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近年来为保护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而呼吁。他说:“我主张知识分子到民间去,到生活中去,到弱势的文化中去!”他认为,知识分子应反省一下,在时代变迁过程中该承担什么责任。冯先生认为,我们在对城市进行大规模的建筑之前,先要对这个城市的特征和个性进行认定。而不能用一种野蛮的态度,来对待一个文明的遗产。一个城市的建筑特色主要还是它的民居。例如,北京的特征主要不是在天坛和颐和园里面,而是在大量的四合院和胡同里面。一方水土上人们的独特精神,会通过建筑外化出来。所以说,民居体现了这个地域的性格。我们600多个城市是在不同的文化板块里,比如山东在齐鲁文化的板块里,江苏在吴越文化板块里。其中,城市里的历史街区往往是这个城市记忆的载体。如果我们把它的历史遗存全部拆掉了,它的生命就失去了。我们现在许多的历史街区,已经支离破碎,无法承担展现这个城市个性和特征的使命。城市变成了一块什么也没发生的野地,然后我们在这块野地随心所欲地盖新建筑,城市基本上丧失了个性,这样下去,城市里新建筑基本上变成一种带有商业时尚的粗鄙化建筑,没有精神、没有文化。本文作者是一个青年在校大学生,文章虽然比较稚嫩青涩,他的社会责任感、忧患意识,以及在寂寞中坚忍不拔、孜孜以求的精神让人动容。希望这种实证研究的风气能在作者中得到推广。  相似文献   

2.
史芸 《收藏家》2010,(2):70-70
20世纪5、60年代的上海,中国当代以写帖学见长的精英几乎都生活在这个城市。现在我们可以毫不费力地举出一联串名字,以见证那时上海书坛的帖学阵容。沈尹默、潘伯鹰、白蕉应该是其中的代表人物。沈尹默是三人中声望最高的帖学大家,精通二王书法,而且政治地位高,由他倡导,上海在全国率先成立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  相似文献   

3.
苏菲的秘密     
从远处看苏菲比近处看年轻很多,腰身的曲线是长期不懈练习瑜伽的结果(一周3次,连失恋期间都不间断)。最近,她的健身日程表上又增加了高尔夫,但那更多的是一种交际,毕竟,上海并非一座方便打高尔夫的城市。在这个城市里生活,有时候,像住在一只光影璀璨的玻璃盒子里,美丽通透又坚硬冰冷。  相似文献   

4.
在这座顶着“东方巴黎”桂冠的城市,在各商业区的高档写字楼里,生活着一群特殊的人。伦敦、巴黎、东京,或是纽约,每一天,他们在不同的时间表之间不停地穿梭和变幻着。当上海的夜幕升起,北京时间的深夜,徐家汇、陆家嘴、静安寺,几大繁华商业区总有一些高档写字楼里亮着灯光,忙碌着一些身影。时间,这个衡量物质世界的维度,改变的不仅仅是他们的职业、生活方式和他  相似文献   

5.
“一个人一生能对这个社会有什么贡献?在这个世界上,我真实地生活了这些年,我感受过的,我挫败过的,我经历过的,我怎么在我的生活里体现我作为一个人可以做到的各种各样的可能性,这就是我们能做到的惟一的事情。很多人就这样诚恳地生活,但他们没有我这样的幸运,因为我有机会告诉别人,其实我们有的只是我们的过去”  相似文献   

6.
对一个生活在南宁的人来说,生活在南宁,就如同生活在花园里,生活在小吃中,生活在歌海中,虽然这个城市在广西不像桂林有那么大的名气,但就这些已足够南宁人幸福的了。在南宁生活是舒适的,无论春夏秋冬都不必要穿上厚衣服,过春节时也基本上一件毛衣就可以打发了,更多的时候是穿衬衣的。当然这个城市的夏天也是够人受的,在南宁生活要有点抵御炎热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俞贇奕 《黑龙江史志》2012,(22):51-54,62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是当时中国近代流行音乐的发祥地和重心。在近代新文化内容之一的近代流行音乐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中,上海这座城市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流行音乐之所以能在这个城市开始它蓬勃的生命力,这和上海独特的文化和历史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主要以流行音乐为切入口,以此来反映二三十年代上海的文化生活和精神状态。  相似文献   

8.
无论如何,大都市的另一种额外魅力,乃是透过她的转变,人们可以依恋地回望她的过去。 ——[意]卡尔维诺 已经入秋,但酷热仍然让人们在心中默默地诅咒。在持续至9月的异常高温里,上海人固守着这座城市传统的秩序感。西藏路西侧的过街天桥下,蜿蜒  相似文献   

9.
石库门是上海的底色。要读懂上海,读懂上海人,就必须先读懂石库门。中西合璧的建筑特色只是石库门文化的显性特征,其最重要的文化内涵则是人文——即石库门与上海千百万草根百姓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说建筑代表着一座城市的语言,那么石库门绝对是地道的上海方言。石库门是最为普通平凡的真正的上海人的基本生活场所,它涵盖了上海人的生活,也凝聚着上海人的“情结”。有人说,石库门禁锢着上海人,也造就了上海人。  相似文献   

10.
《风景名胜》2008,(10):126-129
绝代有佳人,悠然在T8。饕餮的美食是我们生活里的乐趣,提及上海的美食,令人垂涎三尺的当属T8。坐落于上海老石库门内的T8,多了几分幽深的文化底蕴和不事张扬的风格,它总是淡淡地、静静地藏在这个喧嚣大都市的一隅,强烈的反差,独具的风格,人是最容易为这种悠然的氛围所迷惑的了。  相似文献   

11.
市集     
《世界》2008,(5):I0030-I0031
“不管是菜市场、超级市场,以及跳蚤市场,我们可以在市场里,看到形形色色的人、食材、食物、生活物件…”看到人与人的互动往来。看到人与食物或物件之间的关系与情感,甚至,从形色食物商品的种类形貌长相里,进一步窥见这个地方的美食与生活文化,以及人们享受生活、看待生活、享受生命的方式。”  相似文献   

12.
弄堂记忆     
《湖南文史》2014,(10):60-61
承载了千千万万普通上海人生活的弄堂,曾经是上海的特色文化名片。但是,随着近些年上海的城市改造建设,弄堂和弄堂文化正在一步步减少。很多生活的过往,若干年后也许只能从这些照片中找寻他们的踪迹。1.童年游戏——叠罗汉2.理发不挑地儿3.“轰隆”一声爆米花4.早起只为倒马桶5.拥挤却温馨的弄堂.  相似文献   

13.
雨蔚 《风景名胜》2008,(8):82-83
六十多年前,张爱玲在她的小说中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浮华、阴柔、颓废,充满物质欲望的"十里洋场"。在这"十里洋场"中,上海人的生存空间,大都被定格在石库门老弄堂里。虽然他们的行为意识与生活方式,都非常时尚、摩登,然而,在这份时尚、摩登的背后,隐约着的却是一个个被物欲折磨得嘘唏不已的身影。上海人喜欢用"海派"这个词来褒扬他们的生活。从狭义上来看,这所谓的"海派"其实就是一种非常自我的小资意识和物质欲望。正是这种有些另类的"海派"意识与行为,才造就了上海老弄堂的"洋径帮"意识及形态。高大或雕花或堆塑的西洋式石库门,连接的是一条条弥漫着浓郁的市井生活的老弄堂。把最欧化最精致的石库门与最普通最市井的小巷融为一体,这就是上海老弄堂的特色。  相似文献   

14.
《风景名胜》2010,(12):72-73
布拉格,对中国人来讲是个熟悉又陌生的城市,这个城市和卡夫卡、哈谢克等名作家有着密切的联系,也是我们熟悉这个城市的文本基础,但遥远的捷克,这个古老的城市却又很陌生。  相似文献   

15.
上海像什么?上海是一座怎样的城市?在你心中,是否描绘过它的将来?2010年世博园里的"魔方"——上海企业联合馆(Shanghai  相似文献   

16.
阿米尔是我住在瓦拉那西(Varanasi)旅馆里的杂务工,月薪微薄却承担着从换灯泡、打扫卫生到接送客人、预订车票等一切杂活。他每天忙碌在旅社的各个角落,空闲时间总喜欢与我们聚在屋顶的阳台上一起聊天。他说他的工作可以让他有像我们一样的朋友,了解除这个城市以外的故事。对中国,他没什么印象,他分不清日本人、韩国人还是中国人,但他很喜欢中国人的面孔。  相似文献   

17.
杨星华  于祥 《旅游》2012,(2):80-83
园林之于苏州,就好像是故宫之于北京、外滩之于上海一样,不一样的是,作为一张城市的名片,苏州的园林,是实实在在在人们的生活当中的,偶尔的闲庭信步,代表了千余年来苏州人散淡的性格。苏州人造园,造了几千年,古有香山蒯祥,把步伐迈进了宏伟的故宫,今有画家叶放,把姑苏的亭亭院院造进了西方的水城威尼斯。苏州人的造园情怀,更融入到日常的生活中,也许在不经意间,你一抬头,在城市的某个角落人家,小小的一方天地里,却是大有乾坤,一草一木,一花一树,也许都是主人们精心挑选别有深意的。更难能可贵的是,对于造园,苏州人并不把它当成一项工程来做,它是一种生活,一种慢调的生活方式,也许是一年,也许是两年,也许是十年,心境不同,园子也焕发出不一样的面貌来,在这个年复一年中,生活如流水般淌过……  相似文献   

18.
难事不难     
在新中国生活几十年,经过各个方面、各种形式的教育(学校的、生活的,后者包括各种“运动”和有地方色彩的遭遇),我国人民的政治水平普遍提高,鉴别能力显著增强。人们关心政治形势和政治事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个人生活和国家大事联系起来。现在群众对国家大事,用群众的常用语来概括,是一则以“喜”,一则以“急”。“喜”,经济发展,国力增强;作为一个中国人,真可扬眉吐气。年逾八十的中国人永远不会忘记上海租界里那块“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而上海是中国的城市。现在上海更发达、更繁荣,外国人更多,但它再不是“冒险家…  相似文献   

19.
刘华  Richards 《世界》2009,(8):74-122
如果说生活是舞台,那土耳其上演的是一出喜剧。在这样一个由于特殊地理位置而造就的东西方文明共存、碰撞、交融的舞台上,随处可见亲切、热情、美妙的元素。在喧嚣拥挤的伊斯坦布尔,即便是最普通的地方,也总能收获些生活中的小趣味:无论烤肉店中的其乐融融、电车上的时光回转,还是街头当地人特有的亲切与友善,似乎一切都让人感到,这个超大城市中人的生活是一种愉快的享乐,至少看上去是这样;而走出伊斯坦布尔,沿着爱琴海到地中海的一路上,这样的享乐生活又变得更为纯粹,海岸边的幽静时光,小巷中的市井生活,又或者土耳其浴室里的悠悠人生。一切仿佛都在告诉我们:在土耳其,生活即享乐。  相似文献   

20.
水——造就外滩的激情“中国文化是一种陆地文化,我们的祖先对水有一种惧怕的情感,认为水会威胁人的生命,这和他们征服自然的能力有关。相对而言,西方有航海传统,比中国人容易亲水一些。水对城市的意义在于:它能比较容易地塑造出一个有主题的城市环境。没有水的城市建筑布局都会比较延续,缺乏变化;而水给城市一个新的空间感觉。水在城市中的位置比较边缘,水边产生了新的商业形态,使城市功能更趋近生活,让人会觉得城市生活的时间段都被拉长了…… “水的特定价值,必定会造就与水相关的“外滩热”。现在看到上海、广州等城市江边的房地产打着“无敌江景”的厂告,房价都比较贵,这就说明了水边建筑的商业价值。这些人群往往得风气之先,甚至走在流行之前,他们的生活方式受到城市主流人士的效仿,对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