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桂系与 CC 系是国民党内势力较大的两个派系。本来,桂系是广西地方实力派,在皖省与 CC 系瓜葛并不多。抗日战争爆发后,战局变动,战场迁移,桂系势力得以伸入安徽,使在皖拥有雄厚实力的 CC 系深感威胁,它们的矛盾迅速转向正面冲突与对抗。两派在安徽这一期间的矛盾与斗争,是国民党内有声有色的派系斗争的一部分,本文拟就此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2.
张道藩轶事     
盛典 《文史月刊》2003,(8):63-64
张道藩,贵州省盘县人,先后留学英国、法国,学习美术专业,在巴黎结识陈立夫,并加入国民党,以后成为国民党CC系的重要人物。  相似文献   

3.
1938年,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决议成立三民主义青年团。此后,党、团两方在发展上逐渐形成双轨竞争关系,进而演化为党内派系斗争的新形态。战前,国民党党务长期被CC系把持,而三青团又脱胎于黄埔系复兴社势力,党团矛盾可大体视为CC系与黄埔系两派斗争的战时延续。抗战之初,朱家骅出任中央党部秘书长、代理三青团书记长,与团方高层交好。朱方与黄埔系基于共同的利益诉求,达成合作关系,在诸多省份曾一度抑制CC系势力。然而,自国民党省县党部选举恢复后,团方干部时常临阵倒戈,致使朱方陷入孤立而落败,贵州省党团冲突便是其中的典型个案。  相似文献   

4.
佚名 《文史博览》2010,(6):30-31
<正>国民党在大陆时期派系林立。例如,国民党内有汪精卫系、宋子文系、孔祥熙系、何应钦系、朱家骅系、孙科系——这个单子还可以一直开下去。然而,最大的派系和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最具影响力的派系,是CC系、政学系和黄埔系。  相似文献   

5.
提到“七君子”,人们自然会想起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七君子事件”(1936年11月国民党当局逮捕上海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领导人沈钧儒、邹韬奋、李公朴、沙千里、史良、章乃器、王造时),而上饶集中营的“七君子”,却鲜为人知。 由来 上饶集中营里的“七君子”,是指囚禁在国民党“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司令部特别训练班”里被编为“文化组”的吴大琨、郭静唐、冯雪峰、王闻识、计惜英、叶苓、杨良瓒。这七个人都是皖南  相似文献   

6.
王进 《文史春秋》2011,(6):54-56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后,全国性的救亡团体和社会各界名流云集武汉。然而,由于缺乏组织者,难以形成一股凝聚力和一呼百应的宣传效果。国民党的CC系、复兴社则竭力鼓噪“一个领袖、一个主义、一个政党”,宣称“今天国民党外的一切党派,都没有独立存在的理由”,更造成思想界的混乱。  相似文献   

7.
1924年1月,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反帝运动随之在全国范围内(特别是南方各省)蓬勃展开。安徽地处长江中游,是北洋政府统治的前沿阵地,也是广东革命政府势力积极发展的地区之一。由于国共两党的著名领导人陈独秀、柏文蔚等均来自安徽并在皖省有相当的影响,北洋政府的临时执政段祺瑞也是安徽人,这就使得安徽的政治情势更为复杂。国民党“一大”决定,安徽的党务工作由国民党上海执行部负责。由于上海执行部为国民党右派(即后来的“西山会议派”)所把持,他们  相似文献   

8.
在“九一三事件”之后,叶群同林彪一道受到大批判,但抛开政治不谈,生活中的叶群也许并没有一般人想象中的那样“面目可憎”。林彪集团“四大金刚”之一邱会作的次子邱承光,在其回忆录中,对叶群其人多有评述,让人看到一个政治脸谱之外的叶群。  相似文献   

9.
在蒋胡合作之初,蒋介石尚需要借助胡汉民在国民党内的地位和影响,增强他排除异己力量时的政治筹码,以此显示南京中央的合法性.为此,他对胡表示尊重.不料胡在约法问题上对蒋寸步不让,而且据CC派往各地党部特务的调查,支持胡的人还相当多.1931初国民党各省区改选,“结果,胡汉民系占优势”.陈立夫就曾回忆道:“胡先生的势力很大,只要党能控制局面,他是党的领袖,就能保有很大的势力.”  相似文献   

10.
正沈醉,是大名鼎鼎的国民党军统高官,在军统的地位仅次于戴笠与毛人凤。他精明能干,会武功,身手敏捷,效忠戴笠,深得其信任。从18岁参加了军统的前身复兴社特务处开始,先后担任少校行动组组长、稽查处上校处长,28岁就当上军统局总务处少将处长,与陈恭澍、赵理君、王天木并称军统"四大金刚"。又与徐远举、周养浩三人被称为戴笠的军统"三剑客"。戴笠死后,沈醉卷入军统的内部党魁之争,后被继任者毛人凤"发配"云南边  相似文献   

11.
冯玉祥与吴佩孚,早期有过密切的交往,还曾拜过盟兄弟,又被并列为直系“四大金刚”之一。后直系分裂,冯吴交恶,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公开反吴,二人关系彻底决裂。 冯吴早期交往 冯玉祥和吴佩孚,有着相似的出身和经历。冯玉祥原籍是安徽巢县,1882年出生在河北省青县兴集镇,父亲是一个下级军官,饷银微薄,生活困苦。冯玉祥12岁就挂名当兵,吃一份恩饷,并随父亲在军中干些杂务。14岁正式入伍当兵,在旧军中干了6年。1902年,改投袁世凯新建的武卫  相似文献   

12.
三民主义青年团自1938年7月成立之时起,就与国民党存在着矛盾和斗争,虽然党与团共同遵奉的都是“三民主义”,其领袖也同是蒋介石.长期主持国民党党务工作的CC系主张,三青团应由国民党领导和指挥.当时兼任三青团中央干事的陈立夫说:“为什么要成立青年团呢?因为党里要把预备党员制度取消.……所以当时成立青年团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把新进来的年轻党员加以集中训练,青年团就是本党的训练机构.”  相似文献   

13.
抗战时期的西北大学地处陕南城固县,日军鞭长莫及,首任校长胡庶华面对的主要威胁不是战争,而是大学原有权力格局的挑战。面对复杂的局面,毫无"群众"基础的胡庶华周旋于国民党各派系、三青团、中共等各种政治力量之间,一面通过大力扶持三青团、争取国民党中的非CC系力量和示好中共及其外围组织等措施,争取已有"群众";一面调来乡党、旧部、学生,扩大"群众"基础。在着手建立自己的"群众"基础的同时,胡庶华也尽力争取陈立夫、朱家骅等党国要员的支持。胡庶华以政治家的手段推行校政,努力两年,最终还是被西北大学旧人依托国民党CC系力量控制的区党部挤出学校。校缘与党派力量的结合成为左右西大校政走向的关键因素,区党部沦为争夺校政控制权的工具。  相似文献   

14.
参加武汉受降始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前,我任国民党中央通讯社武汉分社主任.武汉沦陷后,湖北省会迁至鄂西山城恩施,武汉分社改名为恩施分社,我仍任主任.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国民党军第六战区和湖北省党政首脑机关遵照蒋介石旨意.赶紧回武汉抢夺胜利果实,我是参与其中的重要一员.我曾于1980年撰写《“四大金刚”的自述——回忆在武汉“劫收”的前前后后》(刊登在《武汉文史资料》总第一、二辑).这里仅就我当时参加武汉“受降”前后的经历作简要补充.  相似文献   

15.
1971年11月27日,我国地质科学的“四大奠基人”之一,翁文灏逝世了。他在地质学学术上的排名,不亚于众所周知的李四光。 然而他还有一个显赫的头衔:国民党“行宪”后的第一任行政院长,他组织了国民党政府的第一届“行宪内阁”。为此,曾被毛泽东宣布为第十二名“战犯”。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称其为有爱国心的国民党军政人员。 我们对国民党军政人员,有没有“爱国心”的判定,往往以是否愿意“回归祖国”作标准,而翁文灏,恰恰是在1951年费尽周折,趁着夜幕飞抵广州的。  相似文献   

16.
名号金刚手菩萨(Vajradhara),藏语称“恰那多吉”,又称“执金刚”、“持金刚”、“金刚勇识”、“普贤”或“金刚手大势至”等。菩萨以手持金刚杵而得名。金刚是梵文Vajri的意译。金刚本为吠陀和印度教神话中的粗棒、狼牙棒,是众神之王因陀罗的武器,在佛教中有  相似文献   

17.
石瑛为湖北“三怪”、“三杰”之一,国民党元老,国民党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孙中山先生去世后,为其抬灵柩的八名中执委之一。他秉性刚直,两袖清风,被人誉为“民国第一清官”。  相似文献   

18.
一在解放战争时期,胡琏曾任师长的国民党整编第十一师(整编前为第十八军),跟整编第七十四师(整编前为第七十四军)、第五军、新编第一军、新编第六军(简称新一军、新六军)一道被号称为蒋军“五大王牌”或“五大主力”,然而这五大王牌军最终皆没有逃脱全军覆没的命运。比起其他四大王牌军长官的个人命运(张灵甫、邱清泉先后被击毙,廖耀湘被生俘,孙立人去台后沦为阶下囚),胡琏算是幸运的。一生竟有五次奇迹般地化险为夷,死里逃生,最后官至陆军一级上将,是国民党败逃台湾后为数不多的命大福大的高级将领。胡琏,字伯玉,1907年出生,陕西华县人,中…  相似文献   

19.
王谦 《文史博览》2005,(3):28-31
石瑛为湖北“三怪”、“三杰”之一,国民党元老,国民党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孙中山先生去世后,为其抬灵柩的八名中执委之一。他秉性刚直,两袖清风,被人誉为“民国第一清官”。  相似文献   

20.
1964年盛夏,黄山风光秀丽,景色宜人。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郭沫若(1892—1978)一行来安徽视察游览黄山。其时张治中(1890—1969)也在安徽巢县老家探亲,安徽省领导想请张治中也来参加座谈会,被他婉词拒绝,没有和郭沫若晤面。照理说,他俩一个是热心国共合作的国民党高级将领、民主爱国人士,一个是“革命文化班头”、一代文坛宗师,在长达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