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前言九一八事变在世界近代史上是一桩重要的大事件。这一事件可以说是第二次中日战争的直接起因,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的开始。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九一八事变是近代日本军国主义极盛期的起点,同时也是近代日本帝国结束的开端。日本军国主义和意大利的法西斯,德国的纳粹,三者并列为二次世界大战肇事的祸首。它们都具有其些相同的特性。三者皆反民主,反自由,鼓吹种族优越,鼓吹扩张主义的超民族主义。  相似文献   

2.
一个头像印在万元大钞上,在日本家喻户晓的人物;一个被日本称为“文明之父”、“近代启蒙思想家”的人物——福泽谕吉。他晚年蜕变成一个狂热的扩张主义者,煽动对中国和朝鲜发动战争。他仰慕西方列强的侵略行径,鼓吹“文明=西洋,野蛮=东洋”。把日本对中国和朝鲜的侵略冠以“文明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民国初期,日本的"支那学"代表人物内藤湖南发表了大量涉华言论,其"支那论"的核心框架和主要内容是:从对民族感情、国家统一的经济成本、民主制的代价三者的相关性的分析入手,得出了中国"本土"统一但"五族"应该"分治"的结论;以中国人"没有国家观念"为由,断言中国"国防无用","国际管理"势在必行;以"国家树龄"、"异族刺激"、"文化中心移动"、"殖民开发"等一套组合观点为支撑,兜售日本的对华使命论。内藤对中国历史的把握及对中国社会现状的分析,虽然显示了丰厚的学识,但他从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观点出发,不遗余力地鼓吹适者生存这一"没有理性的"合理性,站在日本民族国家本位立场上,为日本的对华殖民扩张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则无所保留地彰显出其帝国主义时代御用文人的冷酷和人类良知的缺失。从一个泰斗级"汉学家"堕为一个庸俗的"国策学者",是内藤等战前日本一些知识分子的悲哀。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初,扩张主义和仲裁主义这两种在美国同时流行的国际秩序观,既存在冲突,也有相容的一面。相应地,扩张主义者内部对仲裁的看法与反应也呈现出一些共性与差别,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文明"身份意识的影响与塑造。就差别而言,鼓吹"文明冲突"的阿尔弗雷德·马汉坚决反对仲裁,对"线性文明"进步持乐观看法的西奥多·罗斯福则有保留地支持仲裁,主张"文明国家"联合的李曼·阿波特甚至还大力宣传仲裁。但从总体上说,他们的"文明"身份意识都是封闭的、自我陶醉的和带着强烈优越感的,致使他们形成了对不同文化和发展程度的国家间关系的歪曲认识,从而也都无法真正前后一贯地支持和推动仲裁。  相似文献   

5.
日本近代的亚细亚主义思想内容繁杂,派别众多,其中以"兴亚派"与"脱亚派"最具代表性.本文从文明观、国家观的角度比较"脱亚论"与"兴亚论"思想的异同.这两种看似相反的理论实际上具有共性,"脱亚论"与"兴亚论"都是从日本特殊论出发,试图确立日本在亚洲统治地位的思想.他们互为表里、相互呼应,不仅在近代日本的不同时期里左右着当时日本的社会意识,而且成为不同时期的日本政府对外策略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心》是以细致的心理主义的手法对知识分子的利己主义的灵魂进行深入的剖析,凸现了日本近代知识分子的矛盾、无奈、孤独以及竭力寻觅"自我"的精神世界。可以说这部小说也是漱石自身寻觅超越"自我"的一种具体的行为体现,是漱石获得"自我本位"论的实践之作。  相似文献   

7.
攘夷思想是日本型华夷观和近代民族主义共同作用的产物,其发展和演变深刻影响了明治维新前后日本的国家意识。在锁国攘夷语境下,加强中央集权、明确疆界和强调国族认同成为异于幕藩体制的早期国家构想。进入开国攘夷阶段,各派政治力量将攘夷思想与尊皇论结合起来,推动国家体制的变革与倒幕维新,对内树立起明治国家的绝对权力,对外塑造出改正条约以至广布国威的强硬假象。攘夷思想与文明论的结合,使国家轨迹偏转到从脱亚到侵亚、从追随欧美近代化到对抗欧美的歧路。新攘夷论先是否定亚洲继而否定欧洲,致力于用武力扩张构建皇国统御万邦的日本型华夷秩序,致使战前日本的国家发展最终失去了主体性和近代性。  相似文献   

8.
明治维新后,日本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在一种特殊的舆论环境下,社会上逐渐兴起了立宪主义思潮。日本政治家和思想家们在了解西方立宪政体制度和接受欧美近代立宪思想基础上,初步认识到了近代宪法的性质,也开始意识到近代立宪政体制度的主要功能是保障人民基本权利和限制行政权力的过度扩张,协调主权掌握者与人民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因此,他们开始鼓吹在日本实行君主立宪政体,并且认为:只有实行立宪政体才能充分调动人民关心和参与国家政治的积极性,保障国家的安全和人民的幸福。  相似文献   

9.
<正>台伏票是近代福州地区特有的一种货币名称,它已成为研究近代福州地区商贸金融发展史重要的、珍贵的文物资料。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福州地区钱庄开始发行台伏票。当时英国在福州的商人称这种纸币为"FoochowDollars"。台伏票名义上以"台伏"为本位。一般认为,"台伏"中的"台"指的是福州南台,  相似文献   

10.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跻身世界五大国之列。但是,随着巴黎和会人种议案被否决、美国颁布排日法案等事件的发生,日本长期以来在人种问题上受到的歧视及由此带来的危机感也越发强烈。对于西方国家在人种问题上的排斥态度,日本政府为保全实际利益,一直采取妥协和让步的政策。受华盛顿体系的压制和日美移民矛盾的刺激,日本国民在人种问题上的不满情绪,逐渐演变为此后对美仇视的重要心理因素。与此同时,部分日本人又在东亚大肆鼓吹各式"人种论",将其作为对抗西方、掩饰侵略的理论工具。对待人种问题时的种种表现,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对外政策的生动写照。  相似文献   

11.
丸山并不是以"西方近代"为模板来评判"落后日本"的"近代主义者"。丸山对"西方近代"的认识是辩证的。他肯定西方近代进步性的同时,也批评19世纪中叶以来"西方近代"的变质,主张回到"近代"初始点上把握"近代"的本质。基于此种近代观,丸山真男对"近代的超克"持批判态度。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丸山对"超克论"的批判,虽基于非学术之目的,但采用的是学术方法。他将批判的矛头指向"超克论"问题意识的起点——时代"诊断"上,揭示日本近代以前并非没有近代的"污染",近代主体性的萌芽在近世思想中已经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丸山对"超克论"的批判,则着力批判阻碍日本人近代主体意识形成的社会结构性病理。丸山主张通过构建自由多元的市民社会、与异质文化思想相接触、培养他者意识,来促进日本人近代主体意识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日本自明治维新走上近代民族国家的道路以来,在外交政策上一直奉行扩张主义,使亚洲邻国深受其害。然而我们今天在考察日本对外扩张的历史时往往着重于其对邻国的侵略,而忽视了日本强行把琉球王国纳入其版图成为现在日本的冲绳县这一史实。其实吞并琉球作为日本近代扩张的第一步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日本正是因为受到顺利吞并琉球的鼓舞,才会变本加厉地加紧对外扩张的脚步。琉球被吞并后设置的冲绳县作为日本侵占的第一块领土,也成为其殖民政策的试验田,其后日本在台湾、朝鲜殖民政策的背后都能看到其对冲绳统治政策的影子。  相似文献   

13.
福泽谕吉是近代日本亚洲霸权思想的先驱者之一,他曾公然声称:"万卷万国公法不如数门大炮,几册和亲条约不如一筐弹药",主张用大炮弹药"创造未有之理"。福泽谕吉亚洲霸权论的思想基础,是近世日本的华夷世界秩序观和近代西方弱肉强食游戏规则的结合。福泽谕吉亚洲霸权论的形成,与近代日本向亚洲邻国扩张侵略政策的形成相辅相成。福泽谕吉及近代日本的亚洲霸权思想,可谓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14.
"共同体"理论是战前日本中国观的核心部分。自20世纪30年代这个理论传入日本之后便成为当时日本认识、研究中国问题最风行的理论。但是,受军国主义政策的影响,"共同体"理论在日本却演化成"中国社会停滞论"。这个观点不但从理论上支持近代以来日本对中国以及亚洲其他国家的厌恶、蔑视感情,更重要的是其作为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理论依据之一,得到军国主义分子的拥护和宣扬。时至今日,在日本的中国认识深层次里依然还存在着这种根深蒂固的"停滞论"和"专制论"观念。  相似文献   

15.
民国时期,中国传统史学虽在西学东渐的强力冲击下失去了主流地位,但仍然保持着一种血脉上的延续与发展。从章学诚到刘咸炘,呈现出传统史学理论在近代自省式的演进路径。刘咸炘阐释了章学诚关于浙东史学、六经皆史、记注与撰述等问题与范畴的论述,这些心得沉淀为刘咸炘史学理论的亮点和底色。刘咸炘还深入比较章学诚史学与西方史学,回击了西方史学优越论,坚守了中国本位的史学立场。刘咸炘承袭章学诚史学、目录学、方志学的衣钵,堪称"续章"的代表人物,但其中又有"匡章"之义。刘咸炘提出的"察势观风"已突破了章学诚史学的固有疆界,在近代史学史上自成一派。"续章"强调的是继承史学传统,"匡章"则是对传统史学的革新,这既为近代本土史学理论的重建注入了必要的传统因素,也为传统史学理论在近代学术转型中找到了安身立命之地。在新旧史学和中西史学的交汇、碰撞、嬗变中,刘咸炘的章学诚研究引起了内藤湖南、钱穆、蒙文通、齐思和等中外史学家的关注,从中可见中国本位史学家在民国史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相似文献   

16.
论日本近卫文内阁的对华政策沈予卢沟桥事变爆发已经60年了,但战后日本某些历史论著歪曲了对华战争发生的原因及其性质。例如,在日本有相当影响的堀场一雄著《支那事变战争指导史》论述中日战争的起因,持“中国对抗日本重建东亚”说,认为:觉醒了的日本感到近代欧...  相似文献   

17.
明治维新以来日本中国认识的种种类型在近代以前的日本就已经开始出现,决定日本中国认识变化的不仅仅是中日两国力量的对比,日本如何对象化中国、如何类型化中国以及在各种类型中国认识的转化过程中,日本的"主体性选择"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是其变化机制的核心。日本如何认识中国是与日本如何认识其自身密不可分的。随着历史状况和主体需要的变化,某种潜在的或既存的中国认识,如同盟论、威胁论、征服论或妖魔化中国认识等都可能在日本一时成为主流。  相似文献   

18.
一中国方面的研究 (一)日本侵华研究 关于日本侵华政策的实施与推动,一般是以内阁、政府、军部为研究视角,而以下两篇文章则从另外的视角考察了这个问题.一是戚其章的<近代日本的兴亚主义思潮与兴亚会>(载<抗日战争研究>2008年第2期).以往有人认为:关于日本早期有兴亚主义,应肯定其团结亚洲以抗西洋的"亚洲同盟思想",而其中"中日提携"论出于兴亚论形成之际,独标一帜,难能可贵,应在亚洲近代思潮史是占有适当地位.  相似文献   

19.
《日本政记》是一部汉文编年日本通史,1845年初刊,是江户时代后期汉学家、史学家赖山阳晚年的主要著作,其议论皆系山阳亲笔,叙事则与门人分担。作为《日本外史》的姊妹篇,《日本政记》体裁严谨,记事简约,夹叙夹议,论古格今,直笔批判,有很强的经世意义,既是赖山阳史论的集大成之作,也可视为日本近世史论的最高峰。其儒家的政治论和诸如"养民造士"、"富国强兵"等主张引领了当时日本的时代潮流,对幕末的尊王攘夷与倒幕维新,以及近代天皇制国家的诸多设施,都有不小影响。  相似文献   

20.
"被歧视部落"源自日本古代的贱民。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建立了近代天皇制下的中央集权国家,在"一君万民论"原则下,将部落民编制为一般国民,利用神道教化等方式,规范部落民的共同体意识,将其技术、劳动和土地资源吸纳到工业生产乃至战时体制中。在"文明开化"旗帜下,知识界围绕部落民"人种"问题的争论影响了民众在人种观、卫生观、地域观与良贱观等方面针对部落民的歧视态度。普通民众与部落民之间的激烈冲突直接推动了部落民走上寻找身份重构之路:试图融入新兴民族国家的"同和"之路,或作为"特殊"的"他者"而追求解放。部落民的职业、社会地位与自我认同意识的转型,伴随着日本近代国家的建构过程。部落歧视持续至今,反映出日本社会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