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嵌耕织图》是中国古代将农作物耕种和蚕桑、纺织生产过程,以图解形式绘画、镌刻或以其它工艺技法制作于各种载体的艺术作品。自南宋于潛令、楼(王寿)系统绘制反映南方农桑生产过程的《耕织图》问世以来,元、明、清继之。除了随着农耕方式和农具的逐步改进,《耕织图》反映的内容稍有变化外,各时期《耕织图》大体均以楼(王寿)《耕织图》为范本,少部分略有增添、变异。到了清康熙三十五年,康熙皇帝曾命焦秉贞绘《耕织图》,并亲自题诗作序。此后其影响更为广泛,形式愈加多样,载体日趋丰富。由此为蓝本移植、派生出许多作品传世。如绘画、石刻、版画、木刻印本、织绣、年画以及以《耕织图》为题材装饰的古墨、瓷器、家具等众多的美术实用品。清乾隆时期,甚至还将内府织染局由皇城迁至昆明湖畔,并在清漪园营建了《耕织图》人文自然景观。可见,以《耕织图》为主题的各类创作,出现在各个领域,其影响极为深远。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有清代碧玉版《耕织图》,同类形式的作品,已往未见诸报道,在已知《耕织图》家族中又增添  相似文献   

2.
嘉文 《收藏家》2005,(4):71-72
“一寸缂丝一寸金”,缂丝为我国织绣工艺中极为重要的品种之一,织造过程“通经断纬”,费工耗时,色彩丰富,变化多样,为其他织绣所不及。缂丝之作,隋唐已经流行,宋代尤为兴盛,但此类文物得以传世的已是凤毛麟角,时至今日,明、清时代的缂丝作品亦极为难得。中国嘉德2005年春季拍卖会,将举行“锦绣绚丽巧天工——耕织堂藏中国丝织艺术品”的专场拍卖,这件“清乾隆缂丝岁寒三友图”即为乾隆时期的缂丝佳作,估  相似文献   

3.
明清宋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锦是我国高级丝织品中的著名品种,它的花色幽雅富丽,继承了宋代织锦的艺术特色,因而名为宋锦。明清时期,宋锦的工艺组织和花色在继承宋代传统的基础上又有了发展,其主要产区在苏州织造府。  相似文献   

4.
近年明清中外文化交流研究述评陈伟明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中外关系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步以及欧洲殖民主义的崛起,给中国和世界文化文明带来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从不同角度和方面探讨明清中外关系的发展演变,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意义,明清中外...  相似文献   

5.
朴文英 《收藏家》2010,(1):9-14
辽宁省博物馆于2009年11月7日至2010年1月4日举办华采若英——中国古代缂丝刺绣精品展,展品共54件组,其中6件来自故宫博物院。展览按工艺分缂丝和刺绣两个部分,均为以书画为蓝本织绣的观赏性作品。此次展览力求全面系统地展示观赏性缂丝和刺绣的发展历程、时代特征、织绣工艺和装饰题材。  相似文献   

6.
樊霙 《神州》2012,(18):48-48
中国古代铜镜始于新石器时代的齐家文化,衰落于明清时期,经历了4000多年的历史,每个历史阶段都有自成一体的时代特征和纹饰特点,从而形成了一个以纹饰、工艺为主要特征的发展脉络。本文试以中国古代传统的“入仕”“尚贤”“升仙”思想的角度来分析部分铜镜纹饰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清宫戏衣不但式样繁多,做工精致,而且戏衣材料质地优良,织造工艺精湛,衣料图案纹样千变万化,色彩艳丽丰富,其中不少是我国明清时期织绣品中的瑰宝,亦是研究我国明清织绣工艺的重要资料。由于这些戏衣的穿着者是宫廷豢养的教坊女优、“内学”和“外学”艺人、习艺太监以及外来供奉承应的民间戏班优伶,他们的社会地位卑  相似文献   

8.
砚台是中国古代传统文房四宝之一。在中国古代各历史时期,由于雕刻工艺的不同,砚台也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尤其在明清两代,明代砚台雕工浑朴大方,整体感强,线条流畅;清代则华美繁缛、工不厌细、景不厌繁、精致华丽,不同时期的雕刻工艺展现了古代匠人的高超技艺和当时的时代风格。  相似文献   

9.
自官窑制度建立以来,到明清时期官窑制度发展成为中国古代官窑制度的巅峰。明清时期,官窑制度之所以能展现出新的生命力,与御窑的兴起、当时社会发展以及最高统治者对官窑瓷器的重视都分不开的。明清时期御窑的兴盛是社会发展的一个标志。从御窑的兴起、发展和终结来说明明清官窑制度是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0.
《收藏家》2020,(5)
正中国古代金银器有着近3000年的发展历史,从最初商代小型的黄金饰品到明清时期造型多样、纹饰繁缛的金银饰品和器皿,每个时期的金银器制造工艺都有其突出特点。其中明代金银器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发展时期,其艺术风格虽仍不失生动古朴,但类型与样式明显增多,逐渐向精致繁缛发展。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收藏有数百件古代金银器,其中明代金银  相似文献   

11.
缂丝是古代丝织品中的重要品种,在中国丝织品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定州缂丝近年被评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着重介绍了定州缂丝的传承发展以及工艺制作流程。  相似文献   

12.
“耕织图”是中国古代艺术中的一个重要题材。清代康雍乾三朝均绘制过“耕织图”。乾隆帝在将内府织染局由皇城内迁至昆明湖畔的同时,还为清漪园构筑了耕织图景观。本文在分析耕织图景观与织染局迁建关系的基础上,讨论了三朝绘制“耕织图”的各自原因及其宫廷文化的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13.
《收藏家》2017,(1)
<正>一"耕织"二字在中国古代很早就连用在一起,如管子说:"教民以时,劝之以耕织,以厚民养,而不伐其功,不私其利"。墨子说:"故翟以为虽不耕织乎,而功贤于耕织也。"所指的意思都是农耕与纺织。但在中国古代艺术中,耕与织最初是作为两个艺术主题来表现的。中国古代是农业社会,耕田和织布能够满足人们吃饭、穿衣的基本需求,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因此统治阶级大  相似文献   

14.
故宫博物院的织绣馆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之际,作为向党的献礼,在故宫东路锺粹、景阳二宫开幕了.织绣馆的陈列是中国织绣工艺发展史的陈列.这里按照时代顺序陈列了自公元前1600年的商代至目前为止的我国织绣工艺,陈列内容共分六部分,陈列总面积达一千一百多平方米,展出文物五百八十九件.中国织绣馆的陈列和展出,不仅使我国历代织绣艺人的创造智慧和巧思得到集中表现,也为发扬织绣工艺的传统,推陈出新,提供了丰富而又珍贵的参考资料.一序幕部分(公元前1600年-公元960年)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和使用蚕丝最早的国家,根  相似文献   

15.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栽桑、养蚕和利用蚕丝织造丝绸,是中国古代人民的伟大发明。考古出土的丝绸实物是丝绸起源、织造工艺、纺织技术、丝绸艺术的忠实记录。丝织品是由蛋白质组成的高分子材料,易于受多种因素影响而降解老化。对古代丝织品的老化原因及老化程度的确定,是研究、选择及评价保护方法的重要依据,并可为后人提供与丝绸文物保存状况及其变化有关的基本信息资料,从而使对丝织品长期跟踪研究、保护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6.
王昊 《收藏家》2008,(10):19-24
中国传统家具的制作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形制从商周时代开始历经无数朝代的变迁直到明清时期,每个朝代均有其各自的特点,其中最具艺术价值的,无疑是明清时期的硬木家具,它们代表中国古代家具制作的最高水平,成为了现今艺术品收藏中的一个重要门类。位于北京市万寿寺内的北京艺术博物馆,值其馆庆20周年之际举办了“藏珍览物华——明清家具展”,当我们徜徉于这些明清家具精品之间,仿佛又重新回到了那个古代家具制作的黄金时代。  相似文献   

17.
耕织图,就是以农事耕作与丝棉纺织等为题材的绘画图像,中国古代曾创作了一系列呈体系化的耕织图像。耕织图的创作,具有多方面的目的与意义,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即是体现王朝的"正统性",而这在南宋、蒙元、清三个朝代又体现得最为明显。之所以如此,与南宋以后"华夷之辨""严华夷之防"的正统观有着直接关系。耕织图与正统性的关联,深刻体现出中国传统政治的象征性面向。  相似文献   

18.
于德华 《收藏家》2023,(10):78-91
日本受中国文化影响深远,中国的螺钿工艺也传播到了日本,至宋代日本螺钿工艺已相当精湛。明清时期,中日螺钿各有发展,又互相影响,以致于这一时期的不少螺钿漆器在鉴别上出现中日产地的混淆。笔者通过史料研究和实物对比研究,从胎骨、漆色漆层、构图、纹饰、锦地、功能、尺度比例、嵌铜线、撒螺钿和“千里”款识等十二个角度,探讨明清时期中日螺钿漆器的异同以及相互的影响,以理清明清时期中国螺钿和日本螺钿各自的工艺和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9.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有从西周、春秋战国到汉唐,再延续至明清等各重要历史时期的中国古代玻璃器,同时也收藏有若干古罗马、萨珊和伊斯兰时期有代表性的西方古代玻璃器,具备丰富的古代玻璃器器型和样式。本文以对馆藏古代玻璃器的梳理为源点,挑选不同时期的代表性玻璃器,串联起玻璃器发展的大致脉络,以期对馆藏中西方古代玻璃器进行初步的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20.
明清时期可以作为宣纸发展的分水岭,在概念上有着本质的区别。本文通过翻查古代文献和学者的讨论,结合制纸工艺发展特点,发现真正与现代意义最为接近地宣纸出现较晚,宣纸的产地一直在泾县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