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河南驻马店市张楼遗址是史前淮河流域的小型聚落。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01年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有龙山时代、二里头文化等文化遗存。其中龙山时代遗存有房址、灰坑、灰沟、墓葬等。这些房址多排列有序,可能是一个经过有序规划的聚落遗址。遗址堆积较薄且面积较小,房址之间很少有打破关系,可能意味着该遗址使用时间相对较短。出土遗物有陶器、石器等,这些文化遗存的时代、性质与杨庄二期文化早期比较接近。  相似文献   

2.
植物考古研究表明,午台遗址大汶口晚—龙山早(大约距今5000~4400年)阶段,居民植物利用方式包括农业生产和采集野生资源。豆科(大豆属)、藜科(藜属)、蓼科、大戟科、茄科、唇形科、十字花科、葫芦科、葡萄属等植物都可能是植物性食物资源的组成部分,以黍亚科为主的禾本科植物可能是食物资源或者是农田杂草。聚落农耕是以粟和黍为主的旱作农业,可能存在小规模的稻作农业;午台遗址出土的稻和小麦遗存,为认识海岱地区乃至东北亚地区农业传播提供了重要证据。  相似文献   

3.
庙台子遗址是随枣走廊一处以商周遗存为主的重要遗址,2011年随州叶家山西周早期曾国墓地发现后,为探寻与墓地相关的聚落遗存,2015~2017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遗址进行了发掘,揭露面积共1095平方米。考古发掘显示,该聚落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延续使用至东周时期,两周时期是其主要使用阶段。西周早期文化遗存最为丰富,主要有环壕、烧土堆积、大型柱洞和墙基、房屋活动面等建筑遗迹;大量生活陶器,铜块、陶范、陶鼓风管等制铜遗物,骨器和骨料等,表明了该遗址等级较高,可能为西周早期曾国政治中心遗址。  相似文献   

4.
通过调查勘探确定了万福垴遗址是一处以春秋时期遗存为主要内涵的大型聚落遗址。在其周边还发现了杨家咀、桂溪湖、中沙湾等三个遗址。桂溪湖遗址的年代范围为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以春秋时期遗存为主要内涵;中沙湾遗址以战国时期遗存为主要内涵;杨家咀遗址的年代为东周时期。  相似文献   

5.
河南荥阳关帝庙遗址考古发现与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06年7月至2008年8月对河南荥阳关帝庙遗址进行了大面积的发掘,发现仰韶至明清多个时期的文化遗存,尤以商代晚期文化遗存最为丰富,并发掘出完整的商代晚期聚落.该聚落功能齐全,并经过比较具体的规划.保存完整的商代晚期聚落的发现及丰富的商代晚期文化遗存的大规模揭露,对了解该遗址的布局、功能、研究该遗址的聚落形态、探讨该时期的聚落结构、社会形态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王芬  黄梦雪  高鸿儒  路国权  张义中  宫希成 《东南文化》2023,(3):44-58+191-192+194-196
卫田遗址地处淮河中游南岸,是一处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的聚落遗址。2018年10月至2019年1月,山东大学考古学系对该遗址进行发掘,发现了一批新石器时代、周代、汉代、宋代及明清等时期的遗存,其中以新石器时代末期遗存最为丰富,发现壕沟、房址、灰坑、灰沟等遗迹。该遗址丰富了淮河中游南岸龙山文化早期的聚落资料,对推动该地区史前文化发展和聚落形态等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师村遗址西南距盐池约7公里,是目前大规模发掘的距离盐池最近的仰韶早期聚落遗址。2019至2020年,吉林大学考古学院等单位对师村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了丰富的枣园文化至东庄类型时期遗存,填补了运城盆地仰韶时代早期考古发现的空白。师村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存,在考古学文化谱系研究上,对研究晋南地区新石器时代仰韶早期向西阴文化的演化过程及其与周边文化区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在聚落考古研究方面,为研究陕晋豫地区以及黄河流域仰韶早期聚落形态提供了重要材料;在生业方式研究方面,为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养蚕缫丝"以及生态环境、生业方式与文明起源等问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8.
2003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国家博物馆考古部等单位在运城盆地开展"晋西南聚落形态的变迁与中国文明起源"课题研究,重点对涑水河与青龙河流域进行拉网式调查,并对柳庄遗址进行试掘。柳庄遗址中的遗存属二里头文化东下冯类型,相当于东下冯遗存的第Ⅳ期;柳庄遗址的商文化遗存可归入二里岗文化东下冯类型,属商早期遗存。该遗址的发掘为晋南地区尤其是运城盆地夏商文化遗存的研究提供了一批新材料,加深了对东下冯类型文化遗存的认识与研究。  相似文献   

9.
大地湾遗址位于甘肃秦安县境内,属渭河支流葫芦河流域。是中国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最重要的史前聚落遗址之一,中国文明起源史上的重要聚落遗存。该遗址对研究中国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明的产生、发展的  相似文献   

10.
白音长汗遗址二期乙类遗存为该遗址的主体文化遗存,是兴隆洼文化地方类型的典型代表。通过对二期乙类遗存A、B两区聚落的对比分析,可以得出两处聚落是属于同一时期、同一文化性质的聚落群体,两者之间可能是一种"土著"和"移民"的族群关系。两处聚落拥有各自不同的形成过程,在内部的控制或管理机制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以至于在聚落布局、生产方式和埋葬习俗上都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1.
沟湾遗址炭化植物遗存显示,植物资源在聚落生业经济中所占的比例可能较低。农作物以黍、粟、稻为主,从仰韶一期到石家河文化时期,黍都占绝对优势,而稻的数量或出土概率在仰韶四期和屈家岭文化时期虽然曾经显著增多,但都始终没有超过黍。屈家岭文化时期发现了大麦。先民农业活动以外可能还采集野生植物。沟湾遗址的植物遗存分析为了解该地区农业发展及野生植物利用情况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12.
金寨遗址位于淮河中游的皖北地区,是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到龙山文化时期的一处中心性聚落。该遗址2017年的浮选和植硅体样品分析结果显示,在大汶口文化晚期到龙山文化时期,粟是金寨聚落主要的农作物,其次是水稻,这与淮河中游其他遗址的情况一致。淮河流域从东南向西北稻的比重逐渐降低,可能是受到气候条件限制或稻作农业传播速率的影响。植物遗存的空间分布显示金寨聚落的水稻在东区加工、北区消费,粟黍的加工和消费都集中在东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不同区域的居民具有不同的食物偏好或等级差别。此次发现的龙山文化时期的植物遗存较少,可能和该时期聚落居住区的迁移有关。  相似文献   

13.
为深入了解灵宝盆地庙底沟二期文化大型遗址的聚落情况,2019年6~7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对墙底遗址进行了初步勘探。结果表明,该遗址主体是一处庙底沟二期文化大型聚落,面积约70万平方米,是这一时期该区域目前发现规模最大的聚落遗址。该遗址还发现有仰韶文化、二里头文化时期的遗存。  相似文献   

14.
东台开庄为江淮东部一处内涵明确的以龙山文化时期遗存为主体的新石器时代末期遗址,兼有少量良渚文化遗存.通过对遗址开展的浮选获得了水稻和粟等农作物,狗尾草和藜属等杂草类种子,芡实、菱角、栎果等其他可食遗存.稻作是开庄遗址良渚文化晚期和龙山文化时期最重要的农耕生产内容.农业在聚落生业中不占绝对优势,先民采集狩猎作为食物的重要...  相似文献   

15.
关于环壕聚落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为一种聚落形态,环壕聚落较早就引起了日本考古学界的关注,其相关的发现最早似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以前。这类遗存在我国的发现时间也不为晚,始于50年代西安半坡遗址的发掘。但长期以来,同类遗存在田野考古工作中被发现并得以确认者却寥寥无几。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这类聚落遗址在各地不断发现,才日渐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同时,因“环壕聚落”一词道出了这类聚  相似文献   

16.
山东即墨市北阡遗址2007年发掘简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北阡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存主要属于北辛文化晚期和大汶口文化早期阶段,有房址和二次墓葬。遗址中集中出现的极具时代特色的特殊埋葬方式,对研究胶东半岛地区当时的聚落结构、人群组合方式、社会发展阶段及性质等,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遗址中周代遗存以墓葬、灰坑和围沟为主,还出土大量贝壳遗存和陶片等。  相似文献   

17.
塔布敖包遗址为一处兴隆洼文化晚期聚落,对该遗址出土的14件石磨盘、磨棒、研磨器等石器进行淀粉粒提取发现了包括黍、粟、小麦族在内的禾本科、块根块茎等植物淀粉粒遗存,另有一些暂未知种属淀粉粒。通过量化分析,并结合其他考古证据,初步认为农业生产与采集渔猎并重的模式是塔布敖包聚落的生计方式。囿于资料的局限,目前尚无法进一步衡量聚落农业生产的规模和水平。  相似文献   

18.
《文博》2017,(1)
渣溪遗址是"江西抚河流域先秦遗址考古调查"的新发现,是一处典型的坡地型山岗类聚落,从采集遗物与周边遗址比较来看,该遗址所获遗存年代跨度较大,年代集中在新石器时代末期、西周晚期和春秋时期。渣溪遗址的发现为区域文化序列建立与聚落形态研究都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9.
城头山遗址位于湖南澧县,地处华中地区澧阳平原,是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早中期(距今6500~4000年)聚落考古的大型古遗址,具有2500年延续使用期,也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古城遗址,属中国文明起源史上的重要遗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20.
二道井子遗址作坊区位于居址区南部,与该遗址的墓葬区共处于同一坡地之上,但与墓葬区以沟和空地相分隔,相对独立,区域内发现有烧制陶器的窑址、不同于居住区的特殊灰坑,有淘洗陶泥及储泥的各类遗存。从分布的区域、规模及发现的陶窑、制作陶器的一系列遗存、临时居住的小型半地穴式房屋等遗存状况来看,应属该遗址的制陶作坊区。其发现对二道井子遗址聚落的制陶生产有了基本了解,也表明制陶业在当时聚落中的重要性。同时为研究夏家店下层文化的作坊分布、规划以及制陶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证据。其与中原及周边地区制陶作坊的异同也体现了各区域文化、技术的广泛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