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去年有幸去伊犁,顺道参观了一下伊犁将军署,将军署习惯上称它为将军府。 伊犁将军是清代分辖特殊地区的十四将军之一。清代新疆初定,即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设总统伊犁等处将军(简称伊犁将军),统辖新疆南北两路,以及巴尔喀什湖直到帕米尔等地的军政事务;乌鲁木齐都统,伊犁、塔尔巴哈台、喀什噶尔三处的参赞大臣,以及全疆各  相似文献   

2.
清朝首任伊犁将军明瑞政绩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朝首任伊犁将军明瑞政绩述评阿拉腾奥其尔边臣疆吏及其政绩是边疆史地研究的重要内容。清朝首任伊犁将军明瑞即是边臣疆吏之一。明瑞(?~1769年),富察氏,满洲镶黄旗人,一等承恩公富文之子,是乾隆朝经营新疆的重要人物。作为清朝首任伊犁将军(1762年一1...  相似文献   

3.
本文重点探讨了清代新疆建省以前的行政管理体制及其特点,认为由于新疆独特的社会环境,伊犁将军无法对全疆简单实行一元化的直辖管理,需要划分区域并由其他高级军政官员来分担职责。就理民(指内地进入新疆的民人)体制而言,天山东路较早建立了州县体系,北路则经历了从理民同知到抚民同知的变化而未达到州县阶段。军府制下民政官员的配置大多遵循正职—满员(旗员),佐贰—汉员的原则,上承乌鲁木齐都统或伊犁将军的指令,兼受陕甘总督的制约,呈现出其他地方所不见的独特格局。  相似文献   

4.
清代乾隆朝统一新疆后,设总统伊犁等处将军于伊犁,管理新疆事务,在各城分设参赞、办事大臣,并逐步推行屯田制度以实边陲。对维吾尔、蒙古等少数民族的社会结构,未作重大改变,分别在蒙古族游牧地区和东疆哈密、吐鲁番两个地区实行札萨克制,在南疆绿洲地区实行伯克制,在巴里坤、乌鲁木齐地区实行郡县制,新疆社会制度呈现一种多元格局。阿古柏侵占南疆八城、吐鲁番、乌鲁木齐和俄国侵占伊犁期间,新疆大部分地方又遭受野蛮的军事占领和殖民统治。认真研究光绪十年(1884)新疆建省前的社会忧况、有助于了解其建省的必要性和它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5.
《清史研究》2021,123(1):113-117
正清政府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所设立的伊犁将军,不仅统辖天山南北军政,是清政府治疆方略的具体执行者与见证者,而且还是清政府处理新疆周边藩属政策的具体践行者,是近代中国西北边疆历史长河演变过程中的亲历者与责任者,在西域史上具有无可替代的影响与地位。基于此,丁实存、冯锡时等学者持续半个多世纪的研究探索,基本厘清了伊犁将军的相关问题,形成了诸多共识。  相似文献   

6.
新疆地处祖国西北边陲,从来就是我国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历代中央政权对新疆地区的管理逐步改进和加强,从汉代的西域都护府中经唐代的四镇都督府直至清代伊犁将军衙门,代表了这一发展的历史过程。清代前期在平定分裂割据势力统一新疆以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在北疆重镇伊犁设立伊犁将军,"总统天山南北新疆事务",管辖额尔齐斯河上游地区和巴尔喀什湖到帕米尔高原等地。为了巩固国防,开发边疆,清政府在各主要城市及北疆伊犁一线派出了各族子弟组成的军队,携带眷属在那里定居,实行"军屯";并鼓励内地人民到北疆垦荒,组织"民屯",还从南疆一带动员九千户维吾尔农民到伊犁屯垦,谓之"四屯"。为了统一币制和适应市场、民工及军  相似文献   

7.
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和二十四年(1759年),清政府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和南疆大小和卓叛乱之后,舒赫德便奏请调遣索伦,满洲、绿营兵丁到伊犁屯田驻守。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伊犁惠远城建成,伊犁将军衙署行政机构也已健全,于是清廷根据伊犁防务情况,决定陆续撤回原调来戡乱之索伦等官兵,而从东北抽调索伦、达呼尔(今达斡尔)等官兵携眷到伊犁屯垦戍边。 索伦等迁到新疆是分两批进行的。第一批为五百兵丁,未带家眷,于乾隆二十八年“春草萌生时”出发到新。第二批也是五百兵丁,并携带两批计一千兵丁的眷属,于  相似文献   

8.
伊犁将军长庚在清末新政时期推动的新疆设督讨论,引发了朝野要员对西北边疆治理模式的争议。长庚在筹划设督的过程中,先后与军机大臣、地方政要展开交锋。新疆设督的争论焦点,由人事纠葛到官缺设置,再到边疆认知、管控模式,随着多次辩论逐渐深入。清廷最终延续了治疆旧制,重新布置了新疆的权力格局,造成了陕甘总督的更替。光绪末年的新疆议设总督事件,既融合了清季新疆体制建构的诸次讨论,也在宣统年间的西北社会中显现出其延续性影响,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清朝统一天山南北后,设立了总统伊犁等处将军,以军府制的体制驻防并统辖新疆天山南北。在此期间,清廷调遣东北、河北地区官兵携眷赴新疆戍边屯垦,西迁的锡伯军民就是其中的一部分。本文从伊犁将军治理新疆全局的高度,评价锡伯军民西迁这件历史大事的政治意义和战略意义。首先分析了清代伊犁将军对新疆的管辖及锡伯族官兵西迁的历史背景;其次着重研究了清代伊犁将军与锡伯族官兵西迁的内在关系;再次具体阐述了西迁锡伯军民在伊犁将军领导下的重要建树。  相似文献   

10.
《敦煌杂抄》与《敦煌随笔》是清代边臣常钧在任职安西兵备道期间完成的两部著作,涉及清代乾隆朝以前安西敦煌地区的名物制度、山川景胜的考察,以及这一时期安插在敦煌地区少数民族的活动情况和官员治理该地的举措。这两部书不仅是清代西北史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乾隆朝以后敦煌地方志编修的重要资料。文章利用相关文献,就《敦煌杂抄》与《敦煌随笔》的写作背景、内容和文献价值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清乾隆年间,清政府平定新疆地区准噶尔部上层贵族的叛乱及南疆大小和卓之乱,设总统伊犁等处将军(简称伊犁将军)于伊犁惠远城,是为新疆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以及地理中心.并以惠远城为中心建八座卫星城,史称"伊犁九城".其中,惠宁城建于巴彦岱地方,建制规模仅次于惠远,自西安移驻满洲、蒙古八旗,设领队大臣管辖.惠宁城满营担负拱卫惠远、驻守卡伦、巡查边界、换防喀什噶尔、塔尔巴哈台等职责.同治初年,新疆爆发农民起义,惠宁城破,随后在沙俄侵占伊犁时彻底毁弃.光绪初年,收复伊犁,曾计划恢复惠宁营制、重建惠宁城等,由于中央政府财政困难而作罢.  相似文献   

12.
18世纪中叶 ,清政府实现了对新疆的统一。为确保对西北地区的管辖和军事防御 ,乾隆二十七年 ( 1 76 2 ) ,清政府决定设置“总统伊犁等处将军”作为中央政府派驻新疆的最高军政长官 ,在其下设都统、参赞大臣、办事大臣、领队大臣等分驻全疆各地 ,管理当地军政事务。为了保卫新疆和开发新疆 ,清政府有计划地进行戍边移民 ,从 1 8世纪 6 0年代开始 ,遣满洲、索伦、察哈尔、厄鲁特、锡伯兵丁携眷移驻伊犁 ,分别组成“满营”、“索伦营”、“锡伯营”、“察哈尔营”、“厄鲁特营” ,供伊犁将军控驭调遣。满洲兵驻惠远、惠宁两城 ,锡伯、索伦、察…  相似文献   

13.
迪化,原名乌鲁木齐,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王朝统一天山北部后,将乌鲁木齐改名为迪化。清朝早期,设镇迪道于迪化,下辖迪化直隶州和镇西府,隶属于甘肃省。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王朝设伊犁将军,统辖天山南北各地驻防官兵,兼管行政事务。在迪化设都统,节制于伊犁将军。1953年迪化恢复原名乌鲁木齐。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嘉庆十九年(1814)发生于新疆的“玉努斯案”是一桩冤错案,是伊犁将军松筠为迎合嘉庆帝旨意而制造的。该案发生后,清朝放松了对和卓后裔问题的重视以及对新疆的努力经营,这成为道光初年新疆社会动乱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乾隆二十年至二十四年,清朝在新疆东路的巴里坤、辟展、乌鲁木齐和哈密设置了办事大臣。二十五年,新疆东路划归甘肃省管辖,各城办事大臣仍在履行职责。安西提督从巴里坤移驻乌鲁木齐后,办事大臣向其移交权力。三十六年土尔扈特回归后,清朝派八旗驻防新疆东路,三十八年设立的乌鲁木齐都统逐渐参与管理一切兵民事务,导致新疆东路由陕甘总督、乌鲁木齐都统双重管辖。管辖模式的演变是清朝应对新疆局势发展变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顺治元年(1644年),清朝定都北京后,即把盛京崇为留都。后来,相继设立奉天将军、吉林将军、黑龙江将军,镇守东北广大地区。清朝设置将军的地区,除东北外,还有江南、福建、浙江、湖北、四川、广东、绥远、陕西、甘肃、新疆、乌里雅苏台等地。绥远、新疆、乌里雅苏台是蒙古和维吾尔族等居住地区,将军的设置与内地不同。此外,东北三将军的设置也与内地不同。因为,内地广大汉族人民居住地区,清朝除设将军“掌镇守险要,绥和军民,均齐政刑,修举武备”外,还设有总督、巡抚厘治军民、察举官吏、修明政刑、兴革利弊,而东北地区则不设总督、巡抚。  相似文献   

17.
乾隆中期,国力雄厚。由于承平已久,腐败之风日盛,各种贪污受贿的案例屡屡发生在统治者都极为重视的吏治。中乾隆四十六年(1781)甘肃冒赈事发,总督勒尔道获罪,一大批官员受咎,朝野震动。当时实行州县制的乌鲁木齐都统辖区(包括今哈密、吐鲁番、乌鲁木齐、昌吉地区及精河、乌苏、沙湾等县)属陕甘总督节制,所以在四十六年九月,大学士阿桂、刚刚署理陕甘总督的李待尧上奏:“监粮捐例章程内乌鲁木齐、巴里坤、哈密三处,额收粮十万五,济木萨、奇台、穆垒、昌吉等处,收五万石”,甘肃捏冒已经直办,“乌鲁木齐等处,亦恐有挪移亏缺…  相似文献   

18.
毕沅(1730—1797),清代江南镇洋(今江苏太仓)人,字纕衡,一字秋帆,自号灵岩山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一甲一名进士。他毕生的重要活动,基本上与乾隆后期相始终。自乾隆三十一年(1766)奉调甘肃,出任地方官吏,历迁陕西按察使、布政使、陕西巡抚、陕甘总督、河南巡抚、山东巡抚、湖广总督、兵部尚书。  相似文献   

19.
《伊江汇览》的成书时间为乾隆四十一年,而非目前所认定的乾隆四十年。作者格璋额于乾隆三十年以佐领职衔来新疆,先后任伊犁惠远城满营佐领、协领,在伊期间,为伊犁将军差委多项工作,四十一年授为副都统,升任库尔喀喇乌苏领队大臣,后调任塔尔巴哈台领队大臣,五十二年,任和阗办事大臣兼领队大臣,任内因向当地伯克贪索财物被革职拿问,五十四年二月在和阗正法示众。  相似文献   

20.
王亶望(?~1781),清代临汾县人。江苏巡抚王师之子。王望出身名门,饱读诗书,乾隆十五年(1750),乡试中举人。以捐纳入官,历甘肃山丹、皋兰知县。选授云南武定知府,调宁夏知府。累迁浙江布政使,代理巡抚事务。三十八年,乾隆帝视察天津,王望贡献金如意、饰珠等,皇帝拒绝收纳。乾隆三十九年(1774),调甘肃布政使。清朝初期,朝廷沿用前朝旧制,下令准许甘肃士民捐纳豆麦者,可取得国子监生资格,由此参加乡试或取得官衔,此办法称“监粮”,后停止实行。不久,朝廷又令肃州、安西官府按旧例收取捐纳。王望上任后,与总督勒尔谨议定,以内地仓库储粮未满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