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此碑于1954年10月,出土于长安东乡郭家滩(现划归西安市区),今存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碑额高、宽0.8、碑身高1.64、中宽0.84米。碑额三行,行四字,篆书曰:"大唐内给事上柱国李君之碑。"文共三十三行,行五十八字,正书。兹录如下:大唐故上柱国内给事李君之碑,(空三字)会昌寺释善威制文,(空二字)河东闻喜裴守真  相似文献   

2.
曹寅《尊胜院碑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安徽省来安县文物工作者在县城北十二公里的舜歌山山麓,发现了清代曹寅撰文的《尊胜院碑记》。此碑建于康熙六十一年壬寅(1722年)。碑高2米,宽76、厚17厘米。碑额篆书"普门示现"四字,碑额及碑文四周饰以石刻图案,有底座。碑文十六行,计四百六十六字。后  相似文献   

3.
杨远  董睿 《文博》2006,(4):30-32
河南省文史馆藏有一张由元代画家高克恭于至元二十三年(1286)书丹的石刻拓片——《玉清观碑》,高264.5cm、宽85.5cm。碑额二行,行二字,篆书(图1);碑阴额二行,行四字,楷书(图2);碑文十七行、满行四十七字,楷书(图3)。王之纲  相似文献   

4.
李氏世德碑立于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正月甲子,记述了宋参知政事(副相)李若谷祖上由原籍(字不清)迁徐州,再迁丰县,并葬于丰县望云原的概况。该碑历经千年的历史变迁,保存完好,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5.
《临淮王像碑》通高444、宽160、厚19厘米。青石质,原碑座已佚,现有碑座为后配(图一)。碑首作半圆形,高129厘米,以高浮雕技法刻两条俯首盘旋的巨龙,中题阳文篆书“司空公青州刺史临淮王像碑”3行12字(图二、三),字径17厘米,中有界格,题额两侧各有一小佛像。碑的正文为隶书,29行,满行58字,原文共1635字。现存1500字(图四、五)。碑阴刻“龙兴之寺”四个大字,字径67厘米,正书,原系唐代李邕书青州龙兴寺寺额,金皇  相似文献   

6.
尚永琪 《文献》1999,(4):51-57
《大唐舍利塔之碑》,1987年4月10日出土于甘肃省天水市陈家庄的一唐代舍利塔地宫内①.碑为泥质灰陶,通高49厘米,由碑首、碑身、碑趺组成.碑首高12厘米,宽20厘米,六螭盘顶成拱形,上镌篆书"大唐舍利塔之碑"七个字.碑身高28厘米,宽15.7厘米,厚6厘米,上镌楷书19行,分镌于正面、一侧面、背面,计254字.现将碑文标点移录于下:  相似文献   

7.
甘肃省岷县文化馆藏有文徵明行书大字诗碑二石。二碑同高182厘米,一碑宽81厘米,一碑宽98厘米,皆两面镌刻,每碑各刻《上巳》、《九日》诗一首。行书大字,字高13至18厘米,宽11至15厘米,书法苍劲雄秀。《九日》"雨晴"一首碑末有小字篆书跋一段:"《上巳》、《九日》诗四首,长洲文徵仲书也。因岷州字学不传,命曹生伯  相似文献   

8.
《东方朔画賛碑》,晋夏侯湛撰,唐颜真卿书。原碑四面刻,碑阳碑阴各十五行,左右侧各三行,行三十字。碑文及碑阴记均为大字正书。阳额篆书"汉太中大夫东方先生画賛碑",阴额隶书"有汉东方先生画賛碑阴之记"。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有宋拓一本,装潢成册,计二十五开半。每半开纵30.6、横20.7厘米,三行,行四字。賛文"洁其道而秽其迹"以下四十八字及碑阴记均缺。此本与《文选》互校,"弃世登仙","神友造化",《文选》作"弃俗登仙","神交造化",字异义同。"世"字凡七见,  相似文献   

9.
《张思忠神道碑》原立于河南省巩县城东南10公里的大黄冶村西岭(又称青龙山)。1979年,巩县文物管理所在文物调查中发现,后运往县文管所院内保护。此碑高4.2、宽1.1、厚0.31米;龟座高0.86、长2.6、宽1.34米。青石雕凿。圆额,额上篆书"大元敕赐河南行省参知政事张公神道碑"。碑文28行,满行70字。两侧雕六条蟠龙。此碑是至元六年(1340年)张惟敏任吏部侍郎时,奉敕为其祖父张思忠所立。碑文记载张思忠生平事迹颇详(图一~四)。  相似文献   

10.
孙迟 《文物》1987,(11)
现存昭陵碑林的孔颖达碑,螭首方趺,碑圭篆书阳文4行,行4字:"大唐故国子祭酒曲阜宪公孔公之碑铭"。前人称《孔祭酒碑》或《曲阜宪公碑》。于志宁撰文,正书,不著书者姓名。碑文35行,全行76字。石质坚细,刻工精良。碑因长期受风雨剥蚀和人为的破坏,残损磨泐特甚。今存可识者500余字,其中笔画完整清晰者120字;笔画可验者约630字,共约存1170字,另半数已经磨灭(图一)。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宋拓为临川李氏本,已属希世之珍,据影印本知存  相似文献   

11.
一、碑文句读 一九九二年,法门寺在拆除清代建筑大雄宝殿时,从房基内挖出明弘治十八年(1488)刻立《重修法门寺大乘殿之记》(以下简称“大乘殿记”)石碑一通,出土时碑已残碎,经我们拼对,残长270,宽100,厚40厘米。碑弧首,圭额内篆书“重修法门寺大乘殿之记”,额旁线刻二龙戏珠,碑周边沿一圈二方连续忍冬花草。铭文楷书,碑文共30行,满行52字,字径3厘米。碑阴为功德铭,字多残缺,漫患不清。现将正文摘录於后:  相似文献   

12.
《张迁碑》立于汉灵帝中平丙寅(186年)。最早记载见于明都穆《金薤琳琅》。碑不知何时埋没土中,至明初山东东平农民犁地时,始在地下掘出,遂为官府移置州学,1964年移藏泰安岱南炳灵门。碎石精美完整,高3.15、宽1.02米。碑文为隶书阴刻,碑阳十五行,每行四十二字;碑阴三列,署立碑官吏姓名及出资钱数。碑额题"汉故毂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十二字篆书。碑文内容是一篇辞藻华丽的"谀墓"文章,宣扬张氏祖先及张迁为毂城长时的所谓政绩。碑字书体朴厚雄强,为东汉碑刻隶书的代表作品之一。  相似文献   

13.
泰山没字碑是一件有名的文物。这件文物的来历,相传是秦始皇立的,直到现在还是以这个说法流传得最广。至于考古学家们,大概因为它没有刻字,所以很少人注意到它,只有清初顾炎武(《山东考古录》)对它进行了考证,谓:"岳顶无字碑,世传为秦始皇立。按秦碑在玉女池上,李斯篆书,高不过四、五尺,而铭文并二世诏书咸具,不当又立此  相似文献   

14.
《熊公平海碑颂》现存于江苏省太仓县浏河镇郑和纪念馆碑廊,嵌在原“天妃宫”正殿东侧楼下墙壁上.全碑高2.18、宽1.1米;碑额高0.5米,上有篆书碑名全称为:“整饬苏松兵备河南按察使副使熊公平海碑”.碑文系正楷小字,计有1237字.此碑的立碑年月未标,但从碑文内容可初步推证为明代嘉靖四十二年(1557)所立.因为熊桴于嘉靖二十九年(庚午)考中进士,次年(嘉靖三十年)出任太仓知州,戊午年升苏州知府佥事,“俄而晋秩以河南宪副兵备苏松”,直至调离吴地赴滇任职,共历时12年.由此可断:此碑正是熊桴离吴赴滇之年所立,亦即嘉靖四十二年.  相似文献   

15.
1988年5月乐山大佛寺大雄殿左侧厢房内放置着一个石碑。碑系雅石质,长218厘米,宽96厘米,厚8厘米。碑文系楷书,阴刻,自有至左。“桂华寺”三字,刻于碑石中央,字径52厘米,字距18厘米。上款为“咸丰癸丑仲夏月”七字,下款是“何绍基题”四字,字径8厘米,字距2厘米。下款3厘米处刻有两方印章,上方印章长6厘米,宽6厘米,印面系朱文篆书“何绍基印”四字,字径3厘米。下方印章长7厘米,宽7厘米,印面为白文篆书六字,字径2厘米,字迹模糊,无法辨认。此碑上款是“咸丰癸丑仲夏月”的年款。咸丰为清文宗奕年号,癸丑为咸丰三年即公元18…  相似文献   

16.
河南新乡市博物馆收藏的一通《大司马元配夫人王氏墓碑铭》,出土于新乡市孟营村。墓碑青石质,碑石呈长方形,墓碑高197.5、宽71.5、厚4.5厘米,正面行文22行,满行62字,计1326字。碑额碑趺已佚,碑左侧正书,右侧篆书楷题"大司马元配夫人王氏墓碑铭"。此碑是由王铎撰文并书写,宋权篆额,陈之遴书题,三人俱为降清明吏;碑左侧由梁祚明篆书,梁祚明为新乡人,《新乡县志》《孝友传》载"壬申盗警"(指明末李自成军路过新乡事),他昼夜守城,并捐钱及粟,所著甚多。文中大司马即张缙彦,号坦公,河南新乡人。此碑不见著录。  相似文献   

17.
《收藏家》2016,(9)
正在浙江省兰溪市黄店镇山区张坞村本保殿中,立有一通明代记载县官祈雨碑刻——"蟠山喜雨碑记"。该碑为明万历十七年立,红砂岩石质,圆首,由底座和碑身组成。碑高152、宽72、厚36厘米;底座高26、长95、宽36厘米。碑阳碑首从右到左横式六字篆书"蟠山喜雨碑记"。整通碑文为楷书,竖式排列,23行921字,正文855字。时任兰溪县知县张应扬撰文,县臣李纯熙、主薄林岳、典史徐樱、儒学训导孙叔  相似文献   

18.
在剑河县城东面50公里处的小广环龙庵前,有一座石碑,高1.43米、宽0.83米。碑文楷书阴刻。碑的背面无文字。碑眉从右到左为“永定风规”四个大字(7厘米见方),整个石面由上而下(自右至左)刻有1076字(含碑题四字),仅有几字较为模糊,但经过洗刷,仍清晰可辨.此碑系光绪十四年(1888年)七月,由小广、下敖(即今化敖)、谢寨的头人潘松乔等人为正风俗而立,距今已99年。立碑前,曾两次出示晓谕(布告),第一次是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距今170年;第二次是同治十二年(1873年),距今114年。第一次出示  相似文献   

19.
1989年4月24日,都江堰市两河乡石城村罗家坡村民,在修复一个叫“七仙洞”的山洞时,洞壁坭土偶遇暴雨冲刷后,发现一通南宋绍定元年(1228年) 镌刻的《薛仙洞记》碑。碑高1.3米,宽1.1米,嵌入洞4米处壁间。碑之上横排篆书“薛仙洞记”四字,碑文竖排真书29行,行32字,笔力雄健,至今完好。《薛仙洞记》碑载,该洞为青城七十二小洞之一,与青城八大洞之首太一洞相连。其洞深约千米,开扩处可容数百人。其间怪石嶙峋,支洞交错,异香馥郁,神奇莫测。洞之深处,有一小溪自岩缝中出,音韵清  相似文献   

20.
刘宇生 《文博》2003,(6):55-59
同治九年(1870)《敕修西岳庙记碑》,螭首龟跌,通高360CM,宽77CM,篆书13行,行32字,碑额篆书“敕修西岳庙记”,左宗棠撰并书,章寿彝钩勒上石,华阴县(今陕西省华阴市)知事张国钧立于西岳庙,现保存完好。碑文中凡语“帝”、“皇”、“敕”字处,均依制空两字,但“臣”字则未依制小写偏右。文曰: 同治元年华渭回乱,纠关陇种族与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