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函谷关游记     
秋高气爽的一天,我们一行15人前往河南省灵宝市函谷关游览。车到灵宝,再向市东北13公里处的黄河南岸行进了约二十分钟,到达了函谷关风景区。下了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门前的一座造型美观、结构壮丽的牌坊,牌坊上书写着“道教之源”四个笔力遒劲的大字。景区规模宏大,树木参天,楼台亭阁星罗棋布,奇花异草点缀其间,美不胜收。这里有鸡鸣台、老子当年著作时用过的石桌、坐石以及“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道德经》五千言石刻碑文等多处名胜。加之还有许多历史典故和脍炙人口的美丽传说,游览时目睹耳闻,情趣盎然,精神振奋,游兴倍增。鸡鸣台在…  相似文献   

2.
正函谷关的旧关位于河南灵宝市,新关位于河南新安县。函谷关是关中向东延伸至中原地区东西向大道上的重要关隘。旧关所在之地,一侧崤山,一侧黄河,这样的地理形势被古人誉为"崤函之固"。函谷关不但具有重要的军事地理意义,而且成为重要的地区界限,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人们往往以函谷关为界划出关东、关西两个区域,或以崤山为界称之为山东、山西。中国历代均有在重要关隘设关验照的制度,而函谷关界分东西的地理位置又使关口的政治军事意义非同寻常。商鞅在秦国任丞相时制定  相似文献   

3.
函谷关下     
函谷关位于由洛阳至西安的必经之地——崤函古道的东口。早在商周时期,崤函古道就是进可攻退可守的兵家必争之地。战国、秦之函谷关,东汉之潼关,分别置于古道之东、西两端,使得崤函古道更成了屏障西京长安和东都洛阳的雄关险隘。[编按]  相似文献   

4.
1949年春,仙游建立西区、东区、东南区、慈孝区、兴泰区、永(春)德(化)仙(游)等游击队。各游击区掀起反“三征”(征兵、征粮、征税)斗争。中共闽中地委扩大会议后,游击队进一步发动群众.向国民党反动派展开全面斗争.迎接解放大军南下。  相似文献   

5.
《收藏家》2017,(3)
<正>灵宝市位于豫晋陕三省交界处的河南省西部,北濒黄河。分别与陕西省洛南县、潼关县,山西省芮城县、平陆县,河南省陕县、洛宁县、卢氏县接壤。扼守着关中和中原的咽喉,独特的地理位置使灵宝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必经通道。灵宝设立最早的关塞—函谷关始建于周,是我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这里曾是战马嘶鸣的古战场,素  相似文献   

6.
黄河小浪底盐东村汉函谷关仓库建筑遗址发掘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3~9月,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对位于黄河南岸的汉函谷关仓库建筑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与发掘。主要发掘了仓库建筑遗址范围内的主体建筑、窑区、墓葬区、附属建筑基址及其他生活设施。其中作为主体建筑的仓库遗址,整体呈规则的长方形,由城垣、通道、柱础石、路面等遗迹组成;窑区共发现5座窑;墓葬发现10座。此次发掘发现了大量灰陶板瓦、筒瓦和瓦当,其中有一定数量的“关”字瓦当,证明这些建筑与汉代函谷关有关,应是一处与函谷关防御体系为一体的仓库建筑遗址。  相似文献   

7.
西坡遗址位于河南省灵宝市①阳平镇西坡村西北,坐落于铸鼎原南部,北距黄河约8公里,南约4公里为秦岭山脉。遗址东、西两侧为沙河的支流,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海拔456米~475米,现存面积约40万平方米。西坡是一处以仰韶文化中期(约公元前3800年~前3300年)遗存为主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相似文献   

8.
《四川文物》1995年第1期彭学艺先生所撰《乐山灵宝塔始建年代之我见》一文,谈到了对灵宝塔始建年代的看法,文中引述有误,今将我接触的史料和个人的看法陈述如下:灵宝塔又名凌云塔、凌云寺塔、凌云宝塔、大佛塔、九峰塔、九顶塔,一般人直称白塔,高踞于凌云九峰之一的灵宝峰之巅。凌云山有九峰,所以昔人又称九峰山、九顶山,因而灵宝塔又有相关之名称。灵宝塔为一密檐式方形十三级砖塔。塔的第四层檐下有匾额目“灵宝塔”,楷书,字竖行,可惜元年款。宋代靖康建炎年间(1126年一1130年),嘉州隐士杨晕所撰《碧云亭记》一文中所说:…  相似文献   

9.
在“文化大革命”初期的1968年1月3日,河南省灵宝县。革命委员会(简称革委会)成立,4月县革委会实行了精兵简政。很快,灵宝县精兵简政的经验成为在全国推广和学习的典型。那么灵宝县的精兵简政到底是怎样的呢?现根据我掌握的情况.并适当参考有关文献资料,详述于后。  相似文献   

10.
灵宝苹果演羲王岳松河南省灵宝县盛产苹果、灵宝苹果皮薄、肉厚、汁多、甜美,以色香味俱佳而驰誉海内外,成为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然而灵宝苹果的源头何在?知者寥寥。"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在灵宝县这片空地上开创灵宝苹果种植业的"前人"是民国初年的李贡生。李贡...  相似文献   

11.
我是山西平顺县人,我们那里是抗日战争时期的老解放区。1947年8月陈(赓)谢(富治)大军渡过黄河挺进豫西时,我们太岳区抽调干部几千人,组成干部大队,随军渡河,开辟新区工作,我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2.
针对秦函谷关创建年代及其历史地理背景问题,运用传世文献与考古资料二重证据法,结合实地考察进行分析。分析认为,"桃林之野"是西周时期著名的官营畜牧区,"桃林塞"是春秋晋国为防秦而建立的一道绵延的防御体系。它们虽与秦函谷关有密切的关系,但既不是函谷关,也不是其前身。秦函谷关是战国时期秦国随着实力增长,雄心勃勃向东扩张过程中,为控制这一战略要地,于秦惠文王八年至后元年(前330—前324)在桃林塞东入口创建的新关隘,初为备魏,后为防山东六国。  相似文献   

13.
灵宝县位于河南省西部,北临黄河,西望潼关,从古至今是东西交通的要道。1989年4、5月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和灵宝县文管会在该县进行旧石器时代考古调查时,于朱阳镇营里砖厂发现一批石制品。现将调查情况简报如下。一、地貌与地层概述营里旧石器时代文化地点位于朱阳镇东北约3公里的西涧河西岸。该地点的地理坐标为东经110°45′,北纬34°20′,海拔高  相似文献   

14.
乐山灵宝塔始建年代之我见彭学艺灵宝塔位于乐山市城东南,在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水汇合处的凌云山,因其地处凌云九峰之一的灵宝峰,故其名曰灵宝塔。又因筑成或修缮后,通体粉刷成白色,俗称白塔。也有大佛塔,凌云塔等别名。其实塔自铭曰“释迦舍利宝塔”。灵宝塔是...  相似文献   

15.
正闽东解放简介1949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大军兵分三路挺进闽东(今宁德市),拉开解放闽东的战幕。第一路,第三野战军7兵团21军63师188团、189团从浙入闽,在地方游击队的配合下相继解放福鼎、霞浦、宁德、柘荣4县;第二路,第二野战军5兵团17军51师152团与闽浙赣游击纵队古田支队会合后,共同击溃国民党军,顺利解放古田县;第三路,第三野战军10兵团31军93师277团、278团、279团奉命先后解放寿宁、福安、屏南3县。6月28日,周宁县在闽浙赣第5纵队的努力下,和平解放。  相似文献   

16.
敦煌本《灵宝经目》究竟是陆修静编撰于元嘉十四年的经目,还是属于其《三洞经书目录》中洞玄部灵宝经的目录,国际学术界一直都有很大的分歧和争议。我们通过对敦煌本《灵宝经目》形成过程及其内在结构的考察,认为这部经目与古灵宝经最核心的教义思想具有高度的连贯性。现存《灵宝经目序》和敦煌本《灵宝经目》则属于两种具有内在关联而且相互高度倚存的文本。因此,陆修静《灵宝经目序》所说的《灵宝经目》,其实就是指现存敦煌本《灵宝经目》。而敦煌本《灵宝经目》亦证明,在公元437年陆修静整理古灵宝经之前,所有古灵宝经均已出世。至于陆修静本人及其"身边的道士们"则均属于古灵宝经的尊奉者,并未参与过古灵宝经的创作。  相似文献   

17.
贵阳解放了     
1949那年,我家住在湘雅村原贵阳医学院,我在贵惠路小学读三年级。 这年秋天我见大人们碰面时,经常都在低声议论共产党已经打到哪里的话题;都在传说朱、毛的队伍挺进神速,解放大军已经解放贵州省最南部的独山县,很快又打到了离贵阳不远的贵定和龙里。  相似文献   

18.
敦煌本《灵宝经目》究竟是陆修静编撰于元嘉十四年的经目,还是属于其《三洞经书目录》中洞玄部灵宝经的目录,国际学术界一直都有很大的分歧和争议。我们通过对敦煌本《灵宝经目》形成过程及其内在结构的考察,认为这部经目与古灵宝经最核心的教义思想具有高度的连贯性。现存《灵宝经目序》和敦煌本《灵宝经目》则属于两种具有内在关联而且相互高度倚存的文本。因此,陆修静《灵宝经目序》所说的《灵宝经目》,其实就是指现存敦煌本《灵宝经目》。而敦煌本《灵宝经目》亦证明,在公元437年陆修静整理古灵宝经之前,所有古灵宝经均已出世。至于陆修静本人及其"身边的道士们"则均属于古灵宝经的尊奉者,并未参与过古灵宝经的创作。  相似文献   

19.
(一)大局已定 直逼武汉早在1947年7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后称中原野战军、第二野战军)遵照毛主席战略计划,强渡黄河天险,发动鲁西南战役,揭开了战略进攻序幕.8月底,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恰如一把尖刀插入腹地,直逼武汉之势已见端倪.1948年9月至1949年初,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已取得全国决定性胜利.国民党反动派又玩弄起“和谈”花招却拒不在协议上签字.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号令全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一切敢于抵抗之敌,解放全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随即在东起江苏江阴、西至江西湖口的一千余里战线上强渡长江.4月23日占领国民政府“首都”南京.南京解放后沿江两个战略重点:一是中国最  相似文献   

20.
在灵宝西坡仰韶文化墓地出土的10件玉器,分为钺和环两类。这一重要考古发现,不仅为研究黄河中游地区用玉习俗的形成和演变提供了珍贵资料,而且将迫使我们不得不重新认识该地区的埋葬制度,甚至文明起源的特性、进程与动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