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中国文明起源问题深入研究的典范──读《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巩启明词,在我国古文献中,最早言》:"见龙在田,天下文明";》也有"睿哲文明"的语句。这是"光明"或"文采"、"文德"的明"一词,在现代汉语的涵义却和一般是指人类社会的进步现象,在。类学...  相似文献   

2.
孙露珈 《神州》2011,(6):2-2
上世纪末,"生态批评"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文化评论理论在美国形成,并迅速激起了世界各国学者的研究兴趣。早在一百多年以前,美国的小说家杰克·伦敦就通过作品《野性的呼唤》表达出他本人对于生态环境及人类发展的重视。本文从"生态批评"的起源和发展谈起,用该理论来解读《野性的呼唤》中作者对于和谐自然的追求。  相似文献   

3.
李花 《丝绸之路》2012,(6):86-88
概念隐喻理论是词汇习得策略的一个重要补充,在高职、高专学生词汇习得过程中融人概念隐喻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词汇内在含义扩展的能力和隐喻思维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比较好地掌握一词多义、词汇搭配和词汇文化内涵的差异,提高词汇习得的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4.
金玉国 《沧桑》2010,(4):160-163
"知彼知己"乃军事作战第一要则,当今商战亦然,然而这一思想的形成却花去了我们人类大约200万年的时间。其形成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首先产生了"知彼",这一思想是在长期的狩猎实践中形成的;第二阶段产生了"知己",这一思想是在"知彼"的基础之上形成的;第三阶段"知彼"与"知己"相结合,共同作用于人类战争之中。  相似文献   

5.
原源 《沧桑》2010,(6):174-175,193
"沉默的螺旋"理论被认为是大众媒介下社会舆论形成的一般规律。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与传播媒介的演变,尤其是互联网出现之后,这一理论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笔者认为",沉默的螺旋"仅仅是社会舆论形成的一种形式,而不是全部。社会舆论形成及其表现的多样性,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本来面目。本文在全面、系统分析"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网络时代舆论形成的若干具体形式,而这些形式可以概括为":变幻的螺旋"。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汉语语音学、语源学考证的角度入手,引证了历史地理学、古生物学、民俗学等相关资料信息,认为恒山、封龙山、飞龙山、风流山乃一名多义,一山多义,实则为一名一山,从而进一步得出位于河北省元氏县的封龙山即古恒山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本对于古籍献中“百工”一词的多义和歧义现象进行分析、考证,发现它与“百官”一词的关系错综复杂,于是从字形、声音及化历史的研究对比中取证,认为“百工”作为上古一官职名,后世直接对译成“百官”实际上存在混淆和误解,却也可从中看出它们意义上的联系与区别,对这一特殊语词的变化的历史考证将对训诂学有所补益。  相似文献   

8.
张娜 《东南文化》2023,(4):157-163
现象学倡导的具身认知理论更新了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在具身认知理论视角下,科技馆科普展示的“策划—设计—参观—教育”的展教生命周期,也呈现为“抽象—具象—具身—体验—感知—认知”的感官化叙事过程。科技馆科普展示具有感官的缺席、在场与超越三类形态,其中在场形态可分为元感官、原感官、他感官、多感官四种。梳理科技馆科普展示的感官化叙事方法及案例,可以建构科技馆科普展示的感官化叙事模式,探索科技馆科普展示的感官化叙事形态及观众的“感知—认知”机制,同时将具身认知理论纳入科技馆感官化叙事视域,研究相应科普展示设计理念与方法。  相似文献   

9.
"然后"一词从古至今均作连词使用,本文从词性角度分析了现今"然后"一词被乱用和滥用的几种现象,剖析了此词被频繁误用的社会原因,从而呼吁大家固本正源,净化语言文字环境,规范汉语用语、用字行为。  相似文献   

10.
尽管现代化一词在社会学意义上还是一个颇费斟酌的概念,但从系统理论角度,大致可理解为社会系统演化发展的一种有序状态及其发生过程。作为具有很强普适性的系统理论,可能为人类重新审视社会、历史以及所有的系统领域,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不管怎样,人类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符号是人类文化活动的核心问题。正是符号功能建立起了人之为人的主体性,也正是因符号现象构成了人类文化世界。本文通过对传统舞蹈"拧"、"倾"、"曲"、"圆"等形态符号的研究,与太极所揭示的人文价值相对应,提出了中国传统雕塑中最为本质的造型原理和形态机制。  相似文献   

12.
白晓光 《神州》2013,(36):175-175
在文言文篇章中,实词数量远比虚词多。由于古今语言的变化,文言实词的含义也发生了许多转化。在文言文实词理解中,掌握文言实词的古今异义、同形异义、偏义复词、一词多义、通假字等五个要点是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3.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为提高课堂效率,需要经过多个环节的设计与优化,而授课过程中"历史概念"的解读影响课堂的高度与深度。本篇论文主要以"封建"、"左""右"等词为例谈一词多义以及对立词义区分现象,探讨"历史概念"的解读对高效课堂构建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白茹玉  彭楠 《神州》2013,(3):147-147
人类社会文化的不断进步,以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英语新词不断产生,而对于新词的研究将永远不会停止。因此,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的概念整合理论对英语新词进行研究,通过实例分析英语新词的意义建构过程,实现对心理认知机制的进一步了解,同时为英语新词的理解和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15.
淡泊     
董成家 《文史月刊》2012,(11):21-21
"淡泊"一词日渐被时人所爱。人们将这两个词或常挂嘴边,或以书法挂于客厅、堂屋、雅室、书斋。  相似文献   

16.
正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相似文献   

17.
傅建华 《文史博览》2013,(5):37-38,64
图形背景理论源于心理学,后用于语言学研究。因认知诗学的发展、图形与背景理论常被用来分析探讨文学作品的意象及艺术效果。本文试从人们对李清照词传统理解角度及图形背景关系出发,旨在讨论图形与背景理论在李清照诗中的运用体现及由此产生的艺术效果和意象构建。  相似文献   

18.
旅游目的地意象定位研究述评——基于心理学视角的分析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白凯 《旅游科学》2009,23(2):9-15
旅游目的地意象自20世纪70年代初产生以来一直是旅游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国内外此类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以对此类研究成果的述评为基础,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旅游目的地意象的构成和发展过程,提出"destination image"的翻译应体现该概念的心理学构成,从旅游者心理研究角度将其译为"旅游目的地意象";旅游目的地意象研究应着力将抽象的概念推理和具体的实证测量相结合;在此基础上借助认知心理学理论成果提出了旅游目的地意象形成中的讯息加工过程及阶段模式。  相似文献   

19.
地方依恋是国内外研究热点,但热带海岛型目的地情境下旅游者地方依恋的心理归因及其形成机理未被系统考察。选取海南岛的重游型及同质偏好型旅游者的网络游记为文本分析资料,基于扎根理论构建旅游者地方依恋整合模型。结果表明:①地方心理认知、地方情感象征、地方依恋倾向是旅游者地方依恋的心理归因,构成地方依恋的“认知—情感—行为倾向”概念模型;②由心理归因的内部响应路径与个体影响因素的外部调节路径构成的“响应—调节”系统机制是旅游者地方依恋的形成机理。具体来看,地方心理认知、地方情感象征、地方依恋倾向三个心理归因的响应顺序,构成了类比学习机制、刺激反应机制和符号消费机制三种典型层级。  相似文献   

20.
张小玲 《沧桑》2011,(2):83-84,86
"政治敏感性"一词原本为中性的学术术语,但在近年来基层干部频繁使用后,经常造成受众的不良心理反应,社会舆论中对其评价也是褒贬不一。本文以"政治敏感性"的定义和特征研究为起点,以提高干部在实际工作中的决策和执行能力为终点,力图对干部"政治敏感性"的认识和培养有所创新。其中理论部分虽力有未逮,但绝无抄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