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初、二刻拍案惊奇》中涉及的婚俗文化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阐述明朝时期的婚姻观念和习俗,为我国婚姻史和婚姻民俗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压惊的骨头     
洪源 《中华遗产》2011,(2):14-15
人有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害怕,精神受了突然刺激而紧张不安,即为“惊”。受惊了.一般都需要抚慰一下,是为“压惊”。《三国演义》里,曹操历尽艰险侥幸从华容道脱身回到南郡,曹仁随即为他设宴摆酒;《二刻拍案惊奇》中,一个聪明伶俐的五岁小孩儿智斗强盗,宋神宗特意御赐黄金犀角,都是“压惊”……  相似文献   

3.
郭建 《文史天地》2013,(3):9-11
骨肉分离的悲剧《包龙图智赚合同文字》,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包公断案故事。宋代的说书人已经开始讲这个故事,留下来有南宋的话本《合同文字记》。元代无名作家将这个故事改编成杂剧。以后不少明朝小说也沿用了这个故事。比如安遇时《百家公案》第二十七回"拯判明合同文字",也是讲这个故事。明代作家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张员外义抚螟蛉子,包龙图智赚合同文"也重复这个故事。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介绍明宣德皇帝御赐夏原吉的《寿星图》,印证了《明史·夏原吉传》和《三刻拍案惊奇》的记载。在有关夏原吉的史料中,御赐书画表达了皇帝对开国功臣的器重,其他资料则反映了夏原吉赈济水旱、为民请命的宦迹,这也正是拟话本以之为素材的原因所在。市民小说代表了当时的民情。  相似文献   

5.
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成分.而其中新词义的产生和衍变更是一种复杂的语言现象。本通过对初、二刻《拍案惊奇》及相关语料的检索与分析.指出了“几时”表示一段时间的新义项的产生与消亡现象。  相似文献   

6.
凌濛初刻本《西厢记》受到今日学人的高度重视,《西厢记》印本一般都以凌刻本《西厢记》作为底本。凌刻本受到人们的关注绝非偶然,因为凌刻本《西厢记》系唯一未受传奇体制影响,体例保存完好、改动较小,与元杂剧最相契合的《西厢记》刊本,此外,凌刻本的校注与批评也有自己的成就与特色,所以,凌刻本《西厢记》在《西厢记》诸多版本中无疑应占据突出而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7.
明代著名作家冯梦龙(1574—1646)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和凌蒙初(1520—1644)的“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代表了明代拟话本的最高水平。至今仍脍灸人口,盛传不衰。读罢“三言”、“二拍”,看到其中有三篇描写了台州的人与事。  相似文献   

8.
为人所熟知的凌濛初是一位小说作家,其所创作的戏曲却鲜为人知。实际上,凌濛初的戏曲创作在他自己生活的时代或稍后几十年中,人们却并不觉陌生。见于前人著录,祁彪佳《远山堂剧品》评介有凌氏七种剧作;张琦《衡曲麈谭》有载:“苕上吴载伯、凌初成,词林之彦,清言楚楚,颇为敛衽”。临川派一代宗师汤显祖更在其《答凌初成》中说:“大制五种,缓隐浓淡,大合家门。至于才情,烂熳陆离,叹时道古,可笑可悲,定时名手”。其他如清人姚燮《今乐考证》、梁廷枬《曲话》、焦循《剧说》等也均著录有凌氏剧作。据有关资料,凌濛初编撰杂剧九种(《北红拂》、《虬髯翁》、《韦公》、《刘伯  相似文献   

9.
冯岁平 《文博》2002,(3):51-53
郭荣章先生编著的《石门石刻大全》,在新千年的头一年,终于由三秦出版社付梓问世了。此书是郭先生研究石门石刻二十余载的总结之作,也是“让石刻说话”的继《石门摩崖石刻研究》、《石门汉魏十三品》、《汉三颂专辑》诸种著作之后的又一部力作,是深入而全面整理与研究这批国之瑰宝的执牛耳者。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比、校对故宫博物院现藏的四种《兰亭图》拓本,全面详细地介绍了明代周王、益王刻《兰亭图》卷之体例、版本及其变迁;针对出现"潢南"和"仙原"这两种不同版本的益王刻大卷《兰亭图》,进行了考订与分析,厘清了清代内阁翰林校订益王刻《兰亭图》过程中出现的讹误,并指出其成因。作者还阐明永乐十五年(1417)朱有燉初刻大、小《兰亭图》卷,自万历二十年(1592)第三代益王又将此两图重新摹刻、补刻。  相似文献   

11.
桑良之 《江淮文史》2005,(1):170-176
徽州人鲍廷博(字以,号渌饮)是清朝名的藏书家,在《四库全书》编纂活动中,他献书600多种,受到乾隆皇帝嘉奖。他刻印的《知不足斋丛书》,受到嘉庆皇帝的嘉奖。鲍廷博在聚书、刻书、保存与传播献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尚书注疏》二十卷,“台湾中央图书馆”藏明初刻本。半叶八行,行十八字,小字双行,行二十五字,白口,四周双边,双黑鱼尾,上鱼尾下刻“尚书疏卷第几”。钤“张鈎衡印”等印记。即《择是居丛书》影刻之底本。张钧衡跋云:“今得天一阁藏八行本,与《礼记》行款同,宋椠宋印,字大悦目,即行覆刻,以贻後学。”张氏所谓《礼记》指两浙东路茶盐司刻八行本《礼记正义》。  相似文献   

13.
徐阳 《文献》2022,(6):99-120
程珌《洺水集》是南宋中后期的一部重要别集,现有研究对其文献源流的认识尚有不足,诸多关键环节未得揭示。就宋元时期的编刻而言,是书在程珌生前编集后,至少经历了宋末初刊与元初重辑再刊。关于该书现存版本,公认为善本的嘉靖刊本尚有鲜为人知的初印本,保留了后印本不存的分工录刻者题名与内文漫漶文字。向为学者忽视的北大藏清抄本来源于初印本,而被收入《四库全书》的崇祯本当渊源于后印本。至于前人所谓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的校勘“优点”,实则并无其他版本依据,皆为理校,存在误读妄改。  相似文献   

14.
叶哲明 《古今谈》2006,(2):23-29
陶宗仪(1329-1412),字九成,号南村,元末明初浙江黄岩陶阳人(今路桥峰江),自称天台陶宗仪。他是温台文化史上的杰出人物,是宋至明清承前启后的学术大家,也是对我国学术文化有卓著贡献的重要人物。他立身高洁,才华横溢,博闻多识,卓有创见。他在人文学科,以至自然学科的探索和研究,思路开阔,著述极多,是带有开拓性的一代学者,并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故赢得历代文史大家的高度关注和赞誉。称其为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书画学家、人文学家;也还有称他为我国出色的百科全书大家。他的《辍耕录》、《书史会要》、《说郛》等著述,可和洪迈《容斋随笔》、沈括《梦溪笔谈》、赵汝适《诸蕃志》、宋应星《天工开物》、李自珍《本草纲目》等相比美,堪称宋明以来的海内一代名作。  相似文献   

15.
初刻、二刻《拍案惊奇》(习称《二拍》,本文简称《拍》),是明末乌程人凌蒙初所著的章回体通俗小说。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称此类作品“拟市人小说”,亦即“拟话本”,是以口语形式写作的。凌氏生于明神宗万历八年(1580).死于思宗崇祯十七年(1644),初刻是他秋闱不第、滞留南京时所写.时为明卷宗天启七年(1627),次年写成,随即刻印发行。二刻则写成于四年后(1632),大约也是在南京印行的。乌程在明代为浙江湖州府治,今为浙江省嘉兴县。《拍》的语言,除初刻中卷之四、卷之二十八等少数几卷几乎全部用文言外,其余各卷都…  相似文献   

16.
胡学彦 《古今谈》2010,(3):57-59
《聊斋志异》是我国文学园中一枝奇葩,被国人誉为文言短篇小说之王,不仅在我国文坛独树一帜,在世界文学宝库中也有独特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文献与刻帖所见的《出师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列述了古帖《出师颂》宣和本的相关著录与题跋,并叙述了见于刻帖的9件《出师颂》刻本。说明一件古法帖在历史上会有多种摹本、临本和刻帖本并传。同时校勘了《出师颂》法帖与《文选》本(嘉庆十四年胡克家刻本)间的文字异同。  相似文献   

18.
雷声宏 《百年潮》2020,(1):77-79
1986年10月14日,红旗杂志社派我去天津,任务之一就是向老作家孙犁约稿。孙犁是我国著名作家,也是我所崇敬的作家之一。他在《天津日报》主编文艺副刊期间,为发现和培养新人作出了贡献。天津市许多青年作家的发现和培养,都与他的关心和支持分不开。他的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三部)、中篇小说《铁木前传》以及《白洋淀纪事》,赢得了广泛好评,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毛本《礼记注疏》是《礼记》"十行本"系统嬗变流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版本,学界对其具体的校刻情况存在一些疑点.本文从毛晋校刻《礼记注疏》时对监本的承袭、对监本的校改、校改监本的依据等几个方面进行考证,揭示毛本《礼记注疏》具体的校刻细节.  相似文献   

20.
现存宋刻《增修互注礼部韵略》共有三部,但各馆藏地仅各自著录所藏宋本的版本情况,彼此之间对这三部宋刻并没有进行比较。本文通过依据这三部宋刻所编写的古籍版本图录及相关的书目题跋记载,通过分析,得出上海图书馆藏本和原藏北平国图书馆藏本为同一版本,印刷时间不同;曾经傅增湘、沈仲涛收藏的另一部宋本则刊刻在后,不是"监本之第一刻"。另外,《增修互注礼部韵略》的刊刻时间也并非在嘉定十六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