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色经典”《霓虹灯下的哨兵》,这部在我军文艺史上享有辉煌声誉的话剧作品,最初曾被认为是“毒草”而差点被扼杀。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南京军区剧作家沈西蒙和导演漠雁、记者吕兴臣台作,以上海南京路上好八连为原型,写出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由于剧中写了一位进上海后经不起“香风”熏染丽欲与农村妻子离婚的排长,又写了一个新战士和资本家女儿的爱情纠葛,以及其他一些独特的人物、情  相似文献   

2.
王有海 《文史精华》2003,(12):13-19
《“南京路上好八连”成名经过》一文,向今人展示了上世纪60年代一支名传天下的英雄连队的风采。好八连作为牢记“两个务必”,“拒腐蚀、永不沾”的革命典型,反映了那个艰苦奋斗、“兴无灭资”的时代最强音,受到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的关爱与褒扬。以其为原型的话剧和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家喻户晓,至今仍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张治宇 《百年潮》2008,(11):66-69
提起“南京路上好八连”,人们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著名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的原型便是取自“南京路上好八连”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段战斗生活。这部在人民解放军文艺史上享有盛誉的作品是如何创作出来的,在被认定为“毒草”后又是如何起死回生、重登艺术舞台的呢?  相似文献   

4.
领袖与《霓虹灯下的哨兵》文/冰洲石图/张耐霞王必成建议写剧本从五十五代末起,南京军区上海警备区文艺处干事吕兴臣陆续在军内外报刊上发表"好八连"的先进事迹。当时,"好八连"提出的口号是:节约一度电.一粒米、一分钱、一两煤、一清水;不吸烟,不酗酒;不要家...  相似文献   

5.
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原型是取自“南京路上好八连”在解放初期的一段战斗生活。当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人民解放军入城前夕,毛泽东主席就告诫全党: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南京路上好八连”正是保持与发扬我党光荣传统的一个典范。40年前,我作为一名年轻的新闻战士,曾对“南京路上好八连”进行过多次采访。  相似文献   

6.
金牌女导游     
早就听说北京有位年近半百的“金牌女导游”斐声东南亚,待笔者采访了她后,心中才释然。 沈月原是空政文工团话剧团的一名演员,曾在话剧《以革命的名义》和《霓虹灯下的哨兵》中饰演角色,告别舞台后,于1980年考进了北京市中国旅行社,成为亚洲部的一名女导游。她凭着刻苦攻读的毅力和话剧演员的口才在导游界独树一帜。 导游15年来,她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知识的撷取和搜集,历史、地理、哲学、政治时事等她都有计划地学  相似文献   

7.
著名剧作家宋之的今年是我国著名剧作家宋之的辞世50周年,又是他休戚与共的妻子、杰出的电影艺术家王苹诞辰90周年。宋之的才华过人却英年早逝,他的名字已被流逝的岁月载往历史的深处;王苹于1990年去世,至今,她生前几十年里执导的优秀电影《柳堡的故事》、《霓虹灯下的哨兵》等  相似文献   

8.
冰野 《神州》2007,(11)
40多年前,驻扎在上海最为繁华的南京路上的连队——"南京路上好八连"的光荣事迹被搬上舞台、拍成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指导员路华,连长鲁大成,3排长陈喜,5排长赵大大,新战士童阿南等。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迅速被众多观众喜爱,他们的故事至今还珍存在人  相似文献   

9.
从话剧《一个和八个》说起埋头于教学工作的我,在2006年4月里的一天,见到了中国国家话剧院的青年导演韩杰。这位在我父亲郭小川过世以后才出生的年轻人,居然已经用了五年时间雕琢修改郭写于1957年的长诗《一个和八个》,一心要把它搬上话剧舞台。为此他几次辞掉执导外国话剧的机会,使这部话剧成为他的导演处女作。他说,国家话剧院应当是中国的名片,迄今演出的却多是外国剧目,他希望《一个和八个》能够成为国家话剧院的保留剧目,成为中国的一个经典悲剧。长篇叙事诗《一个和八个》恰巧也是我最珍视的父亲作品,相比于他的《甘蔗林—青纱帐》《…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初,一场旨在启蒙的“小说界革命”,掀开了中国小说史上的新篇章。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域外小说共同作用下,小说创作经受着考验,而《玉梨魂》的畅销颇具代表性。作为时代的缩影,我们可以从这部小说管窥20世纪初中国小说的创作实践。  相似文献   

11.
张扬 《百年潮》2007,(5):76-79
提起《第二次握手》,很多人记忆犹新。作者张扬在“文化大革命”中写作了这部抒情诗般感人肺腑的小说,并以《归来》作为题名。该书后以手抄本形式流传全国,传抄中题目被改为《第二次握手》,1979年正式出版后总印数430余万册,至今仍高居新时期当代长篇小说发行量之首。同时,该书还被改编成同名电影、话剧,风靡一时。 2007年1月,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了张扬的自传体作品《我与第二次握手》,讲述了《第二次握手》诞生前前后后的故事。因《第二次握手》中描绘了中国知识分子曲折的爱情与事业,塑造了三个试图走科学救国道路的科学家形象,并且歌颂了周恩来,被“四人帮”认定为“一本很坏”的书,给张扬带来了近乎毁灭性的灾难。张扬于1975年入狱,坐牢4年并“内定死刑”。1979年初张扬及作品被平反,不想在作品准备出版时又风云突变  相似文献   

12.
龙沙考     
清康熙间,一位曾任中书舍人的文人方式济被流放到黑龙江。几年后,他完成了一部专纪黑龙江的著作,题为《龙沙纪略》。乾隆间编辑举世知名的《四库全书》的时候,收入了这部作品。《四库全书》对“龙沙”的命题很重视,编修者在写“提要”时,下了很大功夫对“龙沙”作了考证。引述如下: “考《后汉书·班超传》‘赞曰’:‘坦步葱雪,咫尺龙沙。’章怀太子注曰:‘渭葱岭、雪山、白龙堆,沙漠也。’《汉书·匈奴传》曰:‘康居、乌孙、岂能逾白龙堆而寇  相似文献   

13.
我的军大从艺生涯文/陶玉玲图/陈奋编者按:陶玉玲是六十年代享誉全国的著名表演艺术家,她所扮演的艺术形象如:二妹子(《柳堡的故事》)、春妮(《霓虹灯下的哨兵》),以其甜美的形象,淳朴的表演,深深打动一代人的心灵。《柳堡的故事》中的二妹子(陶玉玲饰)爱上...  相似文献   

14.
恍惚的诗意     
吴琦 《南方人物周刊》2013,(37):104-104
《离婚》也许是老舍最好的小蜕。这本书是在《大明湖》手稿被日本海军一把火烧为灰烬后,他重新写的。他曾用英文自我推销,“从这部小说起,我建立了自己的文字风格……我在《离婚》中所用的语言是第一个,也可能是最好的,文字简洁清新的典范。”  相似文献   

15.
这是邹容《革命军》中引用过的一首诗(诗长,不具录)。多年以来,一直被认为是邹容的作品。1974年4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邹容》一书说:“他又以辛辣的笔触,写了一首《奴才歌》,讽刺不许革命的奴隶哲学。”1975年6月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辛亥革命前夜的一场大论战》一书说:“邹容还写了一首乐府《奴才好》”,“怀  相似文献   

16.
石川达三是日本当代文学中一位有着特殊经历和影响的作家。他的长篇小说《风中芦苇》在日本战后文学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部小说曾于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出版发行。我国外国文学界的一些学者对这部作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这部作品“暴露了战争狂人压制言论自由的野蛮行径”,认为作品中的主人公苇泽悠平“是一位正直的知识分子”、“有良心的知识分子”。重庆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世界反法西斯文学书系》也把这部作品作为“反法西斯文学”作品收录其中。…………  相似文献   

17.
我写的《清代的戏曲服饰史料》一文,认为故宫所藏《穿戴题纲》封面上原题“廿五年吉日新立”,是乾隆廿五年。本来的想法,认为如果是((劝善金科》的话,就可以直书《劝善金科》而不必写老名称《目连大戏》,既然写《目连大戏》,想必是在《劝善金科》尚未  相似文献   

18.
方志是“官书”,而新方志则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政府的“官书”。如何修好这部“官书”?《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树立精品意识,实施精品战略”,李铁映说,“应有创名志、佳志、良志的意识和抱负,写出一批优秀志书来”。这就给我们新方志的编纂工作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下面,本文将就新方志如何出精品谈一些浅见。拓宽思路写新写深新方志编写到今天,仅仅具有完善的体例、规范的格式,已经远远不够了。我们应该更好把体现志书的经世致用功能,更有效地为活生生的现实服务,努力写出理论的新…  相似文献   

19.
大浪淘沙     
李国文 《文史天地》2002,(11):30-31
《三国演义》开篇,有一首《临江仙》,“滚滚长江东流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卷首词,为明代嘉靖朝翰林学士杨慎所作,但一直被认为是小说作者罗贯中所写。最早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嘉靖本)是没有这卷首词的。直到毛宗岗父子校订评点这部小说时,才加了这首词,《三国演义》大普及,产生大影响以后,遂误讹为真。  相似文献   

20.
项福库  王明月 《沧桑》2009,(1):235-236,240
近年来,国人对阿房宫考古结论产生了诸多认识上的分歧,分歧主要集中在阿房宫的“建成与否”及“火烧与否”两个问题上。《史记》中有“阿房宫未成”、“项羽屠咸阳火烧秦宫室”的明确记载,而没有“项羽火烧阿房宫”的记载,这与阿房宫考古发掘的结论是相一致的,即阿房宫没有建成,项羽也没有火烧阿房宫。然而,对阿房宫考古发掘结论持相反观点的人,不但认为“阿房宫不仅建成而且被项羽一把大火烧掉”,还对司马迁笔下的“阿房宫”是否具有可信性产生怀疑。经考证,无论是从司马迁写《史记》的客观条件及其治史态度,还是从其史学思想到写《史记》所肩负的使命感上看,其对“阿房宫”的记载都是客观的、可信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