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戴健 《江淮文史》2004,(4):127-143
名史掌故专家、有“补白大王”之誉的郑逸梅老先生在其《艺林散叶》中记有:  相似文献   

2.
小序风土笔记为方志之支流,记一地物产民风、遗闻琐事,既可资掌故谈助之掇拾;又可备地方志料之采择。远之如《荆楚岁时记》,近之则明清以来名作迭出。有清一代,此体愈益发展,作者繁兴,各地多有风土笔记之作。《闽小纪》之记福建、《扬州画舫录》之记扬州、《清嘉录》之记苏州、《杭俗遗风》之记杭州、《白下琐言》之记南京。类此者举不胜举。而有关京师之作,当为人所瞩目。爱就研余检读所及,写为随录。虽未获全,冀博一正。至竭泽而渔,容俟异日。  相似文献   

3.
方志作为资料性著述,历来由撰述和记注两部分构成。前者是志书的著述部分,后者是重要的原始资料的辑存。清代著名方志学家章学诚在《方志立三书议》中,将志书构架解析为“志”、“掌故”和“文征”三部分,其中“志”指方志著述主体,“掌故”、“文征”指的是一地的  相似文献   

4.
胡忠良 《中华遗产》2009,(8):156-159
周日陪个老外去颐和园,站在万寿山上远眺,感叹着这园子的主人当年的奢华与享受,突然想起当年这里面也曾生活过一群不幸的人——群关在马棚里的太监。清人吴振械《养吉斋丛录》中,有这么一段话:“太监获罪……,从前有交内务府总管用九条链锁之者,有发瓮山、吴甸铡草者,有圈禁瓮山记不释放者。”这里提到的“瓮山圈禁铡草”是清代宫廷史上的一个掌故。  相似文献   

5.
《邺中记》一书,据《隋书·经籍志》记,为晋国子助教陆翙所撰。原书已佚,其佚文散见于各书,较早见于隋人所撰类书;今较多收录于隋虞世南《北堂书钞》(《书钞》)、唐欧阳询《艺文类聚》(《类聚》)、唐徐坚《初学记》、宋李昉《太平御览》(《御览》)、宋乐史《太平寰宇记》等书。惟今存之佚文,颇有兼记高齐事迹者,当非翙书原文,《四全书总目提要》以为,“殆翙书二卷惟记石虎之事,后人稍摭《邺都故事》以补之,并为一卷”。此论殊是。今存《邺中记》辑本有数种,繁简非一,少者仅录数条,而以清初辑散见于《永乐大典》中者为最详,共录七十四条,其辑本“以石虎诸事为翙本  相似文献   

6.
中国历史上有几次大规模的灭佛事件,但保留下来的文物甚为罕见,浚县大岯的“黎阳大岯山准敕不停废记”碑,就是记载五代后周时废除寺院抑制佛教发展的一块重要碑刻。碑存浚县城东二里许的大岯山东侧天宁寺内,立於后周显德六年(公元九五九年)。额鐫楷书“大岯山寺之记”六字,碑额与碑文之间刻有小字牧额。碑高1.95、宽0.85、厚0.21米,座高0.35、宽1、厚0.45米。座上部四周饰以覆莲。碑铭为节度掌书记马靠  相似文献   

7.
1983年北京古籍出版社点校出版了晚清道光、咸丰年间吴振棫撰著的《养吉斋丛录》二十六卷及《余录》十卷。其书原有谭献序,即称吴氏“博于闻见,洞于本末。……涉笔缀文,皆关掌故。循厥端绪,则朝章国典,沿革人文,……以逮琐事秩闻,条举而件系,皆正史志表之端委。”书前出版家有《点校说明》亦言“七十年前,缪荃孙在综述清代掌故之学时,……推崇《养吉斋丛录》为‘择精而语详’(见《古学丛刊叙》),似不能视为溢美之  相似文献   

8.
桂人书画文献,民国时期孙鲐《粤西画识》专记画人。上卷“乡先贤”(50人),下卷“仕宦及流寓”(50人),始于元至正间丁方钟,止于晚清,计得百人。此文与习见征引的《粤西先哲书画集序》相同,当为异名而同文。文中所列画品,今能寻查存处者,百不及一,笔者因此有桂人书画存佚隐现,尤宜记录备存,以俟他日寻访之思。今以多年留意所见,蒐辑考证为《清代广西文人墨痕录》。  相似文献   

9.
乍一看来,《非韩》一篇,较之《论衡》中的其他篇,颇觉易读。它唤起学者的反响是,王充唯一专题辞章法家的理论文章,除了指出其“养德养力”的政见外,令人惋惜的是不该滑向张扬儒家、称道礼义的思维误区。说它张扬儒家、称道礼义,也不为“虚妄”。韩非斥责德生为“五台”之一,王充却美言儒生是礼义的化身,而礼义又是治国之纲纪(“国之所以存者,礼义也”),并用魏文侯敬重段干木而感化秦国罢兵为例(“段干木阖门不出,魏文敬之,表式其闾,秦军闻之,卒不攻魏”)。王充果真眼膺儒家的“礼义存国”吗?“六国灭亡,皆灭于秦兵”,…  相似文献   

10.
1905年4月4日,上海《申报》刊登了一则报道:“兹闻邹容于昨日黎明四点钟时,病死狱中。由某君派人收殓,髀肉尽消,空存皮骨。生敬邹容者,当为惨然:”  相似文献   

11.
《召诰》、《洛诰》、何尊与成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周初期,周公于摄政第五年营建洛邑,至七年初成,亦称“新邑”。《尚书》之《召诰》、《洛诰》所记即此七年洛邑初成后,召公、周公在邑内“相宅”、“卜宅”,实乃为成王选择营建王宫之位置。同年,周公致政成王,成王于新邑主持盛大祭典,是为元祀。何尊铭文所记为成王亲政第五年,即“唯王五祀”时事,此时洛邑内王宫已建成,成王始迁都于洛邑,洛邑自此亦称成周。汉以后典籍所记位于汉河南县城之西周时的“王城”,在西周时并不存在。  相似文献   

12.
《封氏闻见记》的语言文字学史料价值万久富唐封演《封氏闻见记》是唐人笔记中历来颇受推祟之精品①。内容丰富,涉及人物言行、典章制度、语言典籍、古迹掌故诸多方面。考述该洽,论辩详明。所记多为亲见,其论每脱臼巢。保留了一些在今天看来颇足珍贵的历史资料。是史学...  相似文献   

13.
英人占领香港开埠掌故骆扬有朋自远方来,谈香港掌故,爱记之以告。高垒矗狼烽帆樯通万国英人占领香港的准确时间是1841年1月25日(星期一)上午8时15分。当时,以赤柱为大本营,占领地从那里开始,那时香港的居民不过4000人,一半是渔父一半是农民,九龙居...  相似文献   

14.
海喇都考     
海原县在历史上曾有过多种称呼,据光绪年闻的旧志《海城县志》第一卷建置志“城池”条:“县城宋名天都寨,夏改为东牟会,元名海喇都,明初以地赐楚王,又名海城。”民国元年,又因海城与奉天省海城县同名,更名为海原县。这就是海原县的来历。然,元代取“海喇都”之名,源与何因,众说不一,争论了一个多世纪。今撰文与各位文史爱好者和研究者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5.
清人吴振棫在其《养吉斋丛录》一书中谈及清代太监刑種侍馐?有这样一段文字:“太监获罪……,从前又有交内务府总管用九条链锁之者,有发瓮山铡草者、吴甸铡草者,有圈禁瓮山永不释放者。”按“瓮山圈禁铡草”一事,乃清代太监刑罚史方面的一个掌故,笔者摭拾撮集了一二有关的档案资料,循其脉络,姑试述之。  相似文献   

16.
一、乐山大佛名称的演变乐山大佛是今人对大佛的称呼,大佛最早的名称并不是这样。从目前所掌握的材料看,最早的名称产生于大佛尚未完工的贞元十五年之前。清嘉庆《乐山县志·卷15·金石》载:“唐敕放生碑,县东凌云山足。碑久亡,明人重立石,亦多泐。记其存者云:凌云寺灵山大像前(缺)敕禁断采捕(缺)者贞元十五年九月(缺)曰。”明确记载当时大佛名称为“凌云寺灵山大像”。凌云寺创自开元年间(见王渔洋《蜀道驿程记》)。到贞元年间,大佛名称中有“凌云寺”当属正常。称灵山当是因凌云山此时名“灵山”。那么,凌云山为什么叫“灵山”呢?这有两种可能: 一是因蜀王鳖灵。《太平寰宇记·卷86》载:“仙穴山在(阆中)县东北十里。《周地图记》云:“灵山峰多杂树,昔蜀王鳖灵登此,因名灵山。”《舆地纪胜·卷185》载:“灵山,一名仙穴,在阆中之东十余里,宋江上有古丛帝开明氏鳖灵庙存焉。”均说明阆中县灵山是因鳖灵得名。乐山大佛所在的凌云山处于青衣江、岷江交汇处,此地恰好也与鳖灵有密切关系。《水经注·卷33·江  相似文献   

17.
历代史志学家都非常重视史志编纂人员业务素质。唐代刘知几提出 ,史学家必须有才、学、识三长 ,清代章学诚指出修志也必须有三长 ,即“识足以断凡例 ,明足以决去取 ,公足以绝请托。”蒋则说 :“妙运用之谓才 ,闳记览之谓学 ,精鉴别裁之谓识。有此 ,则书成名著 ;否则 ,经济虽充 ,徒为糜费 ,材料虽富 ,适滋芜杂。”民国时期 ,吴宗慈先生更具体指出 :“方志工作岂易事哉 ?从作方志之人选言 ,其最低限度 ,非有三十年以上之旧学 (即掌故学 )根柢 ,不足以应付过去事物。非有现代化各科科学之充分常识 ,不足以融通现在之事物 ,而为未来事物植根基…  相似文献   

18.
《建康实录》记刘宋史事全据裴子野《宋略》为蓝本之说,首倡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后为周中孚《郑堂读书记》卷一八、张忱石《建康实录·点校说明》全盘接受,几乎成为不易的确论,迄今未见有专文予以质疑。《建康实录》引用《宋略》之处确实所在多有,此则蒙文通《宋略》存于《建康实录》考——附《〈宋略总论〉校记》一文论之甚详。其中可以确认者,有“裴子野曰”十六则分见卷一一、卷一二,又有佚文四条见卷一三小字夹注。此外,虽为该书所采录但未曾说明引自《宋略》者也为数不少,如卷一四末所录文字其实就是《宋略·总论》。但即便如此,“…  相似文献   

19.
《文史天地》2009,(7):87-87
西汉初期,国家刚刚恢复安定,皇帝就颁布了养老诏令,凡80岁以上老人均可享受“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的待遇。汉高祖诏曰,凡五十岁以上的子民,若人品好,又能带领大家向善的,便可担任“三老”职务,由乡而县,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尽免徭役,每年十月还赐予酒肉。汉文帝诏令:“老者非帛不暖,非肉不饱。今岁首,不时使人存问长老,又无布帛酒肉之赐,将何以佐天下子孙孝养其亲?今闻吏禀当受鬻者,或以陈粟,岂称养老之意哉!具为令。”  相似文献   

20.
方志史料“经世致用”,盛有“资治、存史、教化”之作用。它以史实教育和启迪人们认识国情、地情和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增强人们坚持扩大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自觉性。吉木乃口岸的史料为探讨和预测口岸向第三国开放与经济发展的前景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中(国)哈(萨克斯坦)边界之吉木乃口岸的开放,利在两国,给当地人民带来了经济实惠,对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一、吉木乃口岸的通商史吉木乃口岸位于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县西部,距县城23公里。口岸占地面积48.23平方公里。发源于县城西南木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