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哈尼族称小三弦为“拉厚厚然”。它用梨木制成,是哈尼族男青年最喜爱的一种弦乐器。小三弦的形状与普通三弦近似,只是琴身较短,长不过五十厘米;弦柄的顶端,有的镶嵌着一面闪闪发光的小圆镜,有的雕刻成引颈长鸣的雄鸡,有的镂作奔突回首的多角鹿或怒目而视的蛟龙;琴筒用笋叶蒙面,音色极为清脆。小三弦的背带,哈尼人把它称作“帕阿”,它是用五彩丝线编织而成;背带与琴身相接的地方,缀有飘荡的彩色缨穗。每当夜幕降临,微风轻轻拂动着村边的凤尾竹,清脆深情的小三弦琴声,就会穿过“封火房”的墙洞,越过“公房”的小窗口,声声扣动着姑娘们的心。多少年来,不知有多少哈尼族青年男女,在小三弦优美  相似文献   

2.
洛宁县文管会收藏一件宋代瓷枕,该瓷枕1985年出土于洛宁县马店乡上(土夭)村。瓷枕通身施白釉色,长28、宽18、后高12、前高8.5厘米。腰间两道弦纹间画褐色卷云纹,枕背有一圆形小孔,枕面三面高,中间低凹,枕面一周画连续“回”形纹,瓷枕呈椭圆形,形似元宝(图一)。枕面用褐色行书体书写词一首,词12行、满行8字,计75字(图二)。词曰:  相似文献   

3.
在河南省博物馆收藏的玉器中,有几件商代的玉饰、礼器、价值较高,现介绍如下: 青玉鸟形饰:长5、宽2.6、厚0.25厘米。首部前仰,圆眼,尾下垂,短足作奔跑状,身饰阴线。在鸟的嘴部与胸部各雕一圆孔,可穿系(图一)。青玉鱼形饰:长6.5、宽2.5、厚0.4厘米。整个造型呈孤形片状,两面纹饰相同,以单线阴文刻臣字目,一镂孔为嘴,尾部有刃(图二)。  相似文献   

4.
我们弹的七弦琴最初阶段的形态与其音乐功能究竟如何?这个问题从来没有听到老一辈的古琴家、音乐史家谈论过。学生初学琴时,为了知道七弦琴发展的历史,从老师手里接过来的书籍中,说的是伏羲或神农氏“削桐为琴,绳丝为弦”,是琴的创始。又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其后文武相继各增一弦,成为七弦琴直至于今。  相似文献   

5.
生命的轮回     
<正>春染眉梢大地枯黄草,情涌花尾翘。南山尚残雪,春来染眉梢。擂台叫阵雄鸡一唱天际白,乌篷披身出山寨。激情何惧寒风冷,旷野嘶鸣摆擂台。黑琴鸡,鸡形目,松鸡科,俗称乌鸡、斗鸡。雄鸡通体黑色,形似古琴,故得名黑琴鸡。雄鸡体长约60厘米,雌鸡45厘米。黑琴鸡在多地均有分布,栖息于针叶林、森林草原、草甸、河谷等地,以植  相似文献   

6.
生命的轮回     
正春染眉梢大地枯黄草,情涌花尾翘。南山尚残雪,春来染眉梢。擂台叫阵雄鸡一唱天际白,乌篷披身出山寨。激情何惧寒风冷,旷野嘶鸣摆擂台。黑琴鸡,鸡形目,松鸡科,俗称乌鸡、斗鸡。雄鸡通体黑色,形似古琴,故得名黑琴鸡。雄鸡体长约60厘米,雌鸡45厘米。黑琴鸡在多地均有分布,栖息于针叶林、森林草原、草甸、河谷等地,以植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江西省瑞昌县博物馆在文物调查中,收集到一批古代铜镜,现选择几件介绍如下。花鸟镜 1件。菱花形。直径10.3、缘厚0.6厘米。镜面光洁平整,乌黑发亮。半球形纽,纹饰为高浮雕,由凸弦纹分为内外两区。内区围绕镜纽饰四鸟四折枝花纹,其中两鸟呈展翅状,两鸟呈站立状。外区为四蝶及四花枝相间排列。斜缘。此镜1982年瑞昌县白杨乡大屋周村唐墓出士(图一)。真子飞霜镜 1件。葵花形。直径15.2厘米。镜纽一侧竹林旁一人端坐,置琴于膝,前有一几案,上有什物。另一侧树下有凤鸟起舞。纽上方有云山半月及飞翔的仙  相似文献   

8.
近日,朋友携一件青花人物棒槌瓶邀几位同好共赏,并声称是真正康熙瓷。然而经细细观察,发现此瓶虽说在造型、纹饰上都具有明末清花瓷的韵味,但仍有一些破绽,据此我们可以判定它是一件新仿的赝品。鉴于此瓶仿制水平较高,有很大的迷惑性,特介绍于此,并略作分析,不足之处,敬请方家批评指正。新仿康熙青花人物棒槌瓶,高22.6厘米、底径6.8厘米。浅盘形口,长筒形腹,腹下部内收呈圈足,足背为泥鳅背状。通体施白釉,釉色洁白细润。器身满饰青花,口沿外壁饰三角锦纹,颈中部凸起粗弦纹一周,弦纹上下分饰如意云头纹、回纹联珠纹。腹部绘主题纹饰。主题纹…  相似文献   

9.
刘家林 《江汉考古》2007,(2):100-100
湖北省黄梅县出土。高11.8、宽16.6、底径13.5厘米。枕为透空雕塑的亭台造型。亭台四面开门,外壁堆贴有各种构件和花草。枕面两端上翘,中间内弧,形成如意云头形枕面,枕面边缘刻划两周弦纹作边饰。亭台内两人席地而坐,中间置一围棋盘,棋盘上置棋子,两人正聚精会  相似文献   

10.
时代:商代早期出土时期:1982年出土地点:河南省郑州市向阳回族食品厂窖藏坑尺寸:通高12厘米,口径29,5厘米,圆足径16厘米,壁厚0.4厘米,中柱高8厘米,柱顶径8.2厘米重量:4.25公斤该盂1982年出土于郑州商城东南角外向阳回族食品厂容藏坑中。孟为侈口,折沿,鼓腹,国底,孟底中央立一柱,柱顶作菌状,底下有圈足。腹外壁上部饰三周弦纹;中柱顶面饰涡纹;圈足饰弦纹一周并有三个方形镂孔。(见封三)盂是一种盛食器,也可用来盛水、盛冰、盛酒。《史记·滑稽列传》:“操一豚蹄,酒一孟。”《汉书·东方朔…  相似文献   

11.
于兵 《收藏家》2008,(9):76-76
湖南省博物馆藏古琴约有53件,时代涵盖汉、唐、宋、明、清乃至民国以后,其中晚唐“独幽”琴是镇馆之宝。“独幽”琴是李伯仁先生旧藏,琴面为桐木,琴底为梓木,通体髹栗壳色间朱红漆,色泽典雅。琴身布有蛇腹断、牛毛断、流水断、龟背断、梅花断等,琴徽似玉非玉。琴背肩部中央刻狂草“独幽”,  相似文献   

12.
在日本古都奈良东大寺珍藏着金银平文琴、螺钿紫檀五弦琵琶、阮成和箜篌等中国唐代乐器,它们虽然常见于中国的史书和诗文当中,但在中国却已失传绝迹。金银平文琴是一张长一百一十四点二厘米的唐制古琴,以通体施有精妙的金银平纹而著称,其装饰的豪奢,是在今日所见的古琴中独一无二的。琴的轸和足是用象牙制成的,琴底凤池内有“乙亥元年”  相似文献   

13.
<正>成都博物馆"花重锦官城——成都历史文化陈列"中展出了一件纹饰精美的刻纹铜樽(图一),该铜樽出土于成都市金牛区天回镇大湾村(1)。大湾刻纹铜樽由樽盖和樽身两部分组成,樽盖为博山炉形,盖顶为凤鸟形钮,凤鸟作展翅状,雕刻精细,栩栩如生。盖面浅浮雕神山神兽,盖口沿饰锯齿纹。樽身直口直腹圜底,腹部以双重回纹为界,上下饰三重羽状锦纹。腹中部饰对称铜质衔环铺首。底部存三蹲兽状足。  相似文献   

14.
陈淑娟 《大众考古》2023,(12):35-38
<正>中国文字博物馆藏有一件宋公栾簠,是开馆之初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调拨而来。该簠为折壁直缘兽形耳式,通高25厘米,口长33.5厘米,口宽26.5厘米。盖、器形制相同,整体呈长方形,深腹平底,四个矩形足略外侈,两侧兽形耳昂首卷尾逼真生动。盖沿有六个兽首形卡扣,用以扣合盖和器身。通体饰细密有序的云雷纹。盖、器同铭,各有铭文20字:“有殷天乙唐(汤)孙,宋公栾乍(作)其妹句敔夫人季子媵簠。”  相似文献   

15.
一、"松风清节"琴及其流传经过吉林省博物馆所藏"松风清节"琴,为一张仲尼式百衲琴,桐木(?)成,朱红间栗壳色漆,鹿角灰胎,通身发蛇腹间冰纹断纹,玉徽,玉轸足。琴形制圆厚,弧面作弓形,底亦具圆鼓状。通长116.4、肩宽18.6、尾宽13厘米。肩自三徽始,腰在八徽一分至十二徽之间。池沼作长方形。池上方刻寸许欧体楷书  相似文献   

16.
“巴蜀印章”与古代商旅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一) “巴蜀印章”是一类有别于传统印章的巴蜀考古文物,其显著特点是印面没有文字,而是一些图纹、符号。“巴蜀印章”皆为铜铸,绝大多数为圆形,少数为方形、矩形、半圆形、椭圆形,个别为八角形(峨眉) 及“”形(荥经)。圆形印章径0.8——3.5厘米不等,以径2厘米以下者居多;印体较薄,一般在0.5厘米以下;钮形较简单,一般为桥钮、鼻钮,个别为动物形钮。此外,在荥经南罗村,约相当于西周至春秋早期的墓葬中,还出土了骨质刻制的方形印一颗。(附图)  相似文献   

17.
介绍几件吉州窑彩绘瓷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彩绘是吉州窑瓷器装饰方法之一,它在该窑南宋时期产品中占有重要地位,现择近年来在江西出土和收集的几件宋、元吉州窑彩绘瓷器,介绍如下: 一、彩绘奔鹿纹盖罐一件。1975年9月,新干县界埠公社南宋墓出土。罐作圆筒形,平肩,直口,矮圈足。通高18.2、口径9.3、底径8.4厘米。盖呈凉帽形,中间有稍凸起的假纽,有子口,上饰四个对称蝴蝶纹,外绕一道弦纹,盖边全饰褐色彩绘。器身中部双  相似文献   

18.
闪淑华 《收藏家》2004,(11):27-27
国人尚玉之风沿袭八千年,“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笔者也尚“玉”,欣闻此次翰海十周年秋拍玉器专场,将有一件完整的西汉玉覆面参拍,便借职业便利,先睹为快了。此面饰系采用优质新疆和阗青玉所制,由六件不同形状的玉片组成,总高20.6、宽7.9、厚约0.5厘米。面饰的上、中、下各部位均由二块同等器形和纹饰的玉片组成,对合为额头、面颊、腭  相似文献   

19.
近些年,湖北省安陆县文化馆征集到一批青铜器,现选几件简介如下: 铜爵通高16、残长14、腹深7.5厘米,重0.3公斤。流残长6厘米,流底呈棱状,尾尖上翘;菌形双栓长3.2厘米,置于流、腹交接处,(扳金)残:足高5.4厘米,呈三棱锥状。腹部饰两道弦纹;底圆。锈蚀严重,无花纹。属商晚期酒器。1978年元月,在程巷公社碧涢大队代销部征集。  相似文献   

20.
1989年元月初旬,在云南保山地区腾冲县曲石乡江南村张家寨麻栗山出土两件青铜器,一为铜案,一为铜盒,系当地农民张正益建房扩地基控削山坡时掘出。 铜案由案面、脚架组成,案高11.4厘米,案面长38.6厘米,两头宽24.3厘米,中间宽15.2厘米,厚0.35—0.4厘米,四角微上翘,中间稍狭且微凹,呈弧形状。案面下前后两侧连接对称“山”字形脚架,脚架由上端三根纵架,下端一横架组成(图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