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四川自贡因盛产井盐闻名遐迩,它因盐业而兴、因盐业而立市,甚至城市的名字都取"自流井"和"贡井"的第一字合称自贡市,城市中至今仍处处可见盐业发展的历史遗存。但是限于各种原因,此前对自贡的井盐遗址、盐运古道以及其它类型文物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开展较少。为全面了解自贡井盐遗址及盐运古道的状况,2014年9月,来自于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社科院考古所、湖南省文物  相似文献   

2.
蓬溪县大英乡境内的卓筒小井,是宋代卓筒小井的仅有遗存,堪称蜀中的一绝。备受盐业、钻井、文物各界专家学者的珍视。1991年4月,四川省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凿井技术源远流长。史籍记载“黄帝穿井”,“伯益作井”,“舜穿井”。说明早在殷商以前,中原古代先民已知凿井而饮。井盐凿井技术源于古代水井。四川凿井取盐技术,从公元前255—前251年李冰“穿广都盐  相似文献   

3.
综观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中国盐文化研究,其主阵地在四川、陕西、山西一带,关于井盐、池盐的研究也已趋于成熟。在中国盐业学会及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的鼓励和倡导下,近年来山东、浙江、广州、云南等地相关盐文化的研究也在蓬勃开展。  相似文献   

4.
一、早期的四川盐业战国末年,随着巴蜀地区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和发展,铁工具的大量使用和中原地区打井技术的传入,在秦国蜀守李冰的组织下,劳动人民在今成都、双流一带开凿了第一口盐井——“广都盐井”。从而揭开了四川井盐生产的序幕。进入西汉以后,井盐业得到初步的发展。产地从秦代的三个县发展到西汉中期的十多个县。同时,每一地的井数和产  相似文献   

5.
<正>1938年,电影人孙明经拍摄了一组名为《布满井架天车的小城》的作品。就是这些被誉为"20世纪华人摄影经典作品"的黑白组图让世界初识了这个天车林立、笕管密布的小城。自贡——位于四川盆地南部,是四川省最早的省辖市和工业重镇,古时分属巴国和蜀国,北周武帝时初设建制。自贡以井盐深钻汲制技艺闻名遐迩。该项技术发端于东汉,闻名于唐宋,鼎盛于明清。自贡地区在清咸丰、同治年间成为四川井盐业中心,其井盐遍销于川、滇、黔、湘、鄂诸省。1939由于本地川盐济楚的重要性,因盐立自贡市,市名取自自流井和贡井。半城青山半城楼的自贡有"盐之都"恐龙之乡"南国灯城"的美誉。1986年,自贡获准成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相似文献   

6.
盐是人类饮食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人类社会明的经济基础。中国商业的起源,同盐有着密切的关系,早期的重要商业之一就是盐的经营。自夏、商、周以来,盐是被历代王朝专控的商品。我国的食盐资源很丰富,沿海地区有海盐;云南、四川等西南地区有井盐;西北与山西黄河  相似文献   

7.
莫秋月 《风景名胜》2021,(2):0081-0081
刚柔本是一个哲学概念。《周易》认为:“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1] 即阴阳、刚柔、仁义都要平衡的情况下,天地人才能达到稳定和谐的效果。之所以要把刚柔与井盐工具联系起来,是因为历来在大多数人印象中,我国传统井盐钻凿汲工具不是铁质就是石质,且都与庞大、笨重、坚硬等词密切相关。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收藏的井盐文物是世界上最为完整的井盐工具群,通过对其馆藏井盐文物的分析,试图揭示传统井盐工具中不为人关注的“柔”的一面。  相似文献   

8.
绵阳双包山出土汉代漆器概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通过介绍古代中国、四川地区髹漆业的发展概况,分析绵阳双包山出土汉代漆器纹饰、制作工艺等特点,揭示了古代四川地区髹漆业在中国漆器制作史上占有非常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9.
摆在我们面前的这篇《盐井赋》,系清朝乾隆年间四川富顺县自流井人李芝所撰。作者选择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之一的井盐业为创作题材,描绘了明清两代川盐生产的情况,写出盐工的苦难生活。在古代辞赋中,这样的作品是难能可贵的。明清川盐业概况与《盐井赋》的作者《盐井赋》是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写作的: 四川是我国主要的井盐产地。明末清初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古代社会的食盐来源主要是矿盐、海盐和井盐。在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原始社会时期,人类获取食盐主要依靠"追踪术"——尾随动物至盐矿区。随着生产力水平的进步,人类逐渐够掌握了从海水炼制食盐的方法。传说时代的宿沙氏煮海水为盐,是这一制盐技术的写照。后世元杂剧还衍生了类似《张生煮海》的故事,  相似文献   

11.
朱霞 《民俗研究》2005,6(2):142-150
求雨是中国农业社会中典型的生产祭祀活动,是旱情威胁农业生产时举行的重大祭祀活动,是以祈求龙王赐给雨水,解除干旱,获得农业收成为目的。2002年6月和2003年3月,我两次到云南省云龙县诺邓盐井进行田野调查,发现在非农业社会同样存在着求雨仪式,并获得了第一手关于井盐社会求雨的田野资料。诺邓井是一个有着1200年历史的井盐村落,以生产井盐为生。与农业社会的求雨仪式相比,诺邓村的求雨仪式别具特色,并有着不同的民俗文化含义,反映了盐业社会的特点以及与农业社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中国国家旅游》2016,(1):10-10
自创刊时起,《中国国家旅游》杂志就一贯注重对传统工艺的报道。几年来,我们曾介绍过苗疆的蜡染、青海的唐卡,也曾在全国各地考察过古法造纸的工艺原理,追访过传统井盐的制造秘诀。与此前的这些报道相比,本期杂志的两篇专题稿件《都市里的指尖乐园》与《纸路》的关注方向既有延续,又有转移。  相似文献   

13.
秦臻  李泽龙 《中原文物》2016,(4):127-128
2016年6月30日由四川美术学院与四川渠县博物院共同举办的"中国早期艺术与汉代建筑学术讨论会"在成都四川美术学院召开,来自国内各高校机构相关的艺术史、考古学研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北京大学中国汉画研究所朱青生作"形相秩序——沂南墓重新调查及研究"专题演讲。朱青生以"形"和"相"概括了汉代画像的两个属性,并总结出汉代墓葬  相似文献   

14.
中坝遗址的盐业考古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坝遗址考古发掘中,发现了时代较早的井盐生产遗址。结合古代文献中有关古代巴人的记载,这些考古发现对提示和研究中国西南地区盐业的起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裁尺是四川井盐旧法凿井过程中,用于测量行井深度的一种传统量度工具,用楠竹制成,形状与市尺相似,其性质与四川成都丝织业上使用的朱尺完全一样。凿井动工前,由井口管事和井主私下议定正裁尺的刻度,并由井口管事制作、保管和使用。井凿完工后,由井口管事秘密保存起来。因此,“正裁尺”这种非官办性质的量度工具,不受法律的约束和保护。正因为“正裁尺”是由井主与井口管事私下议定制  相似文献   

16.
<正>8月15日,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副主席、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郭旃在金沙讲坛做《世界文化遗产的现状与思考》讲座●8月27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召开广元昭化土基坝和摆宴坝考古调查勘探专家论证会●9月2~9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自贡市文广新局联合开展自贡井盐遗址及盐运古道考古调查●9月12~13日,文化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到四川成都视察文物工作  相似文献   

17.
宋真宗咸平四年,将唐代的剑南道东西两川划分为益、梓、利、夔四路转运使路,称为"川峡四路",后遂省文而称"四川",没有实际的权力机构与之相应。至南宋初年,开始将"四川"冠之于某种专门职权的官衔之上,有了部分军政实权。相沿至今的作为一级行政区划的"四川"是从元代开始的。"四川"词义这种由虚到实内涵的演变,为中国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提供了一个值得参考的实例。  相似文献   

18.
正出版社:中国藏学出版社内容简介:本书介绍了西藏民族手工艺的发展历史、内容、工艺特征及其文化的表现形式。具体介绍了西藏民族手工艺的发展历史进程、旧西藏手工业管理组织和各种藏族民间手工艺等等。扎呷,自1988年到2002年,先后多次参加诸如"中国藏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究"等国家重点课题,并多次担任课题调查组组长前往西藏、青海、四川、云南等藏  相似文献   

19.
正叶:中国竹刻是从何时开始的?主要流派与类型?张:使用竹刻工艺制作的生活用具,在秦汉古墓出土的文物中就出现了,说明竹刻在中国源远流长。直至明代中叶起,由于文人的参与,直接提升了竹刻工艺,从工艺层面升格为艺术层面,逐渐形成了以文人主导、被世人称道的"文人竹刻"。中国的竹刻艺术大致可分为两个流派,一派"嘉定派",是以朱氏三代为鼻祖的;另一派则为"金陵派"。  相似文献   

20.
正《四川文物》(双月刊)是四川省文化厅主管,四川省文物局主办,《四川文物》编辑部编辑出版的学术刊物。《四川文物》立足西南,面向全国,坚持学术性为主,知识性和资料性兼顾的办刊宗旨。自1984年创刊以来,已出版170期,现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在学术界享有较高的声誉。《四川文物》现有"调查与发掘"、"研究与探索"、"科技考古"、"文保技术"、"文博论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