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004年8月8日至12日,龙门石窟研究院建院50周年大会暨龙门石窟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河南省洛阳市东山宾馆举行。来自日本、美国、德国、意大利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35名专家及90名国内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会议,其中有龙门石窟、敦煌石窟、云冈石窟、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麦积山石窟等10多家石窟单位的代表。 龙门石窟研究院的前身是1953年经文化部批准成立的龙门文物保管所。之后,龙门石窟保管所先后升格为龙门石窟研究所和龙门石窟研究院。50年来,龙门石窟在石窟保护与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丰  相似文献   

2.
龙门石窟是举世闻名的石雕艺术宝库。自北魏开凿以来,就有人进行记录,最早记录龙门石窟的是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之后,宋朝欧阳修的《集古录》等辑录了龙门石窟的造像题记目录或录文。解放后,龙门石窟的研究走向新的道路,许多学者从艺术史、宗教学、历史学、考古学等各个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有些讹误,现仅就本人浅见所及列举出来,请同志们批评指正。一、遗像题材称谓错误龙门石窟大部分中小型窟龛有造像题记记载施主造像动机、洞窟开凿及完工年代,有的还记载造像题材。但是在研究、介绍龙  相似文献   

3.
鲁迅与龙门石窟杨盛云龙门石窟是中国著名的石窟艺术宝库。一千多年来,龙门石窟饱经历史沧桑。尤其是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分子多次勾结中国一些民族败类对龙门石窟进行野蛮的盗窃破坏。宾阳中洞内著名的"皇帝皇后礼佛图"浮雕,就是在1934年被美国人普爱伦贿通北京琉...  相似文献   

4.
当今 ,网络技术的发展速度是前所未有的 ,网络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在彻底地改革着人们的学习、生活 ,为人类创造出了一个全新的数字化生存模式。龙门石窟是我国著名的三大石刻艺术宝库之一 ,长期以来 ,由于种种客观原因 ,网络技术在龙门石窟研究院的信息资料管理中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价值 ,特别是在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之后 ,龙门石窟越来越被国内外游人、学者所关注 ,龙门石窟研究院的信息资料管理 ,在发达的信息时代已越显示它落后的一面 ,为进一步扩大龙门石窟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 ,促进龙门石窟研究院与外界进行多层次…  相似文献   

5.
9月6日至9月12日,11个国家和地区的150余位专家学者云集河南省洛阳市,参加“龙门石窟1500周年庆典暨国际学术讨论会”。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为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之一。现存窟龛2345个,造像10余万尊,碑刻题记2860余块。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龙门石窟经受到自然浸蚀和人为的破坏。1953年中央文化部批准成立了“龙门石窟文物保管所“(今名“龙门石窟研究所”)。1961年,国务院将龙门石窟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几十年来,在龙门石窟研究所及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龙门石窟的保护与研  相似文献   

6.
龙门石窟,是中国古代鼎盛时期留给世界的雕刻艺术经典巨作,它同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  相似文献   

7.
王丽燕 《文献》2005,(4):55-65
驰名中外的龙门石窟与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岗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尤以龙门石窟北魏造像题记为最,堪称中国文化史上的奇葩.  相似文献   

8.
龙门石窟是中国三大佛教艺术宝库之一 ,于 2 0 0 0年十一月三十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其文化、佛教、艺术价值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它位于洛阳市城南 13公里处 ,密如蜂窝的石窟群点缀在伊水两岸长达一公里的崖壁上。龙门石窟断断续续雕造长达4 0 0年 ,其中北魏和唐代大规模营建有 15 0多年。全山造像 11万余尊 ,唐代造像占龙门石窟造像的 60 % ,北魏造像占 30 % ,其它朝代仅占 10 %。龙门石窟是历代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 ,是皇室意志和行为的体现 ,是当时的人们对生活追求的缩影。在龙门石窟的佛像中 ,雕凿细腻、逼真传神…  相似文献   

9.
~~龙门石窟艺术与中外文化交流@郑霞$河南省龙门石窟研究院  相似文献   

10.
龙门奉先寺卢舍那大像龛始凿年代考辩张锴生(河南省博物馆)唐代卢舍那大像龛是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的一组造像,它不仅代表了龙门佛教造像艺术的杰出成就,也是今日龙门石窟的象征。可是长期以来关于此龛的始凿年代一直存在异议,这里我们也以一孔之见略作考辩。对龙门卢...  相似文献   

11.
一鲁迅与龙门石窟龙门石窟是我国著名的石刻艺术宝库。一千多年来,它一方面受到自然的侵蚀破坏,另方面也受到人为的破坏,其中有帝国主义分子的盗窃破坏,也有如鲁迅先生所指出的“龙门的石佛,大半肢体不全……其毁坏的原因……仅因目前极小的自利,也肯对于  相似文献   

12.
喜读《洛阳市志·龙门石窟志》傅振伦古洛之郊有伊阙,中州石刻,荟萃于此。龙门背依洛都,凿龛造像,名列我国三大佛教石刻艺术宝库,闻名古今中外。《洛阳市志·龙门石窟志》是在各级政府领导下写成的,既是一部具有特点和优点的方志杰作,也是一部全面、系统、科学地论...  相似文献   

13.
崔艳 《神州》2012,(14):187-187
龙门石窟造像在唐代时期就造就了它在历史上最辉煌,最光辉的一页,它的造像艺术语言的形成与佛教思想的演变和社会文化的融合以及美学原则的渗透密切相连,息息相关,折射并反映了唐朝的艺术思想和审美情趣。从造像风格的角度来看,逐步形成了中国所特有的造像模式。本篇文章以龙门石窟造像为载体,从唐代服饰、绘画等方面入手,阐述了唐代的审美取向和情趣。  相似文献   

14.
《文博》2017,(4)
麦积山石窟133窟10号造像碑内容丰富、雕刻技法精湛,制作于北魏晚期。该造像碑为释迦、释迦多宝、弥勒组合题材,两侧雕满佛转故事。在艺术形式上已摆脱了孝文帝时期的"秀骨清像"风格,明显受到来自龙门石窟造像的影响。该造像碑不仅代表着北朝佛教艺术的水平,更是中国古代传统雕塑中的精品之作。  相似文献   

15.
唐代服饰丰富多彩、美轮美奂,本文对唐代女性流行的主体服饰及龙门石窟唐代造像所反映出流行服饰特点的对照,用现实和艺术的结合来分析唐代流行服饰对石窟艺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建立龙门石窟文物保护数据库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龙门石窟保护修复工程项目中的一个子项目。作为项目实施单位,龙门石窟研究院承担了数据库的建立和信息资料的录人工作。  相似文献   

17.
<正>北魏洛阳城自太和十七年(493年)孝文帝迁都始,历经宣武帝、孝明帝、孝庄帝、孝武帝等,至孝静帝天平元年(534年)迁都邺城,前后共计41年时间,经历了始建、繁荣、废弃几个阶段。龙门石窟自太和年间开凿,迄至隋唐盛期,位列中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其中北魏时期的石刻造像占有重要的地位。两者结合起来综合考察,对了解洛阳城的丰富内涵、龙门石窟的造像沿革,具有重要价值。一、北魏洛阳城建与同期龙门石窟之沿革北魏洛阳城是在魏晋洛阳城故址之上的又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从佛教造像艺术的渊源、中国化造像艺术的流布、历史文献资料等三方面,对麦积山与龙门石窟造像艺术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通过比较研究,我们发现两处石窟中造像样式非常一致,相互传播影响的关系很密切。  相似文献   

19.
2000年的《洛阳年鉴》是由洛阳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华书局出版的洛阳市首部年鉴。一册在手,首先引人注目的是封面、封底和环衬的设计。该设计庄重、典雅,地方特色和时代特色浓,更十分有气派。封面和书首环衬是洛阳龙门石窟奉先寺大型石雕像彩照,特别是环衬,整幅是龙门石窟奉先寺石雕像的全图,并横排有两行大字:“龙门石窟跻身世界化遗产行列”、“石窟艺术走向世界,千年大佛绽开笑颜”。  相似文献   

20.
龙门石窟的唐代佛教艺术 ,从窟龛形制方面所具有的厅堂式建筑结构及窟内地毯式雕花的装饰手法看 ,唐代洞窟在构造形式上反映着石窟建筑的世俗化情调。而唐代洞窟中比比皆是的供养人、伎乐人、力士、夜叉等人物形象 ,其时装服饰、面容仪表 ,则透露出现实社会各界人士的民俗化时尚。在唐人这种尽情贴近现实生活的创作意识支配下 ,龙门石窟的宗教造像无一不打上取悦时人欣赏习惯的艺术烙印。作者认为 ,所有这一切 ,正是佛教艺术东传我国以来 ,与东方社会文明相融濡沫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