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万国公法》之于日本,具有将近代法意识引入日本本土的思想史意义。在解读与消化《万国公法》的过程中,德川幕府的积极态势为《万国公法》向广大民众流播营造了时代氛围。土佐藩的脱藩志士坂本龙马对《万国公法》的理解与实际应用,为幕末乃至于现今日本外交事务处理提供了范本。  相似文献   

2.
3.
郑华宁 《东方收藏》2022,(10):75-77
龟兹地区的“龙马文化”不仅体现在出土文物上,还展现在龟兹石窟壁画艺术当中。本文通过对龟兹地区“龙马文化”的演变探索,结合石窟壁画和陶器当中的“龙马”形象,浅析龟兹“龙马文化”的概念及其所呈现出的中华文化多元一体之深厚内涵。  相似文献   

4.
自古以来,与我们隔海相望的日本都将中国这片土地视为自己的文化母国,无论政治、经济、文化都尽其可能地吸收。尽管幕末以来日本实行"锁国"政策,但是并没有阻止部分日本人对"洋学"的吸收学习,相反却使得日本的观念发生变化,在"西力东渐"风气下积极学习西学,而清王朝在鸦片战争后发生的变化更明确了日本人的这一目标。本文以幕末时期日本对中国的认识变化为中心,分析日本幕末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日本幕末维新期的“三国同盟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历史连续性看,以中日韩三国为主体的"东亚共同体"构想的原生态,可以上溯至日本幕末维新期。胜海舟所主倡的"三国同盟论",应该说与其具有相似的思想特质。该论说的主要内容包括:提倡东亚三国联合对抗西方列强;主张共建强大的海军;互通有无及共同进行学术研究等。今天看来,"三国同盟论"仍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6.
幕末日本的海洋国家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确切地说,幕末日本海洋国家思想的发展以1778年俄国商船来蝦夷要求通商为契机。与幕府的锁国海防相对,林子平、本多利明、佐藤信渊等思想家也纷纷提出了海防思想及海洋国家论,其特点以开国海防与开拓海防为主。锁国海防、开国海防与开拓海防,成为幕末海洋国家论的有机构成。  相似文献   

7.
以1853年的黑船事件为发端,日本进入了思想转换的幕末维新期。这一时期的日本思想界以回应"西力东渐"的挑战为己任,在"锁国攘夷"与"开国攘夷"、"尊王攘夷"与"倒幕攘夷"的思想纠缠中,寻找适合日本的发展之路。其中,幕末思想家横井小楠的"开国论"与"攘夷论"对后世影响很大,今天看来仍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徐大軍 《中华文史论丛》2020,(1):229-264+398
底本、録本、擬編本代表了宋元時期與説話伎藝結緣的三種話本形態,其間藴含着從伎藝話本到文體話本發展的基本邏1和路徑,以及伎藝口演内容分解式文本化的演進過程。這種分解式的文本化,體現了口演内容從口頭形態轉化爲書面形態的矛盾衝突與碰撞調適,它作爲一種方式,寓含了一個立場,即基於書面編寫而對伎藝口演内容的主動性文本化意識;作爲一個過程,寓含了一個方向,即從伎藝故事負載的文本化向着伎藝體制負載的文本化的轉變。擬編本所表現出的伎藝體制負載的文本化方式,確立了朝着文體話本發展的文本化方向,並得益於宋元之際書面編寫領域重要變革的促進,引動了話本文體這一書面文體的出現。  相似文献   

9.
朱坤容 《世界历史》2016,(4):131-142,159,160
水户学是幕末的重要思潮之一,包括前期的水户史学和后期的水户政教学。幕府的衰颓和西方力量的出现在内外因上共同催生了勤王思想的勃兴。基于水户学的内外特征,本文分别从"皇"与"国"两个角度检讨了勤王思想对明治维新的得失影响,即"国"之意识的建立和"皇"之意识的延续。从而说明,明治维新一方面是在决意告别过去的政制,另一方面仍始终将尊皇思想置于国家设计的顶层,而这一导向也体现了日本近代化过程中民族性和近代性之间选择次第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食利本为国家财政预算外的放贷制度,为唐政府设会料和设食料的经费来源之一。比部审计各司食本的资金流向,御史台监察,二者为交叉管理和双向监督。宴食可以议政事,可以观礼仪,可以和合同。  相似文献   

11.
由利公正是明治初年著名的财政家,他主持明治初年的国家财政,对于日本由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过渡起到了关键作用,而他们面临的财政困难,却是极为艰巨的,由利财政所面对的历史条件,是研究其历史地位的前提之一。  相似文献   

12.
1931年河南偃师出土一件汉代石刻东乡通利水大道约束刻石,而铭文长期未得通读。本文从考释该石刻文字入手,对有关汉代"约束"文书的几件石刻及简牍材料铭文进一步确释,并予以综合研究,梳理"约束"在古代的缘起与存续过程,指出"约束"这一文书形式与民间民众组织的密切关系,说明类似石刻材料是研究古代基层社会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3.
影视史学刍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影视史学是指历史学家"以视觉影像和电影话语表现历史和我们对历史的见解"的一门学问,而不是指有关历史影视的研究.影视史学概念的问世不仅表明影视等视听媒体可以用来表现历史,而且也表明影视史学和传统的书写史学可以比肩发展.但是作为历史学的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影视史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不能对书写史学构成挑战.  相似文献   

14.
张昌平 《江汉考古》2007,(1):80-86,91
擂鼓墩墓群是一处包括有8个墓地的东周墓群,在规模上有曾侯乙墓与擂鼓墩M2等带土冢的大型墓、擂鼓墩M13等带墓道的中型墓、小型的竖穴墓。各大型墓彼此独立,从规模和布局看他们都是属于曾侯之墓,大墓组成曾国国君的陵园,使用时期大约为曾国灭国之前的战国时期。中小型墓葬都属于战国中期及其后,是曾国灭亡之后的曾人墓葬。  相似文献   

15.
《老子》是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但由于《老子》行简古,不少注释不甚妥当,本以老子思想和字含义为依据,对第一、十三、三十九章中的一些言辞做了新的注释,力求更符合老子原意。  相似文献   

16.
论通史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中国 ,“通史”是一个常用且易解的词。中国学者写的关于中国史、世界史的书常题名为“中国通史”、“世界通史”。而英国人写关于世界史或英国史的书就叫“世界史”或“英国史” ,其中并无一个“通”字。西方语言里有好几个看来与“通史”相近的词 ,但其真实含义并非“通史”。西方的普世史传统来自古希腊 ,据柯林武德分析 ,这种传统与“实质主义”思想有关。中国的通史传统来自先秦诸子的富有历史倾向的思想 ,这种思想恰好是反实质主义的。中国的“通史”精神就在于通古今之变  相似文献   

17.
"研究日本"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研究内容,其二是研究方法。"研究日本人的生活方法"是研究日本的主要内容;采用学科交叉并客观地再现日本人的赓续活动是研究日本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8.
“旺代叛乱”是法国大革命中的一个重大事件。这一事件的发生,不能简单地归因于旺代农民的“愚昧”、“保守”。从最直接的现象看,它实起因于共和国政府的政策与农民的传统情感之间的冲突,共和国政府的过激政策无疑应负一定的责任。共和国政府对旺代农民的镇压,不仅是拯救共和国的胜利,而且也是恐怖政策的过火表现。在近现代世界历史中,“旺代叛乱”并非只是个别的现象。在革命或者现代化进程中,不难看到一部分农民或者一部分弱势群体因维护自身利益而陷入与掌握着“革命”话语权的政府相对抗的困境乃军绛埔汶种历史现象。萤新探讨“旺代叛乱”,有助于深入理解法国大革命以及世界历史中的“旺代现象”。  相似文献   

19.
论史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雷戈 《史学月刊》2003,(8):11-18
史料是一种语言,对史料性质的分析本质上是一种“元分析”。只有在史料系统内部,史料才具有客观性。史料的客观性是一种语言的客观性。历史研究的客观性就是运用史料的规范性,即语言游戏的规则性。史料与历史的关系是一种假关系。史料不能直接产生理论,但可以充分限制理论;史料虽不能肯定什么理论是好的,但可以肯定什么理论是不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