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走进越南     
顾文 《旅游》2000,(5):26-27
越南人说.中国象一只鸡.越南象一只蚕。做导游的越南人阿秀是一个文静的青年.长得十分标致.是河内大学外语系毕业的.他学的外语就是中文.汉语讲得比中国的南方人还要好。他可以轻而易举地分清机和鸡.西和事.而我还不能。他说越南南北相距两千多公里.而中部最窄的地方仅50来公里。  相似文献   

2.
中国抗战何时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毛泽东的谜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标 《抗日战争研究》2003,2(1):178-191
抗日战争何时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对这个谜,目前有4种答案:1938年10月说.1939年9月1日至16日说.1939年10月-12月说和1940年冬说。而毛泽东的谜底是:中国抗战在1939年8月23日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和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这样有利的国际形势中,在日寇更加困难与我国绝不妥协的条件下进入相持阶段。与谜底相关的毛泽东等的一份电的成时间应当是1939年10月3日,而不是同年7月。  相似文献   

3.
《淮海易谈。原题作《易谈》.见《明史·艺文忐。“淮海”是著者孙应鳌的号。孙应鳌(15271584?)字山甫.贵州清平(今凯里)人.嘉靖三十二年(1553)进士.官到南京工部尚书.是我省先哲.明中叶的“名臣大儒”。《淮海易谈》一书.是他于隆庆二年((1568)在郧阳巡抚任上完成的。在这部“借《易》以讲学”(《四库全书总目》卷七)的哲学著作中.孙应鳌提出了重要的“《易》即心”说.其说丰饶而别致.是该书的主旨所在。中国哲学有一个传统说法.认为《周易》一书包括天地万物及其原则.而孙应鳌的“《易》即必’说.便是从这个传统…  相似文献   

4.
封禅考──兼论三星堆两坑性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封禅,是中国上古时代一项极为重要的典礼.所谓“固把之殊礼.名号之秘祝.把天之壮观”①。系指朝代更迭,“受命而王”者遍沓天地诸神而举行的大祭,近乎干后世的“开国大典。”汉代以前,人们大多相信上古曾实行过封禅礼.盖因去古米远.口碑流传.故时见于先秦典籍所载。汉代以后.始有人对此产生怀疑.封禅说遂成聚讼之事。上古时代有否实行过这项至高无上的祭扫大典呢?这些年来‘随着历史研究及考古发掘工作的深入开展,上古社会的轮廓已日见清晰,我们认为,已初步具备考察封禅礼的条件。一、封弹古说封禅说最早见于《管子》,曰:…  相似文献   

5.
薛立若 《中华遗产》2011,(7):160-160
《说文》说“儒.柔也.术士之称。”于是“温、良、恭、俭、让”成了一般人心目中儒家人的几个基本特点。然而儒家人的形象,并不仅仅停留在“柔”的层面上。孔子认为“剐、毅、木、讷,近仁”.而“巧言令色者,鲜矣仁”。但“木”与“讷”这两个特点,往往成为世人对儒家人有所诟病的借口,成为形容人呆笨的贬义词。木讷而弱势的儒家人,似乎并...  相似文献   

6.
關於孔子名字之由来,世有三说:一说因其“生而首上圩顶”,即头顶凹陷;一说因其头似尼丘山;一说因其为祷於尼丘山而生,为了“识祷”。三说聚讼近二千年,迄今依然各有从者。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一是明确文字训诂,一是弄清尼丘山的实际形状。本文认为,“生而首上圩顶”之说於训诂没有道理;又据实际考察,发现尼丘山形状并非传统所谓“五睾连峙,中峯略低”,证明其头类似尼丘山之说不能成立;唯有“识祷”一说.可以信据。  相似文献   

7.
毋庸置疑,洁国的魁力在于她的多姿多彩。有人说。法国是香榭里舍大道上五光十色的橱窗传达着来自世界最前沿的时尚理念;有人说法国是巴黎圣母院不朽的钟声可以从中领略世界文豪笔下对人性深刻而犀利的剖析;也有人说,法国是静静流淌着的塞纳河.无言地目睹着她历史的变迁;更有人说,法国就是遍布都市城镇的大大小小.名目繁多的街头cafes,咖啡的清香中带出的是法国式的闲适、温馨与浪漫……“法国究竟是怎样的?”当人们怀着疑问,踏上这块迷人的土地时,相信一千个人会找到一千种答案。她就象是一面多棱镜从中折射出的色彩。斑斓而炫…  相似文献   

8.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情感表现形式.是一种可贵的精神状态。它能激发出人的潜能.产生巨大的内在动力。马克思曾指出.激情是人追求自己对象世界的本质力量。可以说,若想取得成功,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激情.而修志人尤其应当有干事创业的满腔激情。  相似文献   

9.
冰桶挑战赛忽然横行起来。忽然.是指这件事起事之迅急;横行而不是流行,是说这件事起事之生猛和霸气。  相似文献   

10.
齐国地名陶文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齐国地名陶文考王恩田一乡齐国陶文地名中有一个常见字,有下列几种写法:季47.8季81.5季43.11汇3.77季60.3吴大释虞,又"疑迁之古文",丁佛言释迁.周季木释鄙。方益释乡而无说①。按迁字金文作,鄙字金文作.字形不合。释乡是正确的.字形/是陶...  相似文献   

11.
渔父 《贵阳文史》2009,(5):36-38
王闿运心里的疙瘩是在天津郁结的。他是从天津回乡途中经过苏州,而这次天津之行,完全不是自己预想的结果.可以说碰了个不大不小的软壁。事情经过是这样的:黄彭年在光绪八年荐举外放后.莲池书院山长一时暂缺,据王树柑说,他与吴汝纶“共荐张廉卿先生裕钊来主此席”,张裕钊和吴汝纶都是桐城派的主将。  相似文献   

12.
《世界》2004,(8):48-50
前几日,我问刚刚写完字的慧勇先生.是什么促使你30年来.每日临池不辍?答曰:“酷爱”。回答得从容坚定.不假思索。我又问:“你的字在近8年来,为何有如此之巨变?”慧勇笑一笑说:“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由量变到质变吧!”其实还有一条他或许不好说——天赋也。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写字只有量变而无质变呢?天赋使然!  相似文献   

13.
彭博 《巴蜀史志》2009,(4):38-40
成都是一座典型的内陆平原城市,位于中国四川省中部的岷江流域盆地西部龙门山脉和龙泉山脉之间的成都平原中央.秦汉以来就十分富庶,号称“天府之国”。成都人的闲适是自古以来就有的,《隋书·地理志》说:其人“多溺于逸乐”。《宋史·地理志》也说:“其所获多为邀游之费,踏青药市之集尤盛。”元朝费著在《岁华纪丽谱》中也说:“成都游赏之盛,甲于西蜀.盖地大物繁.而俗好娱乐。”明崇祯十七年,张献忠入成都,号大西国。  相似文献   

14.
“一图胜千言”,说的是图片的特殊表述功能。图片是一种最为通俗易懂的视觉语言形式.它能使内容形象化,对文章的内容作直接或间接的补充.还可以取代文字而独立存在,具有新闻性、资料性和审美性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从公元121年问世至今已快1900年了。近两千年来历史经过很多朝代的兴衰变革,社会也有了很大进步,我们使用的汉字也有了发展变化.而作为第一部全面研究整理汉字的小学专著,至今仍被奉为经典。清朝学者王鸣盛就说过:“《说文》为天下第一种书,读遍天下书不读《说文》,犹不读也。”从这里可以看出《说文》在读书人心目中的地位。英国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三卷前言中指出:“许慎的《说文解字》(12年)在今天仍然和当时一样有用。”清人王鸣盛的话说得有些夸张.而李约瑟博士的话则比较客观公允。语…  相似文献   

16.
有人说,斯瓦特是东方的瑞士;有人说天堂掉落了一角,落到地上便是斯瓦特.有人干脆说,斯瓦特就是第七重天,还有人说,斯瓦特就是《山海经》中提到的“沃之野”和“都广之野”.是“鸾乌自歌凤鸟自舞.百兽相与群居”的人间仙境。总之.斯瓦特是一块得天独厚的美丽地方。  相似文献   

17.
顾婧 《山茶》2009,(5):16-17
一年前的开罗.埃及博物馆里昏暗而拥挤。“这就是哈特谢普苏特——那位著名的女法老。”当我们经过一尊手持祭祀罐、跪立着的法老雕像时.当地向导提示道。我仔细打量这尊不高的石像,女王佩戴着假胡须.身材的女性特征被刻意弱化.除了面容更为精致外,极难发现其女儿身份。向导又指着不远处因为疾病而大腹便便的埃赫那吞雕像对我们说:“人们常常将哈特谢普苏特雕像误以为是男性.而将埃赫那吞雕像误以为是女性.这两位埃及历史上的伟大法老都有着令人迷惑的外表。”  相似文献   

18.
村落传奇     
《华夏地理》2008,(5):298
2005年.小说家谭恩美(左)为了创作一部歌剧而到地扪村考察.初次造访,她就被这里深深吸引。她说:“来了就忍不住好奇.这里的人过着怎样的生活?”谭恩美非常乐意借着为本期特刊采访的机会故地重游.访问村民。她入住的旅馆是一位有志于保护村落原貌的香港慈善家兴建的。谭恩美和当地人相谈甚欢.有时在村民们家里,有时则是在村中的集体活动场合.譬如在为新生儿取名的仪式上,会有数百名客人陶醉在传统的对歌活动中。而且她与这个村子的缘分还没完。她说:“它一定会融入我的新小说里.这里有太多美丽的细节。”  相似文献   

19.
《华夏地理》2006,(11):192-192
“浪费了两次机会.”左凌仁说.“我才成功环志了这个小东西.”他说的是一只黑喉石鹍.在成功环志它之前.他失败了两次。第一次他半途而废.据他说是因为不忍心折腾那只小鸟;第二次则是操作失误,让鸟儿从他手里溜了.这让他很不好意思,因为捕鸟是一件比较辛苦的事情.鸟没有环志就飞走了,意味着浪费了别人的劳动。  相似文献   

20.
《华夏地理》2007,(11):70-93
在记忆的海洋里,埃利.肖维尔找到了生命的意义。14岁时.她离开卡斯特罗执政的古巴,成了一名饱受惊吓的难民。43岁时,她参与创建了一家慈善机构,以帮助生活困难的儿童.并记载1960年到1962年间没有父母陪伴而前往美国的1.4万名古巴儿童的人生历程。她说:“苦难记忆是同情的来源。”[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