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尚珩 《文物春秋》2013,(4):7-14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疆域空前辽阔而强大的政权,为了实现对包括西域在内的全国进行有效控制,全面推行并建立了边警预报制度——烽堠制度。但由于此制度处于整个边防制度中的最底层,因而史书对此的记载往往语焉不详,尤其是对唐代所独有的"雇人上烽"现象更是只字未提。本文依据吐鲁番地区出土的有关唐代边防的文书,对唐代烽堠体系中"雇人上烽"现象出现的时间、地点及所反映的社会问题进行了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2.
<正>烽燧,又称烽堠、烽火、烽表、烽铺、烽堡等,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军事警备通讯设施。其最早的历史可追溯至西周,在《墨子》中的《城备门》、《号令》、《杂守》等篇中已明确提到"烽火"、"烽表"、"积薪"、"举烽"诸事。司马迁《史记》中也有对周幽王骊山"烽火戏诸侯"的生动描绘。实际上烽燧制度的真正形成在于汉代,一直沿用至明清。我们现在所说的烽燧多是指烽燧中的建筑物,这种建筑的出现早于长城,但自长城出现后,即与长城密切结合为一体,成为长城防御体系的一个重  相似文献   

3.
近代中国政权更迭,黑龙江在各个不同的政权时期,在边防法制指导思想和内容上表现出了各自的特点,地方政府也针对边疆防御与边疆治理制定了"移民实边"、屯垦兴边、"裁兵殖边"等法律、法规和政策。本文对近代黑龙江边防法制内容进行了梳理和回顾,在研究以"移民实边"到屯垦"殖边"为中心的边防法制演进的基础上试图探索对于当今依法治边、依法护边以及构建边防法制体系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辽朝的边防     
号称“以武立国”的辽朝,由于与宋、夏、高丽长期对峙,所以格外重视边防。这不仅表现在辽朝始终尽可能维持一支庞大的武装力量,而且还表现在他们力求合理部署边境上的兵力及建立一套有效的统率机构。本文试就这些问题略加探讨,不当之处,尚祈指正。  相似文献   

5.
"卡伦弁兵的巡逻"、"巡查卡伦"、"察边"是清朝政府在其边防中所采取的内容、形式互不相同的巡视制度,但由于其名称比较相似,容易引起混淆.本文根据<科布多政务总册>等文献记载,分别解释上述三种巡视制度的基础上,对它们之间的本质性区别及其内在联系作了较全面的论述.  相似文献   

6.
正边防是国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祖国的安全屏障,在国家安全战略中有重要的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经过70年的经略和建设,党在边疆部署了武装力量,以人民为中心设防,建立了人民边防制度。通过政治建边、军事强边、经济兴边、文化安边,形成了党政军警民"一体化"信息化的防卫体制。疆域的稳定为祖国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以各族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是强边固防的主体力量;  相似文献   

7.
辽朝制度承唐仿宋,立国二百余年间,修建了诸多的"仓"和"库",并置大量"仓"官与"库"职进行管理。钩沉文献史料与石刻文字,归纳辽朝"仓""库"的主要功能为:"内库"私藏,财物可为皇帝随时支配;仓储粮米,用于灾年赈贷及平抑粮价;专库专储,百物各得其用。换言之,辽朝"仓""库"储藏的各类物资,为辽代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8.
辽朝的礼乐制度因受到农牧文化交融的影响而呈现出“蕃汉杂糅”的特征,具体表现在礼制、音乐和仪仗三个方面。辽朝礼制在制定的官员、原则、目的、方式和礼仪本身等方面融合了契丹国俗和汉礼。辽朝的音乐具有多元交融的特点,具体表现在音乐的种类、演乐人员和音乐资源的多样性与民族性、用乐思想的继承和创新等方面。辽朝的仪仗与蕃汉分治的二元性政治相契合,体现在表层的分类情况、两种仪仗的渊源、用途和内涵之中。总体来看,辽朝礼乐制度的变革是民族融合的一个标志,更是中原礼乐文明传承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张家口地区的长城烽燧燃放点遗迹的实地调查,考证了明代烽燧"火池"、"烟皂"的存在及分布情况,结合古代烽燧制度、烽燧建筑形制、燃烽设施以及联墩的组成形式等方面的文献记载,对所谓的长城"五连墩"、七连墩"和"一烽五燧"是一种"独特的烽燧建筑制式"的观点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10.
张国庆 《北方文物》2020,(1):96-102
辽朝官员中虽然存在向当朝皇帝的"言谏"行为,但却没有实职性谏官。辽朝官员的"言谏"形式主要有"面谏"、"书谏"和"诏对谏"三种;"言谏"的主要内容分为:对皇帝不当言行的"言谏"、对皇帝错误决策的"言谏"、就不合时宜规制向皇帝的"言谏"、对皇帝用人失察的"言谏"以及遇法禁有乖、刑罚不当时对皇帝的"言谏"等几个方面。辽朝皇帝对待臣下的谏言最终是"纳"还是"拒",取决于多种因素。辽朝官员的"言谏"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和规正了最高统治者的行政行为,起到了纠正已错、防患未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官员的考绩与迁转是辽朝职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检索并钩沉相关石刻文字及文献史料,发现辽朝官员任职有期,一般为三年。在官员任职期内,朝廷要组织相关部门定期对其品德、业绩和年劳等进行考绩。考绩工作由相关的机构和官员来完成。经过考绩的秩满官员,其职阶迁转方向大致为:职阶迁升、留任进阶、退闲不仕及"左迁"降黜等。  相似文献   

12.
辽夏封贡关系开始于公元986年李继迁附辽并接受辽朝册封,一直持续到辽朝灭亡。辽夏封贡体制受到辽、宋、夏三极政治格局的强烈影响,以"澶渊之盟"为转折点,可分前后两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辽朝奉行"联夏抗宋"方针,是辽夏封贡关系建立和发展的时期;第二个阶段因辽宋夏三国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辽夏封贡关系由发展走向破坏、最后又恢复。在辽夏封贡体系之下,两国保持着册封、进贡、朝贺、吊祭等朝贡活动往来,并且在军事、政治方面有密切互动和联系。在辽朝的朝贡体系中,西夏属于辽朝的"外圈"朝贡体系。  相似文献   

13.
辽夏封贡关系开始于公元986年李继迁附辽并接受辽朝册封,一直持续到辽朝灭亡。辽夏封贡体制受到辽、宋、夏三极政治格局的强烈影响,以"澶渊之盟"为转折点,可分前后两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辽朝奉行"联夏抗宋"方针,是辽夏封贡关系建立和发展的时期;第二个阶段因辽宋夏三国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辽夏封贡关系由发展走向破坏、最后又恢复。在辽夏封贡体系之下,两国保持着册封、进贡、朝贺、吊祭等朝贡活动往来,并且在军事、政治方面有密切互动和联系。在辽朝的朝贡体系中,西夏属于辽朝的"外圈"朝贡体系。  相似文献   

14.
孙伟祥 《北方文物》2018,(2):110-112
辽朝作为一个由北部边疆游牧民族建立的民族政权,立国之后为选拔人才巩固统治,积极效仿中原政权引入了该制度,使得参加科举成为有辽一朝重要入仕途径,以科举制度相关问题作为切入点来还原辽朝历史可以被视为一个新的学术增长点,然而很长一段时间内,学界对于辽朝科举制度相关研究力度明显不足,专著成果稀少。20世纪以来,随着辽朝碑刻资料不断出土,辽朝科举制度研究著述逐渐丰硕,开始改变这一局面。  相似文献   

15.
国家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对边海防。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边境和沿海地区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我们应更新传统的边防思想,树立一种大边防观。科学、合理的体制编制是加强边海防的重要因素。要加强新时期边海防管理控制,在搞好边海防综合治理的同时,应该建立集中统一的边海防领导体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精兵与利器相结合才能产生强大的战斗力。加强新时期边海防建设,应努力改善边海防武器装备。边海防军事设施是沿边沿海防卫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边海防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要努力保护边海防军事设施。依法治边是建设现代边防的必由之路。加紧边海防法规建设,完善边海防法规体系.是当前边海防建设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6.
张帅 《黑龙江史志》2014,(3):331-332
"卡伦"是清朝为控制边界、追捕"逃人"、传递文书等所采取的重要固边手段。"庚子之乱"后,清政府重新在呼伦贝尔沿边地区设置卡伦。与前设卡伦相比,重设卡伦的职能更加广泛,比较适合当时边防形势的需要,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本文将依据相关史料,对清末呼伦贝尔卡伦的重设、职能特点等做一概述。  相似文献   

17.
随着汉族文化影响的日益加深,辽朝统治阶级逐步接受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儒学由此也获得了迅速发展,这直接导致辽朝法律儒家化运动的展开。在此过程中,不仅儒家仁政学说成为辽朝的立法理念,而且在实体法的制定上,也学习借鉴儒家的核心法律制度,同时在司法层面上,不少儒家的理念和相关制度也被吸纳进来。法律儒家化为辽朝的稳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法制保障,而后期辽朝对法律儒家化成果的抛弃,亦成为其迅速灭亡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孙大坤 《史学集刊》2020,(1):121-128
辽朝共有北南二枢密院,但每一枢密院可以由两名或以上枢密使共同执掌。辽朝的知枢密院事实乃未经正授的枢密使,因此当辽朝同一枢密院内有枢密使与知枢密院事并立,实际上也相当于该枢密院同时受两位同级别长官管辖。辽朝枢密院一院多使现象的制度渊源来自于五代,一方面因袭了晚唐五代两名枢密使共同执掌枢密院的传统,另一方面继承并推动了枢密院地位不断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辽代女真属国、属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代契丹统治者在女真、五国部地区依据各部落集团和各部族社会发展的水平 ,设置了具有一定羁縻统辖性质的不同层次的属国、属部。从辽朝对女真各属国、属部的统辖关系特点看 ,大致可分为三个地区、四种统辖制度 ,即系辽籍女真地区属国、属部的两种统辖制度、生女真地区属部的统辖制度、五国部地区属部的统辖制度。充分体现了辽朝“因俗而治”的治国方针 ,从而实现了辽朝对整个女真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上的有效统治  相似文献   

20.
"固川保藏"、"固川图藏"、"筹边援藏"是晚清经营西南边务的封疆大吏们逐步提出的西南边防战略.本文以丁宝桢十年督川治边为例,探讨晚清政府在海防、塞防俱紧背景下川藏经营思想的形成以及"固川保藏"、"筹边援藏"等边防策略的初步实施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