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作姜氏簋     
保利艺术博物馆藏有一件王作姜氏铜簋,通高24.3、口径20厘米。重5.2公斤。簋器体弇口,有盖。盖沿方折,带圈形捉手。器身两兽首形耳,兽首伏贴,下有方形垂珥。圈足下附三兽首小足,足尖呈爪形。盖缘和器口下均饰带目窃曲纹,盖顶和器腹饰瓦棱纹,圈足饰斜角窃曲纹(彩版柒:2;图一)。器底和盖内有相同的铭文2行6字“王乍(作)姜氏(阝尊)(尊)(?)。”(图二) 这件工作姜氏簋,为西周王室之器。它的形制、纹饰和铭文,均与1974年初陕西周至  相似文献   

2.
中爯父簋:两件,形制相同。南阳市北郊砖瓦场出土口径21.5、高24厘米,敛口,体宽,鼓腹。双耳作龙首形,有垂珥。圈足上有三虎头,下为短状虎爪。盖上中部有圆形握手。器、盖饰窃曲纹和瓦纹(图一)。器、盖皆有铭文。盖上铭文为:“南申白(伯)大宰中爯父厥(奚司)乍(作)其皇且(祖)考(彳屖)(夷)王监白(伯)蹲(?)用享用孝用易眉寿屯右康和万年无疆子子孙孙永保用享。”(图二)。器内铭文为:“中爯父大宰南申厥(奚司)乍(作)其皇且(祖)考  相似文献   

3.
(旡可)尊铭文解释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旡可)(音呵)尊是一件圆唇的方尊,腹外作兽面纹。1963年在陕西省宝鸡市出土。最近发现器底内有铭文十二行,一百二十二字(图一)。铭文释文如下: 隹(唯)王初(?)(遷)宅于成周,復(?)(禀)一行珷(武)王豐(礼),(?)(福)自天。  相似文献   

4.
1965年陕西长安县沣西公社大原村的农民在挖土时发现了两件铜器,一为父癸尊,一为子尊。同年为西安市文管会征集入藏。现将二器分别介绍如下: 父癸尊侈口,长颈,微鼓腹,高圈足(图一)。三道扉棱依颈、腹、足分为三段。通体以雷纹为地,主体花纹可分作三组:颈部为蕉叶形蝉纹,下横蚕纹一周;腹部为兽面纹两组;圈足亦饰兽面纹两组(图二)。此尊  相似文献   

5.
(鼒止)(皀殳)     
中国历史博物館,在去年通过北京琉璃厂文物店,从上海购得一件西周(鼒止)(皀殳)。这个(皀殳)不但造型优美,具有高度艺术价值,而且銘文也非常重要。(皀殳)高17厘米,口徑17.9厘米,足距10.3厘米,器盖已失,通体花紋,共分三段,上部作目云紋,中部为斜方格雷乳紋,下部为云紋,双耳飾以牛首,下部有珥,底徑下边有距离相等的四个象首,牙齿外露,鼻孔倒卷,作为器足,異常生动。以象首为紋飾的銅器,发現不多,所知仅有九象紋尊、象尊、双象尊(大象背上馱一小象)、饕餮紋象首兕觥等,而以象首为器足的(皀殳),則仅此一件。器銘阴文十  相似文献   

6.
尊:青铜礼器。一九六五年在汉阳东城垸(附近是纱帽山)出土。高37.1、口径26.4、底径16.5cm。喇叭口,腹略鼓,高圈足。器表三层花纹:云雷纹衬地;颈饰薰叶纹,其下作回首夔龙,腹部及圈足饰饕餮纹;在主纹的凸线条表面刻划脉络以为勾勒。圈足上部有两个对称的不透空十字形镂孔。器身从  相似文献   

7.
保利艺术博物馆入藏的应国■簋,保存较好,器盖具全。通高22.6、口径18厘米,重4公斤。器身斜直壁,下腹外鼓。兽形双耳,有垂珥。圈足,附三个兽首形矮足。盖顶隆起,中间有捉手,捉手两侧各一长方形镂孔。盖缘和器口缘饰回首长尾鸟纹,间饰两个高浮雕兽首。圈足饰三角云纹(彩版柒:1;图一)。整个造型颇像战国秦汉时期的奁形尊,十分特别。盖内和器内底有相同铭文6行,57字(图二)。铭文为: 隹(惟)王十又一月初吉丁亥, 王才(在)姑。王弗望(忘)(?)(应)公室  相似文献   

8.
正年代:清乾隆。尺寸:高44.6厘米、口径16厘米、底径23.9厘米。简介:小口,圆唇,双螭耳,溜肩,鼓腹下垂,圈足外撇,器形似牛头,故称"牛头尊"。尊除圈足外通体施白釉,釉色白净滋润。肩部装饰双螭耳,以红彩涂之。器身绘粉彩山水百鹿图,鹿形态各异,或回首,或伫立,或奔跑,因称"百鹿尊"。太原市晋祠博物馆收藏。  相似文献   

9.
孙明 《四川文物》2021,(2):38-45
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三角形加强筋技术主要用于觚、尊、簋、卣、壶、瓿、盘等圈足器的底部与圈足连接处,纵向延伸,上端较粗,承接铜器外底,下端向下延伸逐渐变细,多为等距或对称分布。加强筋的大小、数量多少的设置,根据器形因器而异,铜觚器体修长,圈足较高,加强筋多为2条或4条,纵向延伸较长,而铜簋、方彝等,底部面积较大,圈足粗矮,加强筋数量相对较多,纵向延伸较短。三角形加强筋技术起源于商代早期郑州商城陶鼎、铜鼎鼎耳与口沿连接处采用的加强筋技术,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比较盛行,延用至春秋早期。商代晚期圈足铜器上使用较多,但又不仅限于圈足器,部分带鋬器,如爵、斝等,鋬的两端与鋬下腹壁连接处也有发现。其功能在于防止铸件连接处因凝固收缩的应力作用而出现裂纹,强化圈足器器底与圈足之间连接。  相似文献   

10.
赵磊 《收藏家》2011,(7):74-76
天津市文物公司艺林阁旧藏一件青花花鸟纹竹节耳盖碗尊(图1、2),器型硕大雄伟,颇富气势。此尊口径25.5、足径25.5、高56.8厘米,胎体极厚,整器重量足有24公斤之多。撇口,粗颈,颈两侧置对称的竹节状双耳,溜肩硬折,弧腹至胫,外撇圈足。  相似文献   

11.
周原出土的原始青瓷器扶风县北吕、杨家堡和周原其它区域内,曾屡屡发现西周原始瓷器,器形有豆、簋、尊、罐等,有些已作过介绍。现将召陈遗址出土的原始瓷器介绍如下:一、四耳青瓷尊(80FCTG 1∶13)高17.5、口径22.5、腹深14.5厘米。圆唇,侈口,束颈,折肩,圈足,桥形耳。胎质青  相似文献   

12.
师同鼎,1981年底出土于陕西扶风系,《文物》杂志1982年12期。载有周原扶风文管所的报导。据云,在鼎腹内壁铸有铭文五十余字。从刊出的拓片看来,鼎铭应如下写定: (列井)畀其井(刑),师同从。折首执(唆系)(讯),?车马五乘,大车 艹,羊百?(洁)。用(彳告)(造)王?(养)于拖。?戎金(日甘)(冒)  相似文献   

13.
铜盘     
魏渝 《江汉考古》2006,(4):93-93,F0004
1969年湖北枝江百里洲出土。藏于湖北省博物馆。盘大口,口沿平折,方唇,浅腹,腹壁弧收,大平底,底接圈足,圈足外撇。口沿外侧附对称的圆角长方形附耳。腹部饰蟠虺纹,圈足饰垂鳞纹,附耳内外饰重环纹。通高12、口径35.6、底径27.8、圈足高6.5厘米。整器厚重,纹饰粗疏有致,节奏鲜明。此盘与春秋早期黄君孟夫妇墓及襄阳王坡M55出土的盘的器形、纹饰特征雷同,其年代为春秋早期。铜盘@魏渝  相似文献   

14.
《陶雅》中说:“世界之瓷,吾华之最;吾华之瓷,以康雍为最.”青花万“寿”纹大尊就是一件素负盛名的康熙育花瓷精美之作,它是融书法与陶瓷艺术为一体的典范.该尊高77、口径38、足径28、最大肩围150厘米.口微撇,方唇,唇外近直,颈较短.溜肩,肩以下向内斜收,足部圆鼓凸起一圈,斜削式微浅宽圈足,砂底.除两道接痕在器内外有明显手感外,  相似文献   

15.
一九七六年八月,湖北省襄阳地区随县西四十华里的安居公社车岗九队,出土了一批青铜器。其中一件青铜单鋬尊(图1)铸有铭文,现介绍如下。此尊体略呈椭园形,敞口,长颈,腹下部稍鼓,(?)底圈足。腹部有一兽首鋬,鋬下有小珥。鋬的两旁各有四个“(?)”形纹。腹部饰凸弦纹间隔稍远。圈足内敛,近腹小饰凸弦纹一道。腹内底部铸有铭文,二行八字:“鄂侯弟(?)季作旅彝”(图2)。与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季卣铭文相同。(见《文物》1964年第七期马承源的文章。)尊高19.5,口径  相似文献   

16.
牛首尊 传世品。大敞口,长颈内收,宽折肩,圆弧腹,圜底,高圈足。通高39.8、口径34.8、肩径31.2、圈足高7.6、圈足直径20、器壁厚约0.5厘米。颈部饰3周平行凸弦纹。肩部等距离排列3个突出于器表的半立体浮雕式牛首,每两个牛首之间为一幅以卷云状扉棱为中心的小兽面纹,肩部上下各饰一周圆圈纹。腹上部饰一周目云纹,腹中部为3组尾巴上卷的大兽面纹,底纹中有立刀形羽纹。圆足上部饰两周平行凸弦纹和3个大十字形镂孔,其下为3组尾巴上卷的小兽面纹。肩部、腹部和圈足上的兽面纹上下相对,三牛首与圈足三镂孔上下对应(图一)。  相似文献   

17.
一九八一年山西省曲沃县曲村,在西周墓葬中发现不少青铜器,其中有一饕餮纹方鼎,四足双耳。鼎通高为25.5厘米,耳高4.5厘米,足高11厘米,腹高10厘米。口沿长19.5厘米,宽16厘米。鼎之内壁有铭文四行,共二十七字(铭文摹本见附图)。铭文清晰可释,释文为:“甲子,王易(寑)(孳)商(赏)用作父辛(阝尊)彝。在十月又二,(祖甲),曰,佳王廿。”  相似文献   

18.
任伟 《华夏考古》2002,(3):57-59
198 2年 1 1月 ,河南平顶山市郊区阳岭上出土了一批西周铜器① ,其中 4件铜器上铸有铭文 ,铭文中均有“应史”二字 ,现介绍如下 :《应史鼎》铭曰 :“应史作旅鼎”。此器口微敛 ,卷沿 ,沿上有双立耳 ,斜垂腹 ,三柱足 ,口沿下饰以细云雷纹为地的回首夔龙纹。铭文以竖行铸在器壁内。 (图一 ,1 )《应史簋》铭曰 :“应史作旅簋”。此簋带盖 ,盖上有喇叭形握手 ,子母口 ,斜颈 ,鼓腹 ,圈足 ,盖和颈部饰条带状变形夔纹 ,圈足上有一周弦纹、两周细云雷纹。器内、盖内所铸铭文相同。 (图一 ,2 )《应史爵》铭曰 :“应史作父乙宝”。此器侈口 ,长流 ,…  相似文献   

19.
鹤壁市辛村出土四件西周青铜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4年10月,鹤壁市鹿楼乡辛村农民刘昌在耕地时,发现四件青铜器。这四件青铜器分别为尊、觯、削、凿。尊侈口,腹微鼓,圜底圈足,口颈无纹,颈与腹相交处隐现弦纹两道;腹部铸有两组饕餮纹,每组两侧饰以对称的夔纹,并以细密的云雷纹作地纹(图版七:4)。腹下有  相似文献   

20.
《文博》2014,(1)
卣作为盛酒器流行于商代至西周早期,本文主要从器型、纹饰及铭文三个方面对寜作父乙卣进行论述,对其断代分析并对该器物圈足的夔纹作以辨析,对器铭独特性作以研究讨论,最终表现其意义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