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梅园石是宁波地区使用历史悠久的石材,早在西晋时期就已经开发,由于其加工性能优良而被广泛用于建筑构件及石刻雕塑。梅园石质文物由于多处于露天展示状态,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病害状况较严重。为对梅园石质文物进行保护,本工作选取庆安会馆、东钱湖石刻群等几个代表性文物点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岩矿检测,得知梅园石属于凝灰质砂岩,孔隙率较大。宁波地区梅园石质文物主要病害类型有生物病害、风化、机械损伤、表面污染物沉积等,与石材性质、用途及保存环境条件密切相关。通过此次研究,形成了初步的保护策略,为后续保护材料及保护方法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金皓 《文物世界》2007,(2):26-30
东钱湖石刻群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浙江省宁波市鄞州东钱湖镇东钱湖东、南、西岸郭家峙——天童公路沿线。其中南宋史氏家族的墓道石刻遗存数量最多,雕刻最精。石刻中刻工精细、构  相似文献   

3.
对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西风禅寺摩崖石刻进行现场调查及分析检测,经XRD等实验检测得出西风禅寺摩崖石刻载体岩石为风化程度较轻的片麻岩。西风禅寺摩崖石刻露天保存,存在载体病害以及本体病害。石刻表面存在植物病害,有苔藓、地衣、霉菌等微生物生长,存在表层片状剥落、孔洞状风化和表面溶蚀等表层风化,以及机械损伤、裂隙、表面污染与变色等病害。其中一处石刻因人工水源冲刷而存在严重风化,另有两处石刻载体在地震工况下处于失稳状态。  相似文献   

4.
川渝地区作为我国石窟寺及石刻类遗存数量最多的区域之一,其石窟寺摩崖造像分布依据建造时代与造像特征可以分为川北、川西与川东三大区域。其中,牛角寨石窟是川西地区石刻造像艺术的典型代表。受到自然和人为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牛家寨石窟的微生物病害情况及其潜在风险不容忽视。课题组对牛角寨石窟造像及其周边岩体表面微生物样品进行检测分析,利用显微形貌观察与分子生物学技术了解样品中的病害微生物群落,进而结合气候环境及文物本体泛盐、酥碱病害等因素讨论其成因。本文所述工作为牛角寨石窟微生物病害治理提供了前期研究结果和数据支撑,同时也为川渝地区其他石窟寺及石刻微生物病害调研提供实例参考。  相似文献   

5.
广元千佛崖石窟长期受自然环境的影响,造像各类风化病害极为严重。其中化学风化引起的岩石粉化脱落、表面泛盐、孔洞状风化等病害影响了石窟造像的长期保存与展示。为了有效治理造像化学风化引起的病害,在总结国内外石质文物风化机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广元千佛崖石刻造像风化产物的分析,结合石窟保存环境特征,研究了广元千佛崖石窟石刻造像化学风化的原因,以期为石刻造像化学风化引起病害的治理,以及抢救性保护修复材料、工艺筛选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6.
四川省安岳石窟圆觉洞石刻区因长期受到自然环境、地质运动等因素的影响,存在风化、开裂、裂隙、脱落、缺失和非保护性修补等病害。为此,本研究从病害治理和提高石刻造像稳定性角度开展了保护修补材料的筛选工作。通过现场勘查、矿化分析和岩石工程物理特性测试,完成保护修补材料配方的筛选和施工工艺的现场试验,并对修补材料的各项性能指标、环境适应性,以及修补效果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7.
广元千佛崖石窟位于广元市城北5千米的嘉陵江东岸山崖上,是四川境内最大的石窟寺和摩崖石窟造像群。石窟因长期受自然环境的影响,石刻造像各类风化病害极为严重。其中物理风化引起的岩石风化脱落、鳞片状起翘与剥落、片状剥离与脱落、裂隙等病害对石窟造像长期保存与展示的影响最大。为了科学有效治理造像物理风化引起的各类病害,在造像岩石特性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石窟保存环境数据分析,研究了广元千佛崖石窟石刻造像物理风化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石刻造像物理风化病害的治理,以及抢救性保护修复材料、工艺筛选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8.
明早期功臣陵墓石刻制度主要参照了南宋时期的品官石刻制度,除了文献记载的石刻种类和数量明显反映了等级差异外,石刻的高度、石马障泥纹样、控马者的身份等都显示了等级差异。就是同一组石刻群中,文官武将石刻也是前后有序,左右有别,等级分明。  相似文献   

9.
张琪 《风景名胜》2008,(11):54-57
如果说南宋石刻代表的是东钱湖的石文化的话,那么福泉山则体现了东钱湖的福文化与茶文化,小普陀体现了东钱湖的佛文化,陶公岛体现的是东钱湖的隐文化……最值得一提的是,东钱湖还是周星驰电影《长江七号》的主要外景地之一。不如就让我们跟随着星爷的脚步,去走读东钱湖……  相似文献   

10.
赵洪容  张琪 《风景名胜》2008,(11):50-53
在东钱湖的凤凰山麓,我们看到了震憾人心的南宋石刻群。这些栩栩如生、立于山野之中的石刻像,在经历了近千年的风雨沧桑之后,仍然无比鲜活。他们以静默无语的姿态,向我们展示着一个王朝的兴衰和一段光阴的故事……  相似文献   

11.
大理岩是古代石刻和建筑的主要石材之一。随着近现代工业发展,很多大理岩石刻文物表面出现了大量黑色结壳——不仅严重影响了文物外观审美,而且会不断吸附各种污染物,吸收更多的辐射热量,造成文物的进一步劣化,因此亟需清洗。在前期对北京地区石刻文物本体及黑色结壳科技分析的基础上,选用碳酸铵法、乙二胺四乙酸法、物理法进行清洗试验用于对比,并于北京不同区域的6处典型石刻上进行现场试验,根据实际情况做出优化改良。采用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分光测色仪、显微镜和离子色谱仪对清洗前后状态及可溶盐含量进行评估,结果表明碳酸铵法对大理岩石刻文物表面黑色结壳具有较好的清洗效果,清洗方案比较高效合理,有助于相关石质文物病害的清洗和保护。  相似文献   

12.
NEWS IN BRIEF     
Stone Carvings from the Qing Dynasty Found in Chamdo In the middle of March,a group of stone carvings-originating from the Qing Dynasty-were found at Taktse Village of Lhatse Township in Palbar of Chamdo. Of around 140 stone carvings,the biggest one is 85 cm high and 64 cm wide.Most of them are small and 25 cm is usual. Experts found the carvings were colourfully painted,highly detailed and lifelike in execution.  相似文献   

13.
石刻文物的复制工艺较为复杂,尤其是石刻大器,从制作模具到翻制器物均无成规可循。此次复制元代景教石刻,经过多次实验,从材料的选择、配方及工艺流程都取得了新的经验。  相似文献   

14.
南阳市万家园画像石墓位于南阳市独山大道与光武路交叉口东北角。该墓为砖石混合结构,由墓道、封门、墓门、两前室和两后室组成,共用石料11块,画像石9块。由于该墓被盗扰,仅出土了极少随葬品,但从该墓的形制、画像题材、雕刻方法等看,其时代为西汉晚期偏早。该画像石墓既保留了汉代画像石墓初期特征,又体现了兴盛时期的早期特点,反映了南阳画像石墓由初期向兴盛时期过渡的情况。  相似文献   

15.
宝顶山石窟的风化治理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论述了宝顶山石窟的风化病害,提出选用有机硅树脂保护剂治理风化,并对材料的性能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了治理风化的步骤:清除表面灰尘,起壳脱落部位的复原,保护剂的配制,封护加固以及封护加固结果的检测。  相似文献   

16.
顾颖 《中原文物》2012,(2):63-67
南阳汉画是汉文化的载体,展现了瑰丽奇异的浪漫主义世界。汉画中的神仙世界充满了深刻的寓意和神秘的象征,反映了汉人浓厚的升仙思想,神灵大都以人兽同体的形象出现;人神杂处的世界是一个怪诞奇异、富于幻想的世界;对世俗生活的描绘透露出汉人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南阳汉画艺术与远古图腾、原始歌舞、商周文明、楚文化等一脉相承,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7.
金石学在现代中国考古学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闫志 《华夏考古》2005,(4):98-106
本文将考古学与金石学的关系分为三个时期,首先,从源头上探明金石学与考古学内在学理上的相似甚至一致之处;其次,阐明考古学进入中国的前后,金石学是怎样起到了铺垫作用,并且对考古学的走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第三,金石学,乃至其背后的史学、经学背景,仍然影响着现代中国考古学的许多方面,体现在报告编写的思路、论文题目的选定等……  相似文献   

18.
在涞滩石刻区分布的危岩体严重威胁着石窟造像和游人的安全,必须进行加固处理。用石刻摩崖危岩体稳定性分析评价方法,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预应力锚杆新技术在摩崖造像危岩体加固工程中的应用,和施工工艺技术及整治效果。预应力锚杆可以有效地提高锚杆的极限抗拔力,减少锚杆数量,从而减少对石刻岩体表面的破坏。该项目被评为优质工程。该技术可以在全国地面物保护工程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程旭  师小群 《文物》2012,(5):74-97,1
唐玄宗贞顺皇后敬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大兆镇庞留村西。墓中石梓为面阔三间、进深两间的单檐殿顶建筑,内壁和外壁布满雕刻及彩绘。外壁以神话人物和花鸟画面为主,绕以花草纹、动物纹、云纹等;内壁以仕女画面为主,边框饰花卉纹:基座刻瑞兽形象。是月前所见体积最大、等级最高的石掉,为研究唐代丧葬制度和绘画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20.
The Roman and Byzantine monuments at Sabratha in northwest Libya represent cultural heritage of remarkable global significance. This report describes the weathering damage of calcarenites, the most dominant stone type us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monuments in the ancient city of Sabratha. Stone loss, particularly alveolar weathering, notching and breakout of compact stone fragments, dominates deterioration phenomena. Other weathering forms include stone detachment (granular disintegration into sand) and fractures. Most of the studied monuments are also severely affected by biodeterioration, due to microorganism colonization that appears as biofilm. Both the low durability of the calcarenites and the marine environment with characteristic humidity and salt-rich marine spray are the important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stone weathering. The results obtained in this pilot study may be used as a guideline for future restoration work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