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地方志的本质属性的问题,是地方志学科最基本的理论问题,史志学界曾进行过多次讨论,但至今尚无统一的看法。在本届志书编修即将结束之时,对方志本质属性这一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又一次成为讨论的热点,有不少同志提出了新的看法,其中“官修性”一说颇具代表性。修志界有些同志认为,官修性是地方志的本质属性,更有人提出,官修性是地方志所特有的属性。对此,笔者不敢苟同,今撰文谈一些个人的粗浅意见,以求教于有关专家和修志同仁。  相似文献   

2.
地方志的性质问题,是方志学的基础理论课题,对其正确理解.构成方志学理论的基石。现在方志界正在深入研究方志的性质问题。但是,这基本上是在做共性的研究,即对古今所有方志共有属性的研究。其研究路径是,从古今所有方志的属性中抽象概括出共有属性,然后从共有属性中找出本质属性,以本质属性为内涵构成“种差”,再加上“邻近属概念”.就形成方志的性质定义。  相似文献   

3.
刘现桥 《旅游纵览》2023,(10):30-32
文章基于本质属性的哲学定义,主要从旅游活动的主体——游客这一角度进行分析,把旅游地的本质属性定位为"游客吸引性",指出"游客吸引性"更能体现旅游地必不可少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能够与其他场地(非旅游地)相区别的特有属性,并与资源性、文化性、产业性、体验性等认识论进行对比分析,同时从吸引游客强度和吸引游客时段两方面对"游客吸引性"的内涵进行解析.旅游地本质属性"游客吸引性"的定位及其内涵分析有助于透过旅游地的表象认识把握其存在和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基本导向,对于旅游地的规划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方志的性质是一个系统概念,包含方志属性、特性、本质属性三个层次,而方志属性是最基础的层次.方志属性概念的内涵指方志自身所固有的性质、特点,而不是指方志属于何种著作.明此,可以使我们对方志性质的研究更全面、系统和深刻.  相似文献   

5.
吴晓磊 《神州》2012,(25):124-125
城市设计具有同一般意义上的设计样的本质属性,体现在设计成果的未来不确定性、价值属性的多元化。设计的创作性及乌托邦定势等万面。作为一种塑造城市形态和空间环境的具体方法,城市设计应当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结合。  相似文献   

6.
我国档案界对档案本质属性的传统认识是原始记录性。本文在批驳全盘否定"档案的本质属性是原始记录性"观点的同时对原始记录性做了相应的解释,并赞同更接近档案本质属性的观点"原始的历史记录性或者说是历史的原始记录性"。  相似文献   

7.
方志性质再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沈松平 《新疆地方志》2006,(3):28-32,35
方志的性质,是方志学理论的核心问题,也是方志界争论最大的理论问题之一,迄今尚无定论。古往今来,历代学者对方志的性质探求不止,诸说纷纭,从一个侧面展现了方志理论思辩的光彩。方志是由地方性、时限性、资料性、叙述性、官修性五个本质属性构成的史书,是地方“正史”。  相似文献   

8.
研究方志的本质属性,是为了认识方志,从而指导我们编纂方志。方志的本质是方志区别于其他类著述的最根本的东西。方志的属性是方志与其他著述区别时表现出来的质,是方志自身所固有的性质。认识方志的本质,给方志性质下定义主要是看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9.
遗产认同:概念、内涵与研究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遗产产生、发展及其遗产本质属性特征的视角提出了遗产认同的概念,并从“遗产身份”和“遗产认同”两个角度解释了遗产认同的内涵,即前者强调遗产的客观属性,后者强调主体对遗产的认知。在此基础上,根据遗产与认同的四种交叉关系,作者提出了遗产认同相应的研究路径,即从时间视角的遗产化过程分析每个阶段的遗产认同;以尺度的视角从表征层面的空间身份和文化身份特征理解遗产认同;从非表征层面的遗产实践分析相关者如何通过具体行动表征和重构自己的身份认同。遗产认同概念的提出与研究不仅可能丰富新文化地理学的景观研究理论,也为遗产旅游地治理提供理论借鉴,未来还需对遗产认同与遗产保护利用关系做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浅谈年鉴的基本属性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年鉴具有年度性、连续性、资料性和工具性这四个基本属性。要克服年度性带来的缺陷,年鉴就必须注重连续性;检索性(或易检性)只是工具书的特点之一,年鉴作为工具书的属性应当表述为工具性;对年鉴基本属性的理解,还要掌握四个属性之间的关联性,而不是独立地理解每个属性。正确运用对年鉴基本属性的理解,可以解决一些存在争论的观点,明确年鉴的定位,促进我国年鉴事业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1.
政治地理学中的领域概念辨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领域是政治地理学的重要概念,但是目前国内对领域的内涵缺乏深入的解读和整理。本文在梳理西方对领域概念的理论探讨的基础上,归纳了理解领域概念的三个主要视角,并基于西方相关理论讨论,提出了领域概念的四个基本属性,即多尺度性、多维性、关系性和生成性。继而,通过对西方领域理论的研究,提出未来中国政治地理学的领域研究应该加强的几个方向。本文对于深化政治地理学领域概念的理解,避免传统认识中的偏见和局限,以及更好地制定领域策略、展开领域研究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关于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几个问题●吴小平80年代初期,华南一些所谓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如广东阳春独石仔、封开黄岩洞、广西柳州白莲洞,由于其年代早,属性又不明显,材料一公布便引起了考古界的极大关注和讨论。总观当时和以后陆续讨论的结果,有四种不同观点如下:有...  相似文献   

13.
本文融合了人地关系认识论与西方饮食地理学的相关成果,基于“自然—社会—文化—经济”四个维度,构建了饮食地理的多维视角分析框架,将饮食的基本属性解读为人与自然交互作用的产物、社会关系的纽带、地方文化的载体、全球化的地方商品等四个方面,进而以《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为基础数据,通过语义网络分析,探析了中国美食的地理特征与多重属性。研究发现:(1)中国美食主要集中在胡焕庸线以东,并呈现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的基本格局,与农耕文化区和城市群的分布高度一致。(2)在自然属性方面,气候条件被认为是影响中国美食地域性的关键因子;在社会属性方面,美食对增进家庭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在文化属性方面,美食是产生地方认同和地方依恋等情感的催化剂;在经济属性方面,美食可以促进地方就业和全球化的深化。  相似文献   

14.
范银萍 《神州》2011,(6X):80-80
长期以来,我国中学课程设置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是注重英语学科的工具性。事物的属性往往是丰富多样的。忽视其多种属性中的任何一种属性,与片面强调某种“本质属性”的思想方法没有多大区别,都容易导致对事物本身的片面认识。任何一种教学研究都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而提出的,时代在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也在变化,所以对生活化的英语教学的研究也应该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发展的过程。相信通过教育研究者和一线教师的共同努力,生活化的英语教学研究一定会日趋成熟。  相似文献   

15.
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认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新中国成立后很长时间内,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基本上以计划经济、公有制、按劳分配为特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逐渐丰富,人们不断要求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我体会,可以从共同富裕、社会和谐、公平正义等多个角度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16.
恩格斯说: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了人永远不能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在于摆脱得多些或少些,在于兽性与人性程度之间的差异。(《反杜林论》)换言之,在恩格斯看来,人类无论如何进化,都摆脱不了兽性与人性这两种本质属性,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只在于这两种属性所占比例不同而已。半是天使,半是魔鬼这句谚语对人性的界定,是恩格斯见解的另一种表述。人作为天使的属性,体现在高度发达的理性及由理性决定的社会性,理性的发达决定人具备分辨善恶及择善而从的能力;而作为魔鬼(野兽)的属性,则主要表  相似文献   

17.
汉字的性质是汉字的本质属性,是汉字独有的区别于其它文字的属性。汉字是一种视觉对象,人们通过对字形进行理性的分析,联系起来的不是字音而是字义。据此,从汉字的构造入手,我们便能得出汉字为什么是表意文字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杨欢 《考古学报》2019,(1):23-46
<正>目次一时空分布二施用规律三纹饰属性四单个墓葬出土数量五文化属性六结语四瓣目纹是指商周青铜器纹饰中一目居中、周围环绕四个等大瓣状且瓣状纹饰外侧为非闭合状态的纹饰。这种纹饰虽较常见,但研究不多。学者对这类纹饰的命名存在不同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行政管理体系的内涵集中反映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主题,具有四个基本属性: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性;二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性;三是时代变革的创新性;四是先进文化的开放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进行过多次行政管理体系变革。其中,规模较大的是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2003年和2008年的改革。这些改革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中共十四大召开之前,是国家行政管理体系变革的积极探索阶段;第二阶段  相似文献   

20.
从近似性看真理的本质规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近似性规定为真理的本质属性,即把真理看作是主体对客体近似正确的反映,不仅有利于真理论中其他一系列问题的解决,也有助于人们在实践中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真理问题,防止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的错误。 从词源上讲,所谓“近似”,是指“相近或相象但不相同”。作为真理的近似性具有以下几层意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