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董小川 《世界历史》2007,(6):150-151
由东北师范大学世界文明史研究中心、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世界近代史研究会联合主办的“近代西方文明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世界近代史研究会理事会”于2007年7月25日至27日在长春召开。中国世界近代史研究会理事们除了就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和决定外,与会人员主要就一些有关近代西方文明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和讨论。  相似文献   

2.
世界的东方与西方,其社会形态都按照统一的规律运行与发展。然而由于生产方式以至地理、气候环境的差异,东西方经济、政治文化诸形态又各呈特点。我想以中、日近代史学发展为例说明:一、东方民族一旦进入近代,都被迫无奈地进行一次“三级跳远”,即独立——民主——近代化。二、东方史学(泛指文化)被东方民族上述的三项时代任务所制  相似文献   

3.
16世纪西方宗教改革,和近代人文主义、理性主义以及对自然界的科学探索,几乎是一种同步而又交叉发展的历史现象,人们往往称之为近代西方精神的崛起。这一精神何以形成?如何形成?它对西方乃至世界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今后还将怎样发展和演变?这对世界处于多变的今天,无疑值得人们考察和思索。  相似文献   

4.
张威 《湖南文史》2014,(2):15-16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是近代报道中国最著名的西方记者。他的代表作《红星照耀中国》出版半个多世纪以来影响巨大、长盛不衰,被认为是西方认识中国的基本读物。红军由此书为世界所知,斯诺由此书而成名。  相似文献   

5.
由杨云、吴家振、任霆、毛尔俊任主编,曹贵民、顾新生任副主编,全国10所党校部分历史教师协作编写的《中外近代历史上的改革》一书,近期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并向全国公开发行。本书是一部以改革为视角阐述中外近代历史演变的著作。作者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以改革为主线,深入探讨了世界近代化的路程,分析、总结并汲取了近代中国和西方主要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诸  相似文献   

6.
在一定的意义上或者可以说,中国的近代是从古老的中国与近代的西方世界相遇开始的。而当中国一开始步入近代,早期的进步学者就特别注意对世界的了解,对世界历史、地理知识的追求。他们从现  相似文献   

7.
孟广林教授主编的《西方历史文献选读》(五卷本)是目前国内仅有的系列英文历史文献教学参考书,是基于国内世界史原始文献资料的缺乏和世界史专业教学的需要,由中国人民大学世界史教师集体创作的成果。在视角上,考虑西方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引领作用和对中国发展的参照价值,将西方国家的历史作为该套丛书的编纂对象;在内容上,注重全方位、多层次凸显西方国家的历史特征和演进规律,分别精选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重要文献,并辅之以历史主义的相关解读;在体例上,依照世界历史发展的时间线索,分为古代卷、中世纪卷、近代卷、现代卷和当代卷,每卷独具特色。由于团队力量有限,该套丛书在社会生活、文化方面的资料还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8.
早期近代是世界历史上全球化的发端。由于真正意义上的全球经济出现,所以它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全球商品大流通的时代。早期近代世界贸易网络形成的前提是全球主要航路的开辟和陆上贸易商路卷入全球经济体系。早期近代世界贸易的商品繁多,可划分为四大类:黑奴贸易;香料、饮料、烟草;日常用品和贵金属。西欧国家率先建立早期近代世界贸易网络,在世界贸易中占据主动和优势地位。从商品贸易数量和价值看,早期近代世界贸易的天平不断向西方(特别是西欧)倾斜。  相似文献   

9.
最近,我读了李良玉同志所著《动荡时代的知识分子》(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出版,下面简称“李书”)一书之后,不禁有鲜葩濯春耳目一新之感.李书的主要特色,我觉得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在世界文化演进的宏观背景中考察中国近代社会思潮,从民族性与时代性两个方面检测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准确地把握了近代知识分子的思想脉搏.落后是中国近代招致屈辱的根源,也许可以说,在世界进入近代之前的很长时期内,中国曾经是最强大最文明的国度.但自从17世纪中叶之后,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生产力水平大致相仿而又缺乏联系的世界,迅速分裂为西方工业文明和非西方农业文明二大体系.比东方落后的非洲、美洲等首先被征服,  相似文献   

10.
近代西方“世界历史观念”即指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的世界历史理论。系统考察近代西方“世界历史观念”的形成过程,并探讨哲学和历史学的关系在其间演变发展的逻辑线索,有助于我们在方法论上搞清楚坚持和发展科学的“世界历史观念”的逻辑机理。本文拟就这方面问题谈一点浅见,旨在求教。近代西方“世界历史观念”的产生有其深远的思想渊源。但要正确地追溯其思想渊源,科学地考察其萌生过程,必须首先搞清楚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1.历史哲学与“对历史的哲学思考”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世界历史理论具有双重规定性:哲学历史观上的和具体的史…  相似文献   

11.
近代西方在中国东半部的地理探险及主要游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晓伦 《人文地理》2001,16(1):45-50
地理探险和游记是西方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近代西方在中国主要地区开展了许多探险和考察活动,并留下了不少游记报道。但我国学术界对这一题目及有关游记的研究仍属空白。尤其是关于西方近代在我国东半部的探险活动和游记报道,国内外均缺乏系统的介绍。本文对十九世纪后期英国等国在我国东半部地理探险的路线、主要游记作品及其特点进行概括和分析。  相似文献   

12.
近代初期,由于异族的统治,阿拉伯文学发展缓慢。1798年法军入侵埃及带来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拉开了近代阿拉伯文学复兴的序幕。近代阿拉伯世界与西方通过战争的暴力方式和留学、翻译等和平方式在文学上进行互动交流。阿拉伯文学在吸收借鉴了西方文化的成果的同时也丰富了西方文学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西方传教士对明清之际中国婚姻的论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传教士对明清之际中国婚姻的论述许敏16世纪后期至17世纪,西方世界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西方的史学冲破神学的牢笼,将研究对象逐渐转向世俗文化。受这种新史学思想和近代科学精神的影响,当时西方到世界各地传教的神学人士,除重视撰写艰苦的传教史外,开...  相似文献   

14.
戴宇 《日本学论坛》2003,41(4):23-28
《今日之日本》是日本明治二十年代国粹主义代表人物志贺重昂在明治19(1886)年的南洋巡航中用英文所写下的一篇向西方世界展示明治维新后日本文明开化状况的文章。在这篇文章里,志贺重昂期望通过展现明治维新后日本文明开化之状况,向西方世界表明明治维新后日本通过“文明开化”、“殖产兴业”已经发展为一个同西方国家一样的近代文明国家、国民国家,以取得西方国家对日本近代文明国家身份之认同,进而谋求在西方列强势力不断向亚洲、太平洋地区扩张的情况下,维护与追求日本的独立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国内近些年出版的西方文明史译著中,常见到一种"西方文明""层累"构建的历史叙事模式,它由从古希腊到中世纪、到近代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国等西方文明历史各个阶段叠加构成。这种叙事模式论证了西方文明各个历史阶段具有一以贯之的现代性,和西方文明崛起的必然性,并通过这种历史叙事模式解决了西方文明内部的认同危机,强化了西方文明发展道路是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等观点。本文试就这种西方文明观念生成的历史轨迹做一番考察,并剖析其叙事模式及历史意义的不断构建过程,从而揭示它是怎样扭曲历史真相,进而论证如何确立科学的文明史观。  相似文献   

16.
鸦片战争后,西方侵略者通过各种方式对中国进行残酷的经济掠夺。其中,数额巨大,次数繁多的“赔款”勒索便是它们掠夺中国财富的一项重要手段,也是造成中国近代经济落伍于世界各国的重要原因。剖析近代中国的对外赔款,是研究近代中国历史,了解近代中国国情的一重要方面。本书就是专门论述近代中国对外赔款的一本专著。  相似文献   

17.
王养冲教授与我国的法国大革命史研究李宏图,许平王养冲教授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法国大革命史和西方近代思想史专家、翻译家;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法国史研究会名誉会长、世界近代史研究会学术顾问。先生从事世界近现代史教学和科研工作40余年,培育人才,奖掖后...  相似文献   

18.
沈祖炜 《世纪》2020,(1):1-1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一直处于前所未有的大变局之中。西方炮舰迫使中国门户开放,按李鸿章的说法,那是"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近代中国在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尽管已是独立自强的社会主义大国,可是仍然需要应对剧烈动荡的世界局势和国内社会发展的挑战,所以变革始终是时代的主旋律。由于传统社会的衰败和崩塌,中国曾经被动地纳入了以西方资本主义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  相似文献   

19.
“衰落”,还是“湮没”?——评斯塔夫里阿诺斯关于“西方历史独特性”的说明谢丰斋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一书中认为:“只有西方的古典文明被永久湮没,被一种崭新的东西所代替”。这是西方历史的独特性。“恰恰是这一独特性,使西方在近代跑到了世界的前列”。...  相似文献   

20.
鸦片战后广州绅民反进城斗争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力 《安徽史学》2003,(5):17-21
章将鸦片战争后广州绅民反进城斗争纳入近代资本主义产生,西方工业明有如疾风暴雨般摧毁世界各地的封建藩篱,整个世界由分散到整体的历史背景下重新审视。认为反进城斗争是中国官绅民对已被资本主义时代大潮冲开之沉重国门一次重新关闭的努力;是华夷有别之一元世界现在与近代开国思想冲撞转变进程中的惰性延续;是对国与国交往中的国际双(多)边条约制度的极度陌生与本能抵制;章得出结论:中国必须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