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博物馆影响力的程度制约着博物馆社会价值实现充分与否,因而博物馆影响力问题处于博物馆理论体系的核心位置。博物馆影响力的产生基于博物馆物质资源、无形资源与现代媒介的应用;其特点体现为复杂性、非权力性与缓释性;其影响涉及公众、社会与同行业三个层面。而对博物馆影响力理论研究的最终目的在于寻求提升之路径。  相似文献   

2.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数字化手段的应用日益在社会生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博物馆的发展也离不开对这一科学生产方式使用。通过对博物馆藏品影像数字化工作状况的分析、介绍及其意义的阐发,指出文物的数字影像信息是博物馆各项工作开展的重要资源,它的合理开发与应用涉及了博物馆工作的各个主要方面。博物馆的未来在于数字化,博物馆数字化的关键在于文物数字影像资料的科学开发、利用和管理。  相似文献   

3.
网络技术已深刻影响着博物馆的运作方式,博物馆应积极主动地利用信息技术来传播博物馆文化。本文就博物馆的资源与网络平台的关系及整合利用提出了自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目前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拟广泛推行博物馆理事会治理模式的行为应界定为"移植"。而"移植"来的理事会制需结合我国博物馆赖以存在的本土资源进行再造,以及精心培育适宜理事会制存活的人文和制度环境。博物馆理事会制的本土化改造主要涉及理事会的功能重塑,建构新型的博物馆理事会与政府部门、与管理层的关系;培育理事会治理文化亟需涵养对关涉博物馆的法律、法规之尊崇和敬畏之情;培育理事会治理的宏观制度环境亟待提升相关规范性法律文件的位阶。  相似文献   

5.
提要:近年来,国内为数不多的几家博物馆开始使用劳务派遣讲解员,这种用工形式涉及到劳务派遣公司、劳务派遣讲解员和博物馆三方的责权利。笔者结合近两年的博物馆劳务派遣讲解员管理工作实践,以广东省博物馆为例,就博物馆劳务派遣讲解员科学管理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2014年度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是"博物馆藏品架起沟通的桥梁"。结合这一主题,专家们围绕博物馆收藏与文化多样性、博物馆藏品研究的新视角、博物馆藏品架起沟通的桥梁、博物馆陈列展示的新理念与新方法、博物馆观众研究、博物馆教育推广与公众服务、博物馆库房开放、博物馆藏品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博物馆文创产品多渠道服务公众等,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为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的博物馆学理论体系建设与博物馆事业发展创新理念、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7.
陶瓷文化是当代博物馆研学活动中重要的文化教育资源。目前就如何围绕陶瓷文化这一主题进行研学课程研发、增强文化自信、促进爱国主义教育,已成为全国各地博物馆新的课题、新的挑战。为此,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进行了科学的研究和精心的设计,既构建了完备的研学课程体系,又充分发挥了博物馆教育职能作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全国各地博物馆陶瓷文化研学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巢臻 《东南文化》2016,(3):117-123
博物馆数字信息资源是博物馆知识服务的重要资源基础,通过对信息资源进行整合来促进对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利用,是互联网技术环境下资源利用的趋势。目前,关于博物馆信息资源整合的研究思路多集中于技术架构与资源标准方面,较少关注博物馆组织内部的协同问题。而博物馆组织内所有个人与群体间的协同与配合往往决定着整合行为的成败。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新的视角,来指引资源整合研究和实践的推进。在研究中引入组织变革理论,将信息资源整合视作一种变革行为进行重新认识,可以为解决整合过程中的"组织协同"问题添加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党丽娟 《丝绸之路》2021,(4):166-170
《博物馆管理办法》第五条明确指出:"博物馆应当发挥社会教育功能,传播有益于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可见,社会教育功能已成为现代博物馆的重要职能之一,而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正好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如何贯彻落实好教育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的《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就需要博物馆与学校...  相似文献   

10.
信息系统作为智慧博物馆建设中的重要角色,一方面要将博物馆资源数字化,另一方面还要将实现数字化的博物馆资源转变成智能智慧博物馆资源。目前,大多数博物馆的信息系统只实现了博物馆资源的数字化,而远没有将这些数字化的宝贵资源实现智慧利用。因此,博物馆应该进行更加详细的需求分析,规划出实现智慧化的方案,对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和目标进行重新评估,完成馆内各类信息管理系统优化升级,使信息系统在博物馆智慧转型中发挥先锋作用。  相似文献   

11.
何佳 《东方收藏》2023,(1):98-100
文章立足于呼伦贝尔市扎赉诺尔博物馆的馆内资源和周边辐射资源,参考国家文旅部、教育部等职能部门有关研学的相关政策及规定,对扎赉诺尔博物馆开展研学工作的资源情况进行综合调查,探讨相关的可行性,盘点博物馆研学资源的类型,并结合需求情况讨论大致的课程内容与形式。  相似文献   

12.
博物馆是教育的特殊资源和重要阵地,被誉为社会教育的第二课堂。博物馆资源开发应用,不断拓展博物馆教育的方式途径,开展各种类型的中小学科普教育活动,更好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为培养一代爱科学、有梦想、有潜力、有希望的科技创新青少年群体做出贡献,是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的体现。中国化工博物馆积极与相关机构合作,推出各种类型的科普教育活动,让展览、活动进入中小学校园,新冠肺炎期间整合资源开展各种线上活动,对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科普教育活动进行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3.
在1958年3月全国文物、博物馆工作会议上,博物馆要积极举办流动展览的问题是解决了。但在博物馆工作中对陈列与展览(包括流动展览)在理论上的理解,尚待进一步的丰富和探讨。希望各地博物馆结合本馆的实际工作进行研究,为本刊撰写文章。罗歌同志的文章涉及到了这个问题,可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王如梅 《文博》2011,(2):89-92
随着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博物馆免费工作在全国的陆续展开,越来越多的群体开始走进博物馆并关注博物馆的发展与建设,这给博物馆管理者和从业人员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利用信息化高科技手段进行博物馆的管理和如何利用电子政务的蓬勃发展态势进行领导决策手段的优化是博物馆人需要探讨的课题。本文阐述了如何利用博物馆数据的统计、查询和分析应用成果促进博物馆行业发展的信息系统方案,探讨了博物馆管理方式变革的重要论题;同时,进一步对博物馆数据查询及评估系统进行探讨,阐述了如何建设和应用此业务系统对博物馆进行科学管理的技术实现方法。该系统不仅可以通过专网安全地传输数据,还可以对搜集到的数据(包括馆藏文物数量和级别、常规展览和临时展览的数量与规模、参观人数、观众满意度、媒体关注度等)进行整理、分析和评估,综合考虑博物馆自身的状况和多方面的社会因素,生成文本报告和图表,为领导决策提供资料和依据。该系统充分利用了政务系统现有的资源,利用信息技术对博物馆实施行政监管和技术监管,避免了重复投入和建设,有效地整合了信息资源,提高了管理效率。  相似文献   

15.
红色资源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红色文献是红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博物馆承担着红色文献收藏、研究、保护与宣传教育的社会职责。作者重点从博物馆馆藏红色文献收藏与整理、保存与保护、利用与传播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以更好地促进博物馆馆藏红色文献“活起来”。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四个部分探讨了信息社会里,博物馆藏品数字资源的应用与管理,从博物馆藏品数字资源的概念和资源建设的重要性入手,着重分析了藏品数字资源的应用领域与内容;结合以上分析结论,对数字资源管理模式进行了思考;最后一部分结合当前发展趋势,指出了藏品数字资源建设应用和管理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正>博物馆社会教育宣传工作是博物馆三大业务之一,其作用是博物馆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博物馆学的重要内容。其内涵越来越丰富。笔者就北流市博物馆社会教育宣传工作的作用、职能、路径及服务工作方法等问题,略谈些看法,与大家探讨。一、社会教育宣传工作的作用社会教育宣传工作是博物馆与社会公众联系的桥梁,是博物馆的主要社会职能之一。其内涵是根据社会需求运用博物馆的陈列、藏品和相关资料以及社会资源,灵活多样地传播科学文化知  相似文献   

18.
伴随博物馆教育职能与观众博物馆需求的日益凸显,加之新一轮中小学课程改革契机,使得博物馆课程资源开发成为博物馆实现教育职能的重要议题。本文试图从目前国内博物馆课程资源开发现状,提出现阶段博物馆课程资源开发主要面临的问题,对国内博物馆课程资源开发提出若干建议,以期对我国博物馆课程资源开发工作有所稗益。  相似文献   

19.
在廊坊博物馆建成开馆前夕,作者从博物馆应准确定位,立足于本地特色,做好文物征集、研究等基础工作,有效利用当地的旅游资源等方面,谈了廊坊博物馆建设的三点构想,为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宣传、教育、研究作用,避免出现开馆时热闹,很快就门庭冷落的尴尬境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博物馆教育源流的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而又深受博物馆学界关注的问题。长期以来,在涉及其源流的一系列问题上,人们总习惯将审视的目光停留在现代博物馆之上,试图从其教育功能与现实社会的关系中找到终极的答案,其结果只能是处在一种就博物馆而谈博物馆教育的理论演绎之中。为什么呢?问题的关键在于,博物馆教育作为一种人类共存的文化现象,它必然同世界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要想解开其“源”与“流”之谜,就必须从世界文化史的宏观背景出发,深入地考察由这一文化现象所反映的生命、意识和社会本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