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国徙都大梁时间及其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国徙都大梁时间及其经济发展陈昌远魏惠王为发展自己的实力,将国都从安邑迁到大梁,这是战国中期魏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可是汉、唐以来对魏国徙都大梁的时间,学术界一直争论很大,聚讼纷纭。本文就此提出一点自己的看法,不当之处,望大家指正。一汉唐以来,关于魏国...  相似文献   

2.
牛建强 《史学月刊》2003,(11):22-30
战国时期魏都由安邑迁至大梁 (今河南开封 ) ,是魏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 ,也是开封城市发展史上的关键之点。关于魏都迁梁的年代有魏惠王六年、九年、二十九年和三十一年四说 ,其中以古本《竹书纪年》中的魏惠王六年说和司马迁《史记·魏世家》中的三十一年说相对有据。然就此两种说法比较而言 :司马迁的说法应有所本 ,而《竹书纪年》的记载不能无疑。  相似文献   

3.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审计机关刘大梁远在中国的北宋时期,做为当时京都的开封就有了审计院,这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审计机关,也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从事审计工作的机关。公元960年,赵匡胤在陈桥(开封东北45里处)黄袍加身,发动兵变,推翻了后周政权,在开封建立...  相似文献   

4.
在今天的开封市地下 ,淹埋有自古至今的七座古开封城 ,充分揭示着黄河使古都开封经历了怎样的沧桑。被黄河泥沙淹埋在开封市地下的七座古城 ,大致包括战国时期魏国的国都大梁、南北朝隋唐时的汴州、五代时的开封府、北宋的东京开封、金代后期的国都南京、元代的汴梁、明代朱元璋之子周王朱木肃的封地周王府等。最让人称奇的是 ,开封市地底淹埋的这一系列古开封城 ,都是叠罗汉般垂直叠加起来的。开封市文物管理处的李合群同志介绍说 ,现在已局部挖掘过明代周王府遗址 ,大约在今开封市地下 4到 5米处 ;宋代的东京开封也已局部挖掘过 ,大约在今…  相似文献   

5.
北宋时期开封城市经济的繁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封这座著名的历史古城,是我国六大古都之一。战国时魏国建都于此,其后梁朝,后晋、后汉、后周皆建都于此。公元960年宋室統一中国,也定都于此凡一百六十九年,是开封城市經济發展最繁荣的时期。北宋时期开封城市經济的繁荣表現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表現在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長,据记載开封城市人口在太平兴国年間(公元976—984年),仅只有18万戶?皆崮觊g(公元1078—1085年)  相似文献   

6.
一、少年时期。《史记·太史公自序》:“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龙门在陕西韩城县与山西省河津县之间,《史记·夏本纪》所谓“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华阴。”大概黄河流到这里,东有龙门山,西有梁山,在峡谷间,形成激流瀑布,极为壮观,号称龙门,出龙门流入关中平原。这里先是魏国国都,名曰梁国,后来避秦国威胁,东迁大梁(今河南开封),这里名为少梁(古代少、小是一字)。秦灭  相似文献   

7.
"引河沟灌大梁"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著名的水攻战例,也是开封城市生命第一个周期由盛转衰的关键节点事件,对开封城市发展影响深远。此次水攻,文献记载极其简略,前贤关注不够。本文在复原大梁城城墙和城门的基础上,再将王贲"引灌"前后大梁附近河道的变化呈现出来,依此反推出王贲灌大梁城时的引水地点和筑坝方式。  相似文献   

8.
战国魏大梁城平面布局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国魏大梁城位于今开封市城区偏北部,其平面布局一直没有定论,本文综合考古钻探成果、历史文献并结合开封历史地理的实际情况,首次绘制了大梁城平面布局示意图。大梁城平面大致呈不规则的长方形,有郭城和宫城两部分组成,宫城位于郭城东南部。浚仪渠从郭城北部自西向东穿城而过。宫殿区位于宫城西部正中的高台区域,手工业区位于郭城北部的浚仪渠两侧。  相似文献   

9.
杨天石 《炎黄春秋》2001,(10):14-17
戊戌变法前,西方民主思想逐渐传人中国,到了20世纪初年,出现了孙中山的民主思想,它是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相似文献   

10.
北宋时期的惠民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宋惠民河由三段河道构成:闵河、蔡河和从合流镇至长平镇的运河。惠民河这三段河道是怎样开通的?流经今天哪些地方?本文略作考证如下。一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夺取了后周政权,“以大梁四方所凑,天下之枢,可以临制四海”,定都开封。开封在后周时期就是都城,当时“华夷辐辏”,“屋宇交连”,“工商外至,络绎无穷”,商业繁盛,人口众多。北宋立国以后,开封的人口  相似文献   

11.
开封明清城墙沿革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开封明清城墙沿革考李合群作为七朝古都的开封,早在战国时期,魏国就在此建有“七仞之城”①。以后,历代又修筑城墙多处。但是,今天它们大都或被毁或埋于地下,其迹难觅。唯有源于唐汴州城,后经北宋、金等各代演变而成的明清城墙,却历尽沧桑,受世人凭吊。笔者依据有...  相似文献   

12.
申文  程要远 《丝绸之路》2011,(22):30-32
在今河南新乡地区北部的太行山山脊上横陈着一列列用青石堆砌成的数百里石墙,这便是战国时期的长城遗址。据文献记载,战国时期列国都修筑了拱卫自己领土的长城,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保存到现在的资料让人已经很难清晰地看到中原列国长城的全貌。经过调查和研究,本文认为分布在新乡地区的这些战国长城修筑于战国早期,是魏国为了逐鹿中原、解除后患而设置的北防赵国的防御工事,其至少在魏惠王迁都大梁以前对魏国巩固黄河北岸的占领地区起到过积极的作用。秦统一后,该段长城毁弃。  相似文献   

13.
金石学发祥于宋真宗朝的开封,宋仁宗以来,主要金石学著作奠定或诞生于开封,宋徽宗朝金石学进入黄金发展时期,开封进一步成为钟鼎彝器收藏中心和官方金石学研究的中心。北宋一朝总结性的金石学成果《宣和殿博古图》由朝廷完成,不但是研究在开封的藏品,在开封编著,主编也是开封人。中国金石学无论是在学术研究还是实物收藏方面,都在北宋后期的开封完全确立。  相似文献   

14.
治齐 《收藏家》2013,(3):89-90
后周显德六年即公元959年后周世宗柴荣驾崩。立年仅七岁的少主柴宗训即位。后周显德七年公元960年,宋建隆元年正月初四后周大将(后周殿前指挥使)赵匡胤以假借抵御辽军南犯为由,率部出大梁(河南开封)北上,行至河南封丘陈桥驿发动"陈桥兵变",之后返回洛阳取代后周称帝,结束了五代十国各军阀之间长达50多年相互混战的割据局面。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北宋。北宋在中国历史上仅存在167年,然北宋时期在中国货币铸造史上却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对中国货币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兴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汝波 《史学月刊》2003,(6):125-126
朱仙镇木版年画为我国最早的木版年画 ,它随着封建社会的神鬼文化而兴起 ,随着政治风云的变化而动荡 ,随着社会意识形态和高科技印刷术的发展而衰落。朱仙镇位于河南省开封市南郊 2 0公里处 ,是战国时期帮助信陵君窃符救赵的魏国名将朱亥的故里 ,以朱亥的被封仙而得名为“朱仙镇”。朱仙镇自唐宋以来 ,一直为我国的商业重镇。历史上曾与粤之佛山 ,赣之景德镇 ,鄂之汉口并称为国内的“四大名镇”。镇中有贾鲁河纵贯南北 ,尤因与北宋京都汴梁 (开封 )相邻 ,是京都通往南方的大门。商业、船运业异常繁盛。昔日的朱仙镇 ,所产的土特产品甚多 ,其…  相似文献   

16.
吴海涛 《史学月刊》2004,3(11):106-110
程遂营述的《唐宋开封生态环境研究》,选取中国历史上具有典型意义的开封生态环境的变迁为研究对象,从气候、水、地形地貌、土壤、植被、城市建设与规划、城市公共环境等方面,探讨了唐宋时期开封的生态环境,得出初步结论:唐宋开封的整体生态环境基本处于良性循环状态,这种状态为唐宋开封的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本书选题新颖,拓宽了古都开封兴衰史的研究领域,是我国古都史和生态环境史研究的一部佳作。  相似文献   

17.
居住在河南开封的中国古代犹太人,是在北宋徽宗年间(一说真宗)开始定居下来的。自那时至清朝末年,这一世界著名的中国犹太社团,有一个适应——发展——民族自然融合的经历。在相应的历史时期,他们所信仰的一赐乐业教(诨名挑筋教),以开封清真寺为基点,不仅曾是开封中国古代犹太人宗教活动的中心,也是当年居住在宁波、扬州、宁夏等地的中国犹太人所向往的地方。  相似文献   

18.
战略资源的多少对于军事活动的胜负有巨大影响。前期魏国的强盛与它拥有河西、河东等地丰富的战略资源关系密切;后期魏国战略物资的生产能力大为削弱,虽然通过贸易可以部分地改变这种状况,但那毕竟是杯水车薪,不能改变魏与敌国的战略平衡。  相似文献   

19.
章学诚(1738-1801),字实斋。浙江会稽(今绍兴)人,是我国清代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他一生著述宏丰。其中堪称代表作的。即是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文史通义》。章学诚生前,《文史通义》只有少数篇章有所刊印,直到道光十二年(1832),其次子章华绂才在大梁(开封)编刻出全书,华绂所编的这个本子.  相似文献   

20.
金代的开封     
北宋灭亡后,中国北半部,在女真贵族建立的金朝统治下,渡过了一百多年时间。在这一百多年中,开封都处于女真贵族的控制之下。历史上,在开封建都的共有七个朝代,其中就有一个金朝。因此,在金人统治下的一百多年时间,也是开封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一金兵围汴的战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