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驰名中外的桑耶寺,位于西藏山南地区扎囊县雅鲁藏布江北岸哈布日山西侧的桑耶镇,寺院周围河渠索绕、农田肥沃、树木葱茂。桑耶寺自创建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是藏族文物古迹中历史最悠久的著名寺院,是吐蕃时期最宏伟、最壮丽的建筑群。寺内珍藏和保存着自吐蕃王朝以来西藏各个时期的历史、  相似文献   

2.
西藏高原上行船历史的起源最早什么时候开始,目前尚无确切的说法,在藏文史料上,吐蕃时期开始在雅鲁藏布江和拉萨河上有行船历史的记载。据《莲花生传》载:莲花生曾乘马头木船渡过雅鲁藏布江来到桑耶寺……。桑耶寺、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壁画中也有记载。由此可以推断行船历史年代早于壁画时代和文献记载,以下分别介绍(马头木船、牛皮船)的造形、结构,大小用途功能及它的演变过程。 一、马头木船据现有资料初步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为方形船,中期均为长方形木船,晚期尖角长方形木  相似文献   

3.
南宋齐安监及其铸钱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安监是宋代铸造钱币的钱监之一。对其设置和罢废时问以及铸钱情况,历史文献记载甚少。铸币实物,各种泉谱亦少见著录。直到近年,始渐见其“庐山真面目”。  相似文献   

4.
共工的历史演变及其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共工是一位颇为显赫的人物。但由于对共工的历史演变过程缺乏系统的考察,也由于对“共工”的名称缺乏全面的了解,因而历代对共工的评价,不仅意见分歧,且时有偏颇之见。本拟从考察共工的历史演变着手,藉以探讨如何正确,全面地评价共工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世界上没有哪片土地会比这里更接近太阳世界上没有哪条峡谷会比这里更蜿蜒流淌世界上没有哪座湖泊会比这里更豪迈神圣世界上没有哪座雪山会比这里更厚重苍凉这里就是千山之祖万水之源的西藏这里就是世界屋脊充满挑战的西藏……西藏,历来被视为一片神奇的土地,巍巍喜玛拉雅山,滚滚雅鲁藏布江,宏丽雄伟的布达拉宫,深邃神秘的喇嘛庙,旷寥的高原牧场,恢弘的自然造化,迷人的名山名湖名水,众多的古刹古迹古风,骁勇彪悍的民族,古老的文化传承,都极具魅力。引普天下各方人士心仪思往,令海外众多游客流连忘返。这里号称!世界屋脊”,有多个世界之最。还有雪山冰峰,瀚海沙漠,戈壁荒滩,暴风骤雪,酷热奇寒白勺茫茫无人区。  相似文献   

6.
王轶鸿 《文物世界》2013,(6):40-42,54
中国不产狮子,汉武帝通西域之后,中国和西域诸国开始有了交往,当时西域诸国把狮子作为贡奉的礼品,带到中国。关于狮子明确的文献记载,最早的见于东汉时期的《汉书·西域传》:“乌弋地暑热莽平,其草木、畜产、五谷、果菜、食饮、宫室、市列、钱货、兵器、金珠之属皆与厨宾同,而有桃拔、师子(后改师为狮)、犀牛。”  相似文献   

7.
据文献记载,春秋时期,新疆已有采矿生产活动。在先秦时期,新疆的铜冶炼技术和生产规模都已达到较高水平。西汉时期,西域的冶金技术远高于中原。为此,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在谋求建立抗击匈奴的联合阵线外,寻求西域炼铁的奥秘也是主要的任务。1950年,新中国与苏联合营在新疆成立公司,拉开了开发稀有金属资源的序幕。位于富蕴县的可可托海稀有金属三号矿脉的发现,为新中国的国防建设和偿还苏联外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辉煌历史需要记载,崇高精神需要传承。由新疆有色金属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编写的《新疆通志·有色金属工业志》于200…  相似文献   

8.
董雪婧 《上海地方志》2023,(2):36-48+95
地方志既代表着正统的国家意识形态,又蕴含了地方绅士(志书编撰者)的普遍观念,编纂方志时筛选人物的过程,也是选择和记载地方精英的过程。同治《鄞县志》、民国《鄞县通志》以及1996年版《鄞县志》三部鄞县志书的人物篇,反映入选方志的“地方精英”群体有着非常丰富的类型和时代特色,除传统“忠臣义士烈妇贞女”外,还包括能工巧匠、高僧道士、商帮领袖、社会贤达、革命烈士等等。选择和记载标准(包括功名身份地位、社会贡献、价值理念等等)也随时代有所变化,但都体现当时的主流价值观。探究古代、民国、当代三个时期地方精英选择和记载的变迁,可以从中了解中国独特的史志教化传统。  相似文献   

9.
《西藏历史汉文文献丛刊》编辑委员会负责人马丽华和季垣垣女士,长期热心于西藏文献整理工作。她们约我参加了《西藏纪游》一书的标点、注释工作,在反复释读和标点过程中,一幅幅200多年前西藏社会的“风俗画”逐渐在我的脑海中形成。  相似文献   

10.
晓金 《中国西藏》2002,(4):31-31
浴身保健在西藏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吐蕃时期流传下来的故事传说中就有”熏香沐浴的说法,而在藏医药典藉中对于沐浴的健身治病功能更有详尽的分类和描述。《四部医典》中说“沐浴”除垢去臭息体热壮阳增力并延年,还将西藏传统的水浴、药浴、熏浴、蒸气浴、日光浴合称为“健康五浴”。  相似文献   

11.
一提起“支边青年”这个颇具历史沧桑感的话题,人们就会想起上世纪60年代,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的知识青年们响应党的号召,奔赴新疆、云南、黑龙江等地,艰苦奋斗、建设边疆的故事。殊不知在地处中原腹地的河南,也有一批热血青年,在毫不声张中,默默告别亲人,踏上遥远的路程,去到自然条件最为艰苦的西藏高原事农、戍边。对于这段往事,各种媒体一直少有报道,使得河南青年进藏支援边疆建设的事迹,多年来成为鲜为人知、被尘封的历史往事。我有幸是当年河南进藏支边青年中的一员,现将当年的情况挂一漏万地写出来,供大家粗略地了解。  相似文献   

12.
凡曾经由“北路”去过阿里的人们,应当还记得窗外掠过的那些蓝色的咸水湖和白色的盐湖.以及车前那望不到头、数不清道的条条西行之路,只是他们大多未曾想到过.这也是一条西藏高原的“岩画之路”。  相似文献   

13.
字作为语言的书面形式,它是人们用以记录语言的符号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字的发明是人类化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界标性事件.人类社会正是“由于字的发明及其应用于献记录而过渡到明时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1页)中国的汉字是历史最悠久的字之一。世界上有些也堪称古老的字,如古埃及的圣书字和古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宁,到后来都逐渐消亡.不再为人们所使用,惟有汉字自古至今一直当作书面语的形式使用着,它与中国几千年的传统化有着水乳交融的密切关系。汉字不仅是中旧化的结晶.也是世界明的标志。  相似文献   

14.
李钢  卫国  侯利 《成都文物》2005,(4):64-68
陶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对陶瓷器有着深刻的认识和广泛应用,这点从现代考古发掘出土的众多陶瓷器文物与历史文献记载中得到证实。陶器多在700℃至1000℃烧制而成。在众多的新石器遗址及墓葬中,大量出土了各类陶器以及陶器残片。并发现了烧制陶器的窑址,如陕西西安的新石器时期半坡遗址、四川大溪(现属重庆)新石器时期遗址,以及河南的龙山等地方,都大量出土了不同形制和纹饰的陶器。  相似文献   

15.
举世闻名的布达拉宫是雪域高原的标志性建筑,同时也是宝贵的世界化遗产之一。无论从哪一个角度去看布达拉官,这座雄伟的宫殿都不失壮丽巍峨的气势。然而,“布达拉宫老了”,已在布达拉宫工作了15年之久的布达拉宫管理处处长强巴格桑,在接受记采访时介绍说,“布达拉官大多数建筑距今已有350多年的历史,少数建筑甚至有1300年的历史”,“不过在中央政府的关心下,国家两次下拨巨资对布达拉宫进行大规模的维修。  相似文献   

16.
佛教何时传人太原无确切的史料记载。清光绪《山西通志》载,东汉建安年间(196-220年)境内建有普光寺,说明至迟在东汉末年今太原境内即有佛教活动。  相似文献   

17.
东帝汶问题的由来与演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鲁虎 《世界历史》2000,(2):96-101
东帝汶位于印尼群岛的帝汶岛东部,加上该岛西部北海岸的欧库西飞地以及附近的阿陶罗岛、杰科岛等,面积18,899平方公里。它南临印度洋的安汶海,北濒太平洋的班达海和韦达海峡,东隔海与马鲁古群岛相望,西连印尼东努沙登加拉省的西帝汶。境内多山,人口不多,经济落后。  相似文献   

18.
刘伟 《中国西藏》2009,(5):80-87
西藏高原,群山茫茫。生活在这里的藏民族无论是血缘、文化、经济,还是宗教和历史,在很长的历史长河里,就与中华民族有着紧密的联系。中华兴则西藏兴,中华衰,则西藏衰。一位农奴出生的藏族干部就曾总结说:无论藏族、汉族,都是中华民族。  相似文献   

19.
赵莉 《丝绸之路》2008,(1):45-48
如果想真正了解西藏,仅去布达拉宫是不够的。如果说在布达拉宫看到是西藏的文明和恢弘,那么,山南则是西藏历史和文化的发祥地,因为这里产生了西藏的三个“第一”;第一个村庄、第一座宫殿、第一位藏王。但当地人说,还应该加上两个“第一”,那就是第一片农田和第一座神殿。山南是藏民最早的诞生地,喝了清冽的甘泉,我才知道,这也是西藏的第一口泉。这里还有第一个创作藏戏的村庄,有着第一位藏王的坟墓,还有第一座保存喇嘛遗体的灵骨宝塔……算来算去,这里的“第一”有十几个,所以,将其称之为“藏族文化的摇篮”,当之无愧!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人敬天而不曾尊崇一位绝对全能之神。在这样的世界襄,历史和史学具有特出的文化地位。通过历史记载和叙述,史学说明并论证着关於天道、人世,以及文化和政治认同等各项基本理念,也验证着君主统治的正当性。汉代独尊儒术后,史学的功能有所变化,但仍注重记录和传承,并越来越带有守先待后的含义。历史撰述的体制化带来相应的约束,为野史和传说留下了发展的空间。不间断的正史、相对随意的野史,以及伸缩灵动的民间传说,共同构成了今天的“历史知识”。这一切都因19世纪西方对中国的入侵而改变,不仅史学的社会地位摇摆不定,学校和公来所关注的历史内容也有很大的改变,出现了一些带有西方特色的中国历史言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