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辽东地区错位发展温泉旅游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通过对影响辽东温泉旅游产业错位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合理分析,包括温泉资源综合素质、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风度、客源市场条件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空间集聚和竞争、投资者行为等,得出辽东地区具有区域整合发展的较好温泉旅游产业内外在因素和环境。  相似文献   

2.
区域、竞争力与区域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玉鸿 《人文地理》2008,23(5):22-26
竞争力概念本身具有抽象性和模糊性,尤其被用于地点的属性时,对其界定颇多争议。这导致在区域竞争政策应用中不可避免的出现某种程度的混乱。通过追踪竞争力的缘起,在对两种主要的区域竞争力概念来源进行理论述评的基础上,从竞争的一般概念角度阐述了区域竞争力存在的客观性及其本质涵义,并从企业和地点两个角度比较分析了竞争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及影响。  相似文献   

3.
唐毅 《羊城今古》2001,(3):51-52
《美食导报》创办至今已16年多:最初名《食报》,后来两易其名——《广东食报》、《美食导报》。在2000年3月归并入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前,她的发展历程约略可分为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粤港澳区域整合发展的若干制约因素及调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俊杰 《人文地理》2002,17(4):63-66
区域整合是基于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背景下构建区域产业、基础设施、城市网络等结构与功能协调发展的机制。自结束了长期分离的格局后,粤港澳三地以制造业为主的分工合作关系及外向型基地初步形成。但从积极融入全球经济体系,提升区域竞争创新能力的要求看,目前仍存在机制不健全,各自为政,重复建设和盲目竞争等弊端。从整合体制、统一规划、调整结构等战略角度出发,形成有序的城镇格局,优化资源配置,建设国际化体系和高新技术基地,使珠三角成为21世纪全球重要的"都会经济区"和亚太地区制造业、金融、贸易发展的龙头,应是三地政府共同面对的职能。  相似文献   

5.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回顾、评价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经历了均衡发展、非均衡发展和协调发展三个阶段。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呈显出主体多元化、内容多维度化、机制市场化和战略空间细化的趋势。与此同时,现行区域发展战略存在若干不足,有追求政策优惠忽视制度创新的倾向,区域发展战略之间缺乏宏观整体性衔接,阻碍区域协调发展的瓶颈远未取得突破,区域发展战略仍过于强调效率目标,对不发达地区关注不足。因而,未来区域发展战略的制定,不应追求数量,要注重是否真正有利于实现区域的改革创新;亟需制定一个全局性区域连接发展规划,或者以整合发展的理念对现有的区域发展战略规划进行统筹管理;中央应制定和出台针对性的法律法规保障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区际自由公平贸易;国家级区域发展战略的地区选择应更注重公平目标。  相似文献   

6.
我省民俗学家刘志先生,继《广东民俗大观》之后,又一部历史之作《广州民俗》,于今年二月在广东省地图出版社出版发行。我国名民俗学泰斗钟敬教授特为该书庄重地题了词:“只有诚恳地关心自己乡土化的人,才能成为她的真正的爱护!”  相似文献   

7.
广州湾英文Port Bayard。但一般人不太了解,1981年,加拿大天主教传教护士琼·尤恩(JeanEwen,汉名于青莲)出版了《加拿大护士在华》(Canadian Nursein China)一书,言其从桂林乘汽车,于1938年11月12日抵达Port Bayard。1984年,时事出版社出版了此书的翻译本(黄诚与何兰翻译《在中国当护士的岁月(1933—1939)》),书中第134页错误地出现了“广州湾和印度支那的巴牙港”的错误译法,同页注2还考证“原文Port Bayard;查中越边境的越方口岸并无此港名,疑是“芒街”。  相似文献   

8.
基于中部地区崛起的城市群整合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发曾  张伟 《人文地理》2009,24(5):55-60
为协调区域发展,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国家作出了"中部地区崛起"这一重大决策。中部6省分别拥有中原城市群、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皖江城市带和太原城市圈等6个城市群,城市群的整合发展在推动中部崛起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主导作用。在对中部地区城市群的现实基础与综合实力进行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中部崛起的城市群整合发展的总体意向和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整合发展的总体框架为:以武汉城市圈为核心增长板块,中原城市群和长株潭城市群为北、南牵引增长版块,沿交通大动脉京广铁路和长江黄金水道构筑两条南北、东西向城市群发展核心轴带,6个城市群并力互推,形成纵贯中部地区的"倒Y"字形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9.
何建华 《历史地理研究》2023,(1):78-92+161-162
安徽省域跨江逾淮,省内文化彼此疏离,在近代地方主义浪潮中如何形成统一的地方观念,是近代安徽面临的主要课题之一。以建省、纂修省志、淮军崛起、重修省志、辛亥革命、抗日战争等事件为动力和契机,在对人、地两个要素的区域整合基础上,安徽的省籍意识和地方认同得以形成并强化。看似单调的线性建构史,蔓生着行政层级、社会阶层、地域差异、特殊人群等多元枝节,曲折演进中包含着认同的建构、解构与重构等诸多面向。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脉络使安徽地方史与国家整体史共享诸多历史经验,勾连甚广,安徽地方认同具有地方、民族和国家等多重内涵。  相似文献   

10.
黄露 《神州》2014,(17):247-247
本文通过阐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内涵,分析了目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问题所在,提出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进一步促进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数字化时代的城市与区域发展构想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甄峰  花俊  黄朝永 《人文地理》2000,15(2):49-52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出现,人类的生产、生活开始进入了所谓的数字化时代。一个新的数字化空间正开始改变着我们所生活的城市和地球。本文首先探讨了数字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其次分析了数字化时代城市与区域发展动力的改变、城市与区域空间结构变化以及一些新的空间现象,最后对数字化时代的城市与区域发展战略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吴元康 《安徽史学》2000,(2):F002-F002
张连红博士所著《整合与互动:民国时期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研究》一书,已于1999年11月由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考察和全面论述民国时期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著作。全书除前言、结语外,共分七章,其中第一、二章分析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央与地方财政的收支结构,并从制度层面探讨了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财政制约;  相似文献   

13.
学习型区域研究溯源与前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林 《人文地理》2008,23(3):12-16
信息化和全球化背景下,知识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国外在区域发展研究方面,学习型区域的概念已经整合了学习、知识战略、创新和生产力、知识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不少的成果,相对而言,我国对该方面的研究还不多,有必要对国外关于学习型区域的概念来源、内涵进行详细说明,以阐释其科学涵义及其政策意义。基于国外对学习型区域研究的文献分析,作者对国外学者对学习型区域的定义进行了分析,并归纳为四种学派的观点,并从发展的角度对学习型区域的内涵进行了解析,认为学习型区域是信息时代区域发展的新模式,并认为,学习型区域研究的前沿研究将集中在机制研究、定量研究和发展中国家的实证研究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区域经济发展与地方高校培养人才档案信息整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从制约河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供给问题着眼,强调应紧密结合河北省内各经济区域人才需求状况,对地方高校人才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使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不断得到满足。  相似文献   

15.
当代广东研究会编纂的《岭南纪事》(以下简称《纪事》),已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出版后社会各界普遍给予好评,反应热烈。作为该书的主编,我感到欣慰。但我心里明白:由于主客观的种种原因,该书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6.
近百年来的中国西部探险史,是我国边疆史地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是20世纪史诗中引人注目的篇章。  相似文献   

17.
刘勰的《文心雕龙》在文学构思和创作技巧方面受到了《文赋》很深的影响,如创作冲动的产生、艺术构思以及创作技巧中的结构安排、裁剪等方面都是对《文赋》的继承并加以发展。  相似文献   

18.
荀子和司马迁都是儒学发展的代表人物,两者都融合了诸子百家的学说,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由于《史记·孟荀列传》对荀子记载的事迹颇为简略,所以关于《荀子》与《史记》的关系很难说清楚,本文试图从天人关系方面入手,展示司马迁与荀子思想的异同,从分析其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这对于先秦至两汉时期的学术发展具有重要的思想意义。  相似文献   

19.
惠亚玲 《神州》2014,(12):232-233
本文主要介绍《大学英语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与教师职业发展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该课题从个人知识管理的视角,对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发展规划进行探索性的实证研究。研究者依托个人知识管理理论,结合大学英语教师职业特点,探讨大学英语教师特殊的知识结构特点。研究者从问卷法、观察法和访谈法等三个维度,调查西安工程大学30位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发展现状及个人知识管理的现状,揭示影响教师职业发展的相关因素及实施个人知识管理的诸多障碍,并在此基础上,探索适合其职业特点的个人知识管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0.
胡兆量 《人文地理》2000,15(2):80-80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进步和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现代工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增长,必然伴随着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