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段义孚人文主义地理学的哲学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溪 《人文地理》2014,29(4):8-12
段义孚的人文地理学思想,在很多方面来源于20世纪哲学的发展。本文侧重于对他影响最大的实用主义、现象学和符号学三个领域,探索这些哲学思想如何或明确或潜在地影响了他的人文地理学观念。实用主义主要启发了他"日常经验"及其连续性和关联性的关注,符号学为他阅读建筑和城市的一些地理特征关系提供了帮助。而现象学则在更深远的意义上影响了他,从他最初批判地理科学的数学化方法,到后来他对时间和知觉问题的关注,以及由此产生的地方感问题,均在现象学的视野下展开。此外,他以描述和归纳呈现一个"人"的地理经验的视野,也源自与现象学"面向事实本身"的主张。本文最后提及中国哲学和智慧对他的影响,他有效地融合了东西方的思想,使之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起到了开创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自马克·布洛赫揭橥史学是"在时间中"的"人的科学"以来,年鉴学派的史学时间观就备受关注。费尔南·布罗代尔提出复线时间观与"长时段"理论,由此构筑了分析历史现象的特定框架。雅克·勒高夫在前辈史学家的影响下,进而把时间概念转换成了历史研究的对象。在年鉴学派中,布洛赫与布罗代尔并没有直接把时间本身作为讨论对象,而勒高夫则与之不同。他一方面探究了过去与现在的互动关系问题,解释了其理论进程如何更新着当代史学的定义;另一方面,他还考察了中世纪经济、社会与文化结构中的多种时间形态的共生或矛盾关系,并揭示了中世纪时期时间观念的演变过程。据此可知,时间不仅是历史思维的尺度,而且也是史学研究的对象。  相似文献   

3.
法国年鉴学派以1929年1月创刊的《年鉴》杂志为核心,是当代西方三大史学流派之一。它在20世纪引领了历史学研究的一系列革命,例如以社会经济史为中心、关注日常生活史等。随着1989年社会政治的变化与"文化转向",《年鉴》杂志也开始重新反思布罗代尔的长时段范式,转而关注"表象"等感觉史,进而转向关注19世纪甚至20世纪的当代史,由此引导了"审美转向"到"伦理转向"的发生,同时透视了未来"交叉史"的趋向。《年鉴》杂志在这场转向中越来越多地关注亚洲特别是中国问题,考察来自欧洲之外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4.
黄健 《文史春秋》2010,(9):27-36
2010年7月30日,我国科学家中成就卓越的"三钱"中最后一位长者钱伟长与世长辞。这位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世界科学发展史上的骄傲,被誉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应用数学之父"的杰出科学大师,走完了他长达近一个世纪的浩瀚人生。他跌宕起伏的人生历程,他为科学不懈奋斗的精神和取得的巨大成果,他对世界科学发展的重大贡献,以及他义无反顾、矢志报国的一片丹心,无不令人崇敬与深深追思  相似文献   

5.
试论牛顿科学发现的社会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牛顿科学发现的社会背景阎康年牛顿的一系列科学发现深深地扎根于17世纪英国和欧洲政治、经济、宗教、哲学和科学技术大变动的土壤,研究他取得成功的社会背景,不但可以为科学伟人及其成就的产生提供合理的说明,而且还可以深刻揭示科学与社会历史之间密不可分的关...  相似文献   

6.
欧洲近代科学在方法论、理论形式和宇宙观上区别于欧洲古典科学和其他文明的前现代科学。库恩曾用范式革命来概括欧洲近代科学变革。为什么这种以实验和数学方法而著称的范式在17世纪欧洲出现?这个问题从科学史在20世纪初成为一门学科时就受到关注,几乎每一部科学史都要触及。研究中世纪科学史的著名学者皮埃尔·杜海姆认为:笛卡尔、伽利略和牛顿科学的许多基  相似文献   

7.
<正>18世纪的欧洲,随着殖民事业的发展与深入,即使不能准确认知世界,但业已放眼看世界,产生出了全球观念。在欧洲放眼看世界的浪潮中,随着介绍中国的各类著述引入的日渐增多,中国成为欧洲社会各阶层尤其是知识阶层重点关注的对象。虽然他们此时也并不真正完全了解中国,但相信中国值得借鉴。关于欧洲人对中国文化的重建,有学者提出了"欧洲化中国(Euro-Sinica)"1的概念。这个概念无疑是中西互动于欧洲一方的形象总结。不过,他们中的大多数根本没有到过中  相似文献   

8.
依撒克·牛顿(1642—1727年)是英国近代物理学家、举世闻名的科学家。而读过他的传记的人又都知道他是一个有神论者。那么,他的有神论具体有哪些方面的内容?大科学家为什么会信神?牛顿是不是一个完全的有神论者?他的宗教神学论与当时英国的政治形势有没有联系?这些问题却较少有人论述。本文试根据《牛顿自然哲学著作选》等书提供的资料,对上述问题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城隍"物象的典籍记载入手,结合小说中"城隍"内容,分析小说中涉及"城隍"庙祠、"神明、塑像等篇章的隐喻。由此揭示小说特定"城隍"形象背后所暗含的官员压榨、百姓恐惧、世人求荣图利等清代社会状貌,通过分析小说中的"城隍"塑像,指出清代女性在封建家庭中的脆弱本质。在隐喻价值层面,指明蒲松龄通过"城隍"形象所表达的对贪官污吏的痛恨以及他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分析"城隍"塑像与清代家庭的联系,指出蒲松龄关注女性生活的救世苦心。  相似文献   

10.
陈独秀的科学观源于孔德的法国实证主义传统的科学主义,其与笛卡尔的法国理性主义传统一脉相承。而陈的科学主义与法国理性主义和实证主义的思想联系,并没有受到学术界足够的关注。孔德的"神学—玄学—科学"三时代进化论,强化了陈的无神论的非宗教观,他认为一切宗教都是虚妄的迷信,而且是文明进步的障碍。他相信,科学的发展终将"以科学代宗教",达致宇宙与人生的契合。唯物史观进一步强化了他的孔德式科学主义信仰,使他相信唯物史观的社会科学完全可以解决人生观问题。在五四知识分子中,科学主义大行其道。陈的孔德式实证主义宗教观是五四科学主义的典型表征,它表现了五四知识分子尊"赛先生"为"赛菩萨"的科学主义乌托邦的科学神话。  相似文献   

11.
兰克史学在晚清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兰克及其史学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主要通过翻译日本人编译的"万国史"、"西洋史"教科书以及"史学概论"、"史学研究法"性质论著.汉译西洋史教科书对兰克及弟子多有简略的介绍,而这些教科书大部分又从日本编译而来,故受日本史学界的影响,清末中文世界中的"兰克"形象也带有一点"科学派"色彩;浮田和民<史学原论>和坪井九马三<史学研究法>是国人最初接触兰克史学方法的主要教材,而浮田、坪井对史学方法论的概述又渊源于伯伦汉<史学方法论>,伯伦汉则秉承兰克的严谨史料批评方法.兰克史学在20世纪初虽然已经传播到中国,但没有引起世人的太多关注.  相似文献   

12.
洛夫乔伊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观念史以及"单元观念"的研究方法在思想史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史学研究范式的转变,该研究方法已经渐趋式微,其意义与局限性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本文着重分析洛夫乔伊对浪漫主义这一重要思想观念的研究,旨在反映观念史研究方法的发展和演变、意义与局限。洛夫乔伊认为,在诸多研究语境下,浪漫主义已经成为过于复杂含混而空无所指的词汇,在其研究后期,他更认为对浪漫主义的研究是没有意义的。他的研究同时反映了"单元观念"所蕴含的积极意义与局限。本文将观念史放在其发展时期的历史语境中进行理解,以更全面深入地认识该研究方法;同时也表明在思想史研究中,观念史研究代表了关注观念本身内涵变迁的内向视角,应当与对观念整体的运用和解读相平衡。  相似文献   

13.
正秦始皇作为一位伟大的帝王统一了六国,首次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帝国,在中国历史上占有突出位置,他的形象自然也是史家和画家们关注的对象之一。自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有关方面委托艺术家创作秦始皇画像以来,身穿冕服、气宇轩昂的始皇帝形象,~((1))在半个多世纪时间里,影响了几代十多亿国人,令人印象深刻。在新修订的教科书中,再一次认可了这种冕服穿着的秦始皇形象。但是,包括学界在内的多数人至今或许还没有意识到,秦始皇这种冕礼服画像的穿着或许存在  相似文献   

14.
正溥仪一生跌宕起伏,命运多舛。当时的中外报刊,对他时有报道。这些报道中,从关注小皇帝的人生命运,他离开紫禁城的何去何从,以及他未来之路,到他成长为风流倜傥的少年,从他在辫帅张勋拥立下复辟,到日本帝国主义卵翼下的傀儡皇帝,他的形象摇摆不定。但是在新闻媒体中,他的影像也逐渐清晰——他是小皇帝、逊帝、废帝、儿皇帝,是工具,是傀儡,他又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人物。  相似文献   

15.
郭沫若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他在史料学上有很大的贡献。本文试图对郭沫若有关史料学方面的论述,作一初步的介绍。一郭沫若曾反复强调说:“我们要研究社会现象,社会进化,要有科学的头脑,科学的方法与吃苦的精神。我们要把一切真实的史料搜集起来。若是没有史料而谈社会史,简直是笑话”。①“研究历史当然要有史料。马克思主张尽可能占有大量资料,也说明资料对科学研究的重要。”②“在历史研究中,只有历史唯物主义的一般原理而没有史料,那是空洞无物的,炊事员仅抱着一本烹调术,没有做出席面来,那算没有尽到炊事员的责任。由此看出,没有史料是不能研究历史的。”③  相似文献   

16.
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研究和撰写中国古史始于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重视考古材料,将实物史料与社会经济形态理论、传说记载相结合,从而致力于建立科学、可信、系统的中国"古史",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家历史撰述中"古史"建构的主要特点。应对学术之需,关注时代主题,亦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家古史建构的旨趣所在。在共同遵循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基础上,吕振羽、范文澜、翦伯赞等人与郭沫若在古史分期等问题上有较大分歧,他们各自的古史撰述亦有特色,由此反映古史建构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7.
国外关于古代、中世纪犹太妇女地位问题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国外学界对犹太历史的研究自19世纪就已经开始了,但"犹太历史教材中很少提及妇女"①,人们也听不到犹太妇女的声音,很少了解历史上犹太妇女对自身的生活体验及其所思所想的描述.在20世纪40年代,虽然曾经出现过有关犹太妇女研究的专著②,但在学界就此问题的探讨并没有由此而大规模地展开,犹太妇女在犹太历史研究中处于"整体缺失"的尴尬局面.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才被打破.  相似文献   

18.
一、序论 2008年夏天,北京举办了奥运会,华丽的奥运开幕式展现在世人的面前,他们由此对中国产生怎样的印象呢?在耳边不时会听到"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的声音的现实中,这一问题也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作为法国复辟王朝和七月王朝时期享有盛名的史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基佐已得到国内研究者的关注,然而作为新教徒的基佐尚未引起国内学界的注意。1814—1848年,基佐专注于政治思考和实践。不过从他对启蒙和大革命的反思,他在任公共教育大臣期间颁布的《基佐法》,以及他对天主教自由派争取教育自由的支持中,可以窥见宗教在其政治设想中的位置。1848年退出政治舞台后,基佐专注于宗教思考与实践,在新教团体担任要职并出版了几部宗教著作。基佐对宗教问题的思考以及调和天主教会与新教会、基督教与现代社会的努力,构成了19世纪法国同情宗教的人士为启蒙和大革命的反宗教倾向"纠偏"努力的一部分。他的成败也折射出大革命后法国在政教问题上遭遇的困境。  相似文献   

20.
《收藏家》2019,(11)
<正>徐悲鸿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发展史上注定是要浓墨重彩进行书写的。他所提倡的中国画改良与油画的中国化问题,至今仍是中国美术发展进程中两个最重要的问题。其美术教育思想,奠定了中国写实主义美术教学体系的基础,影响了20世纪以来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方向。而他视作"悲鸿生命"的画作收藏,以及通过收藏建立国家美术馆的宏愿,也应一并写入中国近现代美术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