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秦始皇统一六国,服色"上黑";汉王刘邦王巴蜀、汉中,色"上赤",最早至高祖五年袭秦德"色上黑"。文帝前元十四年改为"外黑内赤",这不仅是秦、楚集团调和的产物,更蕴含新兴皇权与秦、楚集团的博弈;至武帝定服色"上黄",汉代服色基本定谳,皇权成为国家权力的最高主宰。汉初服色改易过程虽然隐含着秦、楚集团博弈与调和,但更多体现的则是新兴皇权与旧有权贵间的权力争夺;服色的变化与选择旨在建立强大皇权和维护皇权正统性,服色改易的过程同时也是臣权衰退、皇权强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汉朝建立后,中原政权出现了新的统治阶层,塑造了新的外部安全保障方式,同时也面临新的北部边疆形势。刘邦在战国、秦、楚之际的战争经历,在汉初沉淀为一种战略文化,受此影响,刘邦以旧思维应对新变局,造成平城之战中汉军的失败。汉廷在战后将前沿防御确定为经边的主导战略。前沿防御战略的本质是由边郡承担战争风险,经边成本则主要由内地承担,边郡的战略地位由此凸显。  相似文献   

3.
楚秦洞庭苍梧及源流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炜  晏昌贵 《江汉考古》2008,(2):92-100
从里耶简文出发,结合相关材料分析秦简牍所见洞庭、苍梧两郡,将传世文献所见楚洞庭、苍梧,汉苍梧郡与两秦郡相比较,另将楚秦黔中郡、秦汉长沙郡、汉武陵郡等一并考虑,以考察楚秦洞庭、苍梧之源流演变。认为最早楚洞庭应指山名或一较小水泽名,后泛指沅湘下游洞庭湖平原,亦指楚邑名,战国晚期因楚秦战争,楚国才在此设郡,其范围当与"洞庭五渚江南"(楚邑)及包山楚简所见楚县邑有关,含湘资沅澧下游通道;而秦洞庭郡含沅澧中下游(包括酉水流域),郡治应在临沅或索。楚苍梧腹地在九疑山区,而秦苍梧郡更重视五岭关口,二者范围、南界应有不同;汉苍梧郡仅设于五岭以南,与秦越(西瓯骆越)战争、秦朝平定南越后分设桂林等郡、楚秦移民及其后裔对岭南"封中"等地的开发、秦苍梧郡分划以及汉初南越国设苍梧王属地(或以桂林监守之)等过程、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4.
中国民间有"红白喜事"之说,婚姻丧葬乃是社会习俗的重要纽成部分。先秦楚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不同特色,也鲜明地反映在婚丧习俗上。秦柞苦短,亡秦则楚,以楚人为主体建立的汉朝,因统治者乐楚俗而振楚风,楚文化乃在汉初复兴,一些楚风楚谷也广流天下。楚国婚丧习俗的内容十分丰富,但较为突出的方面,则表现为婚姻的比较自由开放和丧葬的信鬼侈靡。这对汉代婚丧习俗的影响颇大。另外,楚道家进步的丧葬观念,也在汉代逐渐深入人心,经汉人倡扬而指导着人们自觉地批判社会恶习,改易传统风俗。一、婚俗入汉之后,因天下统一,社会安定,生产…  相似文献   

5.
都城是一代政权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也往往成为当时国家社会经济、历史文化发展的荟萃之地。对于都城进行全方位、综合性的研究和探讨,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秦自襄公建国(前770前)至秦王朝灭亡,而经春秋战国和秦统一两个阶段。在长达近600年的历史中,秦人由弱到强、由西向东并最终统一中国,曾先后以西垂(西犬丘)、秦邑、、渭之会、平阳、雍、径阳省阳、咸阳为都。自王国维《秦都邑考》一文发表以来,已有不少现代学者就秦都城问题进行了探讨,取得一系列可喜的收获。然而,由于秦人历史特别是早期历史资…  相似文献   

6.
秦朝的灭亡与它不能妥善地处理帝国内部各方利益集团有密切联系,君臣间的猜忌、贵族和官僚的攻讦,严重削弱秦的统治力量。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有限,容易使地方政权受到农民起义的威胁,最终瓦解秦朝的基层统治。秦惟有依托本土镇压农民起义,但朝政上的过失已使秦丧失最后的凝聚力,在无兵可派、无将可选的局面下,在秦王朝的自我否定里(君主由称帝改称王)走向历史的终结。  相似文献   

7.
在汉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过程中,史学思想与社会变动之间持续着一种互动。秦亡汉兴的历史巨变,促使了汉初史学"过秦"思潮的出现;汉家天子起于闾巷的特殊身份,以及光武中兴使得汉家天下失而复得,引起了汉代史家从神意角度对汉皇朝政权的合法性作出论证;汉代国家大一统格局的形成和扩大,使得汉代史学具有着浓厚的大一统观念;"汉盛于周"的历史定位,决定了汉代史学具有强烈的"宣汉"意识。  相似文献   

8.
西汉帝陵的朝向分布及其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古钻探和发掘证明,不仅战国时代的秦公墓和秦始皇陵都是坐西朝东的,而且大部分秦国平民的墓葬也是向东的。秦墓东向是秦人的葬俗,葬俗是一种最具有保守性和继承性的文化因素,秦人的葬俗甚至在秦朝灭亡以后还深深地影响着汉人的葬俗。据实地勘察汉高祖长陵的陵园呈南北略长的长方形,刘邦陵位于西部中央略偏南处,吕后陵位于它的东南方,在两陵的北面都有建筑遗址,陪葬墓都分布在陵园外东北方。长陵的布局完全继承了秦始皇陵的制  相似文献   

9.
赵鹏团 《沧桑》2013,(1):30-32
秦朝灭亡后,儒家摆脱了长期受法家压制的处境,迅速振兴。汉初儒生主观上对秦史作了误读,片面地将秦亡的责任归咎于纯任法制。陆贾、叔孙通、贾谊、晁错、辕固生等儒生或受到儒家学说熏陶的士人在汉朝基业草创期扮演着重要角色,对几代帝王产生了较大影响,逐步扶正了儒学在当世学术中的主流地位,确保了儒学取代法学成为当政者推行的主流意识形态,为礼乐文化在汉代的重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位于黄河中游的陕西,曾经是秦人长期活动的主要地区。秦人在接受周文化的基础之上,逐步形成了地域性、民族性较强的秦文化。秦式玉器造型极富特色、纹样独特、雕琢工艺别具一格。陕西出土的春秋战国秦式玉器,不同历史阶段其器形、纹饰及工艺制作特点也有所不同。秦、楚两地文化交流与传播也对秦式玉器有所影响。  相似文献   

11.
胡岩涛  田亚岐 《文博》2023,(1):57-65
秦雍城的军事地理环境符合特定时期秦国择都的首选要求。秦雍城军事城防格局从初期以防范戎人为主要目的的“城堑河濒”,到中期出现“回”字形双重壕堑,再至晚期修建城垣设施,形成护城河、城垣、壕沟在内的多重防御,标志着完备的城防体系最终确立。这一方面反映了秦国能够及时顺应时局之变,是秦人对都城安全环境的主动和更高要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秦雍城由纯粹的军事城邑朝向设施完备、功能齐全、层次分明的“大都市”趋势发展。秦雍城军事城防每一阶段的演变都与秦国军事国防密切相关,同时也为秦人从早期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聚落结构过渡到以地缘政治为格局的多元性社会架构带来契机,对其后秦国变法革新意义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2.
西汉水上游秦早期青铜器中的虎造型,堪称春秋青铜雕塑中不可多得的精品,不仅体现出早期秦人高度发达的青铜器铸造技术,也表现出极为鲜明的地方特色。这种数量众多、形式特别的铜虎造型系列,包含了早期秦人特殊的思想意识,且具有特定的文化渊源和基础。这些系列铜虎应是秦人崇虎习俗的集中反映,其中"群虎"是早期秦人激励民族精神、凝聚族群意志的一种氏族文化符号,"回首虎"则传达了秦人缅怀祖先、向往东方故地的族群意识。  相似文献   

13.
正现如今,网购非常发达,快递也成了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其实,快递并非现代专属,古已有之。最早的"快递公司"出现在秦朝,主要是为了传递信息和文书,称之为"驿传"。到了汉朝,"驿传"逐渐走向成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并设立了"邮、亭、驿、传"四个级别。五里设邮,十里设亭,三十里设驿或传。唐朝时,"快递"业发展十分迅猛,出现了以京城为中心、辐射全国各地的格局,  相似文献   

14.
宋燕  刘言  谢谦 《中华遗产》2010,(7):32-47
某位学者曾有句戏言,“如果不是秦人统一六国,中国疆域是不是不会有西部了?”这句话当然不能当真,历史上第一次将河西走廊地区纳入中原王朝疆土之内的政权不是秦,而是汉。  相似文献   

15.
正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必有大格局。史载,目睹秦始皇出巡的大阵仗,楚名将之后项羽豪言:"彼可取而代也。"草莽刘邦放话:"大丈夫当如是也。"后来项刘先后起事反秦,秦亡后爆发楚汉战争。项羽图诸侯霸主,唯我独尊、刚愎自用,虽勇冠三军却兵败垓下;刘邦欲一统天下,兼收并蓄、知人善用,最终以弱胜强统一中华。  相似文献   

16.
正秦朝统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王子今先生在《秦统一原因的技术层面考察》一文中认为:"秦在技术层次的优越,使得秦人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文中提到了"天文历算数术之学也为秦人所重视。里耶秦简中九九乘法表的发现,为当时数学知识的普及提供了例证"。(1)这种看法非常有道理。本文拟依据出土的秦代数学文献,对此加以探寻。一、数学确实为秦人所重视在多批出土的秦代文献里都发现有数学内容。除了广为人知的里耶秦简乘法表,还有两部较完整的数学书,一是北京大学藏秦简《算书》,一是岳麓书院藏秦简《数》。《算书》正在整理,部分已公布,它出自2010年北京大学获赠的一批秦简牍,数量达到400余枚,整理者命名为《算书》,根据简的形制、简  相似文献   

17.
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秩律》所记西汉西北隅区域的县份,反映西汉初年阴山南麓的西安阳、九原等县都在汉朝的有效控制之下,说明秦末在西北边防线上的兵力虽然有所回撤,却始终没有放弃据守阴山长城防线,汉初继承的正是这一边界,而这一边界是沿用战国赵武灵王所修筑的长城防线。《二年律令·秩律》胪列的汉初县道名,还反映出秦九原郡一直延续到西汉初年,亦可印证秦九原郡本由战国赵九原郡沿承而来,其在阴山以南的辖界从战国到汉初从未变动。九原郡与其西面的云中郡一样,在秦汉两朝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  相似文献   

18.
陈洪 《文博》2012,(5):18-27
本文在学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使用近年新出资料,对秦墓出土青铜器展开类型学、年代学讨论。秦人青铜器可分"本土型"、"外来型"两大不同类型,然而两者在战国早期后段以及战国中期曾长期共存,"本土型"青铜礼器始终是大型实用器和小型明器并存。本研究可填补春秋早期编年空白,理清战国时期秦人青铜器的发展序列。  相似文献   

19.
秦朝时我国历史上影响巨大的朝代,秦人由地处西陲的落后小国崛起为强大的秦国,并一举横扫东方六国,完成统一。本文从秦的发展中展现进取性在其发展中的巨大影响,以历史上不断崛起的秦国展示给大家一幅波澜壮阔的秦人崛起图,从善养马、尚武成习、高亢的地理环境、秦皇的勃勃雄心中探寻进取的种种足痕。最后提出:进取是一个民族前进的灵魂,因势而行、因势利导更当是秦统一后继续发展的生命线,这给我们深深的警示。写此拙文以期为陕西新的崛起击一鼓。  相似文献   

20.
<正>为配合陇海铁路宝兰复线陕西宝鸡段工程,2001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先后两次发掘了宝鸡建河墓地,取得了重要收获。其中秦墓的发掘,是目前为止在陕西境内最西端、甘肃境内最东端的渭河北岸有关秦人踪迹的重要发现,为今后寻找秦人自西向东逐渐迁徙的足迹,乃至对秦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翔实的第一手科学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