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肃顺与左宗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朝咸丰年间,肃顺官至协办大学士,授命赞襄政务,辅佐幼帝,以其权高位重,素有“肃中堂”之称。左宗棠也曾授协办大学士,光绪年间位及军机大臣,人称“左中堂”。这两位晚清重臣,都为维护清王朝统治立下了汗马功劳。而关于两位中堂“神交”、肃顺智救左宗棠的故事,则鲜为人知。肃顺(1816—1861)是满洲镶蓝旗人,爱新觉罗氏,字雨亭。他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之侄济尔哈朗的七世孙,其兄端华袭郑亲王爵位。在兄弟中排行第六,人称“肃老六”。肃顺其母为其父的侧媵,正因为庶出,他成为了闲散宗室,早年多闲散无事,整日游荡街头,“好为狭邪游,惟酒食鹰犬是…  相似文献   

2.
在清王朝的历史中,像肃顺这样超越民族界限,大胆使用汉人的满族权臣确实是不多的。正是肃顺智救了左宗棠,之后又力荐左宗棠,才使得左宗棠并“列湘中三杰”。因此,在谈到清王朝的名臣时,对肃顺不可不大书一笔。  相似文献   

3.
肃顺的贵显肃顺本一远门宗室,为郑亲王的近支。他所以能扶摇直上,终于和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等同为顾命大臣,实由于受到清文宗(咸丰)的  相似文献   

4.
郭嵩焘思想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在“千古变局”的刺激下,清统治者中分化出了洋务派集团。郭篙焘是其中的重要一员。他不以从事洋务活动知世,而以阐述洋务思想著名。但是,却没有哪一位洋务思想家象他那样际遇坎坷,饱尝诟骂。这就足以令人发问:与其它洋务思想家相比,郭嵩焘的思想有什么不同的特点?何以他的言论遭到那么激烈的抨击,以至“难为世容”?这是本文试图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咸丰八年(1858),俄国逼使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了《瑷珲条约》,欲将黑龙江北岸和乌苏里江东岸6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据为己有。在1859—1860年的中俄边界交涉中,肃顺据理力争,才使俄国没有实现初期的欲望。将肃顺与曾纪泽西北边界的谈判交涉作对比分析,不仅有利于认识肃顺在中俄边界交涉中的外交贡献,更能突出其在整个中国近代外交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在广东近代历史上,拒绝吃英国人提供的食物而死者,有一马—人。第一次鸦片战争时,广东沙角炮台守将陈连升战死沙场后,他的黄骝马被英兵虏去。奇怪的是,这匹马终日不吃不喝,仰天悲鸣,最后饿死。人们感叹哀悼,称它为“义马”、“节马”。然而,那个不吃英人食物的人就没那么幸运了。这人是两广总督叶名琛,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他被英军俘虏,后饿死在印度。  相似文献   

7.
两次鸦片战争比较教授法黄敏认真分析比较“中英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两课,不难发现,第二次鸦片战争实质上是中英鸦片战争的继续,同是资本主义列强侵略和掠夺中华民族罪行史的一部分。两起战争皆因鸦片而起,都以清政府丧权辱国为结局。它们不是孤立的,是有...  相似文献   

8.
论肃顺     
肃顺是晚清一位重要的政治家。他自咸丰初年为咸丰皇帝起用至辛酉政变被杀,握朝政之权十二年。时间虽短,但后人对其政绩的评价却分歧颇大。如何全面公正地评价肃顺这个晚清政局转折时期的关键人物,是近代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试图谈点粗浅意见。  相似文献   

9.
游宇明 《文史天地》2012,(11):57-58
假若有人问你:当年的肃顺死在谁手里,估计你一定会回答:死在慈禧太后手里啊!辛酉政变时,慈禧以两宫的名义下令斩肃顺于北京菜市口,这事连中国三岁小儿都知道。  相似文献   

10.
法国与第二次鸦片战争葛夫平1856—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与扩大。但与第一次鸦片战争相比,学术界对这次战争的研究相对薄弱,其中法国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关系,更是被忽视。尽管人们都称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共同发起进行的...  相似文献   

11.
入城与修约:论叶名琛的外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任何意义上讲,两广总督叶名琛都可谓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在战争期间的表现不无乖戾之处。晚清名士薛福成讥评其为“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相臣度量,疆臣抱负,古之所无,今亦罕有”①。已故的南京大学教授蒋孟引先生对其贬斥甚多,称之为...  相似文献   

12.
(1)鸦片战争引起的罢市抗议 1857年1月2日,新加坡华侨各行各业联合举行了罢工罢市。这是新加坡华侨反对英国发动侵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爱国事件。恩格斯在《波斯与中国》一文中就谈到星华这一反英起事。他写道:“英国政府的海盗政策已引起了一切中国人反对一切外国人的普遍起义,并使这一起义带有绝灭战的性质”  相似文献   

13.
叶名琛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法联军进攻广州,当时的两广总督叶名琛,竞“不战、不和、不守、不降、不死、不走”,最终导致广州失守,他本人被俘,故留下“六不总督”之骂名。可是,一百多年后,澳大利亚籍学者黄宇和,却从英国国家档案馆翻阅了当年英法联军攻破广州后劫走的文件,  相似文献   

14.
王茂荫年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天生 《古籍研究》2000,(1):115-119
王茂荫(1798—1865),字椿年,一字子怀。安徽歙县人。清道光进士。曾任主事、员外郎和御史等职。咸丰三年(1853)与左都御使花沙纳议订试行官钞简要章程,旋擢户部右侍郎,监管钱法堂。在任期间,曾疏抗内务府大臣肃顺等铸“当十”、“当百”大钱的建议,认为此举势必引起物价上涨,实为“病国”、“病民”之策。四年(1854)提出发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中叶,清王朝在太平天国的沉重打击下,内外交困,境况危迫,逐渐萌发了“借师助剿”的思想。这种思想最初在东南地方官绅中流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恭亲王奕诉将它变成了清政府的决策。在“借师助剿”的过程中,奕诉运筹帷幄,总操大政,其作用和影响非同一般。本文试就奕诉在“借师助剿”中的活动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16.
民国以前,我的家乡有一句谚语:“云南不点状元,陕西不招驸马”。但满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云南却出了个比状元还希罕的“经济特元”(状元是三年考一次,而特元约一百年才考一次),因为人们习惯于尊重状元,云南人民为纪念袁嘉谷大魁天下,便在昆明拓东路建盖了一座飞檐卷云,铁马叮略,与日月争辉的状元楼。这当然是一件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云南人民为之扬眉吐气。“十载寒窗无人问,一旦成名天下知”,不少人对他羡慕、赞美。哪里知道他是一个忧国忧民之士。打从清道光Th十年(1840年)爆发鸦片战争起,虽然以林则徐为首的主战派…  相似文献   

17.
英国侵华先锋对林则徐的推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存宽 《文史精华》2001,(10):14-16
《英国侵华先锋对林则徐的推崇》一文,为作者在大英图书馆查阅档案研究所得。包令系英国著名的外交籽,1849年任驻广州领事兼驻商务监督,1854年升任驻香港总督兼驻华公使,是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祸首。他在任期间撰文《钦差大臣林则徐的生平及著作》,对林备加称颂,奠为“圣中之圣”。这说明林则徐不仅深受世代中国人民的普遍爱戴,就连敌人也丝毫不怀疑他的伟大并对他肃然起敬。  相似文献   

18.
辛酉政变与正统皇权思想--慈禧政变成功原因再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开玺 《清史研究》2002,1(4):49-56
1861年8月,咸丰帝弥留之际的"后事"安排,是一种意在调适权力平衡但又必然引起权力争夺的行政措施.上谕"铃印"的规定,从制度上确保了皇权不致旁落,排除了肃顺等人挟制天子的可能,但同时也为慈禧掌握清廷最高权力提供了可能和保证.慈禧与肃顺等人在慈禧的太后封号、有无干预朝政权、是否垂帘听政、辛酉政变等问题上较量的胜利,在相当大程度上皆依恃皇权代表的有利地位.当时弥漫于朝野上下的正统皇权主义思想,使许多文武大臣及封建士大夫对肃顺等人赞襄政务、辅弼幼帝的合法性与可靠性表示出普遍的怀疑.这种正统皇权主义思想才是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成功的决定性深层次原因.它不仅影响着当时的人们,甚至影响着当代的某些史学工作者.  相似文献   

19.
咸丰帝“避战求和”质疑苏生文中国近代史著作在提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咸丰皇帝对英法侵略者的和战态度时传统的说法是:咸丰八年《天津条约》签订前,咸丰帝“丝毫没有诉诸武力的打算”,“表示不出任何抵抗外敌的决心”,“一心一意只想求和”①在《天津条约》签订至咸...  相似文献   

20.
西安事变发生后,素以谦和、驯顺、迂缓、忍让著称的“武甘草”何应钦一反常态,暴戾、专断、急躁而强硬,竟然在大庭广众之下,同“夫人总司令”的宋美龄唇枪舌战,明吵暗骂,使这位以美貌和擅长辞令常为听者构筑“语言建筑艺术交响曲”的宋美龄言拙词领,声泪俱下。这场以宋美龄为首、孔宋家族唱主角的主和派同以何应钦为首,有戴季陶、吴雅晖、居正等为骨干,由黄埔系将领为基础的主战派之争,在当时和此后的半个多世纪,使国民党内部处理西安事变的历史真相被搅乱了。时至今日、,几乎所有史著、教科书和文艺作品,对这场关系中国历史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