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晓航 《炎黄春秋》2003,(10):55-61
在1967年3月至8月间,北京出现了一个秘密组织“首都五·一六红卫兵团”(简称“五·一六”),其宗旨是“打倒周恩来,砸烂旧政府(指国务院)。”这个组织人数不多,但能量很大。中央《“五·一六”通知》公开发表后,他们提出:“《通知》的发表是第二次文化大革命的开始,要揪出新的黑线、黑帮”等口号,组织策划了一系列的反周活动,引起了“无产阶级司令部”的高度重视,最终导致在全国范围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清查“五·一六”反革命集团的运动。  相似文献   

2.
不丹臣服英印 不丹自称“竹域”(Drukyul),意即龙的国度,清政府文书译为布鲁克巴,是西藏在喜马拉雅南麓的藩属,居民藏族,自称“竹巴”,信仰藏传佛教;英国征服孟加拉以后,东印度公司政府将野心瞄准到喜马拉稚之外的西藏,第一步就是要臣服不丹。1773年,英国从不丹手中夺走了古芝比哈尔土邦(CoochBehar),引起了西藏的关注。1774年,班禅大师向英印总督希斯丁(ViceroyWarrenHastings)照会,  相似文献   

3.
达远 《世界汉学》2003,(2):142-142
2002年末,在英国出版了加文·孟席斯(Gavin Menzies)的《1421:中国发现世界的一年》(1421:The Year China Discovered the World)。书中认为中国的郑和是早于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的人。Billiam Morrow & Co出版商的广告用语是:“一个在哥伦布出生之前发现美洲的令人难以置信的真实故事,加文·孟席斯的惊人发现重写历史。”  相似文献   

4.
“文化大革命”制造了许许多多冤假错案,清查“五—一六”反革命集团案是其中较为离奇的一件。全国有数以百万计的干部群众根本不知道“五·一六”是个什么样的组织,许多人连它的名称都没有听说过,竟被莫名其妙地打成了“五·一六分子”,遭受残酷的迫害。  相似文献   

5.
何亮亮 《世界》2005,(11):62-63
说老实话,我不喜欢那种用皇帝或女王来形容艺术家或文学家的做法,虽然这种形容可能并不太离谱,甚至可能是贴切的,例如,赫伯特·冯·卡拉扬被称为帝王般的指挥家,这种形容对卡拉扬满合适,但是我就不喜欢卡拉扬这种帝王般的风格,相形之下卡洛斯·克莱伯那种充满灵气和潇洒非几的指挥风格才使我倾心;在文学领域,阿迦莎·克里斯蒂被称为“侦探小说的女王”,从作品的数量和销售量来说,克里斯蒂确实是当之无愧的“女王”,不过只从销量来判断一个作家肯定是不够的。  相似文献   

6.
2009年12月31日,《汕尾市城区志》(稿)评议会召开。会上对《汕尾市城区志》“教育篇”、“民政篇”、“海洋与渔业篇”、“科技·文化·体育篇”、“人口和计划生育篇”、“财税·金融·保险·证券篇”等6篇志稿进行了评议。  相似文献   

7.
《世界》2003,(11):9-9
2003年度诺贝尔奖10月份揭晓:文学奖得主为南非作家约·马·库切。伊朗女律师伊巴迪获得和平奖。医学奖由美国人保·劳特希尔和英国人彼·曼斯菲尔德共同获得,物理学奖则由具俄美双重国籍的科学家阿·阿希里科索夫、俄罗斯人维·金茨堡和英美双重国籍者安·莱格特三人分享,化学奖授予了美国科学家彼·阿格雷和罗·麦金农,获得本年度经济奖的是美国的经济学家克·格兰杰和罗·恩格尔。  相似文献   

8.
峻岭 《世界》2005,(6):21-23
他是世界上最富传奇色彩的亿万富翁,他在英国媒体的民意测验中被评选为“英国最聪明的人”。他还有许多惊人之举:他曾经裸奔宣传公司产品,是英国最抢镜头的“嬉皮士资本家”;他曾经驾驶热气球环行地球;他曾经驾驶坦克驶入纽约“时代广场”;他曾经在海湾战争时驾驶自己的飞机进入巴格达解救人质;他被看成是一个傲慢的暴发户,却同时是世界各大公司CEO的偶像……他就是英国维珍集团创办人理查德·布兰森。  相似文献   

9.
《文史博览》2010,(2):1-1
切·格瓦拉绝对称得上20世纪最具传奇的人物之一。他被称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完美的人,在拉美人民心中,他是“革命圣人”,是“耶稣”;在西方媒体眼中,他是“红色罗宾汉”、“共产主义的堂·吉诃德”。  相似文献   

10.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在国内战争和由英国丘吉尔·温斯顿策划、组织的外国武装干涉(把共产主义扼杀在摇篮里)时期(1918-1920年),推行“战争共产主义”(也称军事共产主义)经济政策,宣布“全国为军营”,“一切为前线”。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私人买卖粮食;工业实行实物供给制;  相似文献   

11.
徐利明 《收藏家》2000,(10):49-54
《兰亭序》,晋王羲之(303—36l,享年59岁)撰文并书。其文叙东晋永和九年暮春之初(农历三月初三日),王羲之5l岁时与谢安、孙绰等友人及子侄们共42人游春,在会稽(今绍兴)山阴兰亭修“祓禊”之礼一事,缘事抒怀。《世说新语·卷五·企羡第十六》载:“王右军得人以《兰亭集序》方《金谷诗序》,又以己敌石崇,甚有欣色。”可见他本人对此文颇为得意。而此墨迹,唐以后被奉为王羲之书法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12.
13世纪英国庄园农业“商品化”刍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谢丰斋 《世界历史》2008,(5):118-124
在英国农业史上,13世纪是一个引人注目的“复苏”时期。英国著名的经济史家斯利彻·范·巴思曾认为:大约从1150年起,西欧的粮食生产已经从“直接消费”阶段转入到“间接消费”阶段。波士坦也承认:13世纪时在英国大地产上,一种或多或少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农业正在扩展。这些观点表明,进入中世纪盛期,英国的庄园生产已经不再是仅仅满足于庄园内部的消费需要,而是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市场对粮食的需求。可以说,至少从13世纪开始,  相似文献   

13.
清净化城塔俗称“班禅塔”或“六世班禅塔”,即六世班禅大师的衣冠塔,是现今北京名刹西黄寺最辉煌、最引人注目的建筑,也是西黄寺名扬于世的主要标志,无论其历史价值还是艺术价值在藏传佛教界乃至于佛教界均属上乘,是我国著名的佛塔建筑之一。  相似文献   

14.
译者说明:敦煌藏经洞自光绪二十六年(1900)被偶然打开之后,一批又一批的外国“探险家”陆续来到这里,劫掠走了大批的经卷和其它文物文献。这些所谓的“探险家”,有的广为国际汉学界所知,而大多数却暗淡无光。了解所有的“探险家”与敦煌有关的活动,不仅有助于我们全面地掌握敦煌宝藏被盗取的历史真相,而且对于敦煌学的进一步发展也不无益处。适值敦煌藏经洞被发现一百周年之际,现谨根据有关文献,译介上个世纪之初一位俄国“探险家”与敦煌有关资料,以供参考。诸如斯坦因(Stein)、伯希和(Pelliot)、奥登堡(Olden、urg)这样一些中亚探险队领导人的名字,广为人知:探险队的活动也总是和他们的大名连在一起。然而,这些探险队中还有其他队员,虽然功不可没,却一直在很大程度上被上述大人物的光芒所掩盖。在本文中,我们要介绍的就是这样一位人物。塞缪尔·马蒂洛维奇·杜丁(Samuil Martynovich Dudin,1863—1929)是参加奥登堡的两次中亚探险(1909—1910年在吐鲁番;1914—1915年在敦煌)的成员。虽然通常他只作为奥登堡的助手而被人提及,但实际上,他在两次探险活动中都表现得非常主动、独立,所以,他的...  相似文献   

15.
王文 《世界》2005,(4):19-20
50多年前一天,一位年轻人站在英国《每日快报》总编爱德华·皮克林的面前,这位彬彬有礼的牛津大学毕业生对皮克林说:“我什么都想学。”皮克林也许做梦都不会想到,这位年轻人日后会成为享誉世界的传媒大王,但短短的实习期内他就已经发现,这个年轻人天生就是办报纸的材料。他就是鲁伯特·默多克。  相似文献   

16.
孟繁仁  孟文庆 《世界》2006,(2):70-72
据《淮南子·览冥训》记载,“积芦灰以止淫水”乃是“往古之时”女娲所建立的又一件伟大功绩之一。在后来的一些古代典籍里,把这件事省略记载为“湮灰止水”或“积灰止水”;更有时间在后的《补史记·三皇本纪》把它记载为“聚芦灰以止滔水”。  相似文献   

17.
引言:旧话重提 《炎黄春秋))2006年第10期《林炎志谈父亲林枫》一文,引起了老友周明兄的关注,给《炎黄春秋》和《纵横》等期刊写信,并连续四次给我来信,谈的都是关于“一二·九”运动的问题。想必是李昌与“一二·九”运动有密切关系之故。他认为“一二·九”运动关系重大,希望李昌、高锦明(原名敖白枫)这些“一二·九”亲历者能够写点文章,说可能比他看到的有些文章会全面些。同时,他还给《纵横》杂志去信,请他们将该刊2007年第9和第12两期寄给这两位老同志,并向他们约稿,或派记者访谈,做口述历史。  相似文献   

18.
《化州市志·人大·政府·政协》三章志稿,将近84000字,其中“化州市人民代表大会”章,设6节19目。21500字;“化州市(县)人民政府”章,设4节11目,48800字;“化州市(县)政协委员会”章,设3节14目,12600字。总体而言,这三部分志稿的思想观点正确,篇目结构基本合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纳戈尔诺一卡拉巴赫(简称纳·卡地区)是阿塞拜疆南部的一个自治州,位于小高加索卡拉巴赫山脉北侧,面积4400平方公里。人口约14.5万人,95%是亚美尼亚族人,但与亚美尼亚不接壤。首府:斯捷潘纳克特。纳·卡地区四周被敌视的阿塞拜疆族穆斯林包围着。  相似文献   

20.
编者按海伦·福斯特·斯诺(1911-1997)是美国记者、作家.她于1931年至1939年旅居中国,亲历了中国历史上这一转折时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她撰写了<续西行漫记>等报道,和埃德加·斯诺等人一起,首先向西方读者介绍了中国红军和中国革命,并在中国发起了“工业合作运动“以帮助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为纪念这位架设中美人民友谊桥梁的先驱,由美国联合技术公司资助,美国杨伯翰大学摄制了这部电视文献片.本刊获准刊出脚本.该片记叙了海伦·斯诺的在华岁月和她与埃德加·斯诺的情感生活,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