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尸毗王本生故事是佛教舍身救世类本生故事的重要代表。它不仅有文本散见于众多佛教经典里,还以雕刻、壁画图像的形式在古印度、中国新疆及敦煌石窟等地区广泛流传。尸毗王本生图像依据佛经文本所绘制,而图像与佛经文本存在很大的差异。本文从考古学角度出发,通过对14部涉及尸毗王本生故事佛教经典进行梳理,并对各地区尸毗王本生图像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图像与佛经文本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王敌非 《满族研究》2012,(1):99-102
佛教经咒类文献是在佛教发展的漫长历史中逐渐积累形成的,指的是以佛教经文和咒文汇编而成的文献,其内容博大精深,除佛教教义外还涉及政治、伦理、哲学、文学和习俗等方面,是人类历史上一笔丰富的文化遗产。清代满族宗教信仰以萨满教为主,随着与其他民族的日益交往并制定相应的民族政策以达到统治目的,清朝皇帝逐渐开始礼佛并大量翻译佛经。满译《往生咒》是最为重要的满译佛教经咒类文献之一,颇具代表性。对满译《往生咒》中梵文、满文以及汉文对音的研究,不仅可以直接准确地考证梵文字母的读音,揭示满译佛经咒语的规律,同时对研究佛教在整个清代宗教中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王巨  田源 《旅游纵览》2008,(6):8-11
<正>题记:佛经,既是佛教的经典,又是人类历史文化的瑰宝。那里边有富有哲理的神话、预言、故事,其丰富的内容、美妙的文字、向善的点播已经不单纯属于佛教范畴,而是构成了全人类共有智慧的一部分,成为人们生活中常常引用的典故。  相似文献   

4.
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至今,经历了适应,发展,传承,变异,本土化等几个发展阶段。在佛教传入中国的这一过程中有一些问题是值得我们去关注的,如佛经翻译,佛教如何适应中国本土的文化等等。本文试图在经典的翻译,佛教发展的社会动因,教义的保持与发展等方面给出自己浅显的见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5.
炳灵寺石窟中保存着自西秦以来的佛教壁画有一千多平方米,其中大部分是藏传佛教兴起后重绘的,占80%以上。佛教壁画是将佛教经典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宣传佛教思想。常见的壁画有:说法图、经变故事、佛传故事、因缘故事、本生故事、千佛、供  相似文献   

6.
一傣族有悠久的历史,有灿烂的古代文学,这是人们早已有目共睹的客观事实,没有什么争论。但这些文学作品是怎样产生,却众说纷纭。现谈谈我的一些粗浅意见,以求教于专家和读者。有些同志说:“傣族文化是佛教的文化,傣族文学作品是佛教带来的。”并提出了两点作为依据:一是佛经里都有这些故事的记载,现有的唱本是根据佛经的故事改编的;二是这些故事叙述的都是佛主轮回转世的经历,即根据《本生经》改编出来的“佛本生之故事”。这两点依据能立足吗?我认为不能。佛经里有没有《因叭》、《朋尚罗》、《麻哈兴童》等神话故事呢?有。但这些故事并不是佛教从印度带来的。它们是傣族的古代文化,是傣族的祖  相似文献   

7.
《民俗研究》2021,(4):142-147
经变画虽与佛经密切相关,但毕竟是人们对世俗生活的观察、想象与呈现,乃是佛国世界与世俗社会共寓的重要载体。莫高窟经变画以生动形象的图像内容、人物风格和画面构图,阐释佛经教义,映射出佛教中国化、世俗化的历史进程。魏晋至隋唐时期,莫高窟经变画中原本处于中心位置、高高在上的佛陀日渐走下神坛,走入世俗社会,其人性日益多于神性。在这一过程中,经变画内容日渐丰富,世俗元素不断增多,彰显出佛教世俗化的整体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敦煌俗文学作品中所见因缘源出佛经,但又异于佛经中最初之因缘。作为讲唱类作品,敦煌因缘在形式和内容方面都与佛教戏剧有着密切关系,其中出现的音声符号、舞台提示及分角配词已经在外观上显示出佛教戏剧早期剧本的原始面相,在故事内容叙述方面,敦煌因缘戏剧性地处理情节,艺术性地设置关目,则将佛教故事从简单的叙事逐步推进到复杂的表演阶段。敦煌写卷中此类用于表演的早期脚本的出现,从文本外观和具体内容上进一步印证了后世戏剧与唐五代说唱伎艺之间的亲缘关系,同时也印证了敦煌因缘与佛教戏剧之间存在因承关系的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9.
宝卷叙录     
宝卷为继承唐代变文、宋代讲经传统而形成的讲唱形式,但是到目前人们并未发现它们之间直接嬗变的资料,因为现存宝卷最早是明代的作品。从这些明代宝卷及有关史料来看,明代宝卷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宣传民间宗教教义的作品,这一类最多,它们是民间宗教理论著作,不是文学作品,二是演说佛道教传统故事的作品,比如《香山宝卷》《五祖黄梅宝卷》《黄氏女宝卷》《红罗宝卷》等。  相似文献   

10.
收藏在故宫博物院的《徐显卿宦迹图》记录了明万历年间吏部右侍郎徐显卿的宦迹。图册中有关明代宫廷典制的描绘以及徐显卿的题记为历史研究提供了形象生动的资料。此外,本文还以图册为例,对明清时代宦迹图的源流、艺术形式等作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1.
高明 《文博》2007,(4):66-69
我国壁画产生的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反映的内容涉及佛教、道教、民间民俗文化等不同文化领域,其中道教壁画以它所特有的神的形象展现于人们面前,使人感受到富有人格意义的威严,把深奥的教义通过图画形式演化为便于领会的故事,依靠形象的力量深化人们对神仙的崇敬和信仰.……  相似文献   

12.
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与汉传佛教、南传佛教并称为佛教的三大体系。它是以佛教教义为基础,经过和苯教长期斗争、吸收、融合以后形成的特殊的西藏地方形式佛教。本文以藏传佛教的发展为脉络,阐述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经历的几个重要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13.
杭州飞来峰“梵式”造像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元代盛行的藏传佛教——喇嘛教"梵式"造像,是喇嘛教教义的形象化体现。喇嘛教是印度显、密佛教同西藏本土原始宗教本教混合的产物,虽属中国佛教的一支,但独具特色。它在元代因蒙古统治者崇信而盛行东土,汉人却少有信奉的。明代政府严禁汉人信奉喇嘛教,清统治者虽定其为国  相似文献   

14.
讲经是佛教宣讲教义的基本形式,面对不同群体,其讲义内容多有不同。对于知识阶层而言,讲经时需要适度地杂糅儒学思想,而面对民氓左闾,又不得不诱以报应,大设灵奇。唐初期,在讲经基础上形成一种为吸引听众,增加布施,针对俗众的新形式:俗讲。俗讲的性质决定了俗讲内容以故事情节为主,并示之人生苦短、因缘果报之类的思想。可以说,面对世俗社会,讲经内容和形式不得不改弦更张,是佛教宣扬教义,扩大社会根基的权宜之举。  相似文献   

15.
讲经是佛教宣讲教义的基本形式,面对不同群体,其讲义内容多有不同。对于知识阶层而言,讲经时需要适度地杂糅儒学思想,而面对民氓左闾,又不得不诱以报应,大设灵奇。唐初期,在讲经基础上形成一种为吸引听众,增加布施,针对俗众的新形式:俗讲。俗讲的性质决定了俗讲内容以故事情节为主,并示之人生苦短、因缘果报之类的思想。可以说,面对世俗社会,讲经内容和形式不得不改弦更张,是佛教宣扬教义,扩大社会根基的权宜之举。  相似文献   

16.
正佛经传译——中国早期佛教的重要内容——于中国早期佛教的启步和前行起着奠基性的作用。佛经传译活动包括传与译两大部分,而两者密不可分。与佛教东来的路线一样,佛经东传也是循陆海两途。相比较而言,海路传经可能较陆路更有优势,因为原始佛经  相似文献   

17.
徐丽 《黑龙江史志》2014,(20):63-64
伴随着佛教的传入,佛经汉译长达一千余年。在佛经汉译过程中,出现了大批佛经翻译家和佛经翻译理论家。南朝时期的僧祐在佛经目录的整理和佛经翻译理论方面有着杰出的成就,对后世的佛经翻译和佛经保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从僧祐在佛教典籍的整理、佛经翻译文质中庸理论以及梵汉翻译中的文字问题等方面论述僧祐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敦煌佛经略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敦煌是佛教传入我国的最早落脚点,也是我国最早从事佛经翻译的地区之一。佛教自西汉传入我国,至宋代前期藏经洞封闭的八、九个世纪里,敦煌的佛教信仰,历久而不衰。敦煌的写经事业,亦始自晋代,扩于六朝,盛于隋唐,终于五代宋初,历时六、七个世纪之久。敦煌藏经洞遗书,以佛经文献为最丰富,敦煌遗书,严格地说,亦可以称之谓佛经遗书。现就敦煌佛经的某些问题,作初步的考察和探索。  相似文献   

19.
《文博》2007,(4)
我国壁画产生的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反映的内容涉及佛教、道教、民间民俗文化等不同文化领域,其中道教壁画以它所特有的神的形象展现于人们面前,使人感受到富有人格意义的威严,把深奥的教义通过图画形式演化为便于领会的故事,依靠形象的力量深化人们对神仙的崇敬和信仰。所以道教形成之后,壁画很快成为敬奉天神的表现形  相似文献   

20.
王爱军 《环球人物》2013,(23):87-89
几个月前的北京嘉德春拍上,明代沈周的《随兴册页》,以1058万元的高价成交,引起了人们对这位画家的关注。其实,沈周的代表作品,如《仿董巨山水图》轴、《烟江叠嶂图》、《庐山高图》等,多为故宫等大博物馆所收藏,个个堪称无价之宝。在历史上,沈周不仅因艺术成就而闻名,他的为人处世同样具有文人风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