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书介绍     
《考古学思想史》是特里格博士最近发表的又一力作。在该书中,作者对考古学这门学科的发展,从社会、政治和经济背景上进行了详细的剖忻。全书共分十章,基本上按时代顺序分述,文章注重于探讨考古学理论演变的主要脉络,揭示了造成这种演变的具体社会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2.
日本奈良国立文化财研究所的町田章先生,在国内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后不久,便在1987年9月的(日本)《考古学研究》杂志上发表了对该书的评论,他的目的是向日本考古学界介绍这本“总考古学界全力而反映中国考古学最高水平的划时代的著作”;同时,从一个外国人的立场对该书和中国的考古学界提出了一些看法.我在把它译为中文的同时,想就书评作者涉及的几个问题,并对比日本考古学现状,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企望国内能及时了解外国同行学术动态,以促进国内学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作者保尔C·赛雷诺(Paul C.Sereno)博士系美国芝加哥大学有机体生物系与解剖系副教授,发表过不少的论文与专著,是世界知名度颇高的古生物学家。保尔博士曾服务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地质科学系,服务于世界上恐龙收藏最多的美国纽约自然博物馆,并与世界各国古生物界的学者、教授有着广泛的接触和联系,特别是与中国古生物界交往甚密。他曾多次来到中国进行科学考察、资料收集和学术上的交流。1981年,他曾来到四川省重庆自然博物馆,与该馆从事古生物学的专家、教授进行了实质性的学术探讨。近十多年来,保尔C·赛雷诺博士的古生物生涯旨在重新建立鸟臀类恐龙的演化历史,并通过若干年的艰辛工作,通过对中国、蒙古、美国、前苏联、巴西、加拿大等国大量的化石标本及第一手资料的研究与再研究,在基于传统分类法的基础上发掘出了鸟臀类恐龙的重新分类依据,建立了这一在世界地质古生物界有着深刻影响和具有指导意义的《鸟臀类恐龙的系统演化)(《Phylogeny of the Order Ornithischia》)这一新的分类系统。时逢四川省重庆自然博物馆为更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同行在学术上的交流和联系而出版这一有着特别意义的专刊—《四川文物·自然版》之际,译者将保尔博士这一论文专辑奉献给从事地质古生物学的同仁们。如果该译文能对此学界的朋友们在研究中国及世界其它国家的恐龙,特别是鸟臀类恐龙时起到一个必要的、具有指导意义的参考作用,这便是该论文专辑的价值所在,同时也将是译者的目的和愿望。有关译文中的恐龙中文译名主要参考了国内发表的一些论文及专著和译本,同时还参考了美国戴卫·蓝博(David Lambert)所著的恐龙科普读物《A Field Guide to Dinosaurs》。少数新译名按拉丁学名字头的特征给予了中译。本文在翻译过程中得到了馆领导的谒诚支持和本馆从事地质古生物学专家、教授的恳切帮助及指正,译者在此表示深切的谢意。对于译文中存在的不当之处,赐求各界朋友及同行们给予批评校正为感。  相似文献   

4.
为了及时了解中国考古学界的最新动态和成果,加强与中国考古学界的学术交流,加拿大阿尔伯塔省考古研究处的杰克·艾维斯处长、欧文·博多因博士、高级考古学家杰克·卜玲克先生和阿尔伯塔省博物馆的伯恩斯·詹姆斯博士一行4人,应黑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的邀请,自8月10日至9月1日来北京和黑龙江省进行了友好访问。这是自1987年以来,加拿大学者的第二次来访。  相似文献   

5.
论新考古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路·宾福德(L.Binford),美国新墨西哥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当代西方最负盛名的考古学家.新考古学又称进程考古学,是由宾福德于60年代倡导的,指的是从文化发展的进程来研究考古学.这一理论方法对当代西方考古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是宾福德1968年主编的“New perspectives ofArchaeology”一书中开宗明义的第一篇,比较完整地阐述了新考古学的思想,对于了解当前西方考古学理论方法有一定借鉴意义.对于文章中的观点,我们并不一定完全赞同,但是不可以不了解,这便是译者向考古界同行推荐本文的目的.本文原名“Aschaeological Perspectives”,基本上按原文译出,在少数地方作了技术性的删动.  相似文献   

6.
布鲁斯·特里格(B.G.Trigger 1939-2006)是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教授,加拿大皇家学会会员,国际著名考古学家。他的两本书《时间与传统》与《考古学思想史》第一版已先后被译成中文,而《考古学思想史》第二版和《时间与传统》的重译本也将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本刊的"域外视野"专栏也译介了他不少文章,应该是一位中国同行比较熟悉的西方考古学家。特里格在西方学界也享有盛誉,被称为是一位真正的文艺复兴式人物、古埃及历史学和考古学及北美东北部土著文化研究的领军人物、文明起源和社会进化研究和考古学史敏锐的分析家和建筑师,也是我们了解考古知识的力量以及我们运用这些知识时承担起应有社会责任的重要指路人。他是一位多产的学者,计有论著400多篇(本)。其中《考古学思想史》被译成中文、希腊文、韩文、巴西文、意大利文、挪威文、瑞典文和西班牙文,它已成为欧美许多大学考古专业的基础教材。美国考古学家布赖恩·费根(Brian Fagan)借用法国伟大历史学家埃曼纽·勒华拉杜里(E.Le Loy Ladurie)的比喻来形容特里格。勒华拉杜里将历史学家分为两种类型:"伞兵"和"蘑菇采集者"。"伞兵"在慢慢向地面降落时,远距离观察过去,勘察远古的广袤景观。"蘑菇采集者"迷恋于泥土中的宝贝,把鼻子贴近地面。费根认为,勒华拉杜里的比喻也适用于考古学家,并且认为特里格是一位兼"伞兵"和"蘑菇采集者"的罕见学者,既关心一般性问题,也重视特殊性问题。费根说,特里格是当代一位伟大的考古学家,也是整个时代的伟大考古学家之一。本文是特里格写的一份对自己职业生涯的回顾,介绍了他的家庭背景、社会影响、大学教育以及他自己思想形成过程所受到的各种关键的学术影响。这篇自传对我们的启示是,作为一名成功的考古学者,不仅在于他是一名合格的田野工作者,更应该是一名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者。张光直对特里格有很高的评价,认为他不仅有精深的见解,而且持论公平,不属于那门那派。读者读他的文章,能中肯地把握理论上的一些基本窍门,对各派学说的要旨优劣都能把握,最后做出明智的抉择。通过阅读特里格的自传,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位伟大考古学家是如何造就的,对于中国年轻一代考古学者来说,特里格应该成为努力学习的榜样。  相似文献   

7.
环境考古学     
本文节译自1980年美国出版的《田野考古手册》的第二章,标题为译者所加,此书系考古学家玛莎·朱可斯卡(Martha Joukowsky )编著,是考古工作者必备的指导性书籍,作者长期从事田野考古.足迹遍及欧美、中东、远东等地,并执教于纽约大学.《手册》是她十多年工作经验的总结,书中第二章标题为“考古与环境”.环境考古学在中国考古界已愈益受到重视,希望本文能给考古学者们以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王建华 《华夏考古》2004,(4):107-110
20世纪 80年代以来 ,随着对外开放的发展 ,国外新的考古学理论与方法渐次传入中国 ,国内考古学者对考古学理论和方法进行了相应的反思并就相关问题开展了一场讨论。在讨论过程中 ,许多学者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考古学理论研究的深入。栾丰实、方辉、靳桂云先生的《考古学理论·方法·技术》 (文物出版社 2 0 0 2年1 0月版 )一书正是对中国考古学理论、方法与技术的系统化总结。作为国内第一部系统论述考古学理论、方法与技术的著作 ,《考古学理论·方法·技术》一书具有重要的理论、方法与实践意义。一《考古学理论·方法·技…  相似文献   

9.
20世纪60年代,西方考古学走到了一个根本转折点,美国新考古学取代传统考古学并逐渐成为国际潮流。但是,经过了二十年锐意的探索和尝试,也暴露出许多问题,一方面新考古学并没有令人满意地达到当初所设想的目标,另一方面,考古学开始呈现出许多新的发展趋势,流派纷呈,分支众多,目标、理论、技术、方法等都表现出多元化的趋向。新考古学究竟新在那里?传统考古学是否完全过时?当初新考古学所倡导的思想和憧憬的目标是否现实?一些考古学家开始冷静下来思考这门学科的变革历程和发展方向。特里格的这篇文章,就是这种历史背景下的产物。它全面评估了新考古学的成就和暴露出来的问题,并对考古学今后的发展做了进一步思考和展望。新考古学主张考古学的最高目标并非了解历史,而是像社会人类学家那样努力阐明和检验人类行为的一般规律,而考古学实践已经证明,由于人类行为自身以及外界各种影响因素所带来的复杂性,这一目标事实上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或者也许根本不存在这种规律。这种复杂性动摇了新进化论、严密的因果律和整合性,以及文化和社会的界限概念。在这种反思之下,特里格赞同考古学的历史学取向,强调对具体社会和文化作具体的研究,注意到人类行为的每个方面,并对决定文化演变的因素持更开放的态度,不仅注重内因,也注重社会之间的互动等外界因素。所有这些,事实上已经否定了新考古学家所提出的归纳法与演绎法之间、特定历史序列的解释与人类行为和社会文化进程的一般理论之间的严格区别。同时,特里格还赞成系统论的思想原则和“中程理论”方法,主张考古资料与历史资料的结合,探讨了从事知识与信仰领域研究的可行性,还特别提到了当代社会意识对考古学家的影响以及由此生发出的考古学研究的社会价值。作为著名的考古理论家,特里格视野宽广,知识渊博,长于思辨,而且富有一个真正伟大学者的人文情怀,这使他的思想广度和深度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他的观点在西方考古学界具有广泛影响,也对考古学在社会科学领域具有更大普遍性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0.
本文是1985年美国特拉华州人民友好代表团在南京市博物馆所作的专题学术报告(报告人有特拉华艺术博物馆成人教育助理利尔·安烈·约翰,副董事史特芬·布拉宁,费城艺术博物馆副董事车瑞尔·克伦烈,博物馆教育科讲师马乔瑞·K·谢克).对我们了解美国博物馆是如何为大众服务,以便进一步发挥我国博物馆的社会教育作用等有较重要的价值.现南京市博物馆副馆长易家胜同志将其译出,并由南京军区外国语学院薛州堂同志校译,发表出来以飨读者.本刊略加删节,谨向作者和译者致歉!  相似文献   

11.
陈雍 《北方文物》2019,(1):106-110
正许永杰《中国考古学理论与方法十讲》(以下简称《十讲》)~(1),是基于他十几年来为中山大学考古学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讲授"中国考古学理论与方法"和"考古学方法论及个案研究"课程编辑而成,收录了自1989年至2018年发表的19篇中国考古学研究案例,分为十个专题,全书谋篇布局充分体现出作者对于中国考古学理论与方法的整体思考。一个时期以来,国内出版的关于考古学理论与方法的书籍,大都是翻译、编译的国外论著或者  相似文献   

12.
本文原名《沙捞越考古学》,郑德坤先生著,1969年曾作为单行本在剑桥发表,1982年又收入《中国考古学研究》(英文)一书中,本文即译自此书。沙捞越是马来西亚的一个州,古代为婆利国所在地,公元第六世纪初至第七世纪后期和中国有外交关系,《梁书·海南诸国列传》、《隋书·南蛮列传》、《唐书·南蛮列传》皆有记载,但这里的考古学资料表明,中国和沙捞越的文化交往至少在汉代已经开始。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的移民和当地人民一起,为发展沙捞越的经济文化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本译文有删节,图版也做了省略,谨向郑先生致以歉意!  相似文献   

13.
一九八六年三月十三日至二十六日,我省考古学术交流组干志耿、魏正一二人,应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威廉·欧文教授和加里·克拉弗德助教授的邀请,在加拿大作了为期两周的访问和学术交流。按邀请者的计划,在途经日本东京时,会同日本北海道大学考古专家吉畸昌一副教授和日中国际旅行社社长山俣和忠司先生一道前往。这四人访加小组在加拿大访问了温哥华、埃特蒙顿、多伦多和渥太华四个城市的大学考古系、博物馆、文物管理局等十几个单位,进行了有关考古学、民族学和博物馆工作等方面的学术交  相似文献   

14.
作为本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学家之一,英国考古学家柴尔德(V·G·Childe,1892-1957)在考古学理论上的建树是多方面的.他不仅提出了“新石器时代革命”和“城市革命”等学说,而且对考古学本身的概念也进行了严格的理论论证,其中影响最大的便是他对考古学文化概念的定义和分析.中国考古学文化理论的本源便来自柴尔德.1959年,夏鼐先生向中国的考古学者介绍了柴尔德的考古学文化命名原则以及文化与族的关系等学说,长期以来这便成了我们进行研究的唯一准则.但是,夏先生所介绍的毕竟只是柴尔德文化理论的一部分,实际上,柴尔德的文化观是相当复杂的.从1959年至今已过去了30多年,但中国考古学界对柴尔德的考古学文化理论一直缺乏全面的了解和整体研究,这对于学科的发展是不利的.本文不揣浅陋,拟在整体上剖析一下柴尔德的考古学文化观,旨在抛砖引玉,以期促进对考古学文化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在美国考古学史上,泰勒(WalterW.Taylor)的《考古学研究》(A study of Ar-chacology) 犹如一座巨大的纪念碑,它诉说着过去,也预示着未来.这本仅256页的小书,足足影响了一代考古学者.新考古学派大师、美国著名考古学家路易斯·宾福德(LcwisBinford)在他70年代初出版的第一本个人论文集的前言中说,每当他遇到难题,他便翻开《考古学研究》,这本书象一位无声的导师给他排忧解难指点迷津.读着这本40多年前出版的小书,一个始终迷惑着我的问题再一次向我袭来:考古学是天生客观的吗?  相似文献   

16.
<正>按:2015年8月11日,加拿大西蒙菲沙(Simon Fraser)大学考古系教授凯瑟琳·迪安德雷雅(Catherine D’Andrea)博士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做了题为"古代非洲小米研究:传统认识与和植物考古学证据"的学术讲座,向大家介绍了她对非洲小米驯化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凯瑟琳·迪安德雷雅是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博士,加拿大西蒙菲莎大学考古系教授,著名植物考古学家。早年曾从事日本植物考古学的研究,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长期  相似文献   

17.
谭·戈伦夫教授(曾被译做汤姆·戈尔菲尔德博士),加拿大汉学家,曾攻读于伦敦亚非研究学院和纽约大学,现任纽约州立大学帝州学院教授。他著有《现代西藏的诞生》(TheMakingofModernTibet),还有两篇著名的论文《世界屋脊》和《为西藏而斗争:利用宣传与公共关系发动政治攻势》被译成中文,收录于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二十世纪的西藏》一书中。他的西藏研究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百年潮》1999,(6)
1986年5月,正是春风送暖的季节,我来到素有鲜花王国之称的荷兰,在阿姆斯特丹皇家科学院国际社会历史研究所进行为期两个月的访问。经 GrigBenton(汉名班国瑞,现英国利兹大学教授)和莱顿大学汉学院教授安东尼·塞奇(Tony Saich)博士(现任美国福特基金会驻北京办事处主任)介绍,意外地接触了一份极其丰富的私人档案,其主人是早已去世的马林(这里人们习惯叫他亨克·斯内夫利特)。马林这个名字,对我们中国人来说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是因为凡讲  相似文献   

19.
新书介绍     
《美国考古学思想》(Archaeological Thought in America)C. C. Lamberg-Karlovsky编,1989年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共357页。 这本论文集是前苏联与美国一项学术交流计划始料未及的成果,由北美一批主要的考古学家撰写,汇总了当前各种不同理论和方法。集子中收入的17篇文章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标题为《历史,方法与理论》共八篇;第二部分标题《美洲及其他地区的考古学》,共九篇。 第一部分依次为特里格(B. Trigger)对美国考古学思想发展的述评,邓内尔(R. Dunnell)的考古学进化理论,宾福德(L. Bin-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与苏维埃俄国之间的蒙古(1920-1924)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C·Г·卢贾宁 (С Г Лузянин)先生系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研究员 ,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俄中关系史、现代中国外交史的研究 ,在俄 (苏 )、蒙古、中国三国关系研究方面发表了多篇论文 ,《2 0世纪的俄国·蒙古·中国 :1911— 194 6年三国间的政治关系》(莫斯科 ,2 0 0 0年 )是作者的代表作 ,也是近年来俄罗斯学者有关上述三国关系研究的一部重要著作。本文发表于 1995年 ,着重探讨了 192 0— 192 4年间中俄 (苏 )两国就蒙古问题的交涉以及诸多相关问题。作者的有些观点难为我们所苟同 ,但文章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苏俄档案资料。鉴于此 ,特予发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