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方志实体论     
这期方志论坛发表了张乃格的《方志实体论》和朱晓京的《新方志系统结构的优化》两篇文章,都是在议论第一轮新修志书的基础上,提出续修志书如何进一步完善的问题。《方志实体论》指出:不能舍本逐末“将主要精力用于对事物的宏观概括”上,“强调地方志记述的主体是实体性事物”;《新方志系统结构的优化》则分析新修志书系统结构的利弊得失,提出优化志书结构的问题。这两篇文章提出的问题十分重要,关系到我们续修志书的编纂决策和编纂质量。同时,首届修志我们只能借鉴旧志,而旧志离我们相对遥远,时代差距较大;续修志书,却不能不吸取首届修志的经验和教训。欢迎大家踊跃参加对续修志书的研讨,欢迎大家参加议论首届修志的得失和借鉴意义,欢迎大家撰写这样有实例有分析有主张的研讨文章。  相似文献   

2.
经过20年的艰苦努力,首届社会主义新方志的编纂,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省、市、县三级志书已经出版了近4000部。这是我国有史以来编纂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详备的一套地情书和国情书。在本届修志任务完成之后,续修志书将提到各级修志机构的议事日程。为此,笔就续修志书的有关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志》共65卷100部分志近2000万字,已于1997年底全面完成编纂出版任务。按照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关于“首届志书完成之日,就是下届志书开始之时”的工作部署,中共河南省委办公厅、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河南省军区司令部于1998年3月联合发出《关于开始第二届三级志书编纂工作的通知》,河南正式开始了第二届志书的续修准备工作。在这两届修志高潮的间隙,认真总结首届修志经验,在理论上为第二届志书的续修奠定扎实基础,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本文试对首届省志编纂中的几个问题进行回顾总结,以求方志界同仁斧正。一、省志编纂应…  相似文献   

4.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组长李铁映指出:“一届志书完成之日,就是新一届志书开修之时。”到本世纪末,全国将基本完成首届修志任务,从新世纪伊始,即将转入下届志书的编修。为此,各省、地、市、县,特别是首届志书已出版的地方,从现在起,就要着手做好续修方志的基础工作。这是续修志书启动之前和启动初期的主要任务。下面分五个方面试作分析。  相似文献   

5.
<正>第二轮修志主要采取续修、重修两种方式。因首轮志书疏漏、差错较少,为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多数地区采取续修,但也有少数采取重修。采取续修的地区在编纂志书中会遇到时空范围、内容重点、体例创新等难以把握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把握不好,也会影响志书质量。为此,笔者就如何把握  相似文献   

6.
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新编地方志工作已接近尾声,新一轮方志续修工作即将开始。站在世纪之交,回顾十余年的修志历程,我们虽积累了丰富的修志经验,但是,重新启动下届志书续修工作,我们仍面临许许多多的实际问题。好在有些问题,诸如续志的目的、意义、编纂指导思想、续修断限、组织领导及志书编纂的质量要求等问题,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已于1998年2月10日颁发的《关于地方志编纂工作的规定》中,作了明确而统一的规定,那是我们方志工作的基本准则,无须再议,我们只须参照执行就可以了。然而,有关志书续修的一些具体问题,…  相似文献   

7.
随着首届志书的编修完成,续修工作即已开始。如果说,首届志书编纂工作的特点是实践走在前面,在战争中学习战争,边学边干边总结的话,那么在21世纪的今天,这种方式不能再继续这样做了。续修志书应在总结过去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以理论指导实践。因为经过近20年的修志工作,全国已出版了4000余部丰富多采的各级志书,造就出一批身经修志实践的方志行家里手。对于将续修的志书,我们应当从理论的高度来重新认识修志大业的性质和特点,以形成一套完整的方志学体系,并应用于续修工作的实践中。  相似文献   

8.
首届社会主义新方志的编纂,经过20年的艰苦努力,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省、市、县三级志书已经出版了近4000部。这是我国有史以来编纂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详备的一套地情书和国情书。在本届修志任务完成之后,地方志的续修工作还要继续进行下去。 本文仅以续修广州市志为例,就续修志书的有关问题谈一些想法。 续修广州市志的工作已于去年底开始启动。市委、市政府转发了广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在我市开展续修志书工作的请示》,并在转发《通知》中指出“各  相似文献   

9.
建国以来全国开始大规模的首届修志,目前已大体完成,二届志书的续修也陆续展开。在两届修志交替之际,认真总结并反思首届志书编纂出版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笔者以为,大胆创新,力求简洁,确保质量,尽快成书,应成为志书编修中着力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2000年是本届修志结束之时,也是下届修志开始之日。方志界同仁对下届修志正在进行研究和探索。笔者在回顾首届社会主义新方志编纂情况,研读众家的鸿文高论之后,对下届修志的若干问题作了一番思考,形成一些浅见,向各位同仁请教,意在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1.
目前 ,各地第二轮修志工作已陆续开展。对于续修方志 ,方志界有不同理解 ,其中主要有两种认识 :一种认为“续修”就是前后二轮修志工作相承相接 ,继续进行第二轮修志。如王志邦认为 ,纵观方志编纂的传统 ,重修是主流 ,后志接前志的续修是支流。“续志”应作“续修方志”解 (《续修方志与方志学学科建设———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思考》 ,《中国地方志》1 998年第 1期 )。另一种则认为“续修”是承续前志的下限 ,在第二轮修志中编纂续志。因此 ,在模式选择上便各有主张 ,前者提出应选择“统合古今”的通纪体方志模式。翟屯建在《续志应该统合古…  相似文献   

12.
1998年,河南省在继续狠抓首届新方志扫尾工作的同时,又正式发动了第二届三级志书的编纂工作,从而将全省的修志工作推向了续修新阶段。一、进展情况河南省第二届新方志工作的开始可以追溯到1993年。当时,鉴于部分进展较快的市地县已经完成首届修志任务,从有利于机构、队伍的稳定考虑,省史志编委会提出已经完成首届志书任务的地方可以编纂出版简志或短期志,并以省政府办公厅的名义发布了文件。之后,一些市地县即开始了新一届志书的编纂工作,其中南阳地区于1996年出版了短期志(1986~1994年),新密市于1997年出版了短期志(1986~19…  相似文献   

13.
方志体例是体现志书特征的关键,是方志理论研究的基础。本文从志书编纂方式入手,通过对传统方志续修体例的剖析,探讨方志续修体例,并联系目前正在进行的第二轮修志所普遍面临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对续修志书的编修体例进行思考与实践。  相似文献   

14.
志书重修是由方志的特征和属性决定的,它是我国修志的传统形式,是一地志书再修时采用的方式之一。重修的志书是对前志的升华和提高,普遍具有较高的质量,并且便于读者使用。第二轮修志应继承这种传统的修志形式,提倡和鼓励志书重修。  相似文献   

15.
谈方志批评     
方志批评是一种方志现象,它伴随着修志活动而产生,并与志书编纂共同发展。方志批评以志书和修志活动为对象,没有志书编纂,就不会有方志批评。志书编纂可以从方志批评中得到启发和指导,离开了方志批评,志书编纂中的经验教训就难以总结,志书编纂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就不易解决,志书质量也不易提高。因此,研究方志批评的作用、规律、性质和任务,探讨方志批评的标准、原则和方法.明确方志批评者的修养等问题,不仅是新志书编纂实践的需要,也是新方志理论研究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本文结合方志批评中的一些问题谈点看法,希望能引起志界…  相似文献   

16.
“质量是志书的价值所在,是志书的生命”。首届社会主义新方志编纂出版基本告竣,新方志续修工作即将全面展开。为确保续修志书的质量,除应制定规范的志书质量评价标准和严格的志书质量审定程序外,还应十分重视建立一套合乎志书质量管理特点与规律,便于各级志书编纂部门操作的志书质量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17.
文章认为 ,中国地方志有持续编纂和不断创新两个特点。传统的志书有重修、续修、创修等多种名称 ,除开创之志外 ,主要有两种修法 ,一为别出新裁全部改撰 ,一为因仍前志但纂续编。而单纯继承、简单填补前志 ,不可能修成佳志 ,续修应在前志的基础上因时因事而变。文章联系传统修志经验 ,对下届修志的组织形式、体制格局、名称内容等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一、问题的提出从第二届修志的启动来看,如何总结第一届志书的得失,第二届修志是续修,还是重修?在这之前已经有各种文章对此作了分析,总体来看各有不同,但人们从志书编纂的工作思路、志书的篇章节目体式上谈得多,从地方史志多元化、信息化的层面则谈得少。  相似文献   

19.
志书重修是由方志的特征和属性决定的,是我国修志的传统形式,是一地志书再修时所普遍采用的方式。重修的志书是对前志的升华和提高,普遍具有较高的质量,并且便于读者使用。第二轮修志应继承这种传统的修志形式,提倡和鼓励志书重修。  相似文献   

20.
陈华 《宁夏史志》2005,(2):8-12
我国第二轮修志工作已经拉开帷幕,但对于此轮修志应采取何种编纂形式,重点是续修,还是重修,方志界存在争论。有些主张应以重修为主,如浙江大学教授、方志学家仓修良认为重修“是我国古代方志编修所共同采用的方法或形式”,“历史上许多方志精品,无不是建立在前人成果基础之上”。此外,湖南岳阳史志办的何培金也认为“‘重修’的形式值得肯定并应普遍采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