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谚语是流传于民间的一种俗语。它简练通俗,含义深刻。谚语的最大特点是“言简意深”,富有启发性和教育意义,引用它既可以节约语言,用比喻的谚语能使语言生动活泼,有趣易懂。 从谚语中可以看到一个民族的智慧、处世哲学、审美观和其他特点,也可以看到一个民族的社会制度、风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正史不管是二十四史还是二十五史,都可以说是“官史”或“宫史”,再或说是皇帝王朝的家族史。至于民间的稗官野史,那是很难登大雅之堂的。因此,可以说所有的正史它都有一个严重的先天不足:它缺乏来自民间的对历史若干细节的真实描写和记载。  相似文献   

3.
彩调作为广西著名的民间戏剧,里面有着众多的方言俗语及民间小调,这些方言俗语和民间小调构成了彩调浓郁的地方特色,让它在广西这一方土地上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4.
满族医学述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发展史,也都有自己的医学发展史,只是后进民族早期医学缺乏文字记载,医学史是以口碑形式传承于民间,多有失传,致后人引为憾事。正因如此,满族医学发展史资料显得缺乏,几乎无人研究。近年个别学者,不辞辛劳,开了好头。本文拟借鉴于此,并稍加考究,或许有益于推进这个课题的研究,以利于弘扬满族文化。一、满族入关前后医学综述俗语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满族早期医学是适应环境摸索出来的生存科学。满族入关前后的医学大半起于植物、动物食疗和山水等环境保健方面。如东北的贯众菜,加食盐,或加醋…  相似文献   

5.
滕华英 《民俗研究》2014,(1):114-118
文章以《中国靖江宝卷》中“官”字俗语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民间的政治文化。《中国靖江宝卷》中的“官”字俗语,集中反映了民间对于政治系统的认知以及对于政治权力的情感。民间对于政治系统的基本认知,形成了民间面对权力时的种种复杂心态和矛盾情感。  相似文献   

6.
吴芳 《岭南文史》2011,(4):38-42
潮汕方言歇后语主要指流行于广东东部潮州、汕头、揭阳三市操讲闽南方言的潮汕地区的歇后语,它是潮汕方言俗语中的一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也不能脱离社会而生存,任何一种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的写照。作为一种地域性的民间语言艺术形式,潮汕方言歇后语必然蕴含着大量的潮汕民间文化,印记着潮汕地区老百姓们的日常社会生活活动。  相似文献   

7.
对中国历史来说,刘禅,是史学家讥笑的对象,如果要说刘禅的作用,仅仅是丰富了中国的语言文化,也就是,在中国文化中,增加了一个俗语,一个成语,“扶不起的阿斗”和“乐不思蜀”。毫无疑问,略有文化知识的人都知道,两个熟语都是贬义的,前一个指无用的人再扶持也没用,后一个指沉湎在欢乐中,毫不思念故乡。  相似文献   

8.
不知你是否留意过,在我们苏北泗洪民间,每当人们在一起闲谈起老家是什么地方的时候,有一句常挂在嘴边的俗语:我们老家在山东喜鹊窝。这句话讲了多少年多少代,谁也说不清。那么,这句俗语有没有根据?是不是苏北泗洪近百万人口都是从山东移民来的呢?一直是个迷。  相似文献   

9.
《福建史志》2009,(3):37-39,46
民间信仰不是没有体系的“迷信”或“原始巫术”的残余.而是一种文化积淀在不同社会力量的共同促动下建立起的、较为开放的信仰体系,其内在体系、社会功能、意识形态形貌等方面在它所赖以形成的区域格局中都占有一定的地位.尤其反映了一定时期、一定地域的民俗与文化气息。吴真人信仰是闽台民间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文化上.它作为民间信仰.  相似文献   

10.
一、树影“背靠大树好乘凉。”这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一句俗语。在大树的影子下无论寒暑,无论风吹雨打,你都可以得到很好的庇护。但是自然界中还有这样一个事实,凡生长在其他树影下的植物终究不会长得太高,就像雨林中参天大树下的矮小灌木。如同自然界,当今社会上也有年轻人喜欢躲在父母前辈的影子中,就像那些灌木,他们注定是很渺小的。灌木的矮小与这些年轻人的渺小似乎存在着某种联系。  相似文献   

11.
张士闪 《民俗研究》2003,(4):129-143
选择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村落作为研究对象,实在是一种冒险。调查的便利,远远抵不上因拉不开有效距离而造成的麻烦,这很像是一句民间俗语所说的情形——“眼皮底下黑”。  相似文献   

12.
蒙曼 《湖南文史》2014,(7):41-41
把“摸着石头过河”这句民间俗语引入社会工作方法领域,其含义是指在实践经验不足的情况下,必须大胆试验、积极探索、摸清规律、稳步前进。那么,究竟是谁将“摸着石头过河”这句话作为一种工作方法提出来的呢?从现在能够查阅的资料来看,最早强调“摸着石头过河”方法的是作为第一代和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重要成员的陈云。  相似文献   

13.
中国有句俗语:“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其含义之一便是从孩子儿时的习惯推测他的将来。大量的事实证明,一个人的习惯如何将决定他一生的成功与否。毫无疑问,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必须承担起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责任: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相似文献   

14.
客家民间学是民间化的一朵鲜艳的奇葩,深深地扎根在客家民系这块肥沃的土壤里。客家民间学成为当地风土人情的话题,引导和教育了世世代代的客家人。客家人的道德观念、生活习性、宗教信仰等都深深受其影响。同时,它更多地左右和教育了众多客家妇女,客家民间学与客家妇女的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反映了客家各种女性形象及其化内涵。本重点从客家民间学,如山歌、俗语、谚语等入手阐释客家传统女性形象并分析其成因。[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礼馍是一种面食艺术,是用面捏制成的民间艺术品,也叫“面花”、“花馍”,是黄河流域汉民族民间在岁时节日和人生礼仪等民俗中不可缺少的一样物件,它普遍流行于我国以吃面食为主的北方。在许多地区,人的一生不断与其结缘,而面花也深深地融入当地人的生活。  相似文献   

16.
风景与旅游形象的关系密不可分。风景远不止于山山水水,它同时作为人类文化和理想的载体,更是旅行者实现“伟大浪漫”梦想的场域,同样的风景对不同的人群有着不同的意义——风景事实上有着一副多变的面孔(形象)。鉴于此,在建构风景形象或确立旅游主题形象时,不仅要根植于东道主文化,还应从“他者”的角度赋予地方更宽广的涵义,以创造和维持“地方神话”——因为在此建构过程中,旅游者也不由自主地参与了东道主文化的共生共建,其自身融入并构成了风景。  相似文献   

17.
“民粹主义者”在俄文原文中是,词根意为人民、民众、平民、百姓、人们、民族;后缀表示从事某种活动的人。构成这个词后表示为人民或在人民中进行某种活动的人。这个俄国十九世纪下半叶的政治派別从他们的创始人起就以民众为革命旗帜。赫尔岑于1861年提出“到民间去”的口号。民粹派思想领袖之一拉甫洛夫号召知识分子“向民众还债”。巴枯宁也对革命青年们说:“到民间去吧!你们的战场,你们的生活和你们的科学就在那里。”及至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大批革命青  相似文献   

18.
烟草,一个怪物。一方面,人们在提倡吸烟有害,禁止吸烟;一方面人们在大力发展着这一产业。一方面人人都知道吸烟有害;一方面成千上万的人钟爱它。这个“怪物”起于何处,来自哪里?烟草,中国本不产它。它是地地道道的舶来品,传到我国不过三、四百年的历史。烟草最早产于南美洲,距今至少也有两千年的历史了。1492年,哥伦布去到一个叫toba-co(西班牙语)的岛上,发现当地的印第安人把一种植物的叶子点燃起来,在它冒出缕缕烟雾时,拿一根管子伸入烟中,用嘴在管子的另一端吸,还不时将烟雾从鼻中喷出,这种情景使哥伦布一行感到十分惊奇有趣,于是把这种植物称作toba-co。传入中国后,最初把它译作“淡巴菇”。后来有的地方又叫它“淡肉果”、“担不归”、“金丝醺”“干酒”、“相思草”等。15世纪末,哥伦布将烟草带入欧洲,开始作为观赏作物在西班牙、葡萄牙种植。不久人们也学会了印第安人的吸烟方法。那时吸烟,还离不开烟管。直到19世纪七十年代,英、美发明了卷烟机,实现了卷烟的大规模生42产,才出现了香烟(又称卷烟、纸烟)。烟草传入中国大约有三条途径。一条是由葡萄牙人从欧洲经海路带到福建沿海地区种植传播;一条是中国商人和华侨从吕宋国(今菲律宾)贩...  相似文献   

19.
建国以来,改革开放以前“反动学生”这个词虽也常见于教育系统的内部通报,但真正作为政治帽子、作为正式处分大学生一个案由,只实行于1963年到1966年清理反动学生运动中。到了1966年有些特殊,如果是年初划的、并送劳改了,也就是“反动学生”了;如果拖到文革起来了,到了7月,毛主席下令不许“整学生”,说“凡是镇压学生运动的人都没有好下场”,并指出北洋军阀镇压、  相似文献   

20.
基于对女娲城民间祭歌田野考察,民间女神信仰首先以女娲为代表,起于远古图腾早期的原始宗教,发展为众多的自然神及地方俗神;其次,以西王母为代表,起于远古至青铜时代的氏族图腾中后期信仰,并为后世道教推崇,形成庞大的道教神系;其三,以观音为代表,起于中古异域的中国化的佛教神谱;各宗各教万善归一汇入儒家“宗亲”“仁礼”学说,形成中国民间信仰的多元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