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日根据地救灾工作述论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救灾工作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发展的“稳定器”和“减震器”。抗战时期,面对大灾巨棂,根据地政府首先把救灾工作当作施政的重要内容,加强救灾制度建设。同时充分调动政府、社会、个人诸方面的力量,一方面采取消极救济手段以解灾民燃眉之争;另一方面采取积极救灾措施以提高防灾抗灾能力。卓有成效的救济工作不仅在当时发挥了巨大的经济、政治作用,而且为建国后救灾体制的建构和社会救济事业的开展也提供了借鉴和经验。  相似文献   

2.
刘军民 《丝绸之路》2012,(22):59-60
宋元明清时期,舟曲地区自然灾害多发,给当地社会带来了很大灾难.为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和维护统治秩序,历代政府都采取了一定的防灾、减灾措施.考察这一时期舟曲的灾害状况及防灾、减灾措施,不仅可以填补这一地区灾荒史研究的空白,而且对今天的防灾、救灾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明代徽州的宗族乡约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徽州是聚族而居宗族发达的地区,明代中叶徽州的个别宗族尝试制定族规、设立族长而组织化,嘉靖时期随着明朝大力推行乡约,徽州地方官要求宗族设立乡约,不少宗族的绅士与首领也在宗族内部贯彻乡的,设立约正,制定族规,宗族被组织化。宗族组织化的实质是宗族乡的化,对基层社会的影响重大,而且加强了宗族与官府的互动关系。明代的宗族乡约化,也是以宋儒重建乡里社会秩序、移风易俗的主张深入基层社会为历史背景的。  相似文献   

4.
金朝防灾救灾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重农思想;广积粮储、崇尚节俭的备荒思想;维护自然生态平衡的和谐的自然观;唯心主义的天命观等方面。金代的防灾救灾思想,既有其积极的唯物主义成分,也有消极的唯心主义成分,体现出封建时代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在宋明理学影响下,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乡村管控由原来带有原始民主色彩的社会基层组织发生了变化,由宗祠自发的救济扶贫行为变成了主要为有组织、规模的,有政府介入的社仓等救济组织;乡村治安,保甲制逐渐代替了个人防范行为;石牌法、“款约”、“埋岩”等习惯法也终究被充满理学道德理想主义的乡约所替代.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是一个多灾害的国家,各种重特大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以极大的破坏力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了重大损失。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防灾减灾事业经历了由弱到强、由消极到积极、由被动到主动、由盲目到科学的应对过程。中国防灾减灾70年的成功经验是: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确立了"依靠群众、依靠集体、生产自救、互助互济、辅之以国家必要的救济  相似文献   

7.
清末新疆建省后,行政区划与祖国其他地区整齐划一,在中国传统社会行政兼理司法的制度下,吐鲁番直隶厅官厅负责辖区内各种案件的审理.由于案件数量较多,且大多数案件是涉及"细故"的自理词讼案件,官厅将自理案件中事实不清的疑难案件交由基层组织乡约协助调查和理处,乡约承担较多的司法职能.在熟人社会中,乡约承担司法职能具有天然优势,...  相似文献   

8.
1931年皖北赈务舞弊案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31年的大水灾,在民国灾荒史上堪属空前绝后,计全国被灾区域遍及16个省区,灾民约7000万人之多.为救济这次水灾,国民政府特设救济水灾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府救灾会),并与美国洽商,借得美麦45万吨,用作救济全国灾民的主要物资.  相似文献   

9.
明代在全国各地普遍设立卫所。在当时的徐州地区有两卫,徐州卫是其中之一。徐州重要的地理位置和社会环境是徐州卫设置的主要原因。徐州卫的设置对明代徐州地方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试从维护地方治安、保障漕运、屯田、救灾这四个方面对这种影响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0.
张帆 《福建史志》2023,(4):9-15+71
新中国成立初期,福建省灾害频发,各地纷纷出现粮荒,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和灾区人民的生活。福建省委、省政府将粮食救济作为中心工作,贯穿政府赈济、生产自救、社会互济全过程,克服了灾荒,恢复发展了农业生产,同时提高了防灾救灾能力,有力地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11.
相比于明朝在西南地区的流官官府更多地因循原土司的统治方式,清朝则致力于将边疆地区传统的社会结构制度化,纳入国家的统一管理,将部分"营"改为"里"的同时,也使"营长"由宗支继承变为流官指派。这实则意味着赋役征收方式的转变,将本应"纳租于主"的公田造册升科,按"分"纳赋。而流官简单地以汉族中的租佃、主佃、乡保等观念来看待土司、土目与其所辖民众之间的关系,忽视了改土归流以后,当地民户在向流官州县纳赋应役的同时,土司、土目对其的需索、派累依然存在,其只有通过赎买村寨的方式才能买断土司的派累之权。或许,在国家与土司博弈的情况下,对于普通民户而言,"土流并治"的内涵更多的是双重负担的并存。  相似文献   

12.
都虞司作为内务府所辖的事繁之司,其职能从负责膳食、渔猎,逐步扩展到掌管三旗禁旅、议叙议处府属文武官员,其中议处府属文官的职能是会典、则例等成文章法所不曾规定的,但是内务府档案却显示了这一职能。在议处官员方面,都虞司与专司审判的慎刑司在案件事实陈述、法律适用等方面并无二致,区别在于数量不同。在都虞司所辖群体诉讼方面,案情重大的则由都虞司移交慎刑司。都虞司分享了慎刑司的部分审判职能,这说明了内务府机构职能分工混乱。造成这种现象的因素是皇权,皇权主导下的成文章法也会为皇权所变通,甚至破坏。  相似文献   

13.
试论明清时期的闽台乡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明清时期是闽台地区乡约推行较普遍的时期 ,这是闽台社会处于特殊的历史背景下 ,地方基层政权与乡绅势力联合重建社会秩序的一种重要表现。闽台地区乡约的推行既有与当时全国一样普遍性的特点 ,同时 ,又具有其独特的地域性特征 ,如乡约与乡族、神明威慑力量的紧密结合等 ,它们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维护明清闽台区域社会秩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先对清朝于雍正二年平定罗卜藏丹津之乱后,在明朝的基础上,重新在青海、甘肃藏区设置的土司制的情况,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并对其特点和流変进行探索,其次,将甘青藏区划分为七个大的区域,即河北西宁府所辖地区(包括附郭西宁县、碾伯县和大通卫等)、西宁办事大臣所辖玉树地区、河南贵德、循化厅所辖地区、青海湖地区、凉州平番县(庄浪卫)地区、大夏河以拉卜楞寺为中心地区及洮河流域以卓尼杨土司为中心的地区,较为详确地列出清代甘青藏区藏族的分布、人口及经济类型。在此基础上探讨甘青藏区的社会组织,并划分为三种类型,即居于城镇、营汎或附近,主要从事农业和半农半牧生产的藏族社会组织;居地离城镇、营汎较远,以游牧为生的藏族社会组织,以及以大寺院为中心的"政教合一"的藏族社会组织。  相似文献   

15.
我国自古为农业大国,很早就有“旱既大甚,涤涤山川。旱魅为虐,如恢如焚。”①等相关旱灾的历史记载。每当大规模的旱灾降临,往往伴随着粮食歉收,百业凋敝,饿殍遍野。本文通过分析清代吉林地区旱灾情况及社会应对,进而为当今的防灾与救灾工作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6.
清代“科举必由学校”,学额的分配实质上是国家政治资源和权力在县级政区的分配。清朝近三百年间,地方行政制度多有变化。厅制行政区划为清代独有,其形成是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后有废县(州厅卫)置乡;还形成具有“分征钱粮”职能的分州、分县。不过,按照规制非州县不得设学校。通过统计和案例分析可知,为保证各地都有一定数量基层绅士(生员),减少不同地区的学额之争,产生了散厅、废县置乡、分州分县设学立额的现象。清代看似严格的学校学额制度,在地方实际运作中有一定的灵活度。又通过适当的变通,保证了国家政治资源和权力在地方的有效分配。  相似文献   

17.
1954年长江中下游发生特大水灾,其中湖北省遭受的损失尤为严重。面对肆虐的洪水,湖北省党政军民在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以及全国人民的支援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积极救灾。在水灾救济中表现出明显的特点:政府(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承担起组织救灾的任务,成为救灾的组织者和指挥者;积极组织灾民生产自救,促使社会功能尽快恢复正常;努力帮助灾民克服灾民意识,在物质救灾的同时加强精神救灾。  相似文献   

18.
1949-1956年,根据中央人民政府和华北人民政府关于社会救济工作的统一部署,天津建立健全了社会救济管理机构,出台了职业介绍、以工代赈、生产自救等一系列社会救济政策.通过这些救济政策的推行与实施,天津在增加城市就业、消除贫困人口、维护社会稳定、健全社会救济制度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北宋前期的乡村区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开宝七年,在以相州地区为代表的一些地区“废乡令”得以落实,原来的“乡”被“管”所取代,其功能主要由户长来体现。更多的地区并没有贯彻开宝废乡令,也有个别的地区是在乡之下再设管。北宋前期的乡仍承担着一定的行政功能,里已沦为和自然村类似的地域区划单位。乡以及相州地区的管均设有耆长、壮丁来负责治安、词讼等行政管理工作。耆长所辖的区域又被称为“耆”。耆是县之下的专项行政区划单位,但一般不作为地域区划单位。县和耆直接发生关系,不以乡为中介。  相似文献   

20.
清末民初新疆乡约的特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清末民初 ,新疆传统的伯克制度已经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而乡约以其灵活的组织形式和日益强化的综合管理职能等长处 ,适应了当地特殊的人文环境和地理环境 ,从而在新疆得到普遍推广。伴随着新疆乡约综合管理职能的强化 ,出现了乡约与官吏勾结 ,乡约养廉地渐被变卖 ,乡约设置过滥且多为当地头人把持等问题 ,故清末民初新疆乡约的危害极其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