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龚强 《黑龙江史志》2007,(10):50-52
<正>三、回族的文学艺术1.文学回族文学包括作家文学和丰富的民间文学,而在民间文学中又包括神话传说,民歌民谣和叙事诗等。作家文学回族作家文学可以追溯到元代甚至唐代。回族作家文学深受汉族文学的影响,它的创作与汉族文学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长期以来融合于汉族文学发展的体系之中,并对这一体系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历史上产生过不少著名的文学家。回族作家文学是回族作家以汉文创作的文学。  相似文献   

2.
俄罗斯汉学家李福清编著的《东干民间故事传说集》集故事文本与研究于一体,是故事学、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资料,其对东干民间文学的介绍与《故事情节比较研究》呈现了移居国外的东干回族民间文学的特征,东干民间故事与突厥语族、蒙古语族及东亚其他民族和国家的民间文学之间的相似性,并与中国古典小说密切相关。该研究代表了俄罗斯汉学的治学精神,体现了李福清在文化整体观视野下的故事研究对故事类型学、形态学、历史诗学等多种研究方法的融会贯通。  相似文献   

3.
戚良德  李婧 《民俗研究》2006,(3):212-221
刘勰论民间文学,一直是学术界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民间文学作为一门新的学科兴起,便开始有人探讨《文心雕龙》中的民间文学思想问题。八十年代以后,随着民间文学的复兴和繁荣,刘勰的民间文学论也得到了新一轮热烈的探讨。有的学者认为刘勰不仅肯定了神话、歌谣、谐辞、隐语、谚语等民间文体,而且进一步揭示了民间文学的人民性、斗争性,因而刘勰“在民间文学研究史上,是有其重要贡献的”1;有的学者则认为刘勰并不重视民间文学,而且对谐隐、乐府等民间文体持批判态度,这成为《文心雕龙》理论上的“白璧之微瑕”2。两种观点…  相似文献   

4.
汤瓶溯源     
丁超 《丝绸之路》2007,(11):22-23
"回回家里三件宝,汤瓶盖碗白帽帽。"这是宁夏广为流传的回族谚语。汤瓶原为熬茶、熬汤之用,后来作为回族沐浴净身的专门用具,至少也有1200多年的历史了。  相似文献   

5.
满族谚语是满族民间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满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众所周知,清王朝覆亡后,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满族失去了自己原有的语言文字,而改用汉语汉文,从此,在满族文化艺术领域里,本民族特色日见模糊。例如,就其民间谚语来说,在满族中现在流行的大部分均为汉族谚语。但是,我们绝不能因此而断定满族没有本民族的谚语,我们恰恰可以断然下结论:满族启古就有自己的谚语;满族的谚语蕴藏在他们所遗留的满文古籍文献之中,它们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丰富多彩,既反映生活习俗,又表现政治经济等方面,只是没有挖掘出来而得以流行。近几年来,我们在翻译、整理满文古籍和满族民间文献资料过程中,搜集到数量不少的满族谚语。虽然有的谚语具有较强的书面语特色,但究其渊源,大部分来自民间,就是后人记录时赋予了书面语特色。  相似文献   

6.
谚语是熟语的一种,是流传于民间的现成而固定的语句,是富有教育意义和认识作用的民间传言,是民间文学中最短小精悍的特殊的体裁。被誉为语言艺术中晶莹的宝石。三言两语的文学性的论说文。也有人把谚语比作语言中的盐,“不用谚语,言之无味”,善于运用谚语,可以使说话、写文章言简意赅、生动活泼、耐人寻味,给人以哲  相似文献   

7.
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土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并不断吸收其他民族民间文学长处,逐渐形成了本民族的独特风格。就内容和体裁而言,大致可分为神话、传说、童话、寓言、民歌、叙事诗、歌谣、谚语等。由于过去土族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民间文学以口头流传的形式代代相传,加以保存。  相似文献   

8.
"]谚语"辑录入志是志书系统记述地方民间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志书对谚语的记述要全面反映出一个地方民间文化的整体风格,突出其民俗特色、地方特色和时代特色,同时在记述过程中要注重把握"谚语"文化的科学性;要从"谚语"的内涵和特点入手对其从属归类进行认真分析,使志书结构设计更加趋于合理。  相似文献   

9.
吴新锋 《民俗研究》2016,(2):99-105
作为民间文学研究的关键方法论之一,田野调查对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不同传统的继承,自然影响着以此为重要基础的民间文学研究。如果回到民间文学田野的现场,我们需要面对四个基本的对象:讲述者、听众、研究者和民间文学文本。这个现场可以被理解为一个文化传统的时空体,讲述者、听众、研究者和民间文学文本在其中各据一点。四点链接在一起构成了一个民间文学的叙事四面体,换句话说,任意三点链接构成了这个文化传统时空球体上的四个叙事面向;而精确呈现、描述、阐释这四个叙事面向的方法和文体便是"民间文学志"。  相似文献   

10.
叶隽 《民俗研究》2016,(4):47-53
民间文学就是人文世界的江湖。户晓辉在《民间文学的自由叙事》中对民间文学一学科的追根溯源,给民间文学赋予更为厚重的学理基础,以及形而上的根基;他由哲学视域出发对学科史意义进行阐发,提及民俗学学科在中国和德国的起源,其整体学术史意义很大。而他关于网络民间文学的论述和对网络民间文学若干特征的总结,又很显示其前卫性。赫尔德对民间文学的关注,更是在其民族国家观念和泛文化民族主义思想的框架之下的,他将文学与其思想中的致用思路紧密联系了起来,始终在德国的总体背景下来考量文学的使命。可以借助二元三维的思维模式关注民间文学,以侨易主体的角度来定位民间文学。民间江湖,对于当下中国学术共同体的建构来说,其意义则尤显急迫而重大!  相似文献   

11.
日语谚语是承载日本文化涵的一个重载体,同时也是反映日本文化特征的具体表现形式。本文从消费观、经商观、风险观等方面对日语谚语进行了归纳整理、试译与分析,并从中抽取出了日本传统商业意识与商业规范的特质。采用将语言、文化、经济、商业等多元因素相结合的手法,对日本谚语中所蕴涵和折射出的商业文化特征加以系统性论述。  相似文献   

12.
西北回族文化和东干文化的传承与变异关系,凸显的是两种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即对伊斯兰文化的坚守和对汉文化的彰显。相对于西北回族文化而言,东干文化的汉文化色彩更加鲜明,这是用以区别中亚地区穆斯林的标志之一。同时,为适应生存环境的需要,东干文化又具有明显的多元色彩,表明东干文化在传承西北回族文化过程中的灵活性和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13.
英汉两种语言都有大量的谚语,它们是在不同的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中产生的。从谚语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民族的智慧、处世哲学和共同心理,也可以看到社会制度、风俗习惯、生产方式、经济水平等发展变化的历史痕迹。谚语语言凝练,用很简单的话语即可表达深刻的内涵和寓意,极具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4.
卢静 《沧桑》2011,(1):254-257
民间文学是人民口头创作的文学,是与作家文学、通俗文学相并行的一门独特的语言艺术。崂山地区的民间文学是代表崂山独特文化底蕴与人文精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研究崂山文化乃至青岛地区文化的宝贵材料。本文主要对崂山地区的民间传说、民间故事进行比较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对其内容和艺术特色进行初步的分析和研究,提出对崂山地区民间文学研究价值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5.
俄罗斯民间文学中,谚语是一种常见的形式,它与民间歌谣、传说、故事、说唱等一样都是人民口头创作的,并一代一代口头流传下来。据苏联一些学者统计,从十七世纪流传至今的民间谚语约四千条以上。如果以十九世纪语言学家达里所辑《俄罗斯民间谚语汇编》为例,其中包括各种俗语和警语在内,则在三万条以上。实际上,他并没有把所有谚语都收集进去。谚语和俗语,语言通俗简炼,内容丰富,差不多囊括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生动地反映了俄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民情风貌、历史事件、人们的劳动状况和伦理道德观念,以及俄罗斯民族特征……谚语所  相似文献   

16.
<正>六、文学艺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柯尔克孜族人民创造了丰富的民间文学与艺术,主要有民间故事,民间传说,谚语,谜语,叙事诗,民族音乐,民族乐器,歌剧,舞剧,民歌,舞蹈,美术等。民间故事柯尔克孜族的民间故事有人物故事、动物故  相似文献   

17.
回族是有着悠久历史、信仰伊斯兰教的中国民族,他从形成伊始,便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很高的文化认同。这种由文化认同而产生的伊斯兰文化与汉文化的碰撞融合构成了回族文化独特的内涵,对回族的形成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本文将从汉文化认同的形成过程、影响回族汗文化认同的因素以及汉文化认同的具体表现三个方面,对回族形成中的汉文化认同作简单的论述。  相似文献   

18.
逯钦立先生编著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杂歌谣辞》收录了唐以前的歌谣谚语,然尚有遗漏。歌谣谚语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对其进行补辑是有必要的。略依逯书体例,按时代排列,补辑歌谣谚语,省却题解类文字。  相似文献   

19.
姚联合 《沧桑》2009,(1):7-8
马福祥是清末民初西北地区著名的回族领袖,他凭借自己的政治地位、军事实力化解了数起民族纠纷。他重视回族文化教育,对促进民族和谐、增进回族的民族向心力做过许多努力。马福祥的思想、行为与他身受伊斯兰教文化和儒家传统文化双重教育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甘肃河西所有形式或体裁的民间文学,口头性无疑是其显著的特征之一;而在民间口头文学中,娱乐性特征更是其突出的特点之一。为娱乐而创作的别样的民间口头文学,除去歇后语、打油诗、谚语、谜语、民间笑话、绕口令、顺口溜之外,还有膏药词、囔白话、绞儿、谣词等几种河西特有的民间口头文学样式,娱乐性是它们创作、产生、流传和演变的唯一宗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