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 毫秒
1.
蒋豫生 《古今谈》2009,(3):54-56,59
何子恒生于光绪二十三年,即1897年的农历十二月廿九日。父亲何仰韩去世之前,曾向东家张静江托孤。尔后,11岁的子恒与大哥思敬一起到上海的张家店里当学徒。这期间,他利用业余时间,到上海环球中国学生会中学和创胜明智大学(犹太商人哈同所办,免收学费)参加学习。1921年,进入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当计算员。因向往作家,他业余翻译,向《时事新报》副刊《学灯》投稿,得到该报主笔张东荪的青睐。1923年进入时事新报社任要闻版编辑和《学灯》副刊撰稿员。  相似文献   

2.
长者黎澍     
李小丁 《炎黄春秋》2011,(12):81-83
一整整五十年过去,我依然清晰记得,第一次见到黎澍,是1961年7月,时值中共建党四十周年,《红旗谱》作为献礼电影在电视里播映。恰巧黎澍家里,有一台当时很少见的电视,于是那天父亲带我到他家后,他们在书房谈话,我和他的孩子们在另一个房间看这部电影。谈话结束,他们也到这个房间来看,当演到春兰穿上一件胸前绣着"革命"二字的大襟袄时,所有的人都忍不住哄堂大笑。黎澍伯伯的笑声格外爽朗,我看到他的目光里,带着些许讥讽。我家和黎澍一家的交情,比半个世纪更久长。黎澍夫人徐滨伯母和母亲于川是中学同学,  相似文献   

3.
<正>黎澍先生是中国近代史专家,曾著有《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政治》,这是我在学生时代就读过的。如今看来,黎澍先生当然也是有过失的,例如他曾批判尚先生为史学界修正主义,"修正主义"当时是一个很大的政治帽子。但黎澍先生的史观真正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4.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时,先父张长弓正在北平燕京大学国文系任教。珍珠港事变后,日军开进燕大校园。父亲遂化装成商人,悄然离开北平,潜回河南。这时,河南大学已迁至嵩县。 1942年,父亲经人介绍,赴嵩县任河大国文系副教授。此时,母亲也带着我们五兄(姐)弟来到嵩县,与父亲会合。以后,我家随河大继续千里流徙,自嵩县(1942年-1943年)逃到潭头(1943年-1944年),再经淅川荆紫关(1944年)逃到陕西宝鸡石羊庙(1945年),1945年底回到开封铁塔校园。1948年7月,我家又随校迁往苏州。1949年4月,苏州解放。  相似文献   

5.
陈昌文 《史学月刊》2002,(5):122-124
1943年底,英国伦敦教会传教士麦都思(W.H.Medhurst)在上海创办墨海书馆。关于墨海书馆的起讫时间,向有争议。建立时间,有说1843年,有说1848年。《上海研究资料》中《事物原始》日,第一个教会印书馆是墨海书馆,开始活动即麦都思到沪之年,时为道光二十三年,公历1843年。1988年第2期的《出版史料》载有19j4年任广学会总干事的江汉先生的《广学会是怎样的一个机构》一,  相似文献   

6.
父亲戴不凡是1952年调北京参加戏曲改革工作的,此前在杭州《当代日报》工作。关于他调京工作的原因,戏剧界通行的说法是,戴不凡因写了批评田汉《金钵记》的文章,田汉先生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觉得这个年轻人很有才华,对戏曲研究也很在行,便把他从杭州调到北京工作。现在,许多研究田汉的专著以及纪念田汉的文章均沿用此说。但这些说法都不准确。我父亲1943年21岁时就从事新闻工作,先后在浙江的《兰溪导报》、《浙西日报》、《东南日报》等多家报馆做编辑或主编副刊。由于兴趣所致,编报之余,从事古典小说戏曲研究。建国初期,在杭州《当代日报》工…  相似文献   

7.
侯永大 《百年潮》2012,(8):53-58
记得黎澍先生去世多年后的一天,在一次聚会上我遇见了《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的黄春生,他给了我一本《黎澍十年祭》。当时小黄对我说:“其实你也可以写一写黎老,你给他开了那么多年车,他的为人、思想,  相似文献   

8.
黎澍之路(续一)张生力(五)转战上海浚滩头黎澍于1945年初离开重庆,到达上海滩头。先寄居在《文汇报》记者黄立文家,后落户于《文汇报》编辑张若达家中之一室,每天吃包饭,过着游击式的生活。、其时年少卸盛,不知世事之艰,以为到上海这样一个大码头工作,当能...  相似文献   

9.
黎澍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黎澍是当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思想家,杰出的历史学家,新中国新闻出版事业的开拓者。解放前,历任《观察日报》和《开明日报》总编辑,国际新闻社经理,《华西晚报》主笔,《文萃》周刊主编,香港新华社总编辑。建国后,曾任中宣部报纸处处长,出版处处长,党史资料室主任。1955年以后,致力于历史研究工作,历任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历史组组长,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历史研究》杂志主编,《中国社会科学》杂志总编辑,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现代史学会会长等职。他学识渊博,富有开拓创新精神,对中国资本主义、封建主义、教条主义,以及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特别对于“文化大革命”,都有精辟的论述和独到的见解,是中国史学界拨乱反正的先行者,对中国社会科学,尤其是历史学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0.
程毅中 《世纪》2023,(4):82-83
<正>孙伯南先生是近代苏州的一位著名的学者,名宗弼(1892—1934),号式甫。汪葆楫先生曾写有一篇《孙伯南先生事略》,载于《苏州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二辑(1984)。我父亲和葆楫先生都是伯南先生的学生,所以我幼年就曾听说过这位太老师。前两年,网上报道苏州过云楼往事纪略。还提到过云楼主人顾鹤逸,  相似文献   

11.
<正>安金槐先生是我敬重的著名考古学家。先生长我16岁,是我的前辈师长,又是我学业上的朋友。安先生于1950年进入河南省文管会,开始从事文物考古工作,1952年曾参加由文化部、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学联合举办的"第一届全国考古人员训练班"进行深造。我1956年9月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学习考古,上学期间,邹衡先生在讲授《商周考古》时,多次提到安金槐先生的名字,课上指定的参考书很多,其中安先生主笔的《郑州二里岗》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参考书之一。  相似文献   

12.
缅怀父亲     
编者按:韦瑞霖先生是广西区政协第六、七届副主席,分管文史资料工作。1993年《文史春秋》创刊后至1997年底兼任《文史春秋》编委会名誉主任。韦瑞霖的一生是爱国的一生,艰苦奋斗的生。在他逝世一周年的时候,我们刊发韦瑞霖先生长女韦玉华、长子韦秉振撰写的《缅怀父亲韦瑞霖》一文以为纪念,同时也表达我们全体编辑同仁对韦瑞霖先生的怀念。父亲韦瑞霖离开我们已经一年了,但是他的音容笑貌和谆谆教导仍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父亲的一生是爱国的一生,艰苦奋斗的一生。父亲是广西永福县农家子弟,出生在战乱纷飞、黑暗落后的旧中国。1931年父…  相似文献   

13.
图片介绍     
《巴蜀史志》2009,(4):F0002-F0002,F0003,F0004
《四川全图》《四川全图》为清乾隆(1736—1795年)董邦达等所绘的彩绘本,总计150幅,系具有军事意义的西南地区图。全部图工笔设色,采用山水形象画法绘制,具有史料参考和艺术欣赏价值。全图收藏于四川大学图书馆(名录:04131)。该图封面有黄陂黎澍于1933年的题署:“右图一百五十幅,高一尺二寸,阔一尺四寸,清乾隆初年绘制。山川、城邑、坛庙、衙署、营制、仓储、胥备,洵大观也。  相似文献   

14.
《中国地方志》2009,(9):37-37
2009年7月21~24日,吉林省地方志编委会在辉南县举办了《吉林省志》分志主编(主笔)培训班,《吉林省志》各承编单位主编(主笔)共95人参加了培训。省地方志编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刘淑坤在开班仪式上作动员讲话。刘淑坤的动员讲话,也是本次培训班的开班第一课,深刻阐述了依靠法律的支持和保障推动修志事业发展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5.
2005年底,全国二轮修志试点《邗江县志》(1988—2000)基本总纂结束。日前,志稿除卷首史略和乡镇篇外已送省志办和扬州市志办进行内审。  相似文献   

16.
书痴曹聚仁     
柳哲 《文史月刊》2013,(3):64-65
链接>>曹聚仁(1900—1972),字挺岫,浙江兰溪人。民国著名记者、作家。1916年秋,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五四运动中任学生自治会主席,主编《浙江新潮》。1921年来到上海,创办沧笙公学,并在爱国女中任教,受知于《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主编邵力子先生,成为  相似文献   

17.
<正>父亲周楞伽(1911—1992),原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审,古小说整理专家。江苏宜兴人,十岁患伤寒致耳朵失聪。他是1936年中国文艺家协会40位发起人之一,中国现代文学馆认定的海派作家之一,曾经与鲁迅先生有通信之谊。著有长篇小说《炼狱》《中国抗战史演义》《哪吒》等,短篇小说集《旱灾》《风风雨雨》《田园集》等;整理《裴启语林》《插图本唐代传奇》《漫话金瓶梅》《幻术奇谈》等古籍。  相似文献   

18.
<正>周镐是我的父亲。对于这个名字,现在大多数人可能感到陌生。但如果提及几年前热播的谍战片《潜伏》里面的男主角余则成,应该是尽人皆知了。我的父亲就是余则成的原型之一。周镐,1910年生人,字道隆,又名周治平,湖北罗田人。1927年考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步兵科。1934年参加国民党"军统",1943年以军统身份打入南京汪伪军委会军事处任少将科长。年底秘密建立军统局南京潜伏站,被  相似文献   

19.
柯平凭 《纵横》2012,(5):49-52
今年是著名作家和文学评论家、中国新文学第一代开拓者许杰诞辰111周年。许杰(1901—1993),曾用名许世杰,字士仁;笔名杰克、孔凡因、吴文嘉、张士仁、张子三等。浙江天台人。1920年,开始在绍兴越铎日报副刊《微光》发表文艺作品。1923年来上海,任旅沪安徽公学教员,并在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以及《小说月报》发表小说或评论,作品入选上海新文化书社《中国创造小说选》第二集。1925年在《小说月报》发表《惨雾》,一举成名,立志毕生从事文学事业。  相似文献   

20.
周礼 《文史博览》2013,(3):27-27
孙伏园(1894—1966),原名福源,字养泉,出生于浙江绍兴,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编辑,有着“副刊大王”的美称,曾先后担任过《国民公报》、《晨报》、《京报》、《中央日报》等副刊编辑,还主编过《贡献》和《当代》等杂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