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门寺塔第二次清理简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博》1987,(3)
号称“关中塔庙始祖”的法门寺,位于扶凤县城北十公里的法门镇,座北向南,南北长180米,东西宽51米,占地9180平方米。整个寺院为典型的四合院式,中央矗立释迦佛舍利“真身宝塔”,塔前是铜佛殿五间,后面大雄宝殿三间及东西耳房各一间,西边是鼓楼(1983年重建),东边是钟楼基座和明成化八年铸造的铁洪钟一口(图一、图二、图三)。 1981年秋,霪雨连绵。8月24日早九时、晚十九时许,宝塔从裂缝处分两次向西南方坍崩约三分之二。佛像跌落,佛经飘散。  相似文献   

2.
法门寺调查简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博》1985,(6)
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是一座四海知名的佛教古刹,1956年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秋,关中地区暴雨,寺中“真身宝塔”西半壁坍塌,塔中一些佛象、佛经随之而下,或四处飘散,或被压在砖砾之中。在省人民政府、文化文物厅和西北大学有关领导的关怀、支持下,在扶风县博物馆首先清理了现场的基础上,我们就法门寺的历史、佛像和佛经,进行了初步的调查研究,现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3.
史载,唐宋时,法门寺真身宝塔为四级木塔。明隆庆年间(公元1567~1572年)木塔坍崩。明万历七年至三十七年(1579~1609年)重建为八棱十三级,仿木结构楼阁式的砖塔,高47米,1~12层共88个佛龛,内藏佛经和佛像,宝塔砖雕纹饰和斗拱精细华丽,塔体高大雄伟,因塔内瘗藏佛指骨一节,故名“真身宝塔”。宝塔由于在修造技术、地基、地震阴雨等方面的种种原因,早年塔体就向西南方向倾斜,终于在1981年8月24日西半部倒塌,其影响宝塔倾斜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地震。原屹立在法门寺内的明代建筑真身宝塔,历经四百多年沧桑,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它经过了大小地震六十余次的考验,给  相似文献   

4.
扶风法门寺塔唐代地宫发掘简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法门寺是我国境内的著名古刹之一。至迟在北魏肘,寺内当已有珍藏释迦牟尼佛真身玉骨的宝塔。法门寺位于陕西省扶风县城以北约10公里的法门镇。寺内原有明代建造、民国年间修葺的十三层八角砖塔一座(图一),1981年8月该塔因霪雨等原因倒塌。为重建此塔,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宝鸡市文化局及扶风县博物馆联合组成考古队,在拆除原塔残余部分后,对塔基及其外围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发掘清理。发掘工作从1987年2月28日开始,至11月30日暂告一段落。其间,大体可分作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5.
法门寺,是周原孔道旁的一座千年古刹,位于陕西省扶风县城以北十公里处的法门镇(亦称崇正镇,即汉时的美阳县治,唐时的岐阳县治)。其东距西安一百一十公里;西至宝鸡九十余公里;南临渭河,隔水与秦岭主峰太白山遥相对峙;北依美山,土地平旷,风光绮丽。《诗经·大雅·绵》曰:“周原膴膴,蓳荼如饴”。是说这里长的野草也是甘甜可口的。三千年来,这里物华天宝,人文荟萃。1981年8月24日,明万历年间修造的十三级“阁楼式”砖塔(即“真身宝塔”),在经历了三百七十五年的风风雨雨后,因雨水浸渗而半边坍塌。1987  相似文献   

6.
法门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西约120公里处的扶风县法门镇,相传建于东汉,至今已有1700余年的历史,因保存有佛祖释迦牟尼的指骨舍利和高筑真身宝塔,而成为我国古代四大佛教圣地之一,故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 1987年4月,陕西省考古工作者在清理1981年8月坍塌的明代法门寺真身宝塔基时,发现了唐懿宗于咸通十五年(公元874年)封闭的地宫一座。地宫由踏步漫道、平台、隧道、前室、中室、后室及后室秘龛七个部分组成,全长21.12米,面积31.48平方米,是迄今国内发现的规模最大的佛塔地宫。地宫出土了举世仅存的确系一千多  相似文献   

7.
泉州开元寺始建于唐垂拱二年(686),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该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一座名闻遐迩的千年古刹。开元寺历来注重文物的维护和收藏,如佛像、佛经、佛教用品、古建筑等等,真是一座佛教文化的大观园。本文要介绍的是开元寺的一部分历代佛像藏品,共计二十三件。1997年,开元寺曾对"大雄宝殿"的五方佛像金身进行重塑。让人料想不到的是从佛像的底座出土了一批石佛雕像,并从大佛像肚里取出一尊明代的木雕佛像。同时,在"佛慈安养院"的建筑工地,挖出九尊泗洲佛石雕像。可能是前人不识宝,将以上的古石雕佛像当作石料使用了。这些历代佛像年代久远,雕刻工艺精湛,形象逼真,精美绝伦,堪称是难得的艺术珍品。  相似文献   

8.
别具一格的敦煌诗图李树辉敦煌诗图以一首诗的文字排列成一定的图形,供人解读。其形式有十字形、垂幌挂幡形、方角形等多种。此外还有以佛像为中心,将佛经逐字以虚线递次相连、曲折盘绕、构成浮图宝塔形的写经形式。这类作品,除方角形的原题“方角书”之外,均缺篇名。...  相似文献   

9.
法门寺真身宝塔所出藏经,有人曾对其真伪持怀疑态度。早在民国年间(一九三七年)对宝塔进行加固时,就有人提出过这样的疑问。《重修扶风法门寺真身宝塔纪略》中说: 塔上藏经……共装两小箱余,不但无一整部,几无完整之一册,约二百余卷,决非宋版,纸色似明物。我们认为法门寺所藏确为宋元经卷,详见调查报告。本文仅就普宁藏的题记来谈谈它的真实性。宋末元初刊印的另一部佛藏——《碛砂  相似文献   

10.
勒巴沟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境内。这里漫山遍野都是雕有佛像、佛经的嘛呢石,被称为"佛像沟""佛经沟",成为考察青藏高原藏族石刻文化、探寻藏传佛教神秘的重要旅游景点。从玉树州府结古镇乘车出发,  相似文献   

11.
《文博》2001,(1):47-47
法门寺是唐代佛教名刹,位于扶风县北10公里的法门镇,明代在该寺院建起13级砖塔。1937年“七七事变”后。华北慈善会会长朱子桥等人来陕赈灾,目睹法门寺真身宝塔倾斜,寺院一片破败,即与上海实业家李组绅等商议修缮法门寺塔,经费由李组绅筹措。1938年进行准备,次年3月正式开工。维修工程由扶风县教养院院长崔献楼、工程师赵梦瑜负责具体实施。  相似文献   

12.
佛教经典是佛教的三宝之一,自应受到佛教徒的重视,从法门寺建立之日起,就会有佛教经典的收藏。这种推论虽在情理之中,但是,法门寺早期的历史,因资料缺乏,难以论其究竟。诸如《大唐无忧王寺真身宝塔铭》记载了北魏时的“太白二、三僧”,《集神州三宝通感录》记载了武德年间的普贤、惠业与法门寺的关系,但都没有触及法门寺是否有收藏佛教经典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在讨论隋代法门寺历史地位时,有许多学者在其论文(著)中,总是要提及凤泉寺的。两寺同处扶风境内,毗邻30华里,两寺在隋代的历史地位确有不同,反映出这段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文化风貌大相径庭。一、法门寺与凤泉寺地望分辨千年古刹法门寺,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有其特殊地位,因寺内真身宝塔中瘗藏释迦佛祖真身舍利而成为皇家御用道场。唐代帝王六次迎佛骨于此寺,千百年来,研究中国佛教文化的学者们,当涉及封建帝王与佛教关系时,法门寺是首先要提到的。但是,近现代有许多学者,却把与法门寺毗邻的凤泉寺混二为一,把两个不同时期创立的寺院  相似文献   

14.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法门寺地宫珍宝》一书(以下简称《珍宝》),编著者将法门寺真身宝塔地宫出土的两枚水晶球定为“随球”,文中是这样叙述的:“随球,以水晶琢磨而成,大球透明光洁,小球稍有腐蚀。‘和氏之璧,随侯之球’在古代视为瑰宝。但史书多指随球为烧造的琉璃球,地宫物账明载的随球却为水晶质(着重号为笔者所加),可能唐代将天然宝石类亦称‘随侯之球’了。大径52,小径40毫米。”法门寺真身宝塔地宫确实是出土了两枚白色、半透明、通体抛光的水晶球,但这两枚水晶球是否就是“随球”,尚有可商榷之余地。  相似文献   

15.
提起“法门寺”这个名字,最早闯入我脑海的是同名戏剧,但当时无缘观赏此剧的演出,我对法门寺的印象自然是淡漠的。后来,我知道陕西省扶风县有座法门寺,也仅知其名而已。法门寺在我心灵的天平上占有很重的分量,则是在1987年法门寺塔基地宫的佛指舍利和大批唐代稀...  相似文献   

16.
法门寺地下珍宝○马亭山黄土高坡上的陕西,真是块迷人的奇土。奇土,自然有许多奇迹。被世人关注和探索已久的释迦牟尼佛指舍利及唐代诸帝为其安奉所赐珍宝,突然在法门寺真身宝塔的地宫中现世,就是奇迹之一。法门寺位于陕西省扶风县城北10公里处的法门镇,整个寺院为...  相似文献   

17.
广福院位于曲沃县城东北约5公里的东凝村西门外,据《曲沃县志》记载,建于金大定二年(1162年),惜于1962年被拆毁。在拆毁的过程中发现了一批宋、金(齐)时期的刻经和写经。一发现经过 1962年7、8月间,曲沃县东凝村农民为了使用木料和砖瓦,将广福院拆毁。在拆毁的过程中,从正殿的一座高约两丈多的佛像腹内,发现了一批佛经和一直径约七、八寸的铜镜。东凝村的一位爱好美术和文物的农民秦正来听说后,立刻赶到现场,将散乱  相似文献   

18.
古塔摭谈     
来历史传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使臣赴西域求佛法,在大月氏遇到天竺僧人迦叶摩腾、竺法兰,把他们迎到京城洛阳。第二年,汉朝廷在洛阳为两位僧人修建了一所寺院,因为来时一路上用白马驮载了佛经、佛像,寺院就以白马命名。白马寺是我国第一所佛寺,中心的主要建筑是一座木结构的大方塔。从白马寺开始,随着佛教的传播,佛寺和塔密切联系着遍及各地,凡有佛  相似文献   

19.
由日本东洋佛教雕刻史专家、大和文华馆馆员村田靖子编撰、金申翻译的《佛像的系谱》一书中文版已于 2 0 0 2年 8月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副标题为 :“从犍陀罗到日本——相貌表现与华丽的悬裳座的历史”。作者从释尊的诞生和佛像的起源开篇 ,以佛像在东传过程中的诸时空演变系谱来结构全书 ,并将探讨内容聚焦于佛像的相貌表现和悬裳座两个主要方面 ,这正是该书的特色所在。探讨佛像的时空变迁特征 ,相貌表现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同时还必须把握形体方面的变化。犍陀罗、印度、中亚一带的佛像 ,由于着衣甚少而较易窥知其形体躯干的演…  相似文献   

20.
此文通过探讨早年从北方黄河沿岸某地流失的五重宝塔的佛像不同属性,认为五重宝塔的毗卢遮那佛具有显现的十方三世诸佛的功能,在五重宝塔中赋予了法身舍利的永恒、普遍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