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程义  李郁宏 《四川文物》2008,12(3):92-95
本文对<马翁墓志>作了详尽考释.作为道教物品,文中出现佛教词汇,亦是宋代佛道合一的物证.  相似文献   

2.
张麟凡 《神州》2013,(17):44-45
道教对于佛教的中国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佛教也对道教的完善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佛教与道教两者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佛教与道教之间相互斗争,另一方面是佛教与道教两者相互借鉴融合。佛道两教就是在这两种关系的基础上完成了各自的演变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道教对于佛教的中国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佛教也对道教的完善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佛教与道教两者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佛教与道教之间相互斗争,另一方面是佛教与道教两者相互借鉴融合。佛道两教就是在这两种关系的基础上完成了各自的演变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北周村东魏造像碑是河南现存较为完整的佛道造像碑,碑体高大,雕刻内容丰富。该碑始造时应为佛教造像,后来因需要又将主尊释迦佛改刻成道教祖师形象,成为佛道造像碑,反映了当时道教利用佛教造像来宣传道教教义。本文从其雕刻内容和时代风格以及道教造像的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来看北朝晚期嵩洛地区道教对佛教造像的改造和依附。  相似文献   

5.
北宋初期长安的国子监出现了一块特殊的石碑:《佛道图文碑》.此碑碑身高133、宽67厘米,两面共刻有五篇经文(一篇佛教经文和四篇道教经文)及三幅卷首图,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1].正面(碑阳)制作于乾德六年(968),上部为佛教的《佛说摩利支天经》(带卷首图),下部为道教的《黄帝阴符经》(带卷首图).后刻的为背面(碑阴),制作于太平兴国五年(980),由上至下为道教的《太上老君常清静经》(带卷首图)、《太上升玄消灾护命经》和《太上天尊说生天得道经》.各段经文分别记有施主、书者、刊刻者、绘画者姓名.明代以来,此碑的两面分别以拓片的形式流传,曾发表过一些关于碑文书法的评论,但一直没有完整的介绍,更无专题研究[2].笔者在数次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撰得此文,记录和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6.
许绢惠 《敦煌学辑刊》2007,73(4):137-153
<金刚经>信仰在中国由来已久,自五世纪鸠摩罗什在中土翻译以后,该经的思想便深深地影响着中国.本文将以敦煌莫高窟为区域范围探讨<金刚经>信仰世俗化的过程.敦煌莫高窟有关<金刚经>的部分,除了大量的写经外,尚有十七铺金刚经变、<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经文>及<持诵金刚经灵验功德记>,本文则以<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经文>及<持诵金刚经灵验功德记>为讨论重心.  相似文献   

7.
郭子章《豫章诗话》以地域性著称,一直以来很少有人注意到其中鲜明的佛道意识。《豫章诗话》中的佛教意识主要体现在:记录了很多与佛教相关的诗作和诗人故实,诗僧轶事和有关诗作,以及渗透了佛教思想或借用佛语的评述和诗文;其道教意识主要体现在:记录了很多与道教相关的诗文和掌故,神仙、道人的轶事和有关诗作,以及渗透了道教思想的诗文。《豫章诗话》有如此鲜明的佛道色彩,主要缘于明中叶佛教、道教的复兴,江西佛道文化的深厚根植,以及郭子章个人的相关经历。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道教研究对中古史研究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中古社会佛教和道教盛行,对上至国家政治,下至底层民众的日常生活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佛教领域研究成绩巨大,成果也比较容易被中古史学者借鉴和采纳,而中古道教研究还处在逐步走向深入的过程中,表面上看成果虽多,但良莠不齐,有价值的成果比较分散。本文将就中古史研究领域中一些传统课题(如政教关系、佛道关系)和近年兴起的一些新课题(如道教与民间宗教的关系、新史料等方面)择要介绍一批国内外道教研究成果。由于1990年以前的西方道教研究概况已经有索安(AnnaSeidel)的《西方道教研究编年史》( 1991年初刊;吕鹏志等中译本,中华书局,2…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和日本传统文化均有三根支柱:儒佛道。不同的是,中国的道是道教,日本的道是神道。神道也称神道教,是日本的本土宗教,对日本文化有深刻影响。被称为"中国知日第一人"的戴季陶,在《日本论》一书中写道:"表面上,日本最盛的宗教是佛教,而骨子里日本人普遍信仰的是神道。"但是,神道也是在与外来思想文化和宗教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的。  相似文献   

10.
宋代宗教的世俗化与平民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从宗教社会史的角度阐释了唐宋时代的社会变革。唐代是佛教和道教的全盛时期 ,而自唐末五代以后 ,佛、道二教均趋于世俗化和平民化。佛教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唐代义学宗派的衰落和新禅宗的崛起 ,以及佛教前所未有的社会影响。道教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神仙信仰的动摇、内丹术取代外丹术 ,以及南宋金元时期新道教的兴盛 ,道教从上层社会走向民间社会 ,民众道教成为主流。  相似文献   

11.
<正>明代,我国宗教发展进入了一个较为特殊的时期,随着宋明理学显学地位的确立,较早传入中国的佛教和作为中国本土宗教的道教都在某种程度上走向式微。明代以儒为主、佛道相翼的宗教政策,使佛道二教在相互角逐的同时都渐向儒家靠拢,并竞相依附于皇权,最终在皇帝个人  相似文献   

12.
佛道两教是在唐五代时期得到长足发展的宗教形式,对各类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陇右地区是佛教东来经过的第一个地区,道教也在陇右地区得到广泛发展,两种宗教形式在陇右地区的传播对陇右唐人小说创作主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陇右唐人小说作家中,大多数作家的作品无论从题材、主题,创作方式等方面都打上了佛道两教的烙印,表达了创作主体对...  相似文献   

13.
耿纪朋  郑小红 《神州》2013,(15):26-26
儒家和道家的思想有其根本的区别性,随着佛教传入中国、道教的宗教化以及儒家的神学化,三家的关系在鼎立的基础上开始了相互融合的历史。佛教在传入之初被认为是道教的一个支派从而被中国人接受的,然而由于道教与儒家的传统历史,所以佛教与政治的联姻是处于政治之外的。佛教发展的迅速促使儒家和道教的关系首先产生了微妙的变化,道教也开始从佛教中吸取诸如仪式的完整等方面的优点,士大夫也把佛教作为退隐的依托,同时佛教也开始运用中国化的语言和借用儒道两家的术语来宣传自己的教义。经过南北朝皇室的崇佛和灭佛运动,佛教在中国民众的生活中产生了广泛  相似文献   

14.
论金代女真的宗教信仰与宗教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代女真人的宗教,有女真人的原始宗教—萨满教,又有从中原传入的佛教和道教。为适应多民族统治的需要,金朝统治者对佛教和道教采取兼收并蓄、限制、利用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曾左右了宗教的发展,使其为女真统治服务。金代宗教有新的发展和开创,在发展中适应经济、政治的统一,显示出儒、佛、道三教合一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佛教从西汉时期传入中土,便一直潜移默化地在中土传播,作为一种外来文化,被中国人吸收接纳以至成为中国人传统思维的一部分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由于各自的理论不同,佛教想要在中国扎根必须有一个中国化的过程。在佛教传播的初期,它借鉴道家、道教的有关理论,把佛”、“般若”等佛学词汇比附为道”、“无”等,出现了玄学化的佛教,也““出现了一些有很高理论素养的佛教徒。  相似文献   

16.
天台山,世称佛宗道源,它既是佛教天台宗的发祥地,又是道教南宗的发源地,象这样佛道双栖达千年以上的宗教名山,在国内是极为少见的。据考证,道教进入天台山要比佛教早好几百年。从三国葛玄隐居华顶峰结庐炼丹时起,天台山就已经成为中国道教的东南圣地。以后,天台山道教的中心移向桐柏山,逐步发展,以至到唐宋两朝达到鼎盛阶段。由于唐王朝对高道司马承祯的极度恩宠,  相似文献   

17.
论敦煌佛教信仰中的佛道融合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本以敦煌书中非佛经类献为核心,从敦煌高僧与佛道义理沟通,普通僧众和世俗信众在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动中的佛道融合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具体考察和分析,反映了唐五代宋初敦煌地区佛教与道教相融合的具体情状,并揭示了不同层面的佛、道融合所具有的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18.
正日本学者小林正美《六朝道教史研究》(李庆译,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考察得出,历史上的儒教、道教、佛教都被称为教的说法大致开始于北魏寇谦之与刘宋顾欢的时代,这是其《新范式道教史的构建》(王皓月译,齐鲁书社,2014年)新范式道教史下的道教定义所决定的。三教关系所说的三教是广义儒佛道三教交涉而形成的包含儒家、道家、道教、玄学、佛教五方面及其交叉形成的复杂关系。魏晋南北朝佛教已传入中国,道教、玄学盛行,这一时期是三教关系形成的重要阶段,对展开三教关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杨亮 《中国地方志》2011,(11):56-60
发端于清末民初的庙产兴学事件对河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很少引起后世关注。通过对庙产兴学事件的分析,对河南地方精英态度的明确以及对河南地方志文献的梳理就会发现,这一事件在河南执行得彻底而坚决,并使河南佛、道二教遭到了毁灭性打击。在传统社会渐趋瓦解的同时,佛教、道教等传统思想资源等同迷信,也遭到了质疑,而其教训也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20.
三教既斗争又融合是唐代学术思想的最大特色,唐代时,道教凭借着与皇权的结合,社会地位日高,至中唐时,道教始祖老子的社会地位被抬高到极致。这时的道教不仅在与佛教的论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而且已经不满足"三分天下有其一"这样一般的社会影响,而是从义理与人生哲学方面整合儒佛之学,既纳儒入道又援佛入道,不断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大大挤压儒家在封建意识形态中的作用空间。道教对儒学与佛教思想的吸纳与融汇主要是通过以下途径完成的:一是重玄为宗,深化道教哲理以弘道;二是纳儒入道,融摄儒家纲常以治国;三是援佛入道,汲引佛教心性论以修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