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沦陷区伪政权下的留日教育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沦陷区伪政权下的留日教育王奇生七七事变发生后,在日本的数千名中国留学生愤然返国。此次归国行动与以往不同,弃学归来的学子们没有再返回日本续学。查阅国民政府教育部档案,在1938—1945年的赴日留学生统计表上,均记载为“零”。①虽然国民政府停止派遣留日...  相似文献   

2.
程宏  刘志光 《百年潮》2015,(3):64-68
20世纪50年代留美学者的"归国潮"有两次,第一次从1949年8月新中国即将成立开始,到1951年10月9日,美国司法部移民归化局发布明确禁止学习理、工、医、农的中国留学生离境的法令为止,共约950人归国。第二次从1954年7月美国逐渐放松和撤销对中国留学生的禁归令开始,到1957年中国大陆开展反右运动为止,共约200人归国,此后回国风潮消退,归国者成为个例。至"文革"前,两次"归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初期向苏联派遣留学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久春  蒋龙  姚芳 《百年潮》2008,(11):56-59
中国自19世纪70年代向美国、欧洲公派留学生,清末又有很多青年人到日本求学,其中有不少学生攻读工学学位。到1949年,共派出公费留学生约3万人,另外还有一些自费留学生。这些人中大部分后都回国了,为开拓中国现代科技事业作出了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开始主要向苏联派遣留学生。20世纪50年代,中国以不同途径向苏联派出了大批留学生。这些留学生归国后,大多成为新中国的栋梁人才。  相似文献   

4.
王拱璧(1886—1976)河南西华县人,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期间在河南组织武装起义。1917年赴日本东京留学,任河南留日学生会会长、中国留学生会总干事。留日期间,曾回国参加“抵货运动”(与日经济绝交)及五四运动。1920年归国后,响应当时进步青年“到基层  相似文献   

5.
近代日本人对中国人留学日本的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顺长 《世界历史》2001,4(6):46-53
清末中国人留学日本,是近代中日化交流史上最为重大的事件之一。那么,在清末,即日本的明治时代后期,日本人是以怎样一种心态来接受中国留学生的呢?日本人对中国留学生的基本认识又是如何?研究这些问题,对分析留日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剖析留日学生归国后的种种表现,都将起到一定的作用。本试图以明治后期日本报刊杂志中有关留日学生的报道为中心,结合一些其他相关资料,对以上问题作一考察。  相似文献   

6.
论文分析阐述了海外归国留学生与近代中国职业指导事业的作用。认为在近代中国职业指导的兴起发展过程中,归国留学生是一支重要的推动力量。他们不仅把欧美职业指导思想引入国内加以提倡,而且还促进各级学校职业指导的实施,并主持社会职业指导机构的业务活动。归国留学生抱着振兴国家的目的推广职业指导,却因为国内不良的人事环境而成效有限。这反映了近代中国留学生理想抱负与现实遭遇之间的差距。  相似文献   

7.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于1943年、1944年从东南亚占领区选拔了两期,共205名"南方特别留学生",以培养配合其实施军政统治的"协力者"。无论是在东京,还是在各地入学的留学生,均受日本政府、学校、宪兵和特高警察的严密监控。日本此举刺激了他们的民族感情,以致有人回国后反而参加对日作战。日本战败投降后,"南方特别留学生"大部分归国,仅有少数留在日本继续求学。他们回国后或参加民族解放运动,或成为各行各业的知名人物,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或本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这并非如某些日本学者所言是日本政府和学校所赐,而是他们个人努力和战后东南亚民族解放运动的历史趋势使然。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回国五十年——建国初期回国旅日华侨留学生文集》一书为中心,结合其他一些相关的文献资料,比较全面系统地分析研究20世纪后期从日本归国的华侨留学生在国内工作与生活的情况,希望能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归国华侨历史与日本华侨华人历史的研究工作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9.
1905年夏季,孙文来到日本,想把当时中国革命组织——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的力量联合起来,共同反清。这一年7月13日下午,中国留学生界在风光明丽的东京麴町区富士见楼举行隆重的欢迎孙文大会。会上首先由主持人宋教仁致开会辞,旋请孙文发表演说。孙先生在演说中,首先感谢东京中国留学生开会欢迎的盛情,其次叙述自己的革命主张和斗争经历,再次表明中国应于光复之后,建设屹立于世界之一大共和国。孙先生每讲一段,留学生则热烈鼓掌。这次东京中国留学生开会,人数多达1300多人,服装整齐,情绪高昂,秩序良好,实为空前之盛举。孙文讲毕,继之留学生发表欢迎演说。首先登台演说的是河南留学生阮庆澜。他的演说主要意思是,法国不仅有个拿破仑,美国不仅有个华盛顿,先有无数之拿破仑、华盛顿,而此有名之拿破仑、华盛顿乃始能奏其功。故吾国今日不可倚赖孙君一  相似文献   

10.
中日两国的交往,早在汉晋时期就见诸记载了.至隋时,日本开始由政府组织小规模的遣隋使来中国考察访问,沟通关系,引进中国的文化.唐时,更进一步大规模地派遣。据《新唐书》和日本史籍的记载,自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年)到唐昭宗乾宁元年(894年)的二百六十四年间,日本共派十九次遣唐使。每次除遣唐使节外,还有留学生和留学僧侣,常达五、六百人。他们归国后,把大唐先进文化带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土地制度和税制方面,日本模仿唐代“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实行“班田授受法”和“租庸调”.所谓“班田授受法”,即计口分田,男女  相似文献   

11.
西昌地处边陲,在交通不发达的清末民初,对省内外消息往往闭塞,就是政府官方大事也经常迟到。虽然为此,但自清光绪二十七(1901年)宣布实行新政,向国外派遣留学生,仅西昌市竟有留学生32名,留日留法均有,尤以留日居多,归国后成了国家有用之材,不少成为孙中山同盟会分布在各地组织武装起义的积极分子,直接参加武昌起义者不乏其人。  相似文献   

12.
沈淦 《钟山风雨》2013,(2):46-47
1905年8月20日,旧历乙巳年七月二十日,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正式成立,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总理之下设执行、评议、司法三部,黄兴任执行部庶务,负责协助总理主持工作.当时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纷纷加入同盟会,其中尤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研读军事的留学生最为踊跃.入会者都要签署一份由孙中山拟订、黄兴与陈天华审定的盟书:  相似文献   

13.
一九二四年十一月,孙中山应冯玉祥、段祺瑞等的电邀北上共商国是,宋庆龄陪同孙中山乘日本邮船“上海丸”,取道日本赴天津,于二十四日下午到达神户,受到日本有关人士、中国留学生以及旅日华侨共数百人的热烈欢迎。二十八日下午,宋庆龄应邀  相似文献   

14.
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正式成立,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总理之下设执行、评议、司法三部,黄兴任执行部庶务,负责协助总理主持工作.当时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纷纷加入同盟会,其中尤以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研读军事的留学生最为踊跃.入会者都要签署一份由孙中山拟订、黄兴与陈天华审定的盟书.  相似文献   

15.
1日东京中国留学生2000人举行苏浙铁路款大会。7日吉林日领事川岛毅三郎为天宝山矿案向吉林巡抚朱家宝抗议,限5日答复。9日外务部与日本公使林权助谈吉韩界务,示以各种证据。  相似文献   

16.
2004年.中日经贸活动持续发展,经贸与投资再跃新台阶并屡创历史新高,双方贸易额达1680亿美元.往来人员达到435万人,中日之间缔结的友好城市达到262对,双方每周有500班次各种飞机对飞。在华投资日本各种企业包括办事处合计2.48万家,在华常住日本人有7.3万人.仅上海一地就有日本企业4500家,常住日本人3.4万人。在日本的中国人已经超过60万人.中国已经成为向日本输出留学生最多的国家,2万多名中日婚姻的国际婴孩诞生。上述经贸及民间交流使中日关系即使在部分日本政要否认历史导致中国国内发生连续及大规模的反日示威游行时也没有受到严重冲击。  相似文献   

17.
我国唐代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个高峰时期。在唐王朝三百年的时间中,日本派往中国的“遣唐使”有十三次,每次遣唐使,少则一二百人,多则四五百人;其中包括不少留学生。这些众多的遣唐人员,他们的重要任务就是向日本输送先进的中国文化。因而,他们从中国带回日本的唐朝文物典籍数量相当可观,大大促进了日本文化的发展。当时传入日本的文物典籍情况,目前没  相似文献   

18.
从1896年至1937年,中国留日学生总数大约达到11万人,而在各类学校毕业的却只有1.1万人。同时,在留日历史上,留日学生曾多次决议集体回国。为什么世界上接受中国留学生最多的国家日本,不能培养中国留日学生对日本国家的亲善感情呢?可以认为在这个时期,民族纠纷、政治冲突是中国留日学生和日本发生矛盾冲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兰军 《沧桑》2009,(1):135-136,149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大批中国留学生归国,架起了中国与国际教育组织及会议的桥梁,成为在国际教育论坛上向世界传播中国教育的中坚力量,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教育国际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20.
由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主办的“战时中国:地方政权与状况1937~1945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2年6月27日至29日在哈佛大学召开。正式与会的学约30人,其中中国(包括台湾2人)、日本、美国和加拿大学约各占三分之一。加上工作人员与旁听的哈佛大学中国留学生约近50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