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丝绸之路》2013,(11):F0002-F0002,1,I0001-I0004,F0003
1984年静宁县治平乡后柳沟村出土。青玉,色青绿,有糖色斑纹。体作方柱形,外方内圆,两端出射。琮体四角圆钝,中贯以浅凹槽分出左右,横向以浅凹槽分节浮雕似蚕节,中孔圆正。此琮质地精良,光洁润泽,纹饰精美,制作精湛,充分体现了齐家文化的洽玉水平。  相似文献   

2.
论金沙长琮的符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学勤 《四川文物》2002,10(5):15-16
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长形玉琮,是辗转流传下来的典型的良渚化玉琮。琮上饰有十节饕餮纹,线条细浅。中对此作了比较研究,认为符号所象是加羽毛的冠,可能就是古书所说“皇”的象形。  相似文献   

3.
论良渚文化玉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琮是良渚文化重器,因其造型奇特精巧、构图优美对称、寓意深奥神秘而著称于世.1986年浙江余杭反山、瑶山墓中玉琼上发现雕琢精细,令人叹为观止的“徽像”,更为中外学者所瞩目,激起人们去揭示其蕴含奥秘的热情,玉琮遂成为一项世界性的研究题目.笔者不掩谫陋,愿就分歧最大的几个问题略陈管见,以求教于方家.良渚文化玉琮一般可分为扁圆筒形和方柱形两大类,前者外壁以减地法突出四块对称的长方形凸面,每一凸面上都以阴线琢刻有兽面纹,其琮身低矮如镯状,故又称镯式琮.后者琮身外表呈正方形柱体,上比下稍大,四面正中各琢刻有竖向的凹槽一道,同时又多在竖槽两侧凸面上刻出等距的横向凹槽,把琮身分成若干节.每节以四角为中轴,在相邻的两个凸面上对称琢刻出或繁或简的“兽面纹”.琮身上下端(射面)作圆形,中心对钻有圆孔.这便是人们所称的“内圆外方”而中穿孔的方柱式琮,是规范后的典型玉琮.  相似文献   

4.
陕西省城固县文化馆藏有三件珍贵玉器,现介绍如下:1.柱形玉琮,新石器时期,县境内一居民家祖传,1995年6月征集入库.通高27.9、上经7.2×7.5、下经6.1×6.2厘米,重3000克.系软玉制成,素面黑色,体为上大下小的方柱形,两端有四方委角形器,中心有一上至下相通的两面对穿园孔,孔径4.6厘米.从孔两端府视,内壁光滑,从端口到琮体中部呈喇叭状.琮体外面四周平整,每面以较粗的横刻阴弦纹为界,将琮体分为十一节,每节以边角为拉线,节与节之间距离相等,全器形体较大,制作规整,打磨精致,是新石器时代玉器中的姣姣者(图一).  相似文献   

5.
三星堆遗址祭祀区三号坑遗物埋藏层出土1件神树纹玉琮(K3qw∶236),其平面位置靠近三号坑南壁,紧邻青铜顶尊跪坐人像。玉琮材质为透闪石―阳起石玉,整体呈较规整的方柱体,中有周正的圆孔,器表无节槽,有线刻纹饰,刻痕甚浅。玉琮四面均饰弦纹与窃曲纹条带,其中相对的两面各线刻一株神树,形象与三星堆出土青铜神树有颇多近似之处。其原先应为一件素面玉琮,在经历一段时间的流传、磨损后,才被刻上纹饰。器物形制与齐家文化玉琮高度相似,无疑是受甘青地区文化影响的产物,甚至不能排除这件器物原本为齐家文化产品的可能。神树纹饰具有鲜明的三星堆文化特征,雕刻线条却又略显潦草,或说明玉琮在三星堆文化中尚未被视作礼器。  相似文献   

6.
以器体四隅为视点中心形成中轴对称的结构布局是商周时期方形青铜礼器的重要装饰方法之一,此类装饰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兽面纹玉琮,商代早期开始用于装饰方形青铜礼器,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继续存在,西周中期逐渐消失。统治者在设计铸造青铜礼器时刻意模仿被诸多氏族部落所认可的兽面纹玉琮,目的在于藉此笼络其他氏族部落势力,掌控宗教话语权,强化自身统治地位。  相似文献   

7.
“琮”的几种解说与“琮”的多重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琮”的几种解说与“琮”的多重功能萧兵“琮”的形制在中国古籍里的记载并不很清楚。《周礼·春官·大宗伯》说“以黄琮礼地”,汉郑玄注说,这是因为琮“八方象地”(上·762),指的是它有八个钝角。《周礼·冬官·考工记·玉人》说了好几种琮,例如“大琮十有二寸...  相似文献   

8.
本文是此长文的中篇,主要探索黄河上中游地区,在公元前3000年—前1600年间的玉器文化。从考古资料可知,约于公元前2300年前,分布于六盘山周围的客省庄文化、常山下层文化、菜园文化、半山文化等与齐家文化的形成关系密切,笔者统称之为"先齐家诸文化"。齐家文化可能形成于公元前2600年前后,但约自公元前2300年以降,迅速发展成地域甚广的强势文化,尤其是在该文化晚期,已分布至陕北高原西侧,北达河套地区。承袭了可能萌芽于庙底沟文化时的"璧琮礼制",先齐家时期已在祭祀坑里将琮与璧上下叠压掩埋,此时玉石琮也有了浅圈形的射口,或是为了固定二器的叠压而设计。齐家文化遗址较多,本文从墓葬、房址、祭祀坑等各方面作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9.
周玮 《东南文化》2001,(11):60-64
本文简要回顾玉琮名称的渊源,主要探讨了《古玉图考》中有关玉琮的定名,指出良渚文化玉琮的名和形的确定以《古玉图考》为源。在评述各主要观点的基础上,探讨良渚文化玉琮的渊源,提出了宏观上的“一元说”和微观上的“多元说”。  相似文献   

10.
1979年初,伊犁地区工建团工程三队工人在新源县巩乃斯河大桥桥墩基础施工中,发现石面具一件,实物现存新疆考古研究所。面具为细砂岩质,凿刻后打磨光洁细致。脸形上宽下窄,圆目内凹,瞳孔处有穿孔,鼻梁隆起,鼻尖微翘,唇部张开,留有口缝。似有新疆少数民族的面部特征。面具边缘凿有一周凹槽,两耳和前额的凹槽上各钻有两个直径约4毫米的透孔,凹槽和透孔应为镶嵌面具用的。面具通长23.5、最宽处  相似文献   

11.
作为体现权力和信仰的良渚文化玉器,其种类和组合、品质和数量、形制和刻纹反映了拥有者的身份、等级和地位,琮、璧、钺(玉钺杖)和复杂玉头饰,以及标识独特身份的独特玉器成为良渚文化成组玉礼器的核心内容。神像是良渚文化成组玉礼器的灵魂,具有复杂几何结构、且形制和神像自始至终贯穿的琮,成为良渚文化成组玉礼器最重要的代表。反山王陵是良渚古城遗址迄今为止发现的最高等级墓地,M12:98大玉琮也是迄今为止出土的雕琢最为精美的良渚文化玉琮。反山大玉琮作为良渚文化玉琮的集大成之作,对其及良渚文化琮的出土情景、形制与结构及其反映的观念与信仰、制作工艺等进行详细而系统的解读,有助于进一步理解良渚玉文明的内涵和本质。  相似文献   

12.
说琮     
张明华 《收藏家》2008,(10):57-62
琮的造型,一般为内圆外方,也有一部分圆筒形,晚期个别变异为扁薄弧刃斧形、多角形等。材质主要用玉、石、琉璃、瓷等制作。在我们的讨论中,一般是指“玉”琮。  相似文献   

13.
周玮 《江汉考古》2004,(2):43-47
全面、客观地考察良渚化玉琮的基本特征,是研究良渚化玉琮功用的基本功课。本在网罗良渚化玉琮出土资料的基础上,分四个部份剖析了和出土玉琮相关的基本事实,并对以往的有关观点做出了一些客观的修正。  相似文献   

14.
玉琮浅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琮的缘起和功用,自古至今众说纷纭,迄无定论。从时代最早的良渚文化玉琮形制和纹饰考察,玉琮初创时当具有图腾柱性质。良渚玉琮传播到他种文化地域后,图腾柱性能随之消失,只保留了沟通天地祖先神灵的意义,并最终在周代贵族社会玉礼器体系中,定格为大地的象征物。在这个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甘、青地区的齐家文化玉琮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正1.《氏叔琮传》:"及昭宗东迁,征为右龙虎统军,以卫洛阳。"(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第294页)按:"右龙虎统军"误,当为"右龙武统军"。《旧唐书》卷二〇下《哀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787页)、《新五代史》卷四三《氏叔琮传》(北京,中华书局,2016年,第534页)、《新唐书》卷一〇《哀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02页)、《新唐书》卷二二三下《氏叔琮传》(第  相似文献   

16.
<正>玉琮是我国古代玉器中十分常见的一种玉器。关于玉琮的认定却有着一个不断变化和深化的过程,从纯文字资料到绘图的出现,再从绘图到实物的出现,经历了一个认识不断符合实际的认知历程。《周礼·大宗伯》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春秋时期的齐国官书《考工记·玉人》中也有这样的记载:"大琮十有二寸,射四寸,厚寸,是谓内镇,宗后守之。"这也许是史书中关于玉琮最早的记载,此后,关于琮的记载不绝于世,但往  相似文献   

17.
论良渚文化琮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玉琮和玉璧虽多见于中国古代典籍,但长期以来对其却缺乏科学的研究.对传世琮、璧的时代、作用和意义也多认识不清.在一些论著中,一般都笼统地把它们看作是三代之物.囿于这种传统的看法,1936年施昕更先生第一次发掘良渚文化遗址时,也谨慎地把“大批排列整齐而又有规则”的琮、璧为主的玉器推定为“周汉之间”的遗物.同年在嘉兴双桥一带又发现了大量的玉璧,同样也未能断定其具体的年代.1973年江苏省吴县草鞋山良渚文化遗址的发掘,才证实了玉琮和玉璧原是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的遗物.1976年妇好墓的发掘,出土了商代的玉琮,其器形与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琮有很大的相似之处,这才使人们认识到,良渚文化的琮璧可能是中原三代文化琮、璧的源头.良渚文化时期的琮、璧与商代琮、璧当然不能等同地看待.但两者相似之处所反映的文  相似文献   

18.
良渚文化瑶山玉神器分化及巫权调整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瑶山》揭示的甲乙两类、南北两行墓列12座墓葬,分别判定墓主为觋与巫的不同性别,进而考定南行6位墓主为觋,北行6位墓主为巫。作者首先针对出自巫墓内的所谓“神面”、“兽面”及“神徽”进行分析,重新认定“神面”为觋面,“兽面”为小巫扮演的道具兽或兽面,并破译原定“神徽”为觋戴魃头骑小巫扮演的道具兽以玉事神图徽,可简称为“觋事神图徽”。经过对南行墓列6座觋墓出土的玉冠形器、带盖柱形器、三叉形器、成组锥形器、玉钺、琮等6种玉器进行分析,本文认为玉冠形器为玉梳背,琮中之大孔琮应是镯,不是原来意义上的神器之琮。巫专用的玉器有玉梳背、璜与圆牌。从觋巫所用玉器的尺寸、纹饰、形制来看,觋玉大大高于巫玉,也折射出觋的地位大大高于巫。本文论证了与母系、父系两种社会相关的由巫权向觋权过渡的新问题,指出瑶山墓地显示觋权已巩固,而巫权已败落并居于觋权之下。作者提出瑶山觋已是掌握政治军事大权而又兼顾事神的新型统治人物,即不称王的“王”,而当王掌权之后,巫觋便降格为“祝”与舞者,这就是《瑶山》在考古学上的重大贡献,也是玉文化研究的一次突破。  相似文献   

19.
张群 《安徽钱币》2006,(1):46-47
第一套人民币诞生于1948年12月1日,迄今已逾半个世纪,它共有12种面额、62个品种。如今要想集全此套人民币非常不易。藏家认为:集得40种即为中级水平;收集50种,可达上等水平;50种以上,就该算是出类拔萃的了。想集齐最后12种,特别是最后6种纸币,难度最大。因为,一套币中的十二珍品实在是身贵价昂。它们是:伍圆中浅青蓝的水牛券,壹佰元中咖啡色的帆船券,贰佰圆中浅青的割稻券,伍佰圆中浅咖啡的瞻德城券,  相似文献   

20.
密县西关窑创烧于唐代,终于宋代。1989年12月5日笔调查了该瓷窑址,采集到两块白釉瓷片,其中有一块是珍珠地划花白釉瓷钵残片(照1、2),胎体厚重,呈浅灰色,含有个别细小砂粒,以北方坩子土为原料制成:敞口,圆唇,弧壁,浅腹,凹足,坯体采用轮制法成型,外底留有挖足时产生的同心圆状细密轮纹。口径11.1、凹足径7.5、高4.9、胎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