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兼主任王辉耀教授与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世界华商研究所所长康荣平研究员联合编著的《世界华商发展报告(2017)》,于2017年3月由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全书由总报告、评选篇、地区篇、企业篇和附录五大部分构成。  相似文献   

2.
简讯三则     
.书讯.《跨越市场的障碍:海外华商在国家、制度与文化之间》出版清华大学龙登高教授的《跨越市场的障碍:海外华商在国家、制度与文化之间》于2007年3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分10章约25万字。该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穿越历史与地域:华人分布与经济变迁”追溯了海外华商的源流,分析了东南亚华商在经济全球化历史进程中的角色变化,并专辟一章探讨了美国华商在边缘与前沿中的经济成长。中篇“跨越族群、国家与制度”分为四章论述。首先作者以纽约唐人街为个案,详细地探讨了美国华人移民如何突破困境以发展出自己的族群经济;随后的第五章,…  相似文献   

3.
正2014年6月8日,第四届清华国际华商论坛在加拿大多伦多怀亚逊大学管理学院举行。本届论坛以"海外华商理论与实践"为主题,由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怀亚逊大学加拿大——中国商务发展中心、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和清华国际总裁俱乐部主办。论坛由上午的"华人学者学术论坛"和下午的"北美华商创业论坛"两部分组成。"华人学者学术论坛"由8位专家学者分别进行了学术讲演。林小华教授在"移民创业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辉耀先生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路江涌副教授联合编著的《中国海归创业发展报告(2012)》于2012年6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全书约31万字,由总报告、调查篇、专题篇、政策篇和附录五大部分构成。总报告综述了我国海归创业的特点、现状、趋势以及海归创业的最新发展。调查篇是基于  相似文献   

5.
正2018年8月25—27日,由昆士兰大学历史与哲学研究学院、华商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抗日战争研究》编辑部和南京大学、西南大学、南开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共同主办的"对日战争与亚太社会经济政治变动"国际学术讨论会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召开。来自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以及澳大利亚、日本、韩国、英国等地的40余位近代史专家、青年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共收到24篇论文,从国际化、多元化的视角对抗日战争史的多个领域进行了探讨。英国谢菲  相似文献   

6.
<正>2017年10月19—20日,由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与广西防城港市文化委员会联合主办、防城港市博物馆承办的"海丝寻踪—华侨华人与海洋文化"学术研讨会在防城港召开。三位嘉宾进行了主旨发言。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主任龙登高教授在《海外华商与"一带一路"》的演讲中指出,自古至今华商在"海丝"之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家文物局水下考古研究所副所长丁见祥在《水下考古研究中的几点思考—以海上丝绸之路为线索》的演讲中探讨了水下考古资料对东南亚华人社  相似文献   

7.
<正>2015年7月20日,由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和中国华侨历史学会联合主办的第六届"国际华商清华论坛"在清华大学举行。此次论坛的主题是"国际华商与丝路交流:源流与比较"。来自新加坡、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英国、意大利以及中国学界、商界、政界的3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国务院参事室参事施祖麟分别致辞。此次论坛围绕以下  相似文献   

8.
论文基于对柬埔寨及东南亚华人经济研究的三种解释范式,探讨了华人尤其是华商在整个柬埔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与功能,分析了他们如何将自身社会嵌入本土社会结构之中,适应并巩固如今的地位,并提出了柬埔寨华商的"中间层"模式。认为华商曾推动柬埔寨历史上出现过两种转变:一是推动柬埔寨从农耕之国转为海洋贸易之国;二是在柬埔寨沦为法国的保护国的过程中,推动西方外来者适应土著市场。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战乱后,华商经济发生两次复兴,分别与历史上的两种转变相对应:华商建立起"区域性的贸易体系",再次使柬埔寨经济融入外部世界;而后华商转向发展土地经济,使新的外来者适应本土社会。华商的"中间层"模式与柬埔寨的文化观念和社会结构相嵌合。柬埔寨华商与土著社会和更广阔的外部世界互为他者,他们认识和理解不同的社会文化机制,使自身融入其中而又超脱其外。  相似文献   

9.
<正>由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南洋理工大学华裔馆联合主办,由怀亚逊大学加拿大—中国商务与发展中心协办,昆山市侨联、侨办承办的第八届"国际华商·清华论坛"于2017年7月10—12日在江苏昆山举行。中国侨联副主席康晓萍莅会并致辞。康晓萍指出,华侨华人在中外经济互联互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也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做出了重要贡献,必须以全球化视野,加强对华商群体、华商企业及华侨华人的研究,充分发挥华侨华人在世界经济发展和中国改  相似文献   

10.
论文将改革开放近40年以来中国学界对海外华商的研究分为三个阶段,在梳理和分析不同阶段研究成果及特点基础上,对当前华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思考和建议。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海外华商研究成果丰硕,在华人经济性质及其在居住国经济中的地位、海外华商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华商资本与中国经济发展、华商网络和华商跨国实践等几个方面引起不同学科的广泛关注。在此基础上,还应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拓展和深化该领域的研究:扩大华商研究对象和空间;从不同层面考察华商特性;从长时段系统考察海外华商的传统性向现代性转变;构建和深化华商网络研究的相关理论;进一步认识"一带一路"背景下海外华商与中国经济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1.
《攀登》2017,(6)
自由主义强调个人(精英)与团体的独特作用以及制度合作的重要性,这对中国侨务公共外交实践具有理论指导意义。通过分析中国与海外华商在世界华商大会等信息交流平台上互动的实例及成效可发现,中国释放的政策善意与合作取向,满足了华商在追求转型升级中的个体利益,促使海外华商在推动中国对外经济文化合作中发挥桥梁作用。华商实力的壮大、不断丰富的华商信息交流平台及中国崛起与华商经济的利益趋同等,成为侨务公共外交的动力因素。据此,中国应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树立大数据管理的意识来加强中国与海外华商的信息沟通;同时,加强对华商招商引资工作的服务意识,推动海外侨务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由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联合主办的"海外华商谈抗疫"在线观察系列活动,邀请和连线世界各地侨领、华商及学者,介绍当地的疫情状况与应对措施,探讨华人生活与华商经营所受影响,分享华侨华人驰援祖籍国及与各国人民共同抗击新冠病毒的感人故事。自2020年3月30日以来,"海外华商谈抗疫"在线观察已相继举办了西班牙、美国、德国、加拿大、意大利、非洲、东南亚、法国、俄罗斯、巴西十个专场,来自五大洲20个国家的华人学者、华商、留学生群体积极参与,成为疫情期间跨地域、跨越商界和学界的多元化国际交流平台。  相似文献   

13.
如果普京真能杜绝"灰色清关",则对于华商开展正规两国贸易,也是一次契机最近,俄罗斯有关部门查封切尔基佐沃大市场(又称"一只蚂蚁大市场"),由于这里是华商聚集之地,华商的命运为国人所关注。而大市场多年的发展与"灰色清关"这一贸易形式息息相关。7月9日,俄罗斯  相似文献   

14.
正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王辉耀教授与苗绿博士合著的《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报告》(2014)一书,于2014年8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该书不仅是国内首次发布的针对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的研究报告,也是国内首次出版的针对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的国际人才蓝皮书。该书分主报告、专题篇、政策篇及附录四部分。总报告通过对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群体展开全面、系统的研究,对于这一群体的形成与发展、地  相似文献   

15.
论文借助"博弈论"工具,结合案例分析,探讨了自1834年马尼拉开港到1942年二战菲律宾沦陷期间,"头家制度"的形成及其稳定性。研究显示,"头家制度"是建立在血缘、地缘以及华商之间信任和利益关系基础上的,其与西方基于契约基础上的信用有着本质的区别。在"头家制度"中,通过委托各地的代理商,头家一方面获得了用以出口的产品,另一方面又将进口商品通过代理商顺利地销售到菲律宾各地,不仅解决了货物流通问题,而且有效降低了交易成本。"头家制度"与华商网络之间的良性互动,最终实现了菲律宾华商杰出的商业成就。由于菲律宾华商非常注重信用和长期利益,他们之间的商业联系牢固而稳定,这不仅有效降低了华商之间的交易成本,提高了商业活动的效率,而且最终形成了一个由马尼拉向菲律宾各地辐射的菲律宾华商网络。  相似文献   

16.
正2016年5月20日,由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和中国华侨历史学会联合主办,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加拿大怀亚逊大学加拿大—中国商务与发展中心、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亚太华商研究中心协办,北戴河新区管委会承办的第七届"国际华商清华论坛"在北戴河举行。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所长张春旺主持会议并致开幕辞。  相似文献   

17.
正2016年10月25日,英国杜伦大学博士、清华大学经济学研究所伟伦特聘访问教授张志楷(Gordon C.K.Cheung)应邀以"中华文化与华商经营——以英国食品行业为例"为题主讲了中国侨联华侨华人研究系列讲座。讲座由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张秀明主持。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所长张春旺,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主任龙登高,北京华文学院教授李嘉郁,国务院侨办侨务干校副教授张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副编审宋燕鹏,东北大学社科院讲师孙璐,清华大学华商研  相似文献   

18.
论文在南非约翰内斯堡、浙江义乌及青田三地田野调查之基础上,以从事中国商品国际贸易及相关产业的海外华商为研究对象,探析中国传统熟人社会中的"信任"与海外华商族群网络的关系问题。研究指出,人际信任,尤其是特殊信任是海外华商族群网络建构的基础。借助于信任,华商可以获得赊款采购、赊款货代、信用担保等优惠,进而有助于拓展其商业网络。商品交易过程中的信用实践、国际产业链的分工与合作关系以及"集体制裁"等,促成了华商族群网络中信任的产生及维系。  相似文献   

19.
论文以传统侨乡潮汕地区改革开放40年来的产业经济发展进程为例,借助经济地理学中关于"邻近性"与全球化区域发展理论的前沿研究,通过比较海外华商在侨乡经济发展不同阶段扮演的角色,探究了海外华商影响侨乡经济的机制。研究发现,与海外华商建立的关系邻近性,曾经是侨乡嵌入全球生产网络的关键,为侨乡带来外资并引领了出口型经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海外华商对潮汕地区产业发展的影响从重要到式微,反映了关系邻近性可能为其他类型的邻近性所取代。近年来,潮汕地区出现的新现象,则暗示关系邻近性有重新发挥作用的潜力。全面理解华侨华人对中国区域经济的动态影响,需要我们跳出"侨乡"的局限,从全球化以及区域发展的角度加以解读。  相似文献   

20.
论文以实地调查资料为主,借鉴移民及海外华人研究中的移民网络和本土化理论视角,分析阐述了俄罗斯华商新移民的形成与概况、华商移民网络及其特征和作用,以及华商的本土化调适与融入。认为华商移民群体不断扩大与发展,首先依靠的是移民网络。这种移民网络不仅构成了一种迁移链,同时也是华商淘金重要的社会资本。俄罗斯华商为适应当地的经营环境,在经营模式、经营策略和本土商业销售网络构建三方面采取相应的本土化适应方式。这些本土化适应方式有利于华商在经济层面的融入,但在社会和文化方面则仍然面临着融入的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