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龙儒文 《文史春秋》2006,(12):12-15
文学大师沈从文与民国总理熊希龄都是从湖南凤凰走出去的人杰,并且有着错综复杂的姻亲关系。熊希龄的幼弟熊燕龄是沈从文的嫡亲姨父,也是著名画家黄永玉的姑公;沈从文的大姐沈岳鑫嫁给了熊希龄的外甥田真一;湘西镇守使田应诏的胞妹田应弼差点嫁给了沈从文的父亲,后来成了熊希龄  相似文献   

2.
1870年,熊希龄出生于凤凰县城一个官宦家庭。其故居现是凤凰的人文旅游精品,东临一弯碧水沱江河,南接文渊先师孔圣人的古庙大成殿,北连凤凰直隶厅绿营兵营。熊希龄故居由熊希龄祖父辈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所建,总占地800平方米,环境幽静,古老质朴,为苗家风情建筑。  相似文献   

3.
这是1937年熊希龄逝世之后,蔡元培为他撰写的挽联。挽联形象地概括了熊希龄由“从政”到“从善”;再由“从善”到“救亡”的人生之路。熊希龄的政治生涯是悲剧性的。虽然他在民国初年曾一度居于国务总理的高位,并有心想在他的任内把中华民国纳人资本主义法制建设的轨道;但是,遭到狡悍的一代枭雄、大总统袁世凯的百般钳制,使他无从施展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最后带着抑郁、负气的心绪辞职下野。然而可贵的是:在政治上不能有为的熊希龄,并未因此消  相似文献   

4.
熊希龄是我国著名的政治家与慈善家,他十分的注重慈善教育问题,在北京创办了著名的慈幼机构—"香山慈幼院"。香山慈幼院的创办也是熊希龄慈善思想和实践的具体体现。熊希龄不仅吸收了当时西方先进的慈善理念和管理运作模式,同时也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去教化和改变受助者,为近代慈善事业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开近代社会工作事业之先河。  相似文献   

5.
潘兵 《黑龙江史志》2013,(21):157-157
熊希龄,湘西人士,中国近代较为著名的政治家、慈善家、教育家。熊希龄一直奋战在慈善第一线,将自己的半生心血投注于慈善事业之中,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慈善思想,为后世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6.
伴随中华民国第一任民选内阁总理熊希龄(字秉三)走完人生最后3年生命历程的著名慈善教育家毛彦文教授,于1999年10月3日在中国台北仙逝,走完了她102年自强不息的奋斗人生。 她走得很安详,台湾百年一遇的大地震没惊动这位世纪老人;她走得无怨无悔,因为她无愧于社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熊希龄和她为之奋斗终生的慈善教育事业,无愧于众多拥戴她的香山慈幼院的莘莘学子;她走得很从容,因为她不仅没有辜负熊希龄当年的重托,恢复和重建了香山慈幼院,而且在熊希龄逝世55年后,把他的灵骨从香港迁回北京安葬,并且倾囊资助《熊希龄集》和《熊希龄先生遗稿》的出版,了却了平生最大的一桩心愿。 若说还有遗愿未了,那便是她不能在自己有生之年一亲故土,不能亲眼看到海峡两岸的统一,就安静地离开了人世。 追求婚姻自由的新女性 毛彦文小名月仙,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生于浙江江山。她自幼聪颖好学,学习成绩优良,1914年,17岁的她便由江山西河女子高等小学保送,进入杭州女子师范  相似文献   

7.
世人都说,湖南在20世纪出了两位总理,一位是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朱镕基,另一位是被人称为“熊凤凰”的中华民国内现总理熊希龄。 熊希龄字秉三,别号明志阁主人、双清居士、双愚居士,晚年学佛,佛号妙通。1870年7月23日出生于湖南凤凰一个三代从军之家。其父亲熊兆祥,号云卿,自幼过继给伯父熊廷熙,官至澄湘水师营统带,母亲吴氏系苗族,是蓝翎守备吴支文的长女。 湖 南 神 童 熊希龄自幼聪颖过人。他五六岁便已露锋芒,四书五经过目成诵,且能开笔作文,1884年,年仅14岁的熊希龄中了秀才,一时被人传为“神童”。…  相似文献   

8.
熊希龄出任北京政府国务总理后,为解决政府支绌的财政状况,实现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顺应当时建立强有力中央政府的时势,力主废除省制,将其列入施政方针并积极筹划。在筹议过程中,不仅总统府、国务院主张各异,国务院内部亦存意见分歧。袁世凯依据时势变化及政治需要,对熊希龄内阁的废省筹议采取不同态度:在需要借助熊希龄内阁结好进步党,谋取更大权力时,一面虚与委蛇,一面施加影响;当各省都督不明就里,对内阁改省方案表示赞成时,又暗自指示亲信加以反对;待到他对全国控制加强,各省都督支持改行总统制时,转而主张维持省制。废省筹议在袁世凯与各省都督联合抵制下,随着熊希龄内阁倒台而暂缓实行。  相似文献   

9.
<正>遇土匪劫去包裹,无奈做了小学教师王一知,原名杨代诚,侗族人,1901年出生于湖南湘西芷江县城一个封建家庭。王一知的父亲杨凤笙少时曾与熊希龄在沅水校经堂一起读书,后来二人一起到日本留学。留学回国后,熊希龄  相似文献   

10.
林增平、周秋光编辑的《熊希龄集》(上册)湖南人民出版社已经出版了。《熊希龄集》(上册)收录了一八九一年至一九一四年间熊氏的著述和各类文件,包括试卷、奏折、呈文、条陈、政论、专著、演说、谈话、函电、札记、诗词、启事、序跋、联  相似文献   

11.
1935年2月9日,66岁的原中华民国内阁总理熊希龄与33岁的复旦大学教授毛彦文在上海结婚。当时宾客盈门,热闹非凡。 熊、毛结合,一时传为佳话。一 毛彦文,浙江江山人。1915年在浙江湖州湖群女校求学时,与熊希龄的继配朱其慧的侄女朱曦同学,两人感情甚笃。彦文成绩优异,一次朱其慧到湖群女校看望朱曦,并到学校考察,翻阅了彦文的作业,对彦文的才华非常赞许,嘱朱曦一定要好好向彦文学习。由此,毛彦文的名字每每也传人熊希龄的耳里。面陈浩望周少连 1920年,毛彦文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人地生疏,甚感寂寞。…  相似文献   

12.
正北京香山慈幼院总部位于北京香山静宜园。这所慈善性质的平民学校,与中国近代史有着不解之缘。说到香山慈幼院就不能不提到它的创办人熊希龄。熊希龄,清末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职责是给皇帝讲解经史书籍,帮皇帝起草诏书,相当于皇帝的秘书),曾与谭嗣同、梁启超等致力于维新变法,民国初年出任财政总长、国务总理。  相似文献   

13.
1914年元月中旬,北京《新社会日报》、《群强报》等报刊突然登出国务总理熊希龄盗取热河行宫古玩的消息。因为事情牵涉到被人称为“第一流人才内阁”的总理,不能不令人震惊,国内外舆论为之哗然。事过一月,熊希龄辞去国务总理兼财政总长的职务。长期以来,这个案子一直蒙上神秘的色彩,其中真实内幕鲜为人知。其实,这个  相似文献   

14.
醉心新法崭露头角熊希龄早年是一个维新派人物,中年时代是一个高级新派官员,晚年退归林下,又成为一个慈善家和社会名流。他别名秉三,187O年生于湘西凤凰县。凤凰是紧邻贵州省的一个偏僻县份,汉苗杂居,民风淳厚,但很闭塞,文化落后。熊希龄少年高中翰林,蜚声文苑,很受清末湖南高级官员器重。当时维新启蒙派人物之一的陈宝箴任湖南巡抚,另一著名维新人物黄遵宪任湖南按察使。谭嗣同、唐才常和熊希龄在陈宝箴支持下,开办了时务学堂,由梁启超任总教习,大力宣传维新思想,使湖南风气为之丕变。当时谭嗣同、唐才常和皮鹿门等又创办…  相似文献   

15.
1922年美国人怀德在上海公共租界会审公廨控告湖南华昌公司拖欠钱款。原告胜诉,但华昌公司处于破产托管中,包括前国务总理熊希龄在内的股东们消极应诉,无意协助执行判决。1926年6月会审公廨借熊希龄访沪之际将他拘传受审。彼时正值中外交涉收回会审公廨的关键时刻,熊希龄质疑法庭的管辖权和传唤程序,将个人受辱引申为西人藐视中国主权,引发各界声援。这一华洋纠纷变为交涉事件,有利于中方收回会审公廨。该案于1927年审结。华昌公司案在舆论中由隐到显以及会审公廨管辖权不断被"问题化"的过程,反映了1920年代中国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和北洋政府收回利权的努力,亦构成租界法权变迁和近代中国废除治外法权的缩影。  相似文献   

16.
魏羲之 《湖南文史》2011,(12):38-39
一部《边城》让从湖南湘西走出来的沈从文驰誉世界文坛,就是这样一个在文坛上响当当的人物,年轻时差点成为民国总理熊希龄的侄女婿。  相似文献   

17.
一部《边城》让从湖南湘西走出来的沈从文驰誉世界文坛,就是这样一个在文坛上响当当的人物,年轻时差点成为民国总理熊希龄的侄女婿。  相似文献   

18.
熊希龄,字秉三(1870—1937),原籍江西丰城,因先辈屡官湖南湘西州、县,遂入籍风凰直隶厅(即今风凰县)。熊父兆祥是一员武将,人称熊风凰。熊母吴氏,苗人,系苗王吴友长女,那时汉苗联姻,是一件奇事,曾传为佳话。熊希龄居长,据说生下不足7个月,父母担心难以成活,可满月后竟成了一个肥胖婴儿。自幼禀赋聪颖,7岁读完四书五经,且能熟背,故有神童之誉,深得父母器重。  相似文献   

19.
熊希龄(字秉三)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曾经在袁世凯的北洋政府里,担任了三个月的财政总长,八个月的热河都统,六个月的内阁总理兼财政总长。  相似文献   

20.
熊希龄是清末民初的"政坛"新星和理财能手。他出任袁世凯北洋政府的国务总理,坐上国务院的第一把交椅,这是他从政历程的巅峰,同时也是他一生最受人指责和诟病的地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