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37年12月发生的南京大屠杀,是侵华日军制造的一起震惊中外的历史事件。在这次事件期间,曾有20余住外国人士留守南京,并组织有“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后改称“南京国际救济委员会”)和国际红十字南京分会等团体。这些外国人士在保护和救济南京难民的同时,耳闻目睹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全过程。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曾将他们所知的日军在安全区内的暴行逐日记载下来,并  相似文献   

2.
金陵大学附属中学难民收容所是南京大屠杀期间规模较大的收容所,其存在时间也较长。由于位于安全区边缘且缺乏西方人士驻守保护,这个收容所频繁遭受日军侵扰。在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的帮助下,收容所所长姜正云带领管理人员与义工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为难民争取生存空间。他们为难民安排住宿、施放米粥、实施医疗救助,积极开展难民救...  相似文献   

3.
1938年1月下旬,中外慈善家在上海成立了"南京国际救济会"。该会为遭受日军涂炭的南京难民募集善款,与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世界红卍字会等组织精诚合作,指导了南京的尸体掩埋、难民救济等工作,其功绩理应为历史所铭记。  相似文献   

4.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在金陵大学设立了最大的难民收容所,收容难民最多时达3万余人,因此对金大难民收容所的研究是南京大屠杀研究的重要课题.但多年来,由于资料的缺乏,这方面的研究尚不够深入,本文依据新近发现的相关史料,对金大难民收容所作个案研究,以期加深对其的了解和认知,进一步揭露侵华日军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的暴行.  相似文献   

5.
日军占领南京前夕,来自美国、德国等20余位西方人士冒着生命危险自愿留在南京,发起成立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收容、保护和救济了20余万南京难民,在人类文明史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在20余位西方人士中,来自奥地利维也纳的机械师哈茨(Rupert R.Hatz)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同安全区其他外国人士一起,不仅多次出手勇敢阻止日...  相似文献   

6.
影片《南京大屠杀》中国际友人的原型文/经盛鸿,黄洋,周振华影片《南京大屠杀》中,二十多位国籍各别、身份各异的外国人自发建立了国际救济机构"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在南京城里建起"国际安全区",救援难民,谱写了一曲正义的国际主义之歌。这些外籍人的原型究...  相似文献   

7.
张连红 《民国档案》2007,(4):103-111
侵华日军攻占南京之后,为"恢复社会治安,矫正难民依靠欧美的弊风,确立自立自治的规范。"日军当局决定成立南京市自治委员会以取代由西方人士组成的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从而建立亲日自治傀儡政权。在日军当局的操纵下,南京市自治委员会通过全面侵蚀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的行政、治安和救济权力,迫使国际委员会更名为"国际救济委员会",从而使其成了一个纯粹的民间救济机构。尽管南京市自治委员会在救济难民、掩埋尸体、清扫城市卫生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却无法改变其"汉奸"和"二鬼子"的形象,更无法取代西方人士在难民心中的"活菩萨"地位。  相似文献   

8.
明妮·魏特琳女士(MinnieVautrin,中文名华群,亦称“华小姐”),1886年生于美国,1919年任金女大教育系主任、教务主任。在南京大屠杀期间,魏女士受吴贻芳校长委托代理校务。当时金女大是南京安全区专门收容妇女儿童为主的难民所,在日军的屠刀和淫威之下,魏特琳冒着生命危险,保护了成千上万名南京妇女儿童,使许多妇女免遭日军的蹂躏,时人称之为“观音菩萨”。抗战期间国民政府曾专门颁发最高勋章和国民政府褒奖令表彰她。为纪念魏特琳女士,南京师范大学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于1999年12月举办了《南京大屠杀时期的魏特琳与金女大难民所…  相似文献   

9.
我曾在1988年第6期《民国春秋》上介绍过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拉贝(旧译雷伯)返回德国后的情况,以及南京市民为其发起的募捐活动。现就拉贝日记及拉贝在南京住处的发现,叙述如下。 拉贝日记重见天日 1996年12月12日下午2:30,美国纽约洲际大旅馆,纪念南京大屠杀受难同胞联合会正在举行记者招待会。会场上,无数电视摄像机和照相机都对准了一位德国妇女。她,就是当年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约翰·拉贝的外孙女赖茵哈特夫人,她向各国记者展示了她外祖父拉贝先生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写的战时日记及资料。沉寂半个多世纪的拉贝日记重见天日,立即在全世界引起了轰动,中、日、美、英、德等国家的电视和报纸都作了广泛报道。  相似文献   

10.
1997年12月,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60周年纪念日前夕,新华社发布了一条举世瞩目的讯息;记录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罪行的珍贵历史资料《贝德士文献》被发现。据称,这份资料是迄今数量最大、最完整的南京大屠杀原始文件。《贝德士文献》的主人公贝德士,1897年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23岁时获牛津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随后受美国教会派遣来到中国,并长期执教于金陵大学。1937年12月,侵华日军在南京开始了那场惨无人道的血腥屠杀,其时作为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委员的贝德士积极参与了难民救助工作,并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中向世界…  相似文献   

11.
南京大屠杀时期的日军当局与南京安全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留在南京的20余位西万人士成立南京安全区,对南京难民进行了人道主义的保护与救济。日军当局在攻占南京之前拒绝承认南京安全区,在攻占南京初期,又默认了安全区的存在,但其后不久日军便认为南京安全区的存在妨碍了他们对南京“新秩序”的建立。因此,日军当局对南京安全区便采用各种手段进行压迫,直到扶植“自治政权”以取代之。可以说。由于西方人士倡议成立和管理的安全区违背了日军当局的战略意图。南京安全区被迫解散的结局实际上早已注定。  相似文献   

12.
被誉为中国“辛德勒”的拉贝是一位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的德国纳粹党人。在侵华日军施行南京大屠杀的恐怖岁月里,他不顾自身安危,组织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利用其特殊身份同日军交涉,为亟需帮助的南京人民伸出援手。《拉贝与南京的生死缘》完整地记录了由此引发的一段感人肺腑的历史。  相似文献   

13.
1937年11月底,20多位西方人毅然留居危城南京,其中15人自发组织成立了南京安全区(难民区)国际委员会。德国商人约翰·拉贝被推举为主席。他们以人道主义精神,救助了20多万中国难民,保护了安全区内的房屋财产免遭火灾。拉贝将亲眼目睹的日军暴行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了下来,为后人留下了日军大屠杀的铁证。日军在南京的滔天罪行使拉贝万分震惊,南京人民的鲜血也使拉贝看清了侵略战争的本质。这一时期的恐怖经历使拉贝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将根据档案资料及“拉贝日记”,对拉贝在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的行为及这段经历对其思想产生的影响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4.
南京大屠杀期间,有二三十位外籍人士(不包括日本籍)滞留南京,见证了这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他们的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中国人民(组织安全区、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与日伪进行交涉等)。因此,南京大屠杀中外籍侨民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许多学人对外侨人数与活动情况及作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考证南京难民收容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南京大屠杀期间国际安全区的研究,历来是南京大屠杀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多年来,由于资料的缺乏,对这一课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细致。譬如,对南京安全区委员会所辖难民收容所的研究就很粗浅,甚至不能全部弄清难民收容所的名称、数量和难民收容人数。近年来,随着《拉贝日记》等一批西方人士有关南京大屠杀的重要史料的陆续发现,为史学工作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可能,并越来越多地引起有识之士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
外籍人士设立“南京安全区” 1937年11月12日,日本侵略军占领上海之后,即兵分三路逼进当时的中国首都南京。 11月 20日南京国民政府迁都重庆,老百姓惊恐万状,有钱的人纷纷外逃避难。就在日军兵临城下,形势万分危急,南京即将面临着一场血战的劫 难之时,为了使未及撤离南 京的难民有一个最后避难的 场所,由金陵大学董事会董 事长、中英文教基金会总干 事杭立武博士发起,邀约部 分自愿留在南京的热心公益 事业的外侨代表,仿效上海 饶神父在南市设立难民区的 办法,成立一个国际救济机 构,定名为“南京安全区(难 民区)…  相似文献   

17.
1937年12月,南京沧陷之际,一些外籍人士组成南京难民区国际委员会,并会同南京国际红十字会设立了难民区,他们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保护了20多万手无寸铁的中国难民逃过侵华日军的屠刀,被难民们称为"活佛"。提起这些可敬的"中国之友"许多人都会想到拉贝、华群(女)诸人,其实还有一位费吴生,有关报道大多语焉不详。  相似文献   

18.
书讯     
《澄清历史———南京大屠杀研究与思考》2005年7月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孙宅巍著的《澄清历史———南京大屠杀研究与思考》,40.3万字。该书分十章论述、探讨了南京保卫战与南京大屠杀的多重关联、南京大屠杀的原因、南京大屠杀的内容与时空范畴、安全区在南京大屠杀中的历史地位、性暴力在南京大屠杀中的位置与特点、新发现的埋尸资料及其诠释、民众的抵抗、“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界定、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影响、南京大屠杀的记忆。并附录了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搜集的日军暴行记录470件。《论反法西斯盟国的对日作战》2005年6月云南大学出…  相似文献   

19.
纪念与前行     
《南方人物周刊》2012,(42):57-57
2012年11月23日,南京大学南园内的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又一次凝聚了众人的目光。人们来到这里只是为了纪念一位西门子员工,受他恩泽的难民也称他为“南京活菩萨”,他的名字叫做约翰·拉贝(JohnRabe),而这一天,是他130岁生日。  相似文献   

20.
论南京“安全区”功能的错位及其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全区”和“大屠杀”是出现在日军南京大屠杀研究中一对似乎矛盾的词语。本文认为所以出现这一现象 ,是由于南京“安全区”的功能发生了错位 ,即 ,安全区某些未定或是次要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而超过主要的功能。其原因是日军拒绝承认“安全区”;“安全区”的建立系个人行为 ,并非国际政治学意义上的“国际组织”,对主权国家不具约束力。因而“安全区”被赋予的功能能否正常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日本当局的意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