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关于1957年的反右派斗争的问题,胡绳在一篇文章中写到:有一种说法,说反右斗争中被称为右派分子的人,提出了最好的意见,他们实际上是“正确路线”的代表。这种说法同历史决议完全不一样。历史决议讲:当时“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乘机鼓吹所 相似文献
2.
《光明日报》离休干部殷毅,与我曾为同事,在70岁之际,学会了使用电脑,在键盘上一个字一个字地敲出了10余万字的《回首残阳已含山》一书,书中叙述了自己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这是一个老记者的故事,也是55万人的故事。而它的牵涉面,却广及55万个家庭及几百万亲友。这就 相似文献
3.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还是让我们回到创作室来。文联大楼的斗争热浪,催得创作室亦连续升温。先是命令与丁、陈有关联的人赶快交待,“再被动就危险了”,我于是写了个文字材料,恭恭谨谨地交待了三件事: 相似文献
4.
在官方的历史叙述中,1957年的整风鸣放是因为资产阶级及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趁机向中国共产党发动了猖狂进攻,中共中央因此发动了反右派运动。右派分子的活动领域,主要是在民主党派内、教育界、文学艺术界、新闻界、科技界、工商界和党政机关等"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 相似文献
5.
自我创造罪名成右派1957年夏末秋初,我随阜南县农口组织的工作组到本县于集乡调查处理该乡一部分农民闹退社的事。在下边工作不到10天,县里通知我们回县参加整风运动。在此之前,我已看到各报刊上登载的各民主党派的知名人士帮助中共整风的发言,以及随之而来的声势浩大的“反击资产阶级右派分子猖狂地向党的进攻”,什么章伯钧的“政治设计院”、储安平的“党天下”、葛佩琦的“要杀共产党人”等等,看后令人气愤!心想,这帮人真是反动,可恶至极!当我回到工作单位县农业局时,突然觉得情况有些异常:同事之间一扫过去若多日不见必拉着手或搂着脖子… 相似文献
6.
在王家庄东面三里附近山头,前梯队与唐天际他们会面了。唐天际惊喜地说:“师长,旅直和二团团直已在前面走了.我们马上跟过去吧。” 相似文献
7.
6月1日,刘伯承发布了关于积极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的指示。6月6日深夜,李达将当天的综合情况向刘伯承作了汇报:“扫荡”太北的敌人近两天纷纷向太行周围交通线调动,在邯长路黎城附近集结了大量兵力,并出动不少飞机在漳河两岸上空侦察。据当天接到的一份日军文件看,敌人马上就要对我太南 相似文献
8.
刘伯承元帅一生身经百战,功勋卓著,九死一生,其中最危险、最艰苦的一次,莫过于1942年夏季太行区的反“扫荡”作战——1.5万日军将我700余人合围于太行山区晋冀豫三省交界处方圆不 相似文献
9.
10.
1931年国共在中央苏区展开的第三次“围剿”与反“围剿”,开场和结局都颇具戏剧性,整个“围剿”、反“围剿”进程,直接受制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在国共两大主角的角力过程中,宁粤冲突和九一八事变,某种程度上成为国共武力斗争的搅局者。事实上,1930年代前后,国共之间的许多故事,都可以看到如是因素的介入,国共两大力量之外的“第三者”,为历史的走向增添了更多的变数。 相似文献
11.
关于中苏条约谈判研究中的几个争议问题--再谈冷战史研究中史料的解读与利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于1950年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其谈判过程,近年来学术界已经出现一批新的研究成果,但对其中一些重要史实的认识仍然存在着差异,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判断,其结果可能影响到研究者对中苏双方立场和心态的理解。其中主要有三个有争议的问题,即:关于毛泽东答塔斯社记者问是如何出台的问题;关于《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最初是谁起草的问题;关于毛泽东对《补充协定》及合股公司持何种态度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毛泽东"六·二六"指示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65年,我国广大农村还没有彻底改变缺医少药的落后面貌,围绕着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建设目标,卫生部长期将人力、物力和财力集中在城市,为此,毛泽东发出了“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这不仅是毛泽东始终坚持的群众观点和对官僚主义作风深恶痛绝的反映,更是出于他对当时战备形势的考虑。“六·二六”指示的贯彻执行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巡回医疗的深入开展和合作医疗的推广与普及,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的医疗卫生状况。今天重提这一指示,对于审视当下的医疗卫生改革,加快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与中国科学技术的自主研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泽东将科学技术视为革命者完成自身历史使命的重要工具,他洞见先进技术在后发国家追赶发达国家中的作用,将大力发展科学技术视为国家的重要职能,在西方国家封锁禁运、苏联毁约的困境下,千方百计引进先进科技并努力促进自主研发,果断地发展高科技产业,提高中华民族的国际地位,为中国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回顾毛泽东与中国科学技术自主研发的历程,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和实践新形势下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 相似文献
14.
试论1949-1951年中国的印度政策与西藏的和平解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建立前夕 ,美国积极侵略西藏 ,独立后的印度也企图延续它从英国继承的西藏政策和在藏权益 ,西藏地方分裂分子在美印等国的支持下蠢蠢欲动 ,西藏面临更为严峻的形势。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领导人决定以军事力量为后盾和平解决西藏问题 ,他们精辟地分析了有关国家在西藏问题上的矛盾冲突 ,利用印度维持其在藏利益的政策 ,找出了外交上的突破口 ,在坚决反对其干涉内政的同时争取与之早日建交并修正此前的对印政策 ,有效地制约了美国对西藏的干涉 ,使西藏和平解放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成立初期,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制定了团结中西医的卫生工作方针。但是在执行中,却出现了歧视限制中医的错误倾向。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及时发现和纠正了这一错误倾向,使团结中西医的卫生工作方针得到了全面落实。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的相关论述及措施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阮家新 《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3,(3):52-58
今年3月,纽约邦瀚斯拍卖公司拍出一批与西安事变相关的原始文献及其他资料共8种数1 0件,其中最为珍贵而引人关注的是彭德怀、毛泽东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司令员、政治委员的名义写给张学良的信函,毛泽东、洛甫(张闻天)、周恩来、博古(秦邦宪)等中共中央领导人写给张学良的信函、红军与东北军的《抗日救国协定》以及张学良关于处理后事的手记等几个文件.兹根据拍卖公司在网上公布的照片和介绍,对前三个文件作如下初步考证和评估. 相似文献
17.
"良妻贤母"与"贤妻良母"的不同命运——近代中日女子教育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良妻贤母”曾经是近代日本女子教育的代名词,有知识、有文化,始终是近代日本妇女的“贤”与“良”的主要标准之一。其时的中国也曾受其影响,以培养“贤妻良母”为目标。然而,近代以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状况使中国妇女不可能像日本妇女那样,在相对安稳的环境下去接受教育和知识的熏陶。日本的“良妻贤母”与中国的“贤妻良母”不仅有着不同的内涵,也面临着完全不同的命运。 相似文献
18.
中苏两国于1950年2月14日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新中国成立后对外签订的第一个双边关系条约。该条约的签订反映了人民革命胜利后,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联之间建立了完全新型的关系,标志着中苏关系从此走向一个全面合作的历史时期。通过对《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与苏联同中国国民党政府在1945年8月14日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比较来看,《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中苏双方在充分协商、积极对话的基础上产生的,所强调的不仅是同盟,更是互助与合作。 相似文献
19.
从毛泽东到邓小平,从1956年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到1980年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他们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制定了一套完整的社会主义文艺的总方针、总政策.在贯彻实施过程中,又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等具体方针、政策、要求、办法,为中国探索出了一条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成功之路. 相似文献
20.
姚远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4,(4):66-72
论文从迁入地因素、迁移主体两个主要因素,比较分析了广东和江苏不同的海外移民趋势的成因。从迁出地因素看,人口压力并不一定导致人口迁移。传统农业经济中的多种经济模式和生产方式、近代城市和近代工业的兴起,是影响国际人口迁移的客观条件。从迁移主体因素看,广东和江苏分属岭南文化和江南文化系统。岭南文化传统中存在反叛精神与冒险意识,广东华侨具有迁移经验、知识、气质等,都是迁移者所必备的迁移禀赋。而文教一直比较发达的江苏,更有"敏于习文"、"士乐名教"等文化特质,注重安土重迁。迁移者的地方民性以及迁移者形成的路径依赖也对人口迁移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