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烈 《民国档案》2003,(3):81-86
抗战时期三青团在学生中的发展。三民主义青年团成立于1938年7月9日。蒋介石以国民党总裁身份兼任三青团团长。蒋介石在为成立三青团而发表的《告全国青年书》中强调“中国将来之命运,实系于一般青年之身”,因此三青团应成为“网罗全国优秀热烈青年及革命分子之唯一组织”。  相似文献   

2.
三青团的成立与中共的对策贾维三民主义青年团(简称“三青团”)是国民党的青年组织。它成一立于1938年7月,结束于1947年10月。前后存在了9年时间。成立之初的三青团,带有抗战初期的时代特点,不能与其后来等量齐观。笔者不揣浅薄,试图对此略抒己见,以就...  相似文献   

3.
编读     
<正>2017.09.01读者来信@高文禧字轩辕:之前对三民主义青年团的认知,一直以为是学习苏联,与苏联列宁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形式一样。直到读了贵刊8月下这期关于三青团的文章后,才发现与认知中有所不同,三青团与国民党的关系始终都是含混不清,它与苏联、德国有什么异同呢?值班编辑:感谢来信。蒋介石成立青年团的构想,难免受到苏联、德国和中共  相似文献   

4.
试析蒋介石成立三青团的原始动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民主义青年团成立于1938年7月,结束于1947年10月,前后共存在了9年多时间。蒋介石为什么要建立三青团,国内外论者一般都认为有两个动机:一是取消国民党内的小组织,以求党内的团结和统一;二是组训全国青年,以求青年的团结和统一。前一动机的依据是康泽的回忆。最早参加三青团的筹备、后任中央团部组织处长的康泽回忆说:“全国规模的抗战开始以后,蒋  相似文献   

5.
三青团正式成立于1938年7月。成立伊始,它就倍受蒋介石的青睐和重视。在它的组织酝酿过程中,曾有人认为,没有必要独立组团,在国民党内设一青年部即可,或者让团的组织仅与俱乐部的性质相类似(《三民主义青年团团史资料第一辑初稿》第1页。但是,这些意见都遭到了蒋介石的反对。相反,他对三青团的地位给予了极大的推重,称它为国民党的新血轮,新血液,是“国民革命新的力量之集中(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在蒋介石的支持下,三青团的组织发展相当迅速,很快就由1939年的5万余人发展到1946年的130万人,且还有继续扩展之  相似文献   

6.
三民主义青年团是战时国民党成立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政治团体,其存在时间极为短暂,却对国民党的政治、党派关系等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加强对基层政权的渗透与控制是战时国民政府加强中央集权,实施战时动员的一个重要措施,同时也是民国时期中央政权进行社会基层改革的一个重要手段。本文选取浙江三青团作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浙江档案馆、浙江图书馆古籍部以及杭州市档案馆等所存的有关档案与资料,重点阐述三青团渗透与控制浙江地方基层政治,从中折射出国民政府时期(尤其是抗日战争时期)基层政权的运作,以及中央政权向基层政治渗透的途径及效果。  相似文献   

7.
1938年,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决议成立三民主义青年团。此后,党、团两方在发展上逐渐形成双轨竞争关系,进而演化为党内派系斗争的新形态。战前,国民党党务长期被CC系把持,而三青团又脱胎于黄埔系复兴社势力,党团矛盾可大体视为CC系与黄埔系两派斗争的战时延续。抗战之初,朱家骅出任中央党部秘书长、代理三青团书记长,与团方高层交好。朱方与黄埔系基于共同的利益诉求,达成合作关系,在诸多省份曾一度抑制CC系势力。然而,自国民党省县党部选举恢复后,团方干部时常临阵倒戈,致使朱方陷入孤立而落败,贵州省党团冲突便是其中的典型个案。  相似文献   

8.
关于国民党与三民主义青年团(以下简称三青团)的关系问题,由于其内部各种派系的存在和斗争,因此,自三青团成立伊始,就呈现出复杂性和矛盾性。并且,这种现象日益严重,终于在三青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得到了公开的爆发。虽然三青团正式成立于1938年7月,但早在国民政府撤离南京之前即已酝酿。当时,由于抗日战争的爆发,大批青年提前告别了学校、课堂,走向了社会。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口号的感召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为了同共产党争夺青年,因此蒋介石认为有必要成立一个全国性的青年组织,以巩固国民党的统治,并趁机壮大自己的政治力量。但是,蒋介石的这一计划,当时就有人提出异议,其内容主要为:1.反对单独设立青年团组织,主张在党内仅建一个青年部来分管青年工作即可。2.团的组织或仅类似于俱乐部的性质。虽然这些意见都由于蒋介石的坚持而作罢,但显而易见,在这两种不同的意见中,  相似文献   

9.
方庆秋 《民国档案》2007,(3):139-140
三青团,全称为三民主义青年团,是民国时期的一个多维党派组织,由蒋介石赋予“组训全国青年”的任务,奉行国民党的“溶共—限共—防共—反共”的总方针。在其总体活动中,曾经有过一段与中共合作抗日的一致性和革新政治的正义性,但更多的是以反共为首务(如收集反共情报、破坏进步青年学生运动等),在当时就有一些人视其为“一种特务组织”,后来在政治上又被定为“反动党团”。因而以往史学界对其很少问津,更鲜有将其列为重要研究课题者。在目前中华民国史和中国国民党史的研究中,关于三青团的研究虽不乏佳作,但从总体上看还比较单薄,尚无全面系…  相似文献   

10.
三民主义青年团(简称三青团)是由蒋介石国民党一手组织起来的御用青年组织,在抗战时期,它与国民党一样具有两面性,既有爱国抗日的一面,也有反共、反人民的一面。抗战初期,为了挽救祖国危亡,全国及广东各地青年爱国抗日救亡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和发展,至1939年广东省青年组织及各县市分支单位组织共256个。特别是中共领导的在北方有抗日民族解放先锋队等,在广东有青年抗日先锋队等,在全国、在广东省各地有了很大的发展,影响也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1.
<正>20世纪40年代,岑友鲲是中共柳州地下工作者群体中十分出色的代表人物。他曾潜伏于国民党三民主义青年团(以下简称“三青团”)广西支团柳江分团部,搜集敌特情报;担任柳州日报社记者和警卫队政工组组长,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和对敌武装斗争;出任地下党开办的联华印刷厂经理,印制学生运动传单;经营商贸,为中共党组织筹措活动经费等。哪里有需要,他便投身到哪里,为柳州和柳北、都宜忻地区解放事业作出特殊贡献。  相似文献   

12.
左玉河 《中国地方志》2022,(4):90-97+127
从1938年底开始,国民党根据自身需要对三民主义进行再诠释,其目的既要与汪精卫争夺三民主义话语权及国民党之正统地位,更是为了以三民主义压迫中共放弃共产主义,从而引发国共两党关于三民主义问题的激烈争论。中共在论争中将三民主义区分为“真假三民主义”,阐明革命的三民主义之内涵,并提出“新旧三民主义”概念,明确宣告自己“愿意为之彻底实现而奋斗”的三民主义是包括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为了摆脱国民党的“三民主义”话语,毛泽东用“新民主主义”一词指代“新三民主义”概念,构建了以“新民主主义”为核心概念的“新民主主义”话语体系及革命理论。  相似文献   

13.
三青团的结束与党团合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青团的结束与党团合并贾维三青团一直以国民党政权的“新生力量”自居、它在抗战期间的急剧膨胀,更使其中一些人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幻想。他们踌躇满志地宣称:三青团“不是空中楼阁”,“不是水月镜花”、它“必定一年强过一年,一代胜于一代”,其前途“不可限量”①...  相似文献   

14.
国民党与三青团的关系及其矛盾之由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民党与三青团的关系及其矛盾之由来贾维拙文《三青团的结束与党团合并》①曾经指出:党团矛盾的激化是导致三青团结束的直接原因。实际上,党团矛盾从三青团产生起就已经存在,并贯穿了三青团的整个发展过程,对三青团本身和整个国民党政权都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那么...  相似文献   

15.
学术界有种长期居主流地位的看法:“重新解释”三民主义的国民党“一大”《宣言》,“区分了三民主义的两个历史时代”。在这之前,“是旧三民主义”。在这以后,“是新三民主义”。“这种新时期的革命的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或真三民主义,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  相似文献   

16.
叶青(1896-1990),原名任卓宣,四川南充人,国民党著名的政治理论家,“三民主义理论”的“健将”。三民主义是国民党的灵魂,它是孙中山先生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总结出来的理论。毫无疑问,孙中山在世时,三民主义的铨释权是唯一的,不存在分歧。但孙中山逝世后,这一理论的控释则成为矛盾的焦点。戴季陶曾努力过,但却遭到了尚处于合作中的国共双方的共同批判。1928年,蒋介石巩固了自己在国民党的领袖地位后,为了“合理”地控释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网罗了一大批所谓的理论人才,叶青就是其中的一个。他虽在这些人中是后起之秀,但正是…  相似文献   

17.
张士杰  冯泓 《民国档案》2002,2(1):97-100
陈果夫青年时代,师从复旦大学有“中国合作主义之父”称号的薛仙舟教授习德文,从薛那里接受了欧美的合作主义思想。1920年,陈在上海与友人发起组织“上海合作同志社”,研究合作理论,鼓吹合作运动。1926年,创办国民党中央党政训练所,将合作主义列为主要训练课程。开始从理论上探索把欧美的合作经济理论与国民党三民主义之民生主义相结合的途径,并倡导推动了国统区农村合作运动的开展。  相似文献   

18.
自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成立旨在推翻封建帝制的同盟会时起.他革命的目标即是:“出斯民于水火之中”。他把同盟会的机关报定名为《民报》,把革命的理论阐发为“三民主义”,把建立的国家叫“中华民国”,国家的政党叫“国民党”,无处不含有为人民谋利益的思想。为了实现这一崇高理想,孙中山“站出世间来,就是革命,失败了还是革命;中华民国成立之后,也没有满足过,没有安逸过。……他是一个全体,永远的革命者,无论所做的那一件,全都是革命”(鲁迅语)。为了革命,这个曾做过大总统的人,这个经手过数不清的款项的人,在走完了59个…  相似文献   

19.
抗战之前,湘西实际上处于后土司时代,国家权力非常薄弱。抗战之初,国民政府利用湘西苗民革屯抗日运动,结束了湘西后土司时代的统治。张治中治湘时期,他通过全面推行保甲制度、“试行”新县制,设置沅陵行署,发展国民党与三青团组织,进一步强化对湘西的控制。薛岳主湘时期,清除陈渠珍势力,抢夺湘西军政大权,全面推行新县制,快速发展国民党与三青团组织,使国民政府对湘西地区控制空前强化。国民政府对地方控制的加强成为民族地区政治现代化的重要表征。  相似文献   

20.
孙中山不愧是“站在正面指导时代潮流的伟大历史人物”,他的一生,是不断革命、不断前进的一生。他不但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领导了伟大的辛亥革命,而且,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能“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随着时代的演变,与时俱进,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改组了国民党,促进了中国革命的潮流。这是孙中山晚年革命思想与革命实践的巨大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