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华人在澳大利亚是一个小的民族集团。但是,华人在澳大利亚社会影响却很大,特别是在澳大利亚开拓时期,华人曾经起过重要作用。 (一)联邦政府建立前的华人移民情况  相似文献   

2.
从世界史角度研究近代中国移民问题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界对于近代中国移民史,常从两种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和研究。一种是把中国移民史视为中华民族海外发展史,着重研究华侨与祖国的关系,强调华侨的爱国主义传统;另一种是将中国移民的活动,放在移民所在国的历史中考察,着重研究华人成为所在国社会组成部分的过程,强调华人对所在国的贡献及其在当地的生存权利。大体上说,我国大陆、香港和台湾的学者多持前一种看法,战后世界各地新一代华人学者则多持后一种看法。这两种看法自有其产生的不同历  相似文献   

3.
殖民农业史提供了考察澳大利亚史学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可靠视点。澳大利亚历史书写的演变受制于社会发展和学术风向。殖民地时期以来,殖民农业史先后被纳入帝国边疆论、民族主义叙事、殖民批判和人地互动四种主要的研究框架中。在既定框架下,农业开拓议题最初被嵌套进"征服自然"说,又在澳大利亚民族国家建构时期被纳入"利用自然"的民族主义进步书写。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和文化危机,殖民农业史成为澳大利亚历史学界反思殖民进程引发的生态破坏,恢复和重塑少数族裔生态地位的重要步骤。近来它又成为澳大利亚史学超越进步主义与殖民批判语境,反思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费晟  毕以迪 《历史研究》2020,(1):191-208
环境史学界习惯将近代南太平洋地区生态与文化的变化解释为创造"新欧洲"的结果,其主要叙事线索为西方殖民主义与本土经验的互动。然而,从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与南太平洋地区也建立并维持了紧密联系。在以海上贸易为基础的交通网络建立后,华人移民劳工和其后兴起的华人资本都积极参与并推动了南太平洋地区农牧矿复合生态的形成。近代华人对南太平洋地区生态及文化的影响经历了由海及陆、由间接到直接、由劳动密集到资本密集的扩大过程。这不仅彰显了中国因素在近代全球生态重塑中的重要影响,更启示学界应该深入发掘中国在全球化尤其是太平洋地区一体化进程中的历史能动性。  相似文献   

5.
福德祠绿野亭是一个在1819年新加坡开埠初期华人移民帮群分立和帮群间互动的社会环境下产生的社团组织,至今仍活跃在华人社会舞台。在新加坡殖民地时代,该社团既是庙宇与坟山组织,处理广、客移民的信仰与身后的营葬、祭祀等事宜,也是广、客移民十一所社团最高联合机构,承担团结、凝聚与整合两社群的功能。本文运用绿野亭保留下来的碑铭、账本、会议记录、章程等金石与文字资料,重点讨论1824至1927年的福德祠绿野亭运用中华文化资源,在新加坡殖民地时代所走过的社群整合与建构制度化的历程。  相似文献   

6.
论文回顾了澳大利亚华人移民回流历史,分析了新千年以来华人新移民回流潮的现状、回流原因和趋势。认为从19世纪中叶起,受排华运动的影响,澳洲华人回流现象便已出现,且这种被迫回流现象一直延续到20世纪中叶"白澳政策"废除时。与老移民被迫回流不同的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中国经济与社会的持续繁荣与发展、澳大利亚移民政策调整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澳洲华人新移民回流人口逐年增长,至新千年已初步呈现出一股方兴未艾的回流潮,并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华人新移民回流潮仍将持续走向强劲。  相似文献   

7.
英属澳洲殖民地流放制度论略潘兴明,许文岚英属澳洲殖民地是大英帝国治下的移民型殖民地,但与众不同的是,它的最早开拓者并不是自愿型移民,而是流放犯人。因此澳大利亚的产生与英国流放制度的实施存在着显而易见的联系。我们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澳大利亚的文明史发...  相似文献   

8.
澳大利亚是一个移民国家,移民政策是其基本国策之一,而技术型移民政策在其移民政策中占有重要地位。20世纪70年代以来,澳大利亚不断调整技术型移民政策并对华人新移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论文分析了二战后至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20世纪末以来澳洲移民政策的演变,认为澳大利亚移民政策的改革与转型,主要是在经济理性主义的指导下进行的,并逐渐形成以技术移民为核心的移民选择体系。移民政策转型对华人新移民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华人新移民数量持续稳定增长、地区来源构成发生重大变化、技术移民比重持续走高、女性移民越来越多、华人新移民地区分布趋向多元化、华人新移民回流潮日趋明显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刘斌  杨钊 《人文地理》2015,30(3):50-56
占据移民主体的劳工移民因涉及地方变迁与心理感知而成为地方感研究的重要对象。对于劳工移民而言,其所谋生的企业与城市间在感知判断中是否存在关联以及如何关联对探究其感知与行为特征等有着重要意义。以劳工移民汇聚地"北京"和集聚地"饭店"为案例,探究此背景下的地方感关系与路径。数据与结构模型分析表明:①在饭店与北京市两尺度中地方依赖均显著影响着地方依恋与认同,凸显了依赖这一功能性感知在地方感构建中的重要作用;②证实了饭店劳工移民的地方感在两尺度间存在关联,而且是以饭店地方依恋及北京地方依赖为关联维度;③得出了一种地方感由微观环境向宏观环境拓展的路径,由饭店地方依赖开始,至北京地方依恋与认同。  相似文献   

11.
论文通过马来西亚方面的人口统计数据,并根据人口自然增长率,推算了马来西亚华人再移民数量;探讨了马来西亚华人再移民的分布与类型及马来西亚华人再移民的原因。结果显示,截至2010年,马来西亚华人再移民约达113万。二战后马来西亚华人因各种历史原因,比如在国内政治上遭受排斥和歧视,经济上受到限制和整治,教育和文化上的不平等政策,强迫同化的压力以及追求海外居住权或国籍等,他们大量二次移民至新加坡、英国、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地。欧美等发达国家以其相对宽容和公正的法律环境、积极的移民政策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前景持续赢得了马来西亚华人再移民的青睐。  相似文献   

12.
华人向太平洋地区移民是由一件发生在远离太平洋的英格兰的历史事件引起的。多萝西·谢里伯(DorothyShineb-erg)称2为一场“国内革命”。这场“革命”发生在18世纪末期,其结果是茶叶替代啤酒成为英国人的普及性饮料。这场“革命”引发了一场把华人水手和其后的商人带进太平洋的贸易活动。80年后,美国内战(1861-1865年),这又一个完全不同的远方的革命,造成了棉花价格的暴涨,导致成千上万的契约种植园劳工涌入太平洋。这两个事件造成华人向太平洋移民的通然不同的方式。在这篇论文里,我仅仅论述第一种方式。我的目的是要阐明,即…  相似文献   

13.
(一)美澳四国的历史背景美澳两洲四个国家: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都是欧洲移民的后裔,讲英语,风俗习惯相同。对华侨、华人的态度和政策也很相近。在战后新的环境里,华侨、华人的人数不断增加,成就日形突出,地位渐趋重要,与东南亚各国适成明显的对  相似文献   

14.
乔瑜 《世界历史》2023,(5):53-64+157
干旱与洪水的交替扰动是殖民地时代澳大利亚天气周期论最初形成的自然基础。建立在数据回溯基础上的天气周期论代表了公众在全新环境中借助知识工具认知外部世界,并服务于生产生活的生态应对。作为一种来自南半球的殖民知识,融合了民间生态智慧与物理学理论的长周期论,逐渐发展成为现代气象学的重要理论,促进气象学科学化,并启发了此后数十年间的全球气象研究。在天气周期论创建之初,在此基础上的气象预测却引发了巨大争议,成为未能通过科学团体的内部检验、悬而未决的思想实验。19世纪末澳大利亚气象学者亨利·拉塞尔与查尔斯·艾吉森之间的学术争论,折射出澳大利亚气象学在国际学术转型时期的迅速发展与困境。  相似文献   

15.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南方华人移民社群研究中心于 2 0 0 1年 9月 2 6日— 2 8日在该校举行了主题为“华人移民社群的移民身份与少数民族” (MigratingIdentitiesandEthnicMinoritiesinChineseDiaspora)的小型国际研讨会。来自澳大利亚、中国、英国、美国、西班牙、日本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共提交了 2 3篇论文。在开幕式上 ,来自厦门大学的李明欢教授作了题为“神话的创造与创造的神话 :挑战‘移民社群’提法”的主题发言。她在发言中对“华人移民社群” (Chinesedia…  相似文献   

16.
在今天中国之外的华人中,生长在不同国家或地区者之间有着明显的不同。例如,美国土生华人对世界的看法就与新的中国移民或东南亚华裔的再移民不一样。在西欧、印度、朝鲜或日本、斐济、澳大利亚、新西兰、大溪地或毛里求斯等有一定规模的定居华人社会里,情况也相似,而这些社会里的华人又与那些新近直接从香港、台湾或中华人民共和国来的移民不同。  相似文献   

17.
本文依据联合国、国际移民组织和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发布的数据,分别介绍了国际移民的规模、流向和主要的来源地及目的地,在此基础上对当前国际移民的发展特点作了详细阐述,并对"国际移民"与"华侨华人"概念的区别与联系进行了辨析。认为国际移民与华侨华人的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国际移民的大背景下,国际移民在中国人口中只占很小的比例,中国并非移民输出大国,"中国移民威胁论"等都是没有依据的渲染和猜测。中国重视并积极参与移民领域的国际合作,将与各国及国际组织一起努力,共同促进世界范围内的正常人口流动,实现共同发展与繁荣。  相似文献   

18.
以宋蕴璞《南洋英属海峡殖民地志略》一书为主要研究材料、槟榔屿华人移民社会中的华人知识分子为研究对象,简述了宋蕴璞笔下二十世纪初期的槟榔屿华人及其中的知识分子与边缘知识分子的基本情况,并对其在发起、推动和参与建设学校、发起书报社、筹办报馆、参与社团等方面的文化教育活动,以及他们漂泊海外的情感归依进行了分析梳理。  相似文献   

19.
正暹罗即今泰国的旧称,在古今海上丝绸之路中都占据着重要的战略位置。中暹(泰)之间的文化经贸合作由来已久,据史料记载,郑和七次下西洋,曾三次到达暹罗。自古以来,华侨下南洋谋生,暹罗就是一个重要的落脚点。随着19世纪暹罗经济的蓬勃发展,华人移民的步伐迅速加快,"到了下半叶时,一种有组织的预付船票应运而生,导致大批劳工移民的涌入,到了19世纪末,暹罗华人已遍布各地。"[1]  相似文献   

20.
在东南亚殖民地时代,"虚拟血缘"的组织原则对于华人移民社会的重组重建及其运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19世纪的新加坡为个案,考察华人移民如何透过埋葬先人的坟山组织建构"社群共祖"以整合华人社会,讨论东南亚华人虚拟的"先人"或"祖先"概念,进而思考海外华人的亲属研究问题.本文也讨论与比较了"虚拟血缘"组织原则在明代华南宗族"联宗"形态、台湾汉人社会发展早期的"合约式"宗族和东南亚华人坟山组织的不同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