻》一文中,介绍大足南山“三清古洞”的石刻造像之后,有几位学者都曾谈及“三清古洞”的道教造像,但造像究竟塑造着道教中的那些神与仙,却各说不一。本文拟提供一些道书方面的资料,试释这些造像。  相似文献   

16.
我就是个上菜的跑堂,没有一线记者的拍摄,我上不了菜来《南方人物》两载,阅图无数,阅图中"美人"无数。最让我动容的是姜晓明拍摄的矿工(见本刊2005年12月28日总第41期封面)和大食拍摄的乞儿"小贵州"(未刊发):他们不是矿工,而是刚从生死一线的战场上下来的大兵;"小贵州"也不是乞儿,二胡架在腰间,立于米袋之上,斜愣着头半阖着眼,不是行为艺术家,就是女子十二乐坊的祖师爷!  相似文献   

17.
黄华清 《南方文物》2010,(1):F0003-F0003
  相似文献   

18.
“通济堰图”碑现立于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碧湖镇堰头村詹南二司马庙内,是关于通济堰灌区的渠系示意图。此碑镌刻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重立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碑面清晰,内容丰赡,反映出南宋时期通济堰灌区的整体面貌。  相似文献   

19.
大足石刻所以名震中外,是因两宋之世有一批世代相传的南北石刻高手云集竞技,创造了许多前期石窟中少见的优秀作品。如当代文艺评论家王朝闻赞美的北山第136号窟的普贤像,就是来自石窟故乡河南的胥安大师雕造;深得中外人士赞美的北山“地藏变相窟”、“孔雀明王窟”、“弥勒下生经变窟”等,又是来自西  相似文献   

20.
陈灼同志《北山石刻(韦君靖碑)“颖川”“辩”》(载《四川文物》1999年第2期)提出:唐代《韦君靖碑》:“政茂颍川,化光河内”两句,“颍川”乃“颖川”之误,又释“颖川”之颖为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征东中郎将赵颖。说“‘颖川’一词是韦君靖部属胡密所遣造,源出于汉末赵颖首举分巴。”又赞同刘蜀仪先生注释,“以河内代全国”。“化光河内”释为韦君靖“功德还辉映全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