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羌族社会中,这是一群身份特殊的人群,在生计上,他们和大多数羌族一样,或耕作或放牧,是完完全全的农民,而在羌族的神性空间中,他们又是掌握宗教经典,沟通神、人与鬼的灵士,是充满法力与神秘色彩的巫师与祭师。在羌族地区,依不同的羌语发音,他们被通称为"释比"或"许"。在羌族文明的发展进程中,他们也是一群熟记本民族历史文化和科技、医学、艺术、音乐、舞蹈等丰富知识的人物,是羌族传统文化与悠久历史的传承者。他们有一套独特的服饰、法器和师承方式,有十分繁杂众多的口诵经典,其性别大多全为男性。  相似文献   

2.
王睿  徐粤 《旅游纵览》2022,(18):161-163
本文将以羌族酒文化为基础,研究羌族饮酒礼仪,以高质量发展地方文旅经济为契机,结合羌族酒文化的历史与发展现状,分析羌族名酒产业的资源类型,并借鉴川酒文化品牌发展探讨羌族名酒文化发展路径,塑造少数民族酒文化品牌,进而提高羌族酒文化的影响力,打造地区特色旅游产品,提高地区知名度。  相似文献   

3.
汶川灾后重建中,濒临湮灭的羌族文化引起各界高度关注,其保护与传承的迫切性和重要价值得到了广泛认可,但在羌族文化重建现状以及重建效果分析方面还缺乏深入研究。在灾后重建主要任务基本完成一年后,实地考察汶川县龙溪乡羌语、民居、饮食、服饰、建筑、羌绣等羌族文化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措施与建议。报告对羌族文化的发展具有较好的现实意义,有助于今后能更好的利用文化产业,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综合发展。  相似文献   

4.
《羌族释比文化研究》以丰富的田野调查资料和大量的释比唱经为基础。从释比、释比生活、释比传说等方面对羌族释比文化进行了探讨,对震后羌族文化的拯救和传承。对灾后羌族重建精神家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概述东汉时期羌族内迁的基础上,结合史书记载和简牍材料,具体分析了羌族内迁的动因及其影响。认为东汉时期羌族内迁是羌族与汉族长期人口流动以及中心文化与边缘文化的互动过程,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内地羌族的"汉化"与凉州境内汉族的"羌化",是农耕与游牧这两种具有不同生态适应性的经济生产方式及其文化不断竞争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古代羌族文化最大的特点是其社会组织中女性中心的社会制度,古老的女神崇拜使女神在原始羌族中具有崇高的地位,是原始羌族崇拜的对象,由于在人类社会早期女性往往比男性更具有优势,"瓦尔俄足"的重要活动舅舅自始至终参与其中,体现在羌族原始崇拜的宗教观念。我们可以从中看出,远古时期羌族女性群体活动中母舅权大的特征,带有浓重的原始母系崇拜色彩。  相似文献   

7.
寻羌     
1994年,我追随文献记载的羌族来到汶川,然而便是在此,我之前关于历史的臆想以及20年来的研究,成为一场空幻梦境。此后十余年,我努力面对真实的羌族,找寻并记录古代羌人及今之羌族。2008年,一场地震袭过,我记挂着老朋友,回到废墟,期望与他们共同寻找历尽劫波后心灵家园的重建之路。  相似文献   

8.
羌族人临终关怀的理念和行为实践植根于羌族的文化土壤,同西方医学意义上的临终关怀有很大的区别,呈现出鲜明的地域民族文化性.本文在羌族特定语境下,从其宗教信仰、法事仪式及经文入手,结合临终关怀的宗旨和目的,探讨羌族临终关怀与宗教信仰、生死观之间的脉络关联.羌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这种为濒危病人提供关怀照顾的作法古已有之,是一种宗教性的临终关怀形式.它是借助释比的宗教法事行为实现对临终者及其家属的心理情感支持,为该民族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资源.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可以帮助当代医学救治的临终关怀活动.  相似文献   

9.
两晋南北朝至隋代碑铭中保存有大量古羌人的信息。利用真实性很强的碑铭材料,结合传世典籍,梳理、归纳羌族单姓8个,羌族复姓12个,并探讨了复姓改单姓的相关问题,对于研究羌族种落、姓氏的历史变迁、社会结构,羌族历史,文化史以及各民族大融合等,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为了全年贯彻和开展民族文物保护工作,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茂县羌族博物馆对岷江上游羌族聚居区进行了深入普查。从1985年至1987年期间,先后发现三枚羌族“巫师”使用的法印。现作如下介绍:  相似文献   

11.
北川羌族人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以后搬迁到新县城入住已经五年了,这五年来,生活在搬迁过后北川新县城里的羌族人他们的文化状态、民俗文化是如何在震后适应和延续的?本文就已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新县城为例,调研了羌族在异地重建过后民俗文化的适应性,来思索今后北川羌族自治县羌族民俗的传承与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2.
羌族服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羌族服饰是羌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居住地区的差异而演化出不相同的几十种风格。羌族村寨山青水秀、风景如画,羌族人民在这自然的熏陶下,充分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创作出不同类型和款式的挑、绣工艺服饰。 妇女服饰常用青布、蔚兰、深兰布缝制,盛装用红平绒、灯芯绒布缝制。服饰因地区不同,款式上略有差异,大体可分  相似文献   

13.
郑屹 《丝绸之路》2005,(5):25-29
羌族是古老而富有特色的民族,居住在四川省岷江城山谷地区的羌族保留了3000年古老的习俗,在漫长的历史中为了防御外敌和自己发展的需要,羌族建筑逐渐形成了防御堡垒的形式,而桃坪羌寨古堡集中反映了这种特点。  相似文献   

14.
羌话民居     
羌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一个古老民族,人口20多万,居住在岷江上游,集中分布在四川阿坝州汶川县、理县、茂县等地。他们的习俗、衣着、建筑等都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色彩。尤其是那以石头为主要建筑材料的民居,更是独具特色。早晨6时多,我们从都江堰出发。汽车在蜿蜒曲折的公路上行驶,把我们带进了汶川县。车子开出县城向北行至30多公里,过了一座吊桥,我们便进了羌族人的寨子。石头垒起的墙壁,墙壁上的木房,小石头铺就的小道,组成了一个石头世界,让我这黄土地上走来的人,感到新奇、有趣。羌族人喜欢在河谷或有水源35的半山腰建寨。羌族人的建筑,以前都是石砌的碉楼,像碉堡。而今羌族人住房为庄房,二层,上层贮粮,下层住人。踩着卵石铺就的小道,走进寨子,看热闹的村民紧紧围上来,用好奇的眼光看着这些身背“长枪短炮”的人们。我们的镜头对准了石屋,也对准了石屋主人———热情好客的羌族姑娘。那石头木屋,石子小道,身着艳丽民族服装的羌族姑娘,堆放在天窗土台上的橘红色南瓜、挂满屋顶的黄澄澄的包谷,构成了一道羌寨美丽的风景。午饭时,我们作客羌族人家。虽说石砌的房屋光线很暗,可好客的羌族人的热情,让我们忘却了一切的不适。不一会女主人竟为我们做出了八个菜,...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种信仰习俗的泰山石敢当,经传播移植到羌族聚居区后,其外部造型经选择变异后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集民族性、民俗性、历史性、艺术性、审美性、文化性等于一身的羌族"泰山石敢当"。本文在对羌族"泰山石敢当"变异后的造型进行深描的基础上,探讨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并试图揭示泰山石敢当传播移植后造型变异的成因。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时期,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在西南民族地区发起边疆服务运动,开展以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生计改良和传教为主的各类服务工作。羌族地区自清代末年始有了近代学校教育,但教育质量和效果不佳。边疆服务部在川西羌族地区开展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使一定范围内的羌族民众接触或接受了具有近代内涵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对羌族地区社会文化生活产生了积极影响。当然由于边疆教育的特殊性和作为宗教组织和社会团体的基督教会的自身局限,教会教育在羌族地区的作用不可评价过高。  相似文献   

17.
十年寻羌     
《山茶》2009,(5):173-173
台湾学者、历史学家王明珂的寻羌之旅始于1994年夏季。此后十年间,他每年都要在羌族地区住上一两个月.在真实的“人”与“社会”面前重头做一个学生,重新寻找古代羌人与今之羌族。王明珂说他在羌族地区的活动可以归纳为:喝白酒、爬山、接受村寨与城镇羌族朋友的热情招待以及与泥石流、山崩、破车、坏路奋斗。  相似文献   

18.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文旅行业。在此基础上,本文以四川羌族文化为出发点,将虚拟现实技术赋能羌族文化数字化,使大众沉浸式感受羌族文化独特的人文内涵和艺术价值。旨在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实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继而提高社会大众对羌族文化的关注度,助力当地文化旅游业发展与创新,同时为我国文化旅游资源数字化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羌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一个历史非常悠久、分布广泛、而又影响深远的兄弟民族。贵州17个世居民族之一的羌族,即是一个分支。  相似文献   

20.
塔里木地区羌人初探赵丛苍何利群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它不仅历史悠久、分布广泛,而且对我国的后世民族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早在传说时代,羌族中具有相当文明程度的姜姓部落已成为构成华夏族的主体民族之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羌族中的若干分支由于不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