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福泽谕吉是近代日本亚洲霸权思想的先驱者之一,他曾公然声称:"万卷万国公法不如数门大炮,几册和亲条约不如一筐弹药",主张用大炮弹药"创造未有之理"。福泽谕吉亚洲霸权论的思想基础,是近世日本的华夷世界秩序观和近代西方弱肉强食游戏规则的结合。福泽谕吉亚洲霸权论的形成,与近代日本向亚洲邻国扩张侵略政策的形成相辅相成。福泽谕吉及近代日本的亚洲霸权思想,可谓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2.
唐利国 《世界历史》2016,(4):117-130,159
吉田松阴作为日本近代化的先驱,一直受到学界较高评价,但其思想中非近代性的保守一面,也不应忽视。他强烈认同封建身份制度,未能形成近代国民意识;其政治论仍然受制于道德主义的思考方式,未能认识到从根本上进行制度变革的必要性;他也没有真正思考过个人解放的问题,而是希望通过强制民众承担义务来进行社会动员。吉田松阴通过旧思想的极端化而将自身行动正当化,成为一个典型的"激进的保守主义者"。作为日本近代化的先驱,其思想中浓厚的非近代性一面,对明治以后的日本同样有着强烈的影响。吉田松阴的思想发展,预示了近代日本发展道路的两面性。  相似文献   

3.
晚清是中国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传统走向近代的转型期.嘉道年间复兴的经世思潮,曾对晚清社会的近代转型产生过重要影响.在政治上,早在鸦片战争前嘉道经世思想家就对封建专制制度进行过批判,鸦片战争后他们在开眼看世界的同时,又介绍过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他们的批判和介绍,推动了传统的封建专制制度向近代的民主政治制度的转变;在经济上,嘉道经世思想家于鸦片战争前即突破了传统的"农本商末"思想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重农抑商"或"重本抑末"政策对人们的禁锢,充分认识到工商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鸦片战争后他们不仅萌发了重商主义的意识,而且还提出了发展民族主义工矿业的主张,这对后来的洋务运动产生过重要影响;在思想和学术上,经世思想家批判"宋学"、"汉学",主张学术经世,提倡一种注重研究和解决当下一些重大社会问题的新学风,这种新学风对中国思想和学术从传统向近代的转换,起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4.
近代日本的资本主义带有不少"封建残余",在思想层面上尤其包括了反西方的、要求"回归"东方封建传统的农本主义与亚洲主义思想。通过考察分析近代"中国通"长野朗的思想言论可以发现,实际上两者共同作用,不仅对日本的资本主义近代化产生了深刻而消极的影响,而且还存在着一定的相互关联。一方面,作为日本精神主义"扩大版本"的亚洲主义与作为"变种版本"的农本主义存在紧密联系;另一方面,二者在阶级意识、中国观和社会运动观、对秘密结社的共鸣三个方面存在紧密联系。可以说,长野朗的思想乃是谋求以"东洋社会传统"来改造国家,要求反近代、反西方,对内主张农本主义,对外主张亚洲主义的一种消极思想的混合体。  相似文献   

5.
村冈典嗣是"日本思想史"学科的开创者和重要先驱。他以近代德国学术为基础,为这个新兴领域构建了理论体系与研究方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于村冈思想史的研究长期停滞不前。进入21世纪,伴随着对近代学术的反思和村冈文书整理工作的展开,村冈研究受到学界关注。此时亟需的是对其思想与学说的特色进行整体的考察和认识。村冈的学术在内容上呈现出古今和洋交融、实证与理论并重的面貌。他的思想史研究具有强烈的近代意识,尤其关注近代人的精神困境。他试图对人物思想进行内在的、本质的理解,并由此开辟了以性格为纲的思想史研究路径。村冈具有世界性的眼光和对于文化多元性的认同,但他无批判的态度和对事物固有本质的强调,客观助长了日本战时的民族主义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6.
近代江南乡村特种产品经济论小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在全球范围内,特别是在不发达国家,各种现代社区发展模式异彩纷呈。由此,隐含着“西方中心论”的“现代化即西化论”,遭到了许多从事发展问题研究的中外学者的质疑和批判,他们提出了诸多崭新见解。其中,日本...  相似文献   

7.
北一辉是日本法西斯主义的"教祖"。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部分日本学者将北一辉美化成了"解放亚洲"的"英雄",美国学术界也有类似的观点。我国学术界关于北一辉的研究相对薄弱,大多数研究只是在论述近代日本的法西斯主义运动时简单涉及,因而无法形成对海外右翼观点的有力批判。本文①通过论证北一辉关于"对华二十一条要求"的主张,深入阐明他的亚洲战略是谋求日本霸权的侵略论和对东亚国际关系现实的歪曲反映,因此他绝非"解放亚洲"的"英雄"。  相似文献   

8.
胡适与章太炎是我国近代资产阶级学术两个不同发展阶段的代表。章太炎是最早主张用资产阶级价值观整理“国故”,并率先有系统地尝试研究中国学术的学者。他以西方传入的进化论和社会政治学说为武器,以佛教唯识宗为参照,运用传统的考证学方法,对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学术进行认真的研究和评述,堪称近代中国资产阶级学术的先驱。胡适则是在章太炎之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整理国故”运动的创导人,是把中国传统学术研究和整理推向一个新阶段的后继者。他以杜威实验主义哲学为指导,以  相似文献   

9.
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空前活跃,传统思想观念的变化始之于"夷夏之辨"。"夷夏之辨"近代嬗变的因素可分为内外两方面:中国社会内部早已滋生的促使旧观念变化的因素和来自西方文明的冲击。一是从"夷"到"洋"称谓以及涉外事务从"夷务"到"洋务"的变化,反映了对传统的"华尊夷卑"、"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思想的纠误,以及中国人对西方列强的重新定位。二是从"宗藩体制"到"条约外交"的转变,传统的"华夏中心论"、"华夷朝贡体系"等观念走向没落。三是具有近代意义的大民族观的萌生与形成实质上反映了中国人的文化自省过程。  相似文献   

10.
"被歧视部落"源自日本古代的贱民。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建立了近代天皇制下的中央集权国家,在"一君万民论"原则下,将部落民编制为一般国民,利用神道教化等方式,规范部落民的共同体意识,将其技术、劳动和土地资源吸纳到工业生产乃至战时体制中。在"文明开化"旗帜下,知识界围绕部落民"人种"问题的争论影响了民众在人种观、卫生观、地域观与良贱观等方面针对部落民的歧视态度。普通民众与部落民之间的激烈冲突直接推动了部落民走上寻找身份重构之路:试图融入新兴民族国家的"同和"之路,或作为"特殊"的"他者"而追求解放。部落民的职业、社会地位与自我认同意识的转型,伴随着日本近代国家的建构过程。部落歧视持续至今,反映出日本社会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1.
孙一笑 《历史研究》2022,(5):159-178+223
近代早期欧洲种族主义理论以“前亚当论”的提出为先导。“前亚当论”属于批判基督教正统神学的一种“异端”思想,强调亚当并非人类共祖,人类族群有多种起源。古典多源论在近代早期欧洲的复兴,为“前亚当论”再现提供了理论依据。美洲及印第安人被“发现”,为欧洲学者从实证研究角度论证“前亚当论”的合理性提供了素材。在此过程中,“前亚当论”受到一些欧洲学者青睐,建构了与传统单源论叙事有所区别的种族主义理论。这一理论为西方殖民政治辩护,成为现代西方种族歧视的重要根源。  相似文献   

12.
近代日本商业诚信度低下的问题由来已久,其原因在于从事商业的"町人"阶层在封建等级体系中地位最为卑下,并由此形成与自身社会存在相适应的卑下社会心理,即"町人根性"。由于局限于单一社会阶层,商业诚信问题起初并未对近代日本的国际形象造成严重影响。但是,随着明治维新后等级制度的废除,社会价值观念发生了流动整合。日本赴美劳工于20世纪初遭遇的诚信危机,说明"町人根性"已不再专属于商人群体,而是成为近代日本国民性的组成部分之一。美国社会对中日移民信用度进行对比,由此生发出对日本国民诚信度的空前质疑。契约意识的缺失被视为日本国民的普遍道德弱点,这一认知扩展到政治领域,使日本国民诚信度危机逐渐演变为国家信用危机,日本的国家形象不断恶化。  相似文献   

13.
在江户时代(1603—1867年),日本三大学问体系都对"中华崇拜"意识提出了质疑。由于诸学派的学问目标各异,各自的中国认识也显示出不同的特征:儒学在崇尚先秦孔孟思想的同时对中国宋学进行了批判和扬弃,表现为厚古薄今的修正主义;国学为宣扬日本中心主义和神国史观而"逢华必反",表现为非理性的民族主义;兰学以对日本社会的实用价值为标尺,对中国思想文化进行了相对客观的评判,表现为经世致用的功利主义。各种中国认识也有交叉重叠之处,以至于衍生出兼通三学而提出侵吞中国的计划和理论。上述中国认识都以不同的话语形式延续到近代日本,影响着近代日本人的对华认识。  相似文献   

14.
张皓然 《神州》2013,(34):165-165
福泽谕吉是日本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民主主义先驱者,他在日本独立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积极引进西方的先进思想,同时他还在日本对外扩张侵略方面做出了一些举动,在对福泽谕吉进行评价时,应该从两个方面加以认识,本研究先简单的介绍了一下福泽谕吉这个历史人物,又阐述了他的近代启蒙思想,进而探讨了福泽谕吉对日本近代外交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日本幕末维新期的“三国同盟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历史连续性看,以中日韩三国为主体的"东亚共同体"构想的原生态,可以上溯至日本幕末维新期。胜海舟所主倡的"三国同盟论",应该说与其具有相似的思想特质。该论说的主要内容包括:提倡东亚三国联合对抗西方列强;主张共建强大的海军;互通有无及共同进行学术研究等。今天看来,"三国同盟论"仍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2007和2011年,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心先后主办过两届"近代文化与近代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对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集中展现近年来近代文化史领域的新成果,2015年10月23日至25日,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心主办了第三届"近代文化与近代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海内外近40个学术机构的60余名专家学者与会,共提交学术论文50余篇。本次研讨会以"近代文化与近代中国"为主题,围绕近代思想文化、学人与学术、社会文化、文化交流、教育等主题展开热烈的研讨。与会学者充分肯定近代文化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总结了近年来相关领域取得的新进展及其发展趋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刘大胜 《史学月刊》2024,(2):132-135
<正>反思和批判国内外错误思潮,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必要条件。“中国社会停滞论”兴起于西方,延续至今大约有三百年的历史,直到现在还深植于西方学者的文化心理中,同时影响了日本和中国的部分学者。这种观点认为中国从古代一直到近代的社会发展是落后、愚昧甚至停滞的,在历史的某一时刻固定下来,再也没有出现根本性变化,只有靠外力尤其是西方殖民侵略的冲击才能出现所谓的进步与现代化。1940年代,  相似文献   

18.
李新宽 《世界历史》2020,(3):133-143
近年来西方社会史家提出用"中等阶层"这一术语取代过去常用的"中产阶级",来指代近代早期英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形成的社会中间阶层,虽然受到了史学界的广泛认同和接受,但也引发了诸多争议。在所有研究领域完全用"中等阶层"取代"中产阶级"不一定恰当,但在研究近代早期英国经济和社会现象时,用"中等阶层"比"中产阶级"更符合当时社会转型的复杂史实。从当时人阶层区分标准的变迁和对中等阶层的描述出发,将生活方式作为定义中等阶层的标准,以生活方式界定中等阶层的群体构成,能够有效地消解部分学术争议。  相似文献   

19.
《攀登》2016,(5)
马克思在《黑松尔法哲学批判》(以下简称《批判》)中通过对黑格尔的王权、行政权和立法权的批判,得出了人民主权的社会治理理念。与黑格尔不同,马克思笔下的人是"现实的人",是活生生存在的,具有社会属性和政治属性的人。马克思主张人民是社会治理的主体,他认为推翻资产阶级的官僚政治之后,取而代之的就是人民群众的自我管理。马克思《批判》中的社会治理思想是在批判黑格尔的国家理性中形成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总结这些特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论近代中国从“轻日”到“师日”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近代,中国社会对日本的认识经历了"轻日"和"师日"两个阶段.初期,以日本吸收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并通过中国学习西方先进文化为主流,中国仍然视日本为"蛮夷之邦",国民存在浓厚的"轻日"趋向.甲午战争之后,由于中国战败,导致对日本的认识发生根本的变化,中国由"轻日"向"师日"转变.明确提出"以日为师"的思想的当首推黄遵宪;在戊戌维新运动时期,康有为将"以日为师"思想理论化、系统化,并加以广泛宣传,使之成为全国性的行动和时代潮流.这种观念上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近现代中日关系的发展方向和基本轮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